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命保持成长——读《纸页上的足印》有感

发布者:摩觉罗 2023-5-3 16:33

【读书者说】

作者:朱永新(中国陶行知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

丁酉年仲春,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彭程先生送我他的新书《纸页上的足印》,当时就通读了一遍,颇有所获。近来开设“滴石斋书话”专栏,头脑里冒出的当代作家谈读书的著作中,首先就有这一本。

之所以选择这本,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有自己藏书、读书、写书的丰富经历,关于阅读有许多真知灼见,先后出版了《镜子和容貌》《阅读的季节》等多种新书话作品。一般认为,关于书的文字,即读书随笔,可谓之“书话”,与古代“诗话”“词话”类似。作为“新书话”文体的扛鼎之人物,彭程先生对“新书话”有过界定,他认为,作为一种文体,新书话多是围绕一本书或一类书展开话题,较之某些泛泛的抒情和议论显得更切实可触。同时,新书话重点不在于复述、阐释原书,而是处处有作者自己的所感所思,表达的完全是自家心意。而且,“散文的诸要素,情感、智性、文笔、趣味,在这一文体中都能得到良好的发育,其中的优秀之作,跻身最杰出的散文之列亦毫不逊色。”在这里评论彭程先生的著作,可以说是书话的书话了。

《纸页上的足印》彭程著人民出版社

给心灵栽上一簇绿色

成长是人生最美的状态,是生命力的象征。前两年有一位媒体朋友赠言予我:想不到一位60多岁的人还在成长。这句话我很喜欢,认为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人之所以继续保持成长,是因为坚持阅读。恰好,这本书中就有《阅读让人保持成长》一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阅读与成长的内在关联。作者认为,读书虽然有功利性的目的和收获,但是读书最有魅力的所在,最让人沉醉之处,还是在功利目的之外的成长。读书能够开阔眼界,扩充经验,增加知识,获得智慧,陶冶情操,享受情趣,一句话——“阅读能够让人保持成长。”

作者认为,人的心灵与居家的环境一样,也是需要时常清扫整理的。“一个人的心灵版图中,有那么多的角落蒙被了尘埃,需要经常打扫干净,有那么多的地方显得荒芜,需要栽上一簇绿色”,因此,需要不断地通过阅读,清扫心灵的污垢,种下心灵的绿植。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人生的必须,是生活的一项切实的内容,一件须臾不可停歇的事情,是生命的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作者感慨,人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有些曾经的激情少年变得暮气沉沉,曾经的纯洁无瑕变成了玩世不恭,曾经的坚守信仰变成了与世推移,这些巨大的变故固然各有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与当事人疏远甚至舍弃了阅读有关”。是由于“书籍不复能够成为生命的更新、推动的力量,不复能够成为对于侵袭生命的负面力量和因素的阻挡。这不能不说是一桩不动声色的悲剧。”

在《读书让人目光笃定》一文中,作者写道:“人生苦短,大道多歧,但借助读书,我们可以减少、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耗和曲折,更为直接地抵达或贴近那些真谛,从而为收获幸福的最大值,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在人生的途中遭遇困顿、迷失方向的时候,书籍就是定海神针。那些智慧的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走出困顿,推开生命中又一扇崭新的门窗。

是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成长。一旦停止了成长,生命就成为行尸走肉了。阅读,就是让生命保持成长的真正动能。

