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总有一些故事如璀璨星辰,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的目光。《最后的铜像》便是这样一篇佳作,它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生活的丰富色彩与人性的复杂光辉,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
故事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为整个故事奠定了独特的基调。“我”调入省城新办的《生活》杂志,该杂志专注于奇闻逸事类人物特写,仿佛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只等奇人登场。刘露明,最初以“刘光头”的形象,借卖鱼大嫂口中“能与十几个人对打且打赢”的传奇传闻,如一阵旋风般闯入“我”的视野。这种侧面引入的手法,犹如在读者心间种下一颗好奇的种子,急切地渴望知晓这位神秘人物的真实模样与超凡能力。他居住在人员混杂小巷尽头的108号,这一设定巧妙地暗合水浒一百零八将,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人不禁揣测,他究竟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过往。
刘露明的成长经历,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史诗。出身贫苦的他,在讲述往昔时眼含泪花,这一细微的情感流露,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为整个故事奠定了质朴而真实的底色。其拜师学艺的情节更是充满戏剧性,贵人起初对他并不看好,拒绝收其为徒。然而,刘露明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决心,在贵人必经之路跪地三天三夜,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着实令人动容。这一情节不仅凸显了他性格中的坚毅,也为他后续的人生发展埋下了关键伏笔。而面对家乡恶霸刘朝天的恶行,他的表现更是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谨遵师傅“三忍”教诲,一直隐忍不发,但当同学被奸污这一严重事件发生后,他内心的正义之火终于熊熊燃烧,毅然出手教训恶霸。这一情节既展现了他正义勇敢的高尚品质,又揭示出他因武艺高强而难以控制出手轻重的无奈,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真实而丰满。
文中刘露明在杂志社的技能展示环节,堪称故事的高潮华彩乐章。他先是以看似神秘莫测的方式,将王主编的双狮牌手表从手中变到锁着的抽屉里,尽管观众对此心存疑虑,怀疑是魔术手法,但这恰恰营造出一种紧张好奇的氛围,紧紧揪住读者的心。随后,用图钉将指定的红桃8扑克牌钉在远处小黑板上的表演,更是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他洗牌时的娴熟动作、切削扑克牌时的干脆利落以及吐图钉时的精准无误,一系列连贯动作如行云流水,让观众目不暇接,进一步将故事的吸引力推向高潮。而最后用右掌劈开五块红砖的表演,更是将气氛烘托到了顶点。他运气时的神态专注、动作沉稳有力,断裂的红砖成为他惊人力量的直观见证,不仅让现场观众欢呼雀跃,也使读者对他的“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这一系列表演不仅推动了刊物因相关报道大卖,也让刘露明完成了从平凡到知名的华丽转身,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叙述视角方面,故事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这一选择可谓独具匠心。“我”既是《生活》杂志的记者,又是刘露明故事的发现者与记录者,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读者与故事紧密相连。从听闻刘光头的传闻,到提着礼物上门拜访,再到深入采访、组织表演等一系列情节,皆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徐徐展开。比如“我”对刘露明租屋的细致描写,屋内的哑铃、沙袋、旧书等,这些细节皆是“我”亲眼所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对故事场景和人物的感知。“我”在故事中并非消极的旁观者,而是积极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挖掘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我”主动出击,打听刘光头的信息,与之深入交流。在了解其经历后,又迫不及待地向王主编汇报,促成刘露明在杂志社的表演,进而推动稿件的创作与发表。“我”的每一个决定和行动都如同多米诺骨牌,直接影响着故事的走向,使情节连贯自然,读者也在“我”的引领下,逐步深入故事核心,真切感受情节发展的起伏节奏。同时,通过“我”的视角,读者能清晰洞察“我”对刘露明情感的微妙变化。从最初因传闻产生的好奇,到采访过程中对其正义、坚韧品质的钦佩,再到表演时对其技能的惊叹,“我”的情感随着情节推进不断深化,并如涟漪般传递给读者,引发强烈的共鸣。此外,“我”在叙述中还不时对刘露明的行为、刊物的运作等进行思考,如对刊物刊登奇人奇事定位的思考,这些思考犹如繁星,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引导读者从多个维度审视故事中的人物与事件,使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从可读性来看,《最后的铜像》宛如一幅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杂志《生活》的内容设置,涵盖美食旅游、宠物花草、征婚启事等,无一不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省城小巷杂乱的居住环境、街边卖鱼大嫂的惊叹、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等场景,生动地勾勒出八十年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风貌。刘露明与“我”初次见面时,在租屋内边喝酒边谈宝庆风土人情的画面,更是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质朴纯真的情感交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生活细节的精心雕琢,让读者能够轻而易举地融入故事所设定的时代背景,增添了阅读的亲切感与趣味性。在情节节奏的把控上,文章堪称典范。在讲述刘露明的成长经历和来省城的缘由时,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如同潺潺流水,详细叙述关键事件与细节,让读者得以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根源,节奏相对舒缓,给予读者充分的时间去品味和思考。而在描写刘露明在杂志社的表演时,节奏陡然加快,对表演过程的动作、神态、声音等进行细致且紧凑的描写,如扑克牌飞舞、图钉飞射、右掌劈砖等场景,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如同一曲激昂的乐章,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读者在快慢节奏的交替变换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沉浸在故事的精彩世界里无法自拔。更为重要的是,故事不仅仅局限于展现刘露明个人的奇特经历,还深入挖掘了人性与社会现象。刘露明面对恶霸刘朝天恶行时的内心挣扎与最终反抗,深刻反映出人性中正义与善良的熠熠光辉,同时也无情地揭示出社会中存在的恶势力横行、百姓敢怒不敢言的现实困境。刊物通过报道奇人奇事大受欢迎这一现象,巧妙地暗示了当时社会大众对新奇事物的强烈追求以及在精神文化相对匮乏时期的消遣需求。这种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挖掘,使故事摆脱了简单的奇人叙事框架,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本质,引发读者对社会、人性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极大地提升了故事的可读性与文学价值。
《最后的铜像》以其独特的情节架构、精妙的叙述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它让我们在领略奇人故事的同时,也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人性百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深思。
文/萍庭鹤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