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是今年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电视剧之一,的确是一部良心好剧,值得一看。这是我国首部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涉及的案件既新颖又切合实际,具有很好的普法效果。每个人都应该懂点法律,在如今这个开放型的社会里,法盲已经很难有立足之地。法律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最后底线,突破了这道底线,必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在这个法治日趋健全的社会里,希望每个好人都能得到保护,每个坏人能及时被惩治。我们不只希望正义不会缺席,我们更加期待正义永不迟到。
普通人对法官的理解是浮于表面的,觉得法官有着极大的权利,能够决定很多人的命运。其实不然,靳东饰演的法官方远是这部剧中最大的亮点,他把法官这个角色的定位表演得淋漓尽致。法官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者,也不是他人命运的掌控者,他更像是一个裁判,根据别人的行为做出公正的判决。法官代表的不是权力,而是责任和压力,法官担负着理清事实、找出真相的责任,也背负着公正判决、不出现冤假错案的压力。
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了法官的难处,他们像居委会大妈一样调解着四面八方的矛盾,忙得晕头转向。他们遵守着法官的纪律,不敢过多地社交,连他们的家人都受到牵连,一些普通人都可以做的事他们没有权利去做。他们身在法院,面对的都是受过伤害的、犯过错误的、甚至是罪恶深重的人,长年累月地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他们的内心和灵魂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部剧让我们认识了真正的法官,打破了对法官的幻想,意识到了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苦和难。
法律是冰冷的,但是执法的人是有人情味的。法律与人情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两个主体,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执法人员依然可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虽然这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法治剧,但有很多情节让观众因感动而流下热泪。这部剧总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因为剧里的法官都不是冰冷的执法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可爱的、温情的、有着个人魅力的人。在一对夫妻的离婚案中,孩子因为父母吵架而大哭,父母双方都视而不见,方远将他拥入怀中并细心安抚。
在离婚案的审判过程中,身穿法袍的方远本应坐在高高的审判台上,然而画面却是他抱着睡在肩头的孩子一边走动一边审理。这一幕感动了很多人,我们看到了法庭的威严,也看到了法官的温情。方远是一名优秀的法官,他掌握好了法律与人情的分寸,在面对亲戚的贿赂时铁面无私,在面对孩子的哭泣时铁汉柔情。所以说,法律与人情并不矛盾,只要掌握好其中的分寸即可。
不要以爱之名做任何违法的事情,这样的爱会成为道德绑架。天底下的很多父母都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做着对孩子毫无益处的事情。有些父母更加偏执,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甚至不惜以身犯法,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这部剧看完之后,我最心疼的角色是舒苏,一个年纪不大却成熟老练的书记员。苏苏的妈妈为了让苏苏过上更好的生活,拿着得来的证据去敲诈勒索,最终获罪入狱。苏苏在保护妈妈与维护正义之间纠结徘徊,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妈妈的爱,但妈妈的爱用错了地方,让她感到痛苦和无奈。最终的结局停留在苏苏妈妈被判有期徒刑10年,这对于苏苏来说,仅仅是痛苦的开始,一个母亲因为太爱孩子而获罪,苏苏的内心将会背负怎样的痛楚,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了吧。
凡事不要心存侥幸,侥幸心理是最容易让人误入歧途的一种杂念。有生活经验的人会知道,在干一件事之前,如果明知道是错的,且心存侥幸不被发现,往往最终都会被发现。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身正不怕影子斜,光明正大做事,就不会有担惊受怕的折磨。成年人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好人与坏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表面上极好的人也会做出危害别人的坏事。有些坏事看起来无足轻重,没有大的危害,但这恰恰是滋养一个人坏心思的开始,而这种开始正源自于侥幸心理。心存侥幸就像是掩耳盗铃,只是在内心里欺骗自己而已,短暂的自我安慰解决不了问题,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你做过的事情早晚有一天会反作用到你的身上。
在我国,生命权受到很大的尊重,哪怕是已经判处死刑的人同样如此。在剧中,有一个典型的案件是弑母案,一个高校的年轻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被判处死刑。年轻人从小受到妈妈的精神控制,他在极端的恐惧之下杀了母亲,并一心赴死,希望通过法律杀死自己。但是,在最高法进行死刑复核的时候,做通了他舅舅的工作,出具了谅解书,同时也说通了年轻人,让他放弃了寻死的念头。通过这个案件,我们看到了法律对生命的尊重,在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权之前,是慎之又慎的。
看完这部剧我花费了很短的时间,除了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还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剧,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