书终究会与灵魂相遇

作者不仅酷爱读书,也非常喜欢藏书。

书中有一篇《书痴悔悟记》,讲述了他对藏书的痴迷已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也讲出了许多读书人共同的、幸福的“烦恼”。作者几次乔迁新居,总是“孔夫子搬家”,少不了书。夫人“限书令”的要求形同虚设,现在家中五六个大书柜倚墙而立,顶天立地,只能容纳他藏书的七八成左右,其他地方触目所及也都是书。尽管如此,每当在书店看到喜欢的书仍然爱不释手,还是要买回来读。把读书人对买书、藏书的矛盾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全书的开篇之作《藏书的形成》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致的问题:一个读书人是如何聚集起他的图书的?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那些?他和他的藏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他敏锐地发现,许多人书柜里的书籍总是丰富驳杂、林林总总,外人往往会觉得眼花缭乱,难以判断主人的专业与职业。但是,这往往正是主人可以值得信赖的标志,“因为某种知识、学问必然要仰仗其他学科的支撑、滋养和启迪,它们之间的区分只是表面的、相对的,而联系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也就是说,书籍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往往正是世界的整体性的反映。“不但大师们都深刻洞察了这种广阔联系,并在其作品中予以展现,任何一个人,只要欲在某个特定领域做出成就,他也必须心有旁骛才行。”

正是由于书与书的互相联系、互相吸引、互相呼唤,不同的书籍会要求彼此之间的接纳和浸润,它们自然地会走到一起,一个人的藏书也会因此不断自我扩充。书与书之间千变万化的组合搭配,“勾画出了不同的精神图像”,“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每个人精神创造的唯一性,在这里也获得令人愉快的验证”。

除了少数收藏家之外,大多数人藏书还是为了读书。但是,几乎所有读书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就是有太多的藏书没有时间去认真阅读。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为《待读之书》,深有感触地写道:看到那么多曾经被灵魂之手轻轻抚摸过的书籍静静地站在书橱里蒙灰被尘,真正的爱书人是难以无动于衷的。在意识的深处,他会记得自己有一种承诺。他和这些书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它们时刻等待着主人践约。

其实,真正的读者是不会遗忘自己的“待读之书”的。在真正需要的时候,书与人的相遇是必然的。作者这篇充满感情的文字,不仅说到了许多读书人的痛处,也在催促着我们能够善待“待读之书”。

“它们仿佛小船,带你沿着时光之河回溯”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阅读与写作如影随形。

诚然,阅读与写作带给他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阅读给予他的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感,浸骨入髓一般透彻”,“那样一种感觉,就好像是喝着上好的绿茶,是喝酒喝到了微醺,是冬天温暖的阳光下眯着眼,渐渐困意袭来”。虽然作者也是一位卓越的写作者,发表过许多获奖的散文,出版过不少著作,但对于写作总不如阅读那样享受,因为,“要想获得写作的成功,既要对文字严格要求,也要勤奋”,“要是把写作当作一项事业的话,坚韧比才华更重要”。

作者也指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共性——都需要个性化:“差异化是一切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准则,阅读,写作,都是如此。”老生常谈,千人一面,都会让人心生厌烦,味同嚼蜡。“读一本书,如果没有新意,会读不下去,勉强读了也留不下印象。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恐怕自己也会兴味索然,更别指望别人看下去了。”

作者还分析了写作需要阅读的三个原因:第一,构思总是要有所凭借的,亲身的经历与经验当然重要,但是它总是极其有限的;第二,社会文化水平的普及提高,知识领域的细致分工导致了专业化、深入化,一般的写作是很难糊弄读者的;第三,不读书就不知道别人究竟走了多远。他指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写作的范围、拥有的可能性就有多大。“要让心灵变得阔大,全方位感受和咀嚼生活之外,读书是一条重要途径。一本好书,就是一片天地,读得多了,它们就会依照自己的逻辑连接起来,那时候,你的视野就会是一片苍茫了。”

至于为什么阅读需要写作,作者在这本书的后记《阅读是一生的志业》中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一个人在一生中与自己遭遇的许多物事之间,其实都是很浅淡的关系,“仿佛夏日骤雨后的地面,迅即被太阳晒干了,你很难记得此处曾经有过一汪积水”。阅读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目光在字里行间扫描,外人是不会知情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受记录下来,情况就大大不一样了,人们会知道你和这本书之间曾经产生过一种联系。对于读者自己来说,这些文字在多年之后也会唤起他的记忆,“它们仿佛小船,带你沿着时光之河回溯,又一次返还了曾经的生命现场”。

