《维京人的世界》是一本由[英] 菲利普·帕克 / Philip Parker著作,后浪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京人的世界》读后感(一):一部海洋民族的史诗
“大海是他们的后院,战船便是他们的长靴。”北欧英雄史诗《埃达》如此描述。
他们是“维京人”,最彪悍的海洋民族。大海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驰骋的疆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土地太过贫瘠,气候又非常恶劣,为了生存和财富,他们必须向海而生。部落首领经常组织青壮年在海上劫掠,后来发展成为动辄上百艘战船远征欧陆的大扫荡。他们以北欧海盗之名著称于世,横行于波罗的海和大西洋的海面上,让整个欧洲闻风丧胆。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793年林迪斯法恩修道院的灾难,“空中出现大旋风、闪电还有猛龙……野蛮人来抢劫,……真是悲伤啊。”维京人的恶名烙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伴随着航行、砍杀、放火、洗劫,伴随着受难者的鲜血和苦痛。但实际上,这类看法是有所夸大的,维京人并不比同时代其他民族更加暴力,他们的历史也远比我们印象里的更加丰富。
英格瓦尔和胡巴率领丹麦人发动侵略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帕克的著作《维京人的世界》,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该书从793年的事件讲起,从北欧出发,逐一抵达西欧、东欧、地中海周边,甚至穿越北大西洋到达遥远的美洲,作者综合利用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完整展示,从8世纪至15世纪,回顾了维京人的起源,追随维京人征服与消失的步伐,梳理了掠夺与定居、殖民与同化的过程,完成了这部面向大众的历史叙事作品。
维京人的历史,首先是战斗的历史。战争惨无人道,的确罪行累累。自793年维京人在英格兰登陆洗劫成功之后,每年夏天他们都去而复返,并且侵占了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大片土地。845年他们洗劫了巴黎,并在塞纳河入海口建立了诺曼底公国。1013年丹麦的克努特家族建立起“北海大帝国”,版图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英伦三岛的大部分。1066年诺曼底王国征服英格兰并攻占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8世纪至11世纪,是维京人的鼎盛时期。
北欧是欧洲的犄角,而我们看到,维京人是怎样不断更新着欧洲的版图。战斗的历史不止于战斗,破坏的另一面是创造。北欧人的到来,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放入了鲶鱼,旧的体制被摧毁,人民呼唤统一的领导、高效的政治秩序。在维京人肆虐的废墟之上,崛起了中世纪西欧的四个大国,即英格拉、法兰西、神圣罗马帝国和西西里王国。无一例外,它们必须在妥协中喘息,在抗争中奋起,经历分裂与统一,脱胎、融合,在阵痛里求得新生。
诺曼底的威廉渡海,巴约挂毯维京人也并非只是好斗莽夫。半岛不宜农耕,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各种皮毛、高品质的琥珀和储量巨大的铁矿。维京人早就致力于开拓贸易路线,在他们的统治下繁荣起来的城市,比如都柏林和约克,至今仍纪念他们的维京人祖先。高超的航海技术让维京人有机会打造世界贸易网络,覆盖了拜占庭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以及从巴格达到北美的广大区域。维京人还带动了宗教和文化的流动,一边是西欧王国的重组,另一边是东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这些国家后来发展成了现在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维京人很强大,后来,为什么衰落呢?维京人的力量来自于骨髓里流动的自由精神。因为背靠着无路可退的大海而格外宏阔。可是,这种对远方地区进行的探险和殖民,最后仍然需要扎根在人类思想深处的与时俱进的国家治理的概念。11世纪之后,面对日益强大的欧洲君主专制和城市中心化进程,北欧地方部落的酋长们无力维持其自治地位,落后的政治体系消弭了维京人的武力倚仗。同时,因为维京人的贸易大部分是奢侈品,不符合中世纪晚期兴起的粮食、木材、橄榄油等大宗商品交易的趋势,使得他们失去了原先的优势。
历史叙事绝非简单复述那些不带感情色彩的人物和事件,对维京人、对其他民族皆如是。维京人不再是历史的主角,他们变身成为历史创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传奇符号。它具有深层次的含义:这是一个海洋民族的族谱,它以一种源自严酷地理然后辐射至行迹所至的地域的方式,记录了人类与大海、与陆地息息相关的过去。
《维京人的世界》读后感(二):头顶滴水是怎样的惩罚?《维京传奇》对历史文化素材的化用
《维京传奇》中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情节。弗洛基因为宗教信仰上的分歧,私自把拉格纳信任的基督教传教士艾塞斯坦杀死。拉格纳得知真相后,把他绑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示众。弗洛基逃跑又被抓回来。这一次,拉格纳把他囚禁在潮湿阴冷的山洞里,让他受头顶滴水的惩罚。为了减缓弗洛基的痛苦,他忠诚的妻子海格尔用一只碗举在他头顶接水。
弗洛基杀死埃塞斯坦,反映出了维京人在劫掠欧洲各地的过程中,与欧洲人产生的宗教信仰冲突。中世纪时期,原处北欧的维京人还保留着原始的多神崇拜,而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都已信奉基督教。在维京人对外征服的几个世纪中,信仰冲突始终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弗洛基和埃塞斯坦就是两种信仰的代表。
不过,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弗洛基所受的头顶滴水的奇怪惩罚。洞顶的水滴不断地砸在他头顶上,他被铁链束缚住,无法躲避。正所谓滴水穿石,这样的惩罚,缓慢而痛苦,实际上很残忍。
以前一直疑惑这个惩罚的来历,最近看了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帕克的《维京人的世界》,才知道这段情节化用了北欧神话中的故事——巴德尔之死的一部分。
故事始于巴德尔的一个噩梦。巴德尔是奥丁之子,光明之神。他梦到自己会遭暗算而死。为了保护巴德尔,他的母亲弗丽嘉请求所有生物发誓不伤害巴德尔。但是,弗丽嘉觉得一棵幼小的槲寄生没什么力量去伤人,就跳过了它。这为巴德尔的死留下了隐患。
弗丽嘉的努力没有白费。神灵们用各种材质的箭射向巴德尔,巴德尔果然毫发无伤。但是,嫉妒巴德尔的洛基得知了弗丽嘉的疏忽,他把槲寄生做成剪,让巴德尔失明的弟弟——黑暗之神霍德尔用这支箭杀死了巴德尔。
巴德尔死后,众神派战神赫尔莫德请求冥界女神海尔释放巴德尔。冥界女神提出条件,要求所有生物为巴德尔流泪致哀。洛基假扮成洞中的一个老年女巨人索克不肯流泪,导致巴德尔被永远困在冥界。
众神发现巴德尔被洛基害死的真相后,把洛基绑在岩石上。在洛基头顶有一只剧毒的大蛇不断滴下毒液落在他身上,灼烧他的身体。为了让洛基不被毒液伤害,他忠诚的妻子席格琳举着碗来接毒液。
