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这本著作,我在十几年前就读过了,现在重读,依然激情涌动、感触颇多。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是因为经典的光芒能清晰地照见我们的弱点,并时刻提醒我们规避修正;经典中呈现的智慧,成为我们永世的参照。
那么,童年有什么秘密呢?人在童年时期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诸多特质,有的很快就消失了,有的影响一生,还有很多是未被发现的,需要成人耐心持久地观察研究,这是成人终生学习研究的功课。
事实上,成人鲜有这种耐性。在成人看来,儿童的表现常常有悖于常理,而这些所谓的常理,则是成人的规则、成人的标准、成人的约定,与儿童没有丝毫关系。很多时候,成人没有把儿童当作儿童,忘了自己的儿童时代,对儿童的行为不细加考虑,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指责、呵斥,甚至怒骂、拳脚相加,把儿童吓住。
哭闹是儿童的语言,是儿童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他们难受了就发泄一通,以引起成人的关注。如果成人置之不理,任其哭闹,对儿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或许还有一定的危险。我想起母亲讲的一个细节。我弟弟几个月的时候,母亲在床上铺了一块黄油布,防止他尿湿被褥;一天傍晚,母亲去厨房做饭,顺便在弟弟的枕头旁点了一根蜡烛。不一会儿,就听见弟弟发出一阵阵声嘶力竭的哭声。母亲有点儿纳闷儿,赶紧跑过去,吃惊地看见蜡烛倒了,已经引燃了油布。母亲迅速灭了火,弟弟得以脱险。如果母亲不及时赶到,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可见,儿童的哭闹多是有具体原因的。
儿童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较为关注的儿童特质。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观察力特别强,能一眼发现细微的事物及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这一点,我也深有感受。在我外甥女两岁时,我把她妈妈上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照拿出来,让她辨认哪个是妈妈。我认为她一定认不准,因为十几年过去了,她妈妈从少女到青年,容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她很快就从几十名少男少女中准确地找到了妈妈。敏感期转瞬即逝,在这期间,成人要多陪伴、多鼓励、多引导儿童,使其有更多奇妙的发现。
敏感期不仅仅眼睛管用,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譬如,我儿子上幼儿园时,幼儿园采用双语教学,儿子在幼儿园学到了几个英语单词,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论走到哪里,见到与学过的单词对应的事物就能流利地说出相应的单词,但到了小学就没有这种热情了。蒙台梭利把这些称为“爱的智慧”。成人没有这些“爱”,也就不会有这些“智慧”。
儿童成长依赖成人,有人把照看儿童看成负担,因而也就懒得尽心。婴儿刚来到人世,就交给月嫂;等稍大些,又交给保姆;再大一些,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小学,父母离孩子越来越远。这是当年蒙台梭利生活的西方的情况,也是我们当代中国的现状。是啊!父母舍得为孩子花钱,这不是已经尽心尽力了吗?还能怎样?殊不知,父母在孩子身上少一分陪伴,孩子就少一分亲情,甚至多一分风险。
孩子在有的父母眼里,不过是“小摆设”。高兴了逗弄、亲热一番,不高兴了就指责、训斥,更多的时候是不冷不热。这样一来,孩子在家庭中便有了疏离感。
很多时候,儿童所依赖的成人是靠不住的。蒙台梭利痛心地写道:“对儿童来说,‘尊重’成人是他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弱者要尊重强者。”成人是儿童生长的障碍。这是残酷的事实,不是危言耸听。儿童是在一边突破成人的压抑,一边向成人妥协的博弈中艰难成长的。
多年来,我们自以为是地把“听话”视为教育孩子的“黄金标准”,把孩子的“听话”视为教育成功的最大成就。蒙台梭利却说:“儿童的抗议被认为是不服从,那对成人来说将是危险的。”这本出版了87年的书,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理念能够颠覆我们引以为豪的教育观。这种“听话”的教育其实就是奴化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打造成没有思维的“呆子”,把活生生的人压制成驯服后的工具。
人和人的真正相爱是接纳与陪伴,在需要的时候扶一把,而成人做得远远不够。
“七岁八岁万人嫌。”孩子的多动,孩子的调皮,孩子的哭闹,孩子的黏人,孩子的执拗,孩子的说谎,孩子的反抗,孩子的厌学,孩子的逃课等,想到这些可能就会有人感到头痛;但孩子的聪慧伶俐,孩子的天真无邪,孩子的热情善良,孩子的纯洁真诚,孩子的守信宽容,孩子不容破坏的秩序感等,也是成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优点。人类最优秀的素养,在孩子身上保留得最完整。成人离孩子越远,其实离真善美也就越远,离人的原生素养也就越远。成人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净化自己,才能对孩子更好,才能虚心向孩子学习,人类社会的前景才更加光明。陶行知先生说的“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也是对成人发出的警示。成人不要无视孩子身上诸多闪光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仅创造了自己,而且创造了成人,并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著名论断。童年时的外界环境和条件是一方面,他自己的成长也另有一套神秘模式,成人决不能生硬粗暴地干预孩子或随意包办,而要尽可能地为儿童成长创造好的环境,使儿童按照自己的样子自由成长。父母很难像教育家或心理学家那样从专业视角研究儿童,但如果能够少发怒、少干扰、少以“专制”的暴君意志取代儿童意愿,做到最大限度的克制、最大能力的呵护,也说得过去。
从本质上看,成人更离不开儿童。蒙台梭利说:“没有儿童的帮助,成人将会颓废起来。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开始在他周围形成,最终将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和冷酷无情。”儿童是家庭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不仅指儿童是未来的新生力量,而且指儿童本身能够催生新生力量,儿童在任何社会都是最活跃的活力因子。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成人的最佳作品,照料孩子是所有成人共同的使命。
童年是人类频频回望的精神高地,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有以童年为母题的经典之作。童年是人类最后一块未被污染的圣土,捍卫童年是成人必需的职责。
“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内心发生一次根本的变化,防止从成人角度出发理解儿童。”这声音穿过近90年的时空,依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