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上游新闻
命运的裂缝
——电影《小镇岁月》观后感(文艺评论)
文/向欣
《小镇岁月》是一部“艺术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艺术电影”不是商业片,而是一些追求更高的文化造诣,或者说有着文艺情怀的编剧导演所呈现出来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不是为了票房,更多的意义是在传播电影艺术,比如我最近所看的《小镇岁月》。
我常常觉得许多事都是有机缘的,就比如恰好在有空的时间点,恰好只能观看《小镇岁月》这部电影,一切都刚好。我静下心来观看这部电影并欣然留下文字后,想起自己在执笔时,有屋外那绵绵雨水相伴,体味着电影中命运的悲欢。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代的大背景在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时代进程中的缩影,似乎最终都会被时光掩埋,却又留下抓铁留痕的那一笔。而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总觉得那一笔是刻在自己心上的,有力而且深刻,带着一种叫人不忍回望的孤注一掷,又带着一种叫人不舍忘却的勇烈孤豪。
我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因而电影一开头,那些陈旧的房屋、逼仄的巷子、狭小的教室,都自然而然地有着温暖的侧影。就像我曾经行走在巫山老城,是被繁华脱离出去的另一种心安,令时光铺设着一种质朴的灰白,那种色调本就自带文艺,怀揣着一种旧而简的烟火。
剧情的开头就交代得很清楚了,男主魏献国曾经是一名知青,因为没有人脉,别的知青都已回到了北京,只有他还留在当地,跟妻子和孩子过着简朴的日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调回北京,不为别的,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前途。
妻子桂兰是典型的农村妇女,跟他这样的知识分子是没有共同语言的,这就出现了电影开头的那幕争吵。桂兰最怕魏献国回到北京,因为怕他跟曾经的老同学,抑或是说他的初恋旧情复发。这其实是出于内心的自卑,她自认为自己是配不上这个文化人的。
因而,剧情的第一幕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种场景,那就是争吵打闹。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对家长里短尤其不喜的性格,可能跟家庭环境有关,父母已然七八十岁的年纪,却从年轻到至今,吵嘴已然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说这就是油盐酱醋过日子,就是舌头跟牙齿也会打架,就是琐碎而闹热的夫妻生活,但从小跟他们不曾分开过的我,的确是受不了因为一颗芝麻的大小也要争吵一番的斤斤计较。我极力地厌恶这一切,并且厌恶那种尖酸刻薄吵闹不休的女性。
尽管如此,像桂兰这样的女性,在与丈夫争吵之余,仍会把仅有的鸡蛋给丈夫和孩子,会时刻关心担忧丈夫的身体,会在为了达成丈夫的愿望的时候倾家荡产地支持,会为了给闯祸的孩子善后之余哭着去摆平……她们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她们身上的那种善良无私足以让任何人动容。
是的,就是这样一群我不喜欢的女性,触动着我的内心。我甚而会觉得,自己才是冷漠寡情的那一类人。我厌恶争吵,杜绝琐碎,是因为自己原本就没有那么柔韧,也没有那么鲜活,当然,更没有那种愿意为家庭奉献的初心。
再说男主魏献国,他为了能回到北京用尽了全力,就像是一只被困在乡下的鹰,总是在扑打翅膀,却最终折了双翼,那种无力感几度让我潸然泪下。当他脑溢血以后生活无法自理,是他那个农村的没有文化的媳妇儿对他不离不弃。这是一种老式的婚姻,这是一种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无关乎爱情的责任,这是一种足以叫新时代的人去深层次体味的相守。不管人们是否还相信爱情,只有老式的婚姻还在守护那个契约:无论是灾难贫穷疾病,我都愿意跟你共度一生,我愿意!
再说配角,一位是男主的妹妹魏晶晶,一位是她的男朋友刚子。魏晶晶是人民教师,刚子是个用老人们的话说不务正业的二流子,用年轻人的话说很潮的社会人。他们二人不算是门当户对,晶晶之所以会爱上刚子,可能就是他为了帮助魏献国能回到北京,拿着刀子去威胁上级领导。作为女性,在她最无助的那一刻,那个男人义无反顾地站在了她的身边。这几乎可以理解为一种守护,一种依靠,于是就算是刚子入狱,怀孕的魏晶晶也愿意等他。
整个剧情都是围绕着魏献国想回到北京,却最终永生永世留在了乡下而展开。在无奈且可悲的命运之下,凡人的努力显得那么的可怜,而我要说的并不是这种悲怆,而是于这种无力中,人们最后妥协的那一瞬。当曾经的同学从北京来看望魏献国,那一刻我的心痛达到了顶点,男主口不能言,身不能动,哭泣都是丑陋的哀号。他终于跟曾经的一切做了最后的最好的告别,别了他的大城市,别了他的老同学,别了他曾经的情窦初开。
可是,这是一种救赎啊!桂兰再也不担心她的丈夫会跟初恋旧情复燃了,他们会留在大山里的这个小镇,活得像一株草,去安于上天的安排。或许,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在命运的铜墙铁壁里,魏献国冲不出去,但是,那本应该去北京读书的儿子魏向申,却从车站背着行李奔跑回家,他说:“我不走,以后我养你们。”
我看到命运的铁桶有了一条裂缝,从那里透进来的是光,是暖阳,是摇曳的茅草。关于婚姻,关于家庭,关于守护,关于爱,在这一刻在这个小小少年的身上有了具象。固然,我们永远关心的是一个孩子的前途,可是生而为人,在前途之外,还有责任,还有亲情,还有孝义。魏向申选择了前途之外的这些,可能不足以用金钱名利来度量,却是另一种失去这一切便踏入荒芜的珍贵。
我喜欢电影的结尾,魏向申扶住老父亲在茅草飘摇的山岗上学步。他们的生活依然在向前,他们在命运的安排之下,从容地接受,并且只依附于从裂缝里透进来的那束光。他们活着,活在那个天高山高的乡下。
当然,个人觉得电影也有一些瑕疵,比如刚子的穿戴太潮,比如一些细节跟那个年代的现实有出入,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电影真正的核心思想或许见仁见智,就我个人而言,是喜欢这种表现人物命运的作品的。人物是许多人的缩影,命运也是许多人的缩影,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只是,我永远希望,我们都是夹缝里长出的草。一轮一轮,春风吹又生。
作者简介:向欣,重庆市作协会员,出版小说《乱红》《前世今生》《似水流年》《窗里窗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