弗洛基所受的惩罚形式,就是化用了洛基所受的惩罚,并且他们都有忠诚的妻子用碗接滴落的液体来保护他们。
其实,《维京传奇》中化用了许多维京历史素材和文化元素,上面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比如技术流又有那么点神经质的弗洛基,这个角色就很复杂。他是维京人多神教崇拜信仰的象征,在拉格纳把信仰作为交换条件答应改信基督时,表现得非常狂躁。信仰的冲突在他身上尤其强烈,也正因为对基督教信仰的排斥,让他私自决定杀死传教士埃塞斯坦。
信仰的冲突一直伴随着维京人对外征服的过程。10世纪马恩岛的十字架,一面是北欧信仰中的奥丁神图案,另一个面是基督的形象,这种独特的组合也反映了维京人入侵后产生的这种信仰冲突。
后期弗洛基的思想受到冲击,决定带领一批维京人去开拓属于自己的新的天地。弗洛基所带领的这批人身上,就有早期开拓冰岛的维京人的影子。历史上在冰岛建立定居点、并把海岛命名为“冰岛”的维京人,就叫弗洛基,他带着三只乌鸦航海,用来选择航行路线,后来又被称为哈拉芬-弗洛基,即乌鸦-弗洛基。
菲利普·帕克在《维京人的世界》提到,“冰岛是唯一一个有相对完整的定居记录的维京海外领地”。记录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被称为“博学者”的冰岛修道士阿里·索尔吉尔松在《冰岛人之书》中记录了冰岛定居点9世纪70年代初建到12世纪的历史,《冰岛家族萨迦》中也记录了冰岛各家族之间的冲突和结局。萨迦是北欧神话和故事集。
《冰岛家族萨迦》中,《尼雅尔萨迦》记录了两个家族互相谋杀、寻仇的故事,最终尼雅尔被烧死。这些故事元素,在弗洛基开拓冰岛这一条支线的情节中都有所体现。
《维京传奇》中还有很多历史故事的化用。比如剧中拉格纳攻占巴黎时,拉格纳答应皈依基督教,并诈死躺在棺材中被抬进城,而后突然“复活”占据了主动权。历史上,拉格纳的确率领维京人进攻巴黎,并获得了丰厚的赎金。但诈死的故事来自诺曼编年史家圣昆廷的杜多的记述。在杜多的故事中,哈斯泰因想要攻占坚固的卢尼城。他定下计谋,声称要皈依基督教,而后诈死,维京人借口要进教堂举办葬礼,用棺材把哈斯泰因抬进卢尼城,最终洗劫了这座城市。
在几个世纪的劫掠过程中,维京人到达了欧洲、地中海、北非甚至美洲等地,《维京人的世界》从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展现了维京人的世界。从书中资料可以看出,《维京传奇》的确巧妙地化用了维京人的历史文化素材,努力展现出维京人的风貌。
2020.05.10雾凇
《维京人的世界》读后感(三):维京人
维京人——一群海洋上的征服者!千年之前,维京海盗扛着战斧,驾着龙头船,把欧洲的财富劫掠一空,成为欧洲的噩梦。千年之后,维京人的后裔,主动吸收各个国家的文明因子,疯狂的吸纳精华,迅速完成自我重塑,成为当下最发达的地区!同样是索取,维京人的特色很是亮眼,就完成程度来看,维京人无疑是现在最出色的征服者后裔! 亚历山大大帝的辉煌和现在不得不自称为[北马其顿]的国家;穆罕默德教义的迅速扩张和现在的穆斯林世界四分五裂成为大国的博弈舞台;成吉思汗的雷霆远征和现在的贫瘠内陆国[蒙古]。和这些征服者后裔比较起来,维京人的后裔无疑是最出色的,继承了维京人的征服精神,同时成为当下大多数人心中的理想国。 如果说陆地上最强悍的征服者是蒙古人的话,海洋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就是维京人!维京人来自冰天雪地,生活在海洋包裹的土地上,凛冬的城市是维京人的桎梏,寒冷的气候让这片土地常年覆盖冰雪,苔原覆盖面积太多,迫不得已,维京人只好把活下去的希望放在海洋上。 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根基是马,维京人驰骋欧美的利器是船。在一大片的欧亚大路上,蒙古马的威力得到了极致的发挥,这是蒙古人建立成为连续面积最大的帝国的基础。而在欧亚大陆的最西边是欧洲,欧洲实际上相当于欧亚大陆突出去的一个半岛。这种独特的东西方地理差异,使得东方的陆地帝国依靠的是马,西方的海洋帝国必须以船为马! 蒙古人的基因随着征服逐渐的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在信仰强者的世界里,东亚地区被称之为蒙古人种。只可惜蒙古人的军事硬实力虽然强劲,软实力方面却后劲不足。在亚伯拉罕三大一神教逐渐稳固的时代,蒙古人依旧信仰长生天,萨满教最终抵不过强大的一神教,三次大规模蒙古西征走出去的蒙古人最终成了一神教的信众。 从蒙古高原拉开视角,看看远方的斯勘迪纳维亚半岛,这里的气候条件着实恶劣。北欧的寒冷更甚于蒙古高原,蒙古的沙漠荒原毕竟还能够放羊,北欧的冰冷苔原只能少部分麋鹿才能活下来。这种类似的恶劣条件导致这两个地区的扩张性是很明显的,一个民族只要占据了足够的适合农耕的土地就会慢慢完成统一,内敛就会成为民族的特征,中国人可谓是最有感触的,和中国类似的是印度次大陆,不过上帝给这里留了个口子——开伯尔山口。东亚南亚属于典型的农耕陆地属性的国家,而欧洲就是实实在在的海洋属性的国家了。南欧在接受地中海暖风的沐浴下,最快的完成民族国家的内敛,罗马帝国应运而生。欧洲典型的英法德也各自拥有自己的土地,最悲催的就是北欧。 维京人的发源地就是北欧的斯勘迪纳维亚半岛,高纬度导致了相对比较低的热量,内敛性无法形成,向外扩张就成了必然。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的每一次大规模扩散都是由于蒙古高原的环境气候突然变差,北欧的维京人是最有感触的。 日耳曼语族是欧洲承前启后的一个语族,前面的凯尔特被他们赶到了爱尔兰,他们强势进入欧洲之后,留下的空缺由斯拉夫人填起来。日耳曼语族的覆盖面积很广,实际上北欧斯勘迪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就是日耳曼人的一部分,或者说北欧的维京人就是当年没有随着日耳曼人南下的那部分人,他们是留守部队,就在了日耳曼人生活最艰苦的地区。在英法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逐渐与拉丁人融合,慢慢的走上了文明的道理。(注意,欧洲定义文明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准是是否接受基督教,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仔细观察斯勘迪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图就能够看出来,这里的海岸线犬牙交错,很好的对接了大海。这种地理条件让维京人的基因里面就拥有了海洋因子,海洋思维的重要性是很重要的。这群极具冒险精神的维京人,在后来的欧洲基督徒眼中就觉得这是一群带着牛角头盔的狂战士!(菲利普 帕克的《维京人的世界》已经明确的指出,维京人的牛角头盔形象是虚假的,后来的基督徒捏造出来的,而狂战士形象也是对维京人强悍战斗力的一种主观臆断。) 现在的世界秩序是由欧美国家塑造的,不得不承认,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就是在欧洲。现在的欧美思维不断的侵入其他的文明地区,导致人们对比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在和欧美国家做比较。 就像是蒙古人给东亚中亚地区留下的印记一样,维京人也对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声音北美洲都留下了独特的海洋因子。 菲利普 帕克的《维京人的世界》一书中,对维京人的崛起和发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像是波斯细密画一样,从细节处入手,逐渐放大视角,进而表述维京人这一个群体的历史地位。