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是一部由约瑟夫·L·曼凯维奇执导,劳伦斯·奥利弗 / 迈克尔·凯恩 / 亚历克·考索恩主演的一部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足迹》观后感(一):你肯坚持你就得的到满意
开头是沉闷的
开头至片中是沉闷的
开头至大部分的时间是沉闷的
但 听我说 好东西总是值得付出的 安抚你那燥欲的心 仔细慢慢看下去 给我足够的时间 我就给你令你满意的回报 甚至~~~~~更多
《足迹》观后感(二):真是颠覆我的传统思维
这部电影,怎么说呢?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拍.2个人,2个男人,围绕一个始终没有露面的女人开展情节.让人欲罢不能.整部戏没有多余的成分,情节掌控适当.难得的是,一老一少的演技已经炉火纯青,真正的是完完全全凭借演技把整部戏演绎的精彩绝妙.结局更是让人跌破眼镜.是部难得的上品
《足迹》观后感(三):足迹(1972)VS足迹(2007)
足迹(1972)故事情节的可看性要比足迹(2007)强,后者稍显沉闷,观众偶尔会出戏。后者在台词设计上更加强调了两人的冲突,更加针锋相对,使得最后小男人的结局成为必然。而前者则刻意弱化了二人的冲突,使得两人成为游戏的伙伴。
两版演员的演技都很棒,都可以打5星。不过1972在年轻男人的选择上稍微有点失误,因为麦克凯恩的形体和声音太有标志性了,光是听声音就可以分辨出是他,这直接导致第二局蒙骗老男人不能成立了。
足迹(1972)有点希区柯克风格。
老版稍显拖沓,不紧张,但是吸引人。新版简洁,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足迹》观后感(四):Sleuth
一名成功的侦探作家的妻子有了外遇,这位作家便利用自己拿手的方法,设计了一个个圈套,诱引他妻子的情人入局,来达到自己的报复目的。不过,他妻子的情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因而他们之间展开了精彩的斗法。本片虽然从头到尾只有两位演员劳伦斯.奥立佛和米高.肯恩演出,但因导演以及演员的出色表演都有一流水准,因此仍能紧紧掌握住观众的情绪,是一部有格调的侦探片。
获奖资料
奥斯卡奖1973
提 名 最佳男演员 最佳男演员 最佳导演 最佳音乐-剧情片原作配乐
金球奖1973
提 名 最佳电影(剧情类) 最佳男演员(剧情类) 最佳男演员(剧情类)
英国学院奖1974
提 名 最佳男演员 最佳编剧 最佳摄影 最佳艺术指导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1972
获 奖 最佳男演员
《足迹》观后感(五):Sleuth
1.Laurence Olivier 与Michael Caine两位英伦国宝级演员飙戏着实引人入胜,化妆师的出色工作也为人物剧情作用的发挥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MT扮警察那场戏)。
2.剧情的两次大反转每每都把故事提高一个层次,(第一次是MT反串警察逆袭;第二次是MT的四个谜语寻物),这样剧设安排与之凸显的主题充满了对detective story这一类型文本的反讽与解构。
3.虽然影片在拍摄形式上看上去很简单,甚至神似室内剧,但细节处理上有很多十分巧妙之处。比如客厅博弈的几场戏用到的人偶布景,既充当了道具推进剧情发展,又充当了“虚设的观众”烘托气氛(注意频繁地人偶面部大特写,说明镜头已将其当做某种剧中人物对待),另一个妙处便是大客厅的深景深镜头,广角的效果让前后景的物件和线索都显得异样清晰,仿佛在诱使观众去亲自手拿放大镜来参与其中。
《足迹》观后感(六):两个人的演技pk
坦白的说,剧情并不够精彩,虽然一波三折很出人意料。而2小时18分的片长,过多的对白,由于张力不够,也让人有些吃不消。
Oliver老了,一开始我以为年轻的那个是他,还觉得有些奇怪他怎么变丑了。然后掐指一算,73年的片子,那他应该是个老头子了,原来那个秃顶的老爷子才是他。接着不由感叹美人自古如名将不使人间见白头啊,当年呼啸山庄和傲慢与偏见里面的儒雅帅哥,那个曾经让费雯丽倾倒一生的男人,变成老头一样糟糕,虽然气质还是好的。
其实Oliver的气质比较温文,不太适合心理阴暗的角色,所以这里将他定位为一个玩家还是很合适的。
作弄与羞辱他人,在他看来不过是个游戏,而被玩的人不甘心于此,反过来报复,又不慎碰到了他的痛脚,一怒之下,他真的犯下了罪行。很简单的故事。
其实结局改改,会更好些,干脆不要血腥的犯罪,只是两个gentlemen互相斗智斗勇,不好吗?个人认为,最后的罪行,破坏了通篇的优雅。但也许夺妻之恨,不是那么容易放下的,更何况那个后生小子提到了老爷子ED的秘密,还说他的小说是过时的垃圾,严重地刺痛了老头子作为男人和作为小说家的自尊心。
虽然看两个影帝秀演技很精彩,但是这片子过于冗长,不太能被习惯快节奏的现代人所接受。听说有翻拍版,但是已经没兴趣看了。
《足迹》观后感(七):古典而优雅的报复游戏
说不清楚为什么,这种风格的电影虽然自己不会主动去看,因为看看舞台的布景和演员的化妆就知道够久远,但是,一旦看上了就会有一种难舍的优雅情怀萦绕在心中。
且不论这些老电影的故事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单就那些考究精致的舞台设计,色彩饱和的画布效果,主线明确、叙事干净情节推进,成为一种时代象征的演员面孔,以及那个时代才有的顾盼生情的神态,就足以让人有种齿颊留香,回味悠长的醇厚体会。
看完这幕电影,可叹一个字,妙!
