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廖少华
两年一次的湖南·中国画双年展在人们的期盼中,2023年6月6日于湖南美术馆如期拉开大幕。这不仅是湖南美术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旅程上的阶段性成果。此展从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湖南省文联联合主办,精选出由全国各地征集的中国画作品128幅,特邀画家作品63幅。陈列在6个展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气象。
不言而喻,每次大型画展都力求有特色。当代中国画在挑战中求生存与发展。这种挑战既有来自西方艺术理论与创作思潮的碰撞,也有来自我们传统文化接受现代社会文化与审美趋势的改变及转换需求。概括起来仍然是“对传统的继承与革新、对西方的引进与改造、对现实的关切与回应……由此折射出(作品)的学术立场”(李健、周计武主编《中国近现代卷·艺术理论基本文献》第1页,三联书店2014,12)。而这种学术立场直接关系和映现了创作者对艺术现实、文化现实与社会现实的思考。笔者细览此次双年展后,留下多数作品所呈现的难得的“平和”印象。
“平和”二字,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涵义。儒家认为达到“致中”的境界,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而产生和谐的境地。因而,中正平和成为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于中,才显平,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这个核心在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中多以平和的形态出现。荀子在《乐论》中说得好:“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血气平和……天下皆宁。”可见“平和”的意识与修养、它在生活中产生的言与行、在中国文艺的发展道路上都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本次双年展中作品所显示的平和特色,从作品形态上可以感受到作者心态、艺术形式、语言与技巧,平静而有感情,沉稳而不乏生动,富于变化但有规律,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平和”,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不同意味的“平和。”
第一种是平静的平和。比如黄晓丹、徐作先创作的《苗家盛事》,按常理来说人与动物同场竞赛的场景应该非常激烈,但是作者大胆地把场面设计成一个安定、静观的画面,把瞬间感觉定格在人们屏息以待的时刻,可谓别出心裁;樊诚《暖阳》,描绘了苗族不同年龄与不同身份的人聚在家门口。他们各有所思或所盼,是祝福外出打工的人平安?还是另有所望?也有人在手机上寻找某种信息……给我们留下联想……作品还原了一些山区真实的生存环境;李保静《湘之美》,是此次双年展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工笔画。构图适当借鉴了构成,人物造型典雅,动态优美自然,整幅作品严谨而灵动。
《苗家盛事》
《暖阳》
《湘之美》
第二种是具有思考意义的平和。崔玉《太行老号兵》,记述战争年代发生在陵川县的号兵故事。该县1700多名不同时期的部队号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及抗美援朝砥砺前行,历史记载了他们的奉献。作品通过平和的思考,再次提示人们关注与尊敬这些英雄;而裴付生所作《空间》,通过当下社会流行的直播现象,以一个装饰性的场景,展示网络文化的现实状况,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思考直播现象的存在利与弊,反思更多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作品背后的寓意不言自明。
《太行老号兵》
《空间》
第三种是喜悦式的平和。这种平和在字义上似乎有些悖论,喜悦中还能平和吗?答案已在作品中。喜有过喜、大喜与自然之喜之分。平和之喜是自然的、朴实而有节制的欣喜。此次双年展展示喜悦式平和之作甚多。比如陈广程《渔归》、黄远立《南海晨风》、彭伟《光荣人家》,以及特邀作品中陈鹏《泽园双依》、乔宜男《夏至》、魏怀亮《山野金秋》等等,都具有平和喜悦的艺术特色。以上诸多作品,都呈现人物刻画的健康体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自信,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喜悦;画展中人物、花鸟与山水画都出现不少此类佳作。凸现画家以平和的心态赋予作品的平和境界。
《光荣人家》
《渔归》
黑格尔有一句评价艺术创作的至理名言。他说:“艺术家的任务是再现理想……形象就是精神的镜子”(意大利廖内洛.文杜里著、邵宏译《艺术批评史》第149页,商务印书馆2017年4月),确实如此。我们经历了三年新冠病毒泛滥、肆虐的岁月,各个阶层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新冠之忧至今还心有余悸。中国美术界能团结一致,在积极抗击新冠之患的同时,以平和的心态和坚毅的精神,再现自己的理想;这些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是展现中华五千年文化孕育下中国绘画具有新时代审美特色的精神镜子。在遭受大疫的磨难之后,中国美术有如此复归平和的气象,这是一个可喜的、重要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