菲利普作为一个欧洲人,他认为“北欧人”“维京人”“斯勘迪纳维亚人”这三个词语是可以互通的。北欧是从欧洲地理位置来定义,斯勘迪纳维亚是从基本的生活环境定义,而维京这一词则是后人或者他人视角下的定位。维京代表着征服和血腥,是龙头长船上的海盗气质,也是狠辣无情狂战士的浓缩。 维京人最早的征服是对英格兰东北部的一所教堂开始的,当然这也是文明国家的优势所在,他们可以记录下来,把这些经历写在纸上。当时的欧洲大陆,已经逐渐走向中世纪的低谷期,基督教作为日耳曼蛮族的自我吸收,逐渐成为欧洲文明的代名词。对于宗教的极端崇拜方面表现出这些人的落后,而本来就是蛮族的日耳曼人,更要牢牢控制基督教的大旗,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他们的存在才有合理性,这也是各自为政的日耳曼蛮族为了争取罗马帝国皇帝遗产的必然选择。 维京人的征服就是在这个时期,机缘巧合之下,维京人面对四分五裂,沉迷宗教的欧洲国家,展现出最为恐怖的一面。基督教的现实表现就是教堂,中世纪天主教教堂内部的龌龊人尽皆知。教堂不仅仅是基督徒沟通弥赛亚—耶稣的枢纽,也是一个地区财富的集散地,在天主教层层分级之下,教皇的权力自上而下的影响了天主教教堂。维京人选择教堂作为攻击目标是最为合理的,习惯了北欧的冰与火之歌,突然面对教堂的金碧堂皇,原始的野性不断的爆发。但他们带着宝贝回到斯勘迪纳维亚,可想而知带来的震动有多大。维京人的战斧越来越多的集合在龙头船上,维京征服正式上演。 北欧的挪威人和丹麦人开始朝着英吉利海峡前进,海峡两侧的英格兰和法兰克成了重灾区,英格兰七国时代的动荡持续发酵,法兰克的帝国割让出诺曼地区。维京人有了新名字——“诺曼人”,诺曼人逐渐深入欧洲。这群人后来和北欧大本营联系不多,在十字军东征的一声声哈利路亚中,慢慢的融入了欧洲陆地。在英伦三岛的维京人,继续朝着西边前进,冰岛,格陵兰岛,最终他们到达了[文兰]。所谓文兰就是在北美洲,这比哥伦布早了好几个世纪。瑞典人顺着波罗的海的口岸,向东边进发,来自瑞典的维京人因地制宜的选择了东欧平原。他们也有了新的名字——“罗斯人”,你声音无法想象,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东欧,最早的集权社会的领导人是一群维京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群维京人慢慢的融合在斯拉夫人浪潮中。 菲利普也无法确定维京人征服的停止时间,各个地区都是不同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维京人的征服,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北欧海洋帝国]。维京人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蒙古人一样,蒙古人的萨满教最终让位于伊斯兰教,北欧神教中的奥丁,索尔,再怎么顽强也成了基督教的一部分,作为对维京人的追忆。基督教的象征圣诞老人,麋鹿雪橇的形象就是来源于北欧。 今天我们看待维京人的起源地,斯勘迪纳维亚半岛的地理环境的劣势压缩到最小,北欧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成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国。且不论资本与社会,也不说多神崇拜和一神信仰,北欧的发达程度在某种程度超过了美国,这种发达不是那些石油国可比的。在卡尔 马克思 的构思中,当下的北欧无疑是最接近社会主义的,无限接近这个理想国,才能体会到维京人后裔的气质,他们普通祖先一样,从不故步自封,永远在主动的吸收各个文明的精华,选择性的吸纳精英人才,最终完成自我进化。北欧现在很发达,他们不排斥其他文明。 《维京人的世界》中征服的有多么果断,现在的北欧吸收文明因子的能力就有多大。维京人本来就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的财富都是来自其他地方;现在的北欧很发达,他们的成功来源于各个文明的不断吸收。菲利普的《维京人的世界》对维京人有了全新的定义,也是整个维京世界的一次浏览。 感谢[汗青堂]历史出版社,于世界读书日赠送的图书。
维京人的世界8.9[英] 菲利普·帕克 Philip Parker / 2020 /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封面《维京人的世界》读后感(四):曾经令整个欧洲心惊胆战的维京人,在传奇和豪迈之下,更有血腥杀戮
随后,如狼的维京人,心怀杀意,向西穿过潘塔河。水手高举着盾牌,渡过水波闪烁的河面。贝莱特诺特同他的勇士们等待着,准备战斗;他令部下结成盾墙,坚守阵地,抵御冲来的敌军。 战斗的时刻、荣耀的时刻,即将开始。注定要战死的人,大限已到。混战开始了。天空中,渡鸦盘旋,飞鹰游弋,嘴里叼着新鲜的死肉;战场上,杀声震天动地。他们投出坚实如锉刀的标枪,从手中掷出尖锐的飞镖。弓弦声不绝于耳,盾牌格开锋刃。战斗相当艰苦。 双方的勇者纷纷战死,年轻人在尘埃中窒息……勇敢者如磐石般岿然不动。他们竭尽所能,拿着自己的长枪奋勇争先,用武器杀死一个时运不济的勇士,死者仆倒在地。但其他人依然坚持着,贝莱特诺特催促他们每个人,去与丹麦人凶猛地厮杀,来赢得荣耀与声名……另一个水手冲向伯爵,想要杀死他,抢走他的财宝——盔甲、指环,还有华美的宝剑。 贝莱特诺特拔剑出鞘,阔剑寒光一闪,向水手的铠甲劈去。但他的敌人挡住了这一击,反而重伤了贝莱特诺特的手臂。金柄剑从他的手中滑落。他无力拾起宝剑,也无法挥动任何武器。 这位年迈的勇士用言语激励部下,呼吁战友们再度作战……而后异教徒将他砍倒,他的两个护卫,艾尔夫诺特和伍尔夫梅尔,为保卫自己的领主而战死……埃塞尔雷德的伯爵、他们的君主就此阵亡;他的战友们、所有得到领主恩惠的人、高傲的爵士们,竭尽勇气再度投入混战。 他们所有人都决意,若不能为领主复仇便不复苟活于世,无一例外。 ——《马尔顿之战》,11世纪
991年,又一批“如狼的维京人”进攻了埃塞克斯的马尔顿,这是他们这一系列攻击活动的最后一次。这些斯堪的纳维亚的悍勇海盗令欧洲各地恐慌不已,而且那些在爱尔兰、不列颠、法兰西敢于阻挡他们的不幸国家,几乎都被他们推翻。 第一次出现是在近200年前,当时他们掠夺了英格兰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这些北欧海盗让当时的编年史作者心怀恐惧,而自那时起,历史学家便对他们十分感兴趣。他们的攻击使得“维京人”(以及它的各种同义词)成为残酷、暴力和无法无天的代名词。
△维京人的世界他们的多神教信仰则让受害者相信这些攻击者是执行上帝审判的代理人。惊慌失措的修士们十分害怕他们的修道院会是北欧人的掠夺名单上的下一个目标,他们只好为得到拯救而祈祷:“主啊,从北欧人的狂暴中拯救我们吧!” 《维京人的世界》将讲述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故事,这些人最开始于793年洗劫了林迪斯法恩修道院,在之后的200年间,利用他们对海洋的娴熟知识统治了欧洲的大片土地,并且向更遥远的地方殖民。
