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晓霞(河北省文联文艺宣传中心编审)
对话剧而言,工业题材在剧目架构、舞台呈现、观众接受度上都有一定难度。近日,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中,河北省话剧院创排的《多瑙河之波》以时代主题的有力彰显、人物形象的生动诠释和工业审美视觉风格等特点,展现出国际工业题材话剧创作的新突破。
话剧《多瑙河之波》剧照张学军摄
该剧彰显出时代主题。多瑙河畔拥有百年历史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因经济危机影响濒临倒闭。2016年,中国河北钢铁集团收购该厂,并成立了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9人的中方管理团队与5000多名塞方员工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短短半年让企业扭亏为盈、重获新生。河钢塞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典范,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的成果缩影。话剧《多瑙河之波》紧扣这一时代主题,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意出发,以河北钢铁集团成功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中塞双方在多瑙河畔谱写下“中塞一家亲”的感人故事。这一主题使工业建设与人类情感互相映照,也让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编创者植根现实、大胆开掘,根据主要事件和矛盾冲突的需求,因势利导,以诗化的语言对人物的生活场景、心理情感和精神追求进行艺术化呈现。全剧共五幕,围绕着“将钢厂打造成欧洲最具活力的企业”这一目标,节能降耗、烧结车间工艺改进、2号炉重启、船板钢生产、边角钢销售、员工培训等多个事件循序渐进展开。在剧中,奔赴与响应、困难与方法、磨炼与守护、矛盾与抉择,每个故事都有亮点,每个冲突都有核心。塞钢执行董事唐栋的沉稳,行政总监夏萱的干练,销售经理秦岭的直率,以及前钢厂高管瓦拉达的严谨、工会主席乔利奇的严苛、米莉察的活泼等,人物的丰富情感和个性光辉扑面而来,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值得关注的是,剧中讲述的故事并不限于环保等问题,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注重对事件背后深层内涵的开掘,在求同存异中寻找中塞文化的互通共融,在碰撞交流中歌颂中塞友谊、中国企业家风范和中国精神。
除了工业的“硬核”,该剧还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菁华,增设“柔软”的人物情感线。比如,遇到困难时,唐栋想起母亲的叮嘱;面对秦岭自作主张的错误行为时,唐栋批评教育;为挽留秦岭,被感动的乔利奇提前举办生日宴会;为了劝米莉察的父亲回厂工作,夏萱巧使策略,这些细节都很好地支撑起母子情、朋友情等情感看点,为人物的形象塑造赋予典型意义。
该剧台词风格考究,意味隽永。比如,“船的归宿是海洋”“朋友是时间的果实”“对待塞尔维亚员工,爱心就是耐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管是多瑙河还是我家乡的陡河,最后都会奔流入海;无论是哪里的冬天,也都会有春天紧紧相随。我们可以打破多瑙河的坚冰,也一定会融化彼此的隔阂。”这些无疑都体现了编创者的思考并通过话剧演员的挥洒赋予了诗意化的呈现,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全剧呈现出独特的工业审美视觉风格,舞台设计上以三块大型屏幕与活动组合的楼梯装置为基础结构,并采用象征性手法、风格化色调、陌生化效果,将极具“铁锈”质感的影像流动于屏幕之上。斯梅代雷沃钢厂、“希望之烟”、粉尘弥漫的旧车间、倾泻而出的铁水、冰封飘雪的港口、红艳转黯淡的橡树叶,搭配塞尔维亚风格的主旋律与和弦、悠扬的汽笛声,这些创造性影像或充满异域自然风情,或凸显庞大机械的轮廓质感,或渲染钢铁般的恢宏气势,或延展空间增加暖色浪漫,完成了写实、简约等富于工业美感的舞台表达。尤其是楼梯装置造型,形貌逼真、质感实在,营造“在场”的同时,还形成“台上台”的艺术逻辑,为突出人物形象搭建出物理的和心理的双重舞美建构,也以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感。
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钢铁之花、异域绽放,期待河钢塞钢深植塞尔维亚的土地,生生不息,基业长青;也祝愿话剧《多瑙河之波》因互鉴而丰富,因交流而多彩。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9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