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个为信仰燃烧的年代到现在,已经跨越百年,去影院里看一场《望道》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守望,是一种两代人的交接。
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慕名去看了电影《望道》。原本是冲着家喻户晓的“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个故事去的,结果让人惊喜的是,影片对陈望道的立体真实的人物塑造:他不仅勤于翻译,精通各国语言,而且还会武术、懂乐器,青春洋溢,充满热情。很多观众感叹,“这要是在今天,绝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呀!”不过,百年前的“斜杠青年”除了身上多才多艺之外,他们心中更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图说:陈望道
今天,人们说的“斜杠青年”指的是年轻人涉猎广泛,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他们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比如作家/演员/摄影师。按照这个标准,影片中的陈望道有很多个“斜杠”。但他所做的一切,不只是为了彰显小我的才艺,而是把这些多元的能量贡献给国家和民族大义。
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他当年在义乌老家的简陋柴房里,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门板,既作床铺又作书桌,不舍昼夜、不问时间。也正是因为《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一代代青年人尝到了真理的味道。
作为老师,陈望道为了救学生,敢于直面刀枪。影片开头陈望道先生任职的学校由于学生排演了有违政府主张的话剧即将被军警拘捕,满室师生一起护着被传唤的学生躲避,最终校长与陈望道等几名教师为了保护学生一起辞职离开学校时,同学们边鞠躬便唱起了离歌。和这个情节相似的,是之后学生因拍摄国民党行凶照片而被伤左臂躲入新闻馆,陈望道先生在馆外拦住军警,而室内的其他学生们为了避免同学被捕而一同将左臂划伤。动荡年代,青年师生为了同一个救国救民的目标上下求索,彼此肝胆相照,情义拳拳。
图说:《望道》剧照
不仅能文,陈望道还会武术。影片中有一场陈望道打拳的戏引人瞩目,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遇到难点,他就去练拳。苍翠山坡的大岩石上,白衣飘飘的陈望道把一套拳打得行云流水又刚健有力,最后是一个稳稳的“金鸡独立”。这时他脑海中忽然灵光闪现,马上往家跑,提笔写下了自己满意的译法。导演不动声色告诉观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爱情是青春的必修课。在影片中,观众看到了陈望道与妻子蔡慕晖相知相交的故事,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青春给了他们帅气的样貌,美丽的容颜,但他们因为相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当陈望道生病之际,蔡慕晖带着矛盾的心情,最后坚定信念拒绝了戴季陶的盘尼西林,那场戏让观众看到了,革命前辈为了信仰可以牺牲一切的精神力量,这份力量也让他们相守一生。对于今天的年轻观众而言,陈望道和妻子的相处模式也非常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片中没有偶像剧中那些肉麻的对白,夫妻俩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他们彼此尊重和支持,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从那个为信仰燃烧的年代到现在,已经跨越百年,去影院里看一场《望道》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守望,是一种两代人的交接。遥看百年前的“斜杠青年”,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的,不仅是他们的工作技能和文化才艺,还有舍小我为大家的胸怀,这是那一代“斜杠青年”伟大的地方。(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