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
——顾明远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教育一直是人们学习做人,认识世界,以无限可能获取思想上幸福的方式。通俗来讲,教育就是培养人社会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入学习了世界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的经典之作《教育的情调》,并从中学习到了教育的情调不只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一、无微不至,以微小成就情调教学
《教育的情调》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学经典著作,书中没有高大上的教育理论,只通过具体的情境阐述了对具体孩子的回应方式,以及如何来培养和呵护教学的特殊“情调”,这对老师如何培养和发展一种对孩子独特性的关注力一一关注孩子们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换而言之,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作者只是想用一个又一个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小故事,以及“接地气的语言来表达其对教育智慧的理解,整个过程娓娓道来,夹叙夹议,侃侃而谈,有滋有味。
简单来说,马克斯·范梅南只是通过书中一个个教育小故事,让教师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一一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这就意味着我们平时教学的点滴中都能发现教育的情调所在,比如我教学的五年级班里有一个男孩子,一到下课,就围着你各种的问“老师,你说我们今天能不能不写作业?”、“老师,你说下节课我们能不能上自习?”、“老师,我今天回家的作业能不能少点?”……我每次也都会耐心的告诉他想要的答案,并告诉孩子要积极的面对学习,并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告诉孩子迎接困难所带来的乐趣。
在没有读《教育的情调》以前我一直以为这个孩子只是在玩“贪玩”的游戏,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没有仔细深究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在习惯性的作答。现在想想,其实在她每一次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需要我帮助他解决的问题。换而言之,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也只有克服生活的惯性与身体的惰性,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才能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情调。
二、因地制宜,以关怀成就情调教学
在《教育的情调》扉页的那一刻,我就明白只有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的。教育固然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但我更认为这是一个教师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走进孩子的世界,从生活体验出发去把握教育的智慧的美好过程。同时,也正是书中案例故事让我能够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究、去重新寻找我们的生活体验,更为敏感、更加智慧得体地去教育孩子。
马克斯·范梅南一直在用自己的文字语言告诉我们,“情调”二字很有味道,是理解人、理解人的教育之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打破了“我为尊”“我为标准”的想法,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找到触及孩子真实感受的路径,让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回归到“人”对“人”的本质。因此,我是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中践行“教育的情调”这一教学理念的。 记得班级里有一个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总是坐在角落里不轻易发言的女孩有一次上课,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对她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并在提问后对其主动帮助老师的行为进行了表扬。我的初衷是让这个女孩壮起胆来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没想到课后她主动找到我说刚才谢谢我对她提出了表扬,她以后会再接再厉的。事后也证明,在课堂上的她也更加活跃,与其他孩子相处得也十分融洽。这无疑是一个意外惊喜,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一次无心之举竟能让一个孩子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即使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也同样需要自证自己的价值所在。换而言之,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正如书中所言,每次相遇的时候与世界的其他关联都被轻轻切断,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诚恳的接触。当我们以双手或者笑脸回应对方的时候,我们共同创造与分享着这段时空。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探索中,向我们展示出生活里那些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以及生活必将美好的愿景。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对孩子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以身示范教给孩子们伟大的价值和信仰时我们对孩子们的人生就起到了教育作用。我们不再仅仅是传递技能或信息的老师,而是一个知晓孩子内心需求的知己。
总之,《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始终在传递的就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老师看到,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努力去关注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关怀的教学理念。我努力的方向是少一些教育的技术,多一些教育的机智和敏感。努力让师生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情调,在与孩子的交往中,真正的机敏——机智和敏感。
撰稿/杨莎莎 摄影/杨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