书中还有许多关于读书的文字,如《书读无须多》《让眼睛歇一口气给大脑开足马力》《规避与选择》《读“无用”之书》《为什么不读经典》等,都表达了作者的读书主张,如认为读书要有选择,要读经典,要善于独立思考等。作者把阅读视为一种“精神的行走”,“如果一部书的页码,一片片连缀并铺展开来有如一片土地,那么这数十篇阅读心得,便仿佛一个个踩在上面的脚印”,这也是作者把本书定名为《纸页上的足印》的原因。其实,阅读何尝只是留在纸页上的脚印?它也是留在我们生命中的脚印,这一连串的脚印,就是我们心灵成长的历程,是我们生命成长的历程。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4日15版)

推荐阅读
  • 《坚如磐石》爆火,上亿网友热议:人一生最该看透的7个真相

    《坚如磐石》爆火,上亿网友热议:人一生最该看透的7个真相

    作者:洞见yimo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这几年,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大爆。《扫黑风暴》《沉默的真相》还有《狂飙》,都掀起了全民讨论的热潮。但其实有一部电影远...

    12-17

  • 许欣忠:读《管仲》有感

    许欣忠:读《管仲》有感

    古今中外,有四个人的经济思想影响深远。《资本论》的作者,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国富论》的作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春秋时期微观经济的鼻祖“商圣”范...

    12-17

  • 纪录片 《定风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那个同行人

    纪录片 《定风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那个同行人

    元符三年(1100)六月,流放海南三年的苏轼终于接到朝廷大赦的诏令,准备北返中原。谁料,准备渡海那天,终日风雨大作不能成行。入夜之后,天色忽然放晴。船夫说,不如趁此...

    12-12

  • 观《志愿军》有感

    观《志愿军》有感

    昨天,我走进影院看了电影《志愿军》,有一段我看了特别有感触。“三连的,还有活着的没有?”四周一片静默。“三连的,还有能继续战斗的没有?”片刻寂静后,一只手缓缓举...

    12-12

  •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像战士一样战斗前行——读《把一切献给党》有感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像战士一样战斗前行——读《把一切献给党》有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双一流”院校校长给今年的大学新生送出了第一份礼物——经典红色读物《把一切献给党》。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吴运...

    12-11

  • 新民艺评丨徐兴正: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找到美——中篇小说《不安》创作有感

    新民艺评丨徐兴正: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找到美——中篇小说《不安》创作有感

    中篇小说《不安》主人公小安,他是一位摄影师,去一个叫安寨的地方拍摄泥石流景观,目睹了一场垮塌。为了写这篇小说,我了解了一些摄影家及其作品,其中包括荒木经惟这样的...

    12-04

  • 缙云丨向欣:命运的裂缝——电影《小镇岁月》观后感(文艺评论)

    缙云丨向欣:命运的裂缝——电影《小镇岁月》观后感(文艺评论)

    新重庆-上游新闻 命运的裂缝——电影《小镇岁月》观后感(文艺评论)文/向欣《小镇岁月》是一部“艺术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艺术电影”不是商业片,而是一些追求更高...

    11-26

  • 问故出新——临《张迁碑》有感

    问故出新——临《张迁碑》有感

    《张迁碑》拓片整体图《张迁碑》拓片局部放大《张迁碑》拓片局部放大【学书心得】《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立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是为了...

    11-19

  • 《读<简·爱>有感》

    《读<简·爱>有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时常渴望寻找一份真挚的情感、一种坚定的力量和一个不屈的灵魂。而《简·爱》这部经典名著,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角落,让我...

    11-07

  • 读父亲的回忆文章有感

    读父亲的回忆文章有感

    序言父亲解放战争时期真实经历,十年前父亲81岁时曾经投稿刊登在《沈阳晚晴报》,原文内容如下:《张大爷三天治好我的病》沈阳 刘庆林平津战役时,我在四野骑兵师一团任宣...

    10-19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