△《维京人的世界》不过,维京人并不只是单纯的战士,更不只是嗜血的破坏者。他们拥有的文化体系,其复杂与丰富程度令人难以置信;他们还留下了精彩的艺术,他们的文学拥有丰富的史诗(即“萨迦”)和诗歌;他们的社会中诞生了法典,以及全欧洲最早的议会。他们的进攻,给受到他们掠夺或殖民的地区的政治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他们的DNA足迹则显示全世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拥有维京血统。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这片处于欧洲边缘的土地上突然诞生了一场猛烈的人口迁徙,它差点摧毁了9世纪时欧洲最先进的两个文明,即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诸王国,这场人口迁徙是怎样诞生的?维京人是怎样成功地先他人一步,在惊人的辽阔地区内建立起定居点和殖民地?为什么这些掠夺者在11世纪渐渐消失?而维京人又将什么遗产留给了那些他们恐吓过或定居过的地方? 这些问题正是本书的核心,而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要详细研究维京人的起源,以及他们的母国丹麦、挪威和瑞典的发展情况,之后再去讲述他们的社会、他们的文化,以及他们的掠夺和征服活动,还有维京人殖民地的历史。 对不幸成为目标的人而言,维京人毫无预兆地从海上出现。他们掠夺的地域范围十分惊人。这些掠夺者从位于现在丹麦、挪威和瑞典的家乡出发,移动速度比他们在地上跑的敌人快得多,他们甚至沿着能通航的河流深入,以便借机对伦敦和巴黎等大城市发动偷袭。他们的航海能力不仅于此,维京人向东航行到波罗的海的南岸,然后沿着河流系统抵达俄罗斯中部、乌克兰,甚至能够抵达拜占庭帝国金碧辉煌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在西方,他们抵达了加拿大的东海岸,这比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要早近5个世纪。 维京时代的早期历史大多依然模糊不清,书面资料的匮乏限制了我们的认识。甚至“维京人”一词的起源也难以确定。事实上,当时的人并不怎么使用这个词(至少在那些记载最初的掠夺行为的编年史中是这样)。 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倾向于叫他们“丹人”(丹麦人),法兰克人叫他们“诺曼人”(北方的人),爱尔兰则是“高尔人”(外国人),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则选择“罗斯人”的各种变体。此外,在欧洲的编年史中,尖锐的宗教冲突则常常通过“帕加尼”(异教徒)的称呼表现出来。
△法兰克王国的维京入侵舰队“维京人”这个词一般和古北欧语“vig”(意为“战斗”)或“vik”(意为“海湾”或“入口”)联系到一起,而且这个词也和“维肯”(Viken)有关,这是挪威奥斯陆峡湾中的一个广阔海湾,许多针对英格兰的掠夺行动在此出发。可信性相对较低的推测还包括“vikja”(意为“移动”),这个说法大概来自维京人四处漫游的习性。还有观点认为这是对拉丁语词汇“vices”(指代军事堡垒外的定居点)的误用,这和那些“营地人”有联系。事实上当时“Viking”一词只出现在少量9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它拼作“wicingas”,指代小规模的掠夺部队。 尽管在某种意义上,用“维京人”一词指代那些8—9世纪的掠夺者与时代并不相符。10世纪晚期,“维京人”这个词已经颇为常用,它可以用来指代海盗,或者在海上以掠夺为生的人。 至少这个方便的简称可以用来泛指从8世纪末到11世纪初的时间里离开大斯堪的纳维亚的各群体。这些人离开的目的最初是掠夺财物,不久之后则转向搜寻宜居的土地。“北欧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这两个词容易互相混淆,严格来说,前者指代那些使用古北欧语的群体,不过这个词和它的派生词“诺曼人”,也常常被编年史作者用来称呼掠夺者,这也说得通。 与此同时,不仅“斯堪的纳维亚”现在严格意义上指代丹麦、挪威和瑞典这三个现代国家,而且整个维京人世界的文化也是“斯堪的纳维亚”的。因此,为了避免重复使用,我选择将“北欧人”“维京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这三个词大体视作是可互相替换的同义词。 在英语世界,维京时代的起点一般被设定在793年,即林迪斯法恩修道院被攻击的那一年,这些新的掠夺者就此大张旗鼓地引起了外部世界的注意。自那时起,维京人的掠夺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几乎从未间断。 到1000年左右,维京世界的许多部分已经渐渐基督教化、定居程度变得更高;此前被视作他们民族特点的、对近邻发起猛烈攻击的记载也越来越少(乃至完全消失)。那么,维京时代在什么时候结束呢?这个问题并没有单一的答案,我则会挑选他们活跃在各个地区的不同日期来结束我记述的维京人故事。 在英格兰,维京时代终结于11世纪末、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最后一次征服行动(以彻底失败)告终之时。北欧人的存在在苏格兰更为深远,特别是在奥克尼群岛和设得兰群岛,以至于13世纪60年代的挪威国王,依然试图宣称自己对这两地的统治权。
△英格瓦尔和胡巴率领丹麦人发动入侵在冰岛,一般认为当第一批维京人定居者的后代们放弃他们珍视的独立并且在1262年臣服于挪威国王哈康四世时,维京时代就结束了。在格陵兰,我选择将维京人定居点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他们在15世纪中期神秘消失的某个节点。相比之下,在斯堪的纳维亚,那里的君主专制在12世纪初期不断加强,随着基督教的普及和王权的强化,大规模的掠夺行动被终止。 在那之后,丹麦、瑞典和挪威更多被视作主流的欧洲王国,而非独特的维京人政权。最终,在俄罗斯,到11世纪时维京人在那里建立起的大小公国已经逐步发展为王国,不过,它们更多是斯拉夫化的而非斯堪的纳维亚式的。因此,这个明显的关键点,也标志着这一地区“维京”历史的结束。 可以用来了解维京人的资料繁多且复杂,一般而言,我选择在最相关的章节中进行具体讨论。其中最重要但最有争议,也能最直观地引发现代读者的联想和共鸣的,就是维京时代的“萨迦”。这些维京时代的故事,几乎都是在12—13世纪于冰岛整理完成的。不过,这些资料往往反映了比具体记述事件更早的传统。 “萨迦”一词的来源是古北欧语的“segja”,意为“讲话”“说话”,这清楚地表明了这些故事最初的口述形式。大多数“萨迦”都是散文风格,其中插入了一定数量的更古老的“吟唱”诗歌,而且其中的故事看似十分简单直白;不过,它们往往不能被轻易地用来作为构建历史叙事的基础资料。 一组“萨迦”选集被称为“国王萨迦”,这一系列作品大约是在1180—1280年之间以书面形式记载下来的,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在挪威、丹麦和瑞典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过“家族萨迦”的大选集(《冰岛人萨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关注特定的家族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充满了谋杀、复仇和和解之类扣人心弦且极富戏剧性的内容。 虽然拥有一个定义清晰的历史背景,但是也不能把它们视作是对维京时代的冰岛的、确凿无疑且足够详细的记载,更不用说对苏格兰或挪威等其他维京地区的描述了。 另一组“萨迦”选集中包含了神话故事和英雄史诗(《古代萨迦》),以及主教和圣人的圣徒传记(《圣徒萨迦》),前者来自民间传说,而后者大多以其他地方的圣人生平作为模板,因此在用作历史资料时更难辨析其史料学价值。
