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曾发表在公众号上,略做修改呈现于此,不敢申请原创了。杜拉斯的《情人》,是外国作家里,唯一一个,我看了原著再去看电影的作品。也是我觉得改编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2008年首次听说杜拉斯。 回疆探亲,同学请饭。我15岁刚刚初中毕业的儿子,和同学谈论《情人》,我在一旁像个傻子似的不知所云。但大概听出了一个意思,大凡看杜拉斯作品的人,必是比较深刻的人。一方面有些震惊,孩子那么小居然读这种书,另一方面,我有些惭愧自己的孤陋寡闻和肤浅。杜拉斯和《情人》成了我一个心结,神秘向往。
2010年,在一个慵懒的假期中,用了两天的时间,阅读小说《情人》,想使自己离深刻近一些。好比一个体力不支的人,明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能止步半山腰,遥望山顶望洋兴叹一样,我终究因为阅读能力的限制,在貌似支离破碎的文字中,无法领略到杜拉斯文字的魅力。
2017年的某一天,就像是电影《情人》中女主角,在渡轮上听见肖邦圆舞曲那时的感觉,仿佛是上天的旨意,不晓得与什么有关,又仿佛是上帝的命令,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内容一样,我几乎是无意识地在电脑上搜索到电影《情人》,被隔断九年的杜拉斯情结,这一刻被打开。
一瞬间的回望,终身的情缘。湄公河上,中国男人不经意地一望,发现了女主角倚靠船舷的背影,那一刻注定了这场情缘的定数。如同王海桑在《我是你流浪的一个地方》中所写的那样:在同一个一百年里,你来了我来了——不早,也不迟;在同一朵云彩下,你看见我我看见你——不远,也不近;你就在那儿,有树有水,所以,我爱你。从最初羞涩搭讪,到后来的你侬我侬,再到最后的被迫分离,梁家辉的表演简直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像大提琴,在低沉阴郁中表达浓烈哀婉的情感。
我心里有个疑问:杜拉斯本人对这个电影并不满意,甚至还想重新拍。可我感觉电影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用诗意化的旁白、演员高超演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把原著中比较晦涩的东西表达得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共鸣。
电影的结尾,若干年后,他给她打来电话: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这段情感的表白,和小说开头那段精彩的描述呼应: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就是杜拉斯笔下的爱情。爱你被时光雕刻的样子,是世界上最甜蜜的情话,是世界上最深刻的爱情。
《情人》荣获龚古尔文学奖,了解杜拉斯生平的人都知道,她其实还是个暴戾、乖张、任性而控制欲极强的一个女性。原生家庭对她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杜拉斯曾经说“我如果不是个作家,可能会是个妓女”。好在天才的杜拉斯,用写作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