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烟威文学》作者:田明山(山西)
初夏,一场透雨过后 ,大地洁净如洗。今日碧空白云,阳光灿烂。由县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在南梁镇几个地方进行。我也有幸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的第三站:走访小庙村。
上午8时,我和另外两位同志乘坐克聪主席亲驾的白色小轿车驰上了翼张线,我习惯地挎上了安全带。阳光下,白色路线条和两旁树木的倒影飞速离开我们的视线。在马册村参观了马鞍桥等景点后我们便向小庙村进发。前方茂密的松柏山林告诉我们已进入了小庙的地界。我们接受了护林员检查登记后放行,行在前面的南梁镇姚副书记已在村口等候。
车队在村头场地停下。场地旁几排已塌顶的房屋非常醒目。怎么这样了?因我不是第一次来小庙村,第一感觉是有些诧异。由驻村的小李同志给我们简单介绍了情况后,我们便在一位老乡的引导下走遍了村子。
何止是诧异呀!这些房屋有的已倾覆倒塌,有的已拔顶揭盖、瓦砾遍野、满目疮痍,有的门窗破废,落门敞户,一片狼藉,像是经过劫难大震过后的景象。越走越觉得心里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感觉,越看越觉得这个曾经熟悉的村子不应该变得如此不堪、凄凉而陌生的样子……
30年前,由于工作关系我来过这里几次。小庙村坐落在翔山南边的山梁梁上,碧翠如茵的松柏环绕着整个村落,显得绿色、幽静而又祥和。那时的小庙村人丁兴旺,房屋坐落有致,虽是山区,但洁净利落,也是远近闻名的好村子。村子不大,风好气正,在外为官工作者甚多。如今小庙村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呢?如此变迁让人始料未及。
我每拍一张照片都是一次震撼,当我发给人欣赏的时候,我得考虑一下敢不敢发,我挑着往朋友圈里发了几张,是为了陪衬我的那首小诗《乡愁》。诗的含义和表现形式也很有限。我的这篇小诗便很快被多个网络媒体转发。这会不会使人产生误会呢?真实的情况好像反映的是社会“阴暗面”,一般我不轻易做这样的文章。必定正面鼓舞人心的事很多很多。因此,我写这篇小散文便是想阐明我的一些观感,以弥补那首小诗表达不够全面的缺憾。
这是一个现实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百年之大变局中,它只是一个小小插曲而已,但这种情况着实也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医疗、教育体系的变革,使一些村子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村子成了空心村,不用几年这些曾经营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老村落将无情地消失,而留下的将是一片废墟。
对于深层原因,没有必要去刨根问底,那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我的理解这可能是社会进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古老的万里长城,退出历史舞台是一种必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可以说是自然法则,或者说是一种物理境界。
社会总要向前发展,国家建设的需要,催生了一支庞大的进城务工队伍,同时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这也是一种趋势。守旧的坛坛罐罐,粗糙的碟碟碗碗将被现代化的炊具家电所代替,牛耕犁种逐渐被现代化的机器所代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人们所接受。这种不断变化的趋势还将继续且不可逆转。
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当这里的主人住在他城里小洋楼里,品着名茶美酒享受舒怡的生活时,他还会留恋昔日背朝黄天粗茶淡饭的日子吗?我想不用诠释了,这里掲顶拔盖破烂不堪的场面就说明了一切。抛弃说明过时不需要了。即使有留恋之情也许是一种舍弃中的无奈,留下的或许只是一种对过往的回味和记忆吧。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难以言表的变迁,它是一种重组,一种蜕变,也是一种大势。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有彷徨,有非解,甚至阵痛。但风雨过后是晴天丽日,大地润达,万象清新;阵痛之后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让我们记住吧,记住童年,记住往昔,记住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祖地吧。这里有先辈留下的足迹,这里有同我们一起长大的小树。我们喝着那口甘甜的泉水长大,咱的生命曾和这方祖地紧密地维系着。无论飞多高走多远,这里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让我们去拥抱美好的明天吧,祖国昌盛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毋庸置疑,明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壹点号奎先达坂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