△诺曼底的威廉渡海,巴约挂毯虽然我们对早期维京人掠夺的了解,主要依靠受害者的编年史和历史记录(其中必然普遍存在对迫害者的厌恶情绪),但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法兰克王室纪年》和罗斯的《往年纪事》等资料,的确提供了不少对维京时代早期的有价值的记述。其他的资料则主要来自教会,如不来梅的亚当,他于12世纪成书、记述历代汉堡-不来梅大主教的历史里,也提供了关于维京人的大量重要信息(不过这也不是以维京人自己的视角记载的)。 最终,维京世界产生了自己的历史记述习惯,这一习惯源自冰岛,塞蒙德·西格夫松在12世纪早期写作了关于挪威诸王的历史,而“博学者”阿里在1122—1133年间整理并编纂了《冰岛人之书》。 在其他维京人的国家有自己的历史学家之前,最为重要的两份文献是丹麦牧师萨克索·格拉玛提库斯在1220年左右编纂的《丹麦诸王纪》和冰岛人斯诺里·斯图尔鲁松(同时也是数篇萨迦的作者)在1241年之前写作的《挪威列王传》。 有了这些资料,我们才得以从真正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视角下审视维京历史,然而这些资料都是后世写作的,在它们成书的年代,维京时代即使没有被遗忘,至少也早已过去了。另一份相对简洁,但是弥足珍贵(因为是同时代的资料)的维京时代的文字材料以“如尼石”的方式留存,这些石质的纪念碑上有用斯堪的纳维亚字母刻下的铭文,其内容通常是逝者的生平。 铭文中提到那些在远方战斗而且大多阵亡的维京人(例如,一组如尼石上有对于1040年左右在“远游者”英格瓦尔对里海地区的远征行动中战死的勇士的纪念文字),因此这些资料有其他许多资料缺少的直观感受。 维京时代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诗歌的形式呈现。 这些诗歌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诗歌是《埃达》,其中包括了有关众神和英雄的故事,它也是我们对斯堪的纳维亚的多神教信仰系统的最初了解的主要材料。其中的一些诗的年代或许十分久远,例如描述多神教北欧人视角下的创世的《瓦洛斯帕》;不过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这一系列整齐划一的故事源自10世纪,是为了应对基督教的扩张而创作的。 而北欧宫廷诗(存世作品大概有5000首)记述的往往是历史事件,而且时常留下这些诗歌的作者那些宫廷诗人的名字,他们往往是国王或者大首领的随从。北欧宫廷诗大多数采用头韵法写作,对现代人而言难以直译,其中存在大量的文字游戏与隐喻,即所谓“比喻复合辞”。这种佶屈聱牙的表述,往往使用几重的象征手法隐藏其真实表达的意义。 另一些表述则相对直白,比如,“大海之马”可能指代的是船,而“剑之汗滴”可能指代的是血。不过理解其他词汇则需要现代读者可能缺乏的维京神话知识,比如“矮人的重负”指的是“天空”,因为据说众神将巨人伊米尔的头颅化作天空,将四个矮人放置在四方来支撑它。 维京社会十分重视机敏和干练。《高人的箴言》是一本格言集,其中的内容即使放在21世纪初也可谓时髦,其中有一些精练的格言:
“让开门的人警惕他身旁的敌人”“处于人群中的愚人最好保持沉默,若他讲得太多,就有人知道他一无所知”“不要让坏人知道你的不幸”。这个格言集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关于追寻荣耀与名望的,回响在整个维京世界:“牲畜会死去,亲人也一样,我们自己也终将故去,不过我知道有一个例外每个人死去时的名誉永不会消亡。”
△维京人舞会,19 世纪的斯德哥尔摩维京人想要让后世记住他们的英勇事迹,而他们也成功了。除了维京人在几个世纪之中赢得了名望,真实的情况也许更为复杂多变。 但勇士们或许是最欣慰的,比如进攻林迪斯法恩的海盗团的佚名首领、发现冰岛的红色埃里克,以及1066年在斯坦福桥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挪威人哈拉尔德·哈尔德拉达,毕竟历史如他们所愿,只记录了他们的英勇、豪迈与临危不惧,而不是他们真正的模样。
《维京人的世界》读后感(五):《维京人的世界》|唱《冰与火之歌》,玩《权力的游戏》
提到维京人的世界,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是挥舞着战斧的狂暴战士,还是划着龙船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维京人的了解来源于各式各样的影视剧。隐约之中,我们会把维京人和海盗划上等号。但是看完了《维京人的世界》这本书后,我对维京人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读后感的话,那就是:维京人的世界不但有冰与火之歌,还有权利的游戏和灿烂的文化。《维京人的世界》的作者菲利普·帕克是英国历史学家,他曾经担任过英国的外交官,在《维京人的世界》之前,他还出版过《帝国于此处止步》和《地图中的英国史》。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The Northmen's Fury:A History of the Viking World>》,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北欧人的狂怒:维京世界的历史》,我觉得原来的书名更带劲儿。我注意到,这本书提供了14页的年表、26页的参考书目和71页的注释,可见作者的创作态度非常的严谨。后浪出版公司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在2020年3月出版了这部著作的中译本。1,侵略者大部分人把维京人等同于海盗,是有历史原因的。793年的一个夏天,维京人毫无预兆的闯入了历史。他们是以强盗和劫掠者的身份被人们知道的。一只维京人的船队出现在英格兰东北部圣岛上,登陆之后的维京人洗劫了岛上的林地斯法恩修道院,所有试图反抗的人全部被杀死。1993年,在这次洗劫发生了1200年之后,挪威尼达罗斯主教撰写了一份致歉信,信中写道:我们以悔悟之心,纪念793年林地斯法恩僧侣们的牺牲。这份致歉信挂在圣玛利亚教堂圣坛对面的墙上,这个教堂,就建造在当年被洗劫的岛屿上。从793年开始,维京人在年表上面就留下了一长串的抢劫与杀戮的记录,从下面的这张年表的片段,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北欧人的好战和嗜血。维京人能够以海盗的身份侵入英伦三岛,得益于他们精湛的航行技术和优良的造船工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北方向纵深一千多英里,水道和湖泊把地形分割的支离破碎,陆上交通很不方便,加上挪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丹麦拥有众多的群岛,这些因素都可以解释为什么斯堪的纳维亚人会精通于水上航行。维京人的舰船发展的高峰,以奥赛贝格船和科科斯塔德船为代表,这种船体积大,船体开放,同时使用风帆和划桨两种动力,更加适合长途劫掠,此外这些船只吃水很浅,意味着他们可以深入到内陆腹地展开战斗。维京人的武器更让人感兴趣,不管是游戏还是电影里,我们都见识到了维京人武器的威力。历史上的维京人使用长枪、弓箭和战斧,少数人会使用剑。维京人的剑和我们中国人的龙泉宝剑很不一样,他们的剑尖是钝的,主要用于劈砍,和菜刀差不多。还有一点大不相同的是,维京人的剑是用好几根铁条扭在一起锻造而成,因此打造成功之后剑身上会呈现出特有的花纹。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那些宝剑上的花纹,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维京人最著名的武器是斧头,最初的战斧和樵夫砍柴的斧头相差无几,后来才演变成大家熟悉的那种夸张的宽刃战斧。维京人的战斧看起来很威风,实战的时候并不实用,因为挥舞这种战斧需要双手把持,这样在防御性阵型中无法受到保护。此外维京人的金属头盔也很有特色,一般都是锥形,偶尔在额头位置会有护眼装置或者向下伸出的护鼻,这些在影视剧里都有充分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要多说一句,真正的维京人头盔从来都没有过角,不管是牛角还是什么角,尽管牛角头盔在今天的影视剧里已经作为维京人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不符合史实。