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文名师》提到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九位名师。
《戏文名师》这本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去年出版的,书里提到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九位名师:李健吾、余上沅、顾仲彝、赵铭彝、魏照风、陈古虞、陈汝衡、陈耘和陈多。
1964年我考入上戏戏文系读书,就听说系里有好多位戏剧界的前辈。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位先生,衣服穿得笔挺,走起路腰板直直的,戴了副金丝边眼镜,一看就是有修养、有学问的文化人。一问才知道他就是余上沅先生,有着辉煌的戏剧生涯,担任过国立剧专的校长,新中国成立前,梅兰芳和胡蝶出访美国,是他当翻译的。
2000年末,我在写《悲情陆小曼》时,发现1928年徐志摩和陆小曼合作写的剧本《卞昆冈》排练时,请求余上沅当导演。为此,我翻阅了有关余上沅的材料,才真正了解了他的戏剧生涯。余上沅先生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19年开始,结识了早期共产党人,如恽代英、陈独秀等,也认识了文学界、戏剧界的学者。如胡适、徐志摩、叶公超、梁实秋、熊佛西、李健吾等一大批人,他曾赴美留学。原来父亲要他学政治,不料余先生却选了戏剧,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学戏剧?他回答:“因为我爱她……越和她亲近,越觉得她全部的美、生气、灵魂都聚集而涌现在面庞之上、眉目之间。其神妙之处,竟把世上的美融会而贯通在这里面了。”我想等我有空时,也许会为他写一篇长文。
我知道陈汝衡先生是位知识渊博的老先生,看过他写的《说唐》,英文特别好。课余时,我们与他讲英文,他操着苏北口音的英文,逗得大伙捧腹大笑。
陈古虞先生说着一口京片子,会唱戏曲。给其他班上课时讲到《春香闹堂》,讲着讲着就演了起来,嘴里念着锣鼓点子,伸手一个兰花指,脚踏小碎步,戏曲表演的手眼身法步表演得极到位,把学生都看呆了。要知道陈古虞先生是位北方汉子,长得魁梧高大,我想他一定下过苦功夫才练成的。
给我们上课时会讲他家里的趣事。有一回,他太太搜他的私房钱,他不讲,就罚他跪在地上,他还是不讲,太太要打他,他只好讲了,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我觉得这个老师太有趣了,别看他长得又高又大,原来是个怕老婆的人。
魏照风是系主任,其女儿魏怡比我高一班。魏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头发,三七开,每天梳得油光光的,走路很稳,从不东张西望。我猜想,他一定是做什么事情都很稳健,不会出差错。我从来没和他说过话,对他敬而远之。
没进学院之前,我就看过陈耘老师《年青的一代》的剧本,还几次上剧场看过演出。上学后,看到陈耘老师,大吃一惊,原来他那么年轻,起先以为作者是个老头呢。
赵铭彝老师于1930年发起成立“剧联”,1932年任书记,我和父亲曾去采访过他,受益匪浅。陈多老师是中国戏曲研究领域、戏剧教育界的著名学者,写过多本关于戏曲研究的书。
书中收了师哥、师姐、师弟、师妹的很多回忆文章,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怀念,正如当过上戏领导的何添发老师在《序·铭记与承接》中所说:这些名师“第一是爱校如家……第二爱生如子……第三爱艺术如生命。”《戏文名师》近五十万字,捧在手中沉甸甸的,犹如师恩重如山的感觉。(丁言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