在早期,维京人的打劫行动都是同一地区的小团体进行的,后来随着掠夺队伍的显著扩大,常常由国王的队伍组成。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说法,就是“奉旨打劫”!在战争战术方面,维京人面对修道院之类软柿子的时候,一般就是恐吓和威胁,如果遭遇反抗就采取暴力手段,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除了直接烧杀抢掠之外,维京人还通过收取赎金和贡金的形式大发横财。例如991年的时候,埃塞尔雷德的政府为了获得和平,向北欧人支付了一万磅的贡金。正如我们都能想到的那样,缴纳贡金带不来持久的和平,只会让维京人的胃口越来越大。1012年维京人的价码已经暴涨到了惊人的4.8万镑,不仅如此,维京人还抓获了坎特伯雷大主教敲诈另外一笔赎金。由于大主教拒绝支付另加的赎金,一帮喝醉酒的维京人用牛骨头殴打大主教,最后一个人用斧头击碎了大主教的头骨,他的尸首送回伦敦之后最为殉道者受到了崇拜。为什么维京人会在9世纪之后忽然大规模的当起了海盗呢?一个理论认为是人口的增加引起了对资源的争夺,斯堪的纳维亚内战迫使北欧人开始向外寻找生存资源。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当时欧洲西北部贸易联系的加强。7世纪之后,斯堪的纳维亚的商业中心和贸易点大幅度增加,从考古发现可以知道,当时来自莱茵兰的玻璃和来自东方阿拉伯世界的毛皮都已经成为北欧活跃的贸易商品。而在那时候,海盗和商人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在《艾吉尔萨迦》中,一个英雄在波罗的海打劫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体面的商人,用抢来的钱在库尔兰进行合法贸易。我们看到这里,是不是会联想到明朝嘉靖年间的那些倭寇?大商人汪直曾经是做海上贸易的大商人,等到明朝海禁,没有生意可做的时候,他们也会联合日本浪人、没落的武士这些亡命之徒做起海盗的勾当。维京人的“海盗事业”为什么会做的风生水起呢?除了维京人自身强悍的战斗力之外,另外一个因素是他们面对的敌人的极度分散的。正如你知道的,中世纪的时候,英伦三岛上面分散的存在着大大小小许多王国,这让维京人有机会实现各个击破。当满载而归的维京人回到家乡,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北欧人加入“海盗”这个名利双收的职业。维京人对英伦三岛和法兰西的劫掠一开始只是打一枪就跑的薅羊毛行为,目标也局限在沿海的城镇和修道院。但是慢慢的事情发生了改变,845年维京人沿着塞纳河而上第一次进攻巴黎,在获得一大笔赎金之后满载而归。在尝到了甜头之后维京人多次采取这种方式大发横财。海盗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终于到了852年,维京人开始在塞纳河上过冬,这个改变标志着他们永久的进入了法兰克王国的政治时局之中。有了基地之后,维京人可以随意掠夺塞纳河岸的城镇。维京人在欧洲大陆上建立政权进行统治的第一个地方是弗里西亚,统治时间长达70年。而在英格兰 ,一只维京人的队伍从865年开始,在那里盘踞了10年。到了1063年,经过长期的混战和征服,丹麦国王克努特在英格兰确立了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克努特不但击败了英格兰威赛克斯王朝的军队,还迎娶了英格兰国王的遗孀爱玛,这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此外由于爱玛是诺曼底公爵的妹妹,通过这场政治联姻,又让他和诺曼底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所以说,维京人的故事里,不但说打打杀杀的冰与火之歌,也有相互算计的权力的游戏。在维京人的巅峰时代,他们建立起了一个横跨大西洋,包括英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帝国。2,殖民者除了通过掠夺获取财富,维京人还横渡大西洋展开殖民。9世纪早期,维京人的船只进攻和定居苏格兰北部西部的群岛,法罗群岛是维京人定居时间最长的岛屿,也是他们在大西洋领域第一块奠基石。考古发现,这里的维京人以畜牧为生,以捕鱼为副业,养殖绵羊在当地经济中处于主要地位,法罗群岛中的法罗的意思在古代北欧语中就是绵羊岛。公元870年左右维京人到达冰岛,早期维京人在冰岛的故事,在航海传奇小说和旅行家的日记中都有体现。公元9世纪60年代末,挪威探险家弗洛基来到了冰岛,最终在冰岛西北海岸的海峡登陆,弗洛基爬上登陆点附近的山丘,在制高点上看到附近的海湾里全是浮冰。由于恶劣的天气,他们无法及时离开,一直等到第2年的夏天才回到挪威,由于他满腹牢骚,就将岛屿重新命名为冰岛。冰岛是唯一一个有相对完整的定居记录的维京人海外领地,冰岛学者阿里在《定居者之书》中记载,最早一批到达冰岛的人是为了逃离挪威国王的高压政治。第一批冰岛定居者里面就有英格尔夫,他最终选择定居在雷克雅未克,雷克雅未克在北欧语中的意思是“烟雾缭绕的海湾”,因为在那里有很多的温泉。冰岛早期历史的第二个资料就是《冰岛家族萨迦》,它讲述了冰岛主要家族之间的冲突。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历史的插曲。17世纪的时候斯考尔赫尔特主教把两份珍贵的萨迦手稿作为礼物送给丹麦国王。19世纪随着民族主义的觉醒,冰岛人要求丹麦将萨迦手稿送回。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谈判,1945年冰岛从丹麦独立,1961年丹麦国会通过萨迦送还冰岛的法案。1971年最初的两份手稿得以回归。当这两份手稿送出去之后,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图书馆降半旗。与此同时,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则用电视现场直播了手稿的移交仪式。冰岛移民是从挪威高压政权逃亡到冰岛的难民,他们不愿意重建一个高压政权,最终建立了一个没有国王也没有其他行政权威的政治体系,冰岛自由邦。此外,冰岛人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议会。除了冰岛之外,维京人在1000年到1450年之间对格陵兰岛,1000年到1350年对北美大陆都曾经有过数百年的殖民历史。由于气候变化、疾病肆虐和北方因纽特人南下造成的暴力冲突,维京人逐渐放弃了格陵兰岛。格陵兰岛是北美大陆的维京人联系本土的纽带,在格陵兰岛殖民地逐渐废弃之后,北美殖民地自然消亡。有意思的是,在19世纪之后,随着大量北欧人移民北美,北美大陆对于维京人在北美的研究日渐兴起。这些北欧人的后裔认为自己的祖先才是最早发现新大陆的开拓者,对于世界对于哥伦布的荣誉愤愤不平,他们甚至在1892年芝加哥政府举办纪念哥伦布登陆新大陆400周年的时候组织了一场“踢馆”活动:他们筹集资金重建了一艘维京风格的战船在美国航行27天,最后一站抵达芝加哥,向人们宣示,维京人才是北美大陆的发现者。 3,维京人留下了什么?维京时代的最后岁月由三个强者围绕英格兰的命运交织而成,这三个人分别是挪威国王哈拉尔德,英格兰国王哈罗德和诺曼底公爵威廉。简单来说,就是1066年,英格兰国王在本土消灭了渡海而来的挪威国王,随后自己被渡海而来的诺曼底公爵威廉消灭。这个诺曼底公爵威廉,就是历史上“威廉征服”的主角。因为维京人生活区域的辽阔和复杂,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界定维京时代的终结,一般来说,人们会把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作为维京人退出历史舞台的标志,具有讽刺性的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者威廉公爵,也是维京人的后裔。以海盗形象示人的维京人,除了血腥的杀戮和殖民之外,到底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呢?首先,维京人就像猛兽攻击牛群一样,总是选择最薄弱的王国出击,而那些保存下来的王国,则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就像尼采说的那样: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将会让我们更强大。正是维京人的不断攻击,消灭弱小的王国,加速了英伦三岛的统一步伐。此外,在语言学上,维京人也在英语当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例如英语单词里面的鸡蛋和面包,就全部来自维京人的语言。在文化方面,19世纪之后欧洲大陆曾经掀起了一股探寻维京文化的热潮,产生过一大批以维京神话传说为素材的文艺作品。比如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不朽名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就是来自于北欧神话。直到今天,不管是英国还是丹麦的维京文化博物馆,都是外地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无论是在《魔兽世界》的电脑游戏中,还是《指环王》这样的史诗大片中,甚至于《复仇者联盟》,《权力的游戏》,这些享誉世界的艺术作品里,都能够看到维京世界的影响。维京人的世界已经从生活中消失,维京人的影响依旧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想到这一点,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人的世界 既唱冰与火之歌 也玩权力的游戏
说到维京人的世界,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
是挥舞着战斧的狂暴战士,还是划着龙船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维京人的了解来源于各式各样的影视剧。隐约之中,我们会把维京人和海盗划上等号。
看完《维京人的世界》这本书后,我对维京人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读后感的话,那就是:维京人的世界不但有冰与火之歌,还有权利的游戏和灿烂的文化。
《维京人的世界》的作者菲利普·帕克是英国历史学家,他曾经担任过英国的外交官,在《维京人的世界》之前,他还出版过《帝国于此处止步》和《地图中的英国史》。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The Northmen's Fury:A History of the Viking World>》,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北欧人的狂怒:维京世界的历史》,我觉得原来的书名更带劲儿。
我注意到,这本书提供了14页的年表、26页的参考书目和71页的注释,可见作者的创作态度非常的严谨。后浪出版公司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在2020年3月出版了这部著作的中译本。
1,维京人的侵略
大部分人把维京人等同于海盗,是有历史原因的。
793年的一个夏天,维京人以海盗的形式闯入了历史。一只维京人船队洗劫了英格兰东北部圣岛上的林地斯法恩修道院,所有试图反抗的人全部被杀死。
1993年,在这次洗劫发生了1200年之后,挪威尼达罗斯主教撰写了一份致歉信,信中写道:我们以悔悟之心,纪念793年林地斯法恩僧侣们的牺牲。这份致歉信挂在圣玛利亚教堂圣坛对面的墙上,这个教堂,就建造在当年被洗劫的岛屿上。挪威,是古代维京人的大本营之一。
从793年开始,维京人在年表上面就留下了一长串的抢劫与杀戮的记录,从下面的这张年表的片段,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北欧人的好战和嗜血。
维京人能够以海盗的身份侵入英伦三岛,得益于他们精湛的航行技术和优良的造船工艺。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北方向纵深一千多英里,水道和湖泊把地形分割的支离破碎,陆上交通很不方便,加上挪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丹麦拥有众多的群岛,斯堪的纳维亚人精通水上航行几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维京人的舰船体积大,船体开放,同时使用风帆和划桨两种动力,更加适合长途劫掠,此外这些船只吃水很浅,意味着他们可以深入到内陆腹地展开战斗。
相比较其他工具,维京人的武器更让人感兴趣,不管是游戏还是电影里,我们都见识到了维京人武器的威力。
历史上的维京人使用长枪、弓箭和战斧,少数人会使用剑。维京人的剑和我们中国人的龙泉宝剑很不一样,他们的剑尖是钝的,主要用于劈砍,和菜刀差不多。还有一点大不相同的是,维京人的剑是用好几根铁条扭在一起锻造而成,因此打造成功之后剑身上会呈现出特有的花纹。我们在《权力的游戏》片头里看见的花纹大宝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当然了,维京人最著名的武器是斧头,最初他们的战斧和樵夫砍柴的斧头相差无几,后来才演变成大家熟悉的那种夸张的宽刃战斧。事实上维京人的战斧看起来很威风,实战的时候并不实用,因为挥舞这种战斧需要双手把持,这样在防御性阵型中无法受到保护。可谓挥舞战斧一时爽,无法保护心慌慌。
此外维京人的金属头盔也很有特色,一般都是锥形,偶尔在额头位置会有护眼装置或者向下伸出的护鼻,这些在影视剧里都有充分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要多说一句,真正的维京人头盔从来都没有过角,尽管牛角头盔在今天的影视剧里已经作为维京人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不符合史实。
维京人的牛角头盔,不存在的!
在早期,维京人的打劫行动都是同一地区的小团体进行的,后来随着掠夺队伍的显著扩大,常常由国王的队伍组成。
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说法,就是“奉旨打劫”!
在战争战术方面,维京人面对修道院之类软柿子的时候,一般就是恐吓和威胁,如果遭遇反抗就采取暴力手段,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有一个残忍的例子, 无骨者伊瓦尔为了给父亲报仇,对诺森布里亚国王埃伊拉实施了残忍的血鹰祭祀,就是把俘虏的肋骨敲断之后拉出肺脏,在背部形成雄鹰翅膀的形状。
除了直接烧杀抢掠之外,维京人还通过收取赎金和贡金的形式大发横财。例如991年的时候,埃塞尔雷德的政府为了获得和平,向北欧人支付了一万磅的贡金。
正如我们都能想到的那样,缴纳贡金带不来持久的和平,只会让维京人的胃口越来越大。1012年维京人的价码已经暴涨到了惊人的4.8万镑。
不仅如此,维京人还抓获了坎特伯雷大主教准备敲诈另外一笔赎金。由于大主教拒绝支付另加的赎金,最后被海盗敲碎了头骨,早期维京人是异教徒,对基督徒毫无敬畏之心。
为什么维京人会在9世纪之后忽然大规模的当起了海盗呢?
一个理论认为是人口的增加引起了资源争夺战,斯堪的纳维亚内战迫使北欧人开始向外寻找生存资源。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当时欧洲西北部贸易联系的加强。7世纪之后,斯堪的纳维亚的商业中心和贸易点大幅度增加,从考古发现可以知道,当时来自莱茵兰的玻璃和来自东方阿拉伯世界的毛皮都已经成为北欧活跃的贸易商品。
而在那时候,海盗和商人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在《艾吉尔萨迦》中,一个英雄在波罗的海打劫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体面的商人,用抢来的钱在库尔兰进行合法贸易。
我们看到这里,是不是会联想到明朝嘉靖年间的那些倭寇?大商人汪直曾经是做海上贸易的大商人,等到明朝海禁,没有生意可做的时候,他们也会联合日本浪人、没落的武士这些亡命之徒做起海盗的勾当。
维京人的“海盗事业”为什么会做的风生水起呢?
除了维京人自身强悍的战斗力之外,另外一个因素是他们面对的敌人的极度分散的。正如你知道的,中世纪的时候,英伦三岛上面分散的存在着大大小小许多王国,这让维京人有机会实现各个击破。当满载而归的维京人回到家乡,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北欧人加入“海盗”这个名利双收的职业。
维京人对英伦三岛和法兰西的劫掠一开始只是打一枪就跑的“薅羊毛”行为,目标也局限在沿海的城镇和修道院。但是慢慢的事情发生了改变,845年维京人沿着塞纳河而上第一次进攻巴黎,在获得一大笔赎金之后满载而归。在尝到了甜头之后维京人多次采取这种方式大发横财。
海盗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终于到了852年,维京人开始在塞纳河上过冬,这个改变标志着他们永久的进入了法兰克王国的政治时局之中。有了基地之后,维京人可以随意掠夺塞纳河岸的城镇。
维京人后来终于拥有了像秦朝宰相吕不韦一样的觉悟:拥有政治权利才是最赚钱的生意!
到了1063年,经过长期的混战和征服,丹麦国王克努特在英格兰确立了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克努特不但击败了英格兰威赛克斯王朝的军队,还迎娶了英格兰国王的遗孀爱玛,这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此外由于爱玛是诺曼底公爵的妹妹,通过这场政治联姻,又让他和诺曼底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所以说,维京人的故事里,不但说打打杀杀的冰与火之歌,也有相互算计的权力的游戏。
在维京人的巅峰时代,他们建立起了一个横跨大西洋,包括英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帝国。
2,维京人的殖民
除了通过掠夺获取财富,维京人还横渡大西洋展开殖民。9世纪早期,维京人的船只进攻和定居苏格兰北部西部的群岛,法罗群岛是维京人定居时间最长的岛屿,也是他们在大西洋领域第一块奠基石。考古发现,这里的维京人以畜牧为生,以捕鱼为副业,养殖绵羊在当地经济中处于主要地位,法罗群岛中的法罗的意思在古代北欧语中就是绵羊岛。公元870年左右维京人到达冰岛,早期维京人在冰岛的故事,在航海传奇小说和旅行家的日记中都有体现。公元9世纪60年代末,挪威探险家弗洛基来到了冰岛,最终在冰岛西北海岸的海峡登陆,弗洛基爬上登陆点附近的山丘,在制高点上看到附近的海湾里全是浮冰。由于恶劣的天气,他们无法及时离开,一直等到第2年的夏天才回到挪威,由于他满腹牢骚,就将岛屿重新命名为冰岛。
冰岛是唯一一个有相对完整的定居记录的维京人海外领地,冰岛学者阿里在《定居者之书》中记载,最早一批到达冰岛的人是为了逃离挪威国王的高压政治。
第一批冰岛定居者里面就有英格尔夫,他最终选择定居在雷克雅未克,雷克雅未克在北欧语中的意思是“烟雾缭绕的海湾”,因为在那里有很多的温泉。
冰岛早期历史的第二个资料就是《冰岛家族萨迦》,它讲述了冰岛主要家族之间的冲突。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历史的插曲。17世纪的时候斯考尔赫尔特主教把两份珍贵的萨迦手稿作为礼物送给丹麦国王。19世纪随着民族主义的觉醒,冰岛人要求丹麦将萨迦手稿送回。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谈判,1945年冰岛从丹麦独立,1961年丹麦国会通过萨迦送还冰岛的法案。1971年最初的两份手稿得以回归。
当这两份手稿送出去之后,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图书馆降半旗。与此同时,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则用电视现场直播了手稿的移交仪式。
冰岛移民是从挪威高压政权逃亡到冰岛的难民,他们不愿意重建一个高压政权,最终建立了一个没有国王也没有其他行政权威的政治体系,冰岛自由邦。此外,冰岛人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议会。
除了冰岛之外,维京人在1000年到1450年之间对格陵兰岛,1000年到1350年对北美大陆都曾经有过数百年的殖民历史。由于气候变化、疾病肆虐和北方因纽特人南下造成的暴力冲突,维京人逐渐放弃了格陵兰岛。格陵兰岛是北美大陆的维京人联系本土的纽带,在格陵兰岛殖民地逐渐废弃之后,北美殖民地自然消亡。
有意思的是,在19世纪之后,随着大量北欧人移民北美,北美大陆对于维京人在北美的研究日渐兴起。这些北欧人的后裔认为自己的祖先才是最早发现新大陆的开拓者,对于世界对于哥伦布的荣誉愤愤不平,他们甚至在1892年芝加哥政府举办纪念哥伦布登陆新大陆400周年的时候组织了一场“踢馆”活动:
他们筹集资金重建了一艘维京风格的战船在美国航行27天,最后一站抵达芝加哥,向人们宣示,维京人才是北美大陆的发现者。
3,维京人的遗产
维京时代的最后岁月由三个强者围绕英格兰的命运交织而成,这三个人分别是挪威国王哈拉尔德,英格兰国王哈罗德和诺曼底公爵威廉。简单来说,就是1066年,英格兰国王在本土消灭了渡海而来的挪威国王,随后自己被渡海而来的诺曼底公爵威廉消灭。这个诺曼底公爵威廉,就是历史上“威廉征服”的主角。
因为维京人生活区域的辽阔和复杂,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界定维京时代的终结,一般来说,人们会把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作为维京人退出历史舞台的标志,具有讽刺性的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者威廉公爵,也是维京人的后裔。
以海盗形象示人的维京人,除了血腥的杀戮和殖民之外,到底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呢?首先,维京人就像猛兽攻击牛群一样,总是选择最薄弱的王国出击,而那些保存下来的王国,则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就像尼采说的那样: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将会让我们更强大。正是维京人的不断攻击,消灭弱小的王国,加速了英伦三岛的统一步伐。
此外,在语言学上,维京人也在英语当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例如英语单词里面的鸡蛋和面包,就全部来自维京人的语言。
在文化方面,19世纪之后欧洲大陆曾经掀起了一股探寻维京文化的热潮,产生过一大批以维京神话传说为素材的文艺作品。比如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不朽名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就是来自于北欧神话。
直到今天,不管是英国还是丹麦的维京文化博物馆,都是外地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无论是在《魔兽世界》的电脑游戏中,还是《指环王》这样的史诗大片中,甚至于《复仇者联盟》,《权力的游戏》,这些享誉世界的艺术作品里,都能够看到维京世界的影响。
维京人的世界已经从生活中消失,维京人的影响依旧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想到这一点,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