能以这么少的演员,把人物的心理刻画、故事情节的曲折婉转结合得这么精到,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的电影史上都很少见的。
人性是复杂的,取舍之间,总是希望能多占多得,最好不幸都能让别人承担,自己尝得的都是这里面甘甜的那一点。
就算自己没有给对方幸福的能力,但仍要紧紧扯住手中的那根绳索,凭着苍白的、嚼而无味的承诺或者物质把对方紧紧捂在自己的手掌心里,对方的幸或不幸,都要强悍而自私地取决于自己的一念之间。
伪装的高大,虚浮的智慧,作态的圣洁,流光溢彩的杯盅画影,其实都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缺失,掩饰这个聪明人所少的一种叫诚实的东西:诚实地面对自己,诚实地面对感情,诚实地面对生活,诚实地面对伴侣,诚实地面对一种叫“幸福”的情感。
《足迹》观后感(八):两部《足迹》
同时看了前后两个版本,虽然剧情的悬念说不上特别惊喜,可能是先入为主,老版本还是当然的成为了一种无法逾越的典范。影片通过玩具、服装所营造的亦真亦幻的世界;而舞台剧式的对话在城堡式的环境中也显得协调;当然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和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的对手戏也达到相当的境界。
新版本将老版本转移到现代,之前的氛围通过别致的房间设计、现代化的设施以及灯光的变化得以不错的体现;影片的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台词更现代化也更生活化;感觉裘德·洛 Jude Law比年轻凯恩更符合改变着的审美情趣,老年的凯恩很好进行着传承,仍旧保持着高超的演技,只是奥利弗给人物带来的一种戏谑让人更喜欢。
影片的第二部分,老版凯恩易装后的开始真还没有把他认出来,一是凯恩的五官特点不算突出,化妆掩饰效果好,二是他对肢体的改变更显自然,因为影片本身的舞台气就很重;而新版排除看过老版知道情节的因素,罗易装后的出场只有用非面部特写来维持对观众的神秘感,而一旦出现侦探的正面,你会马上认出是谁,因为毕竟罗雕塑般的面容太好识别了,即便鼻子以下的化妆不错,但是他的眼睛和额头还是暴露太多,加上罗的肢体变化,显得刻意,所以过早的认出他当然就削减了影片之后的悬念,也容易让人感觉是没有超越的模仿。
第三部分,新版试图增加了一点新东西,探讨关于婚姻出现问题的其它可能,还算自然。
总的来说两部都是不错的佳片,后者没有超越前者是肯定的,而且因为老版整体容量更大,除了人与人相互控制的看点外还有其它更多的来源于电影本身的艺术魅力,而后者即便加入了新东西,但纯粹还是种核心的转化。
一起看有着不错观影感觉,一种时间流逝的空虚感。
2008-04-23
《足迹》观后感(九):我们玩的唯一的游戏就是生存
这部电影由始至终中只有两个人出演,却不显单调。有很多人说影片前面过于乏味,于我看来却不竟然。电影的前部分几乎都以两个男人的唇枪舌剑来铺展。通过两个男人的对话以及之后的对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年老孤傲的整日通过各种游戏和木偶度日的侦探小说家,一个年轻气盛不甘平庸失败的造型师。还有一个在作家眼里爱慕虚荣拜金的却在造型师眼里完美的不容他人攻击的女人。一个老实忠厚的老表匠。这两个人物从未出现却通过两个人男人的嘴变得鲜活。也表现出了作家和妻子,造型师和其父亲之间的矛盾。把故事表现的更加饱满。
而电影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两个人男人之间对弈。作家一步步诱惑他的情敌掉入自己精心设计好的陷阱来达到自己报复的目的。而年轻的小伙子也不甘被玩弄被羞辱的给予有力回击。他们相互逗弄的桥段颇为有趣。
他们来来回回进行了三次对决。第一幕是作家把情敌邀到家里来告诉他一个盗窃保险计划,作家让情敌顺利拿到保险箱内的珠宝以便可以换钱跟那个始终没在影片中出现的女人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而他也可以因为珠宝失窃而得到一笔保险金,这个计划看似双赢,却让造型师一步步掉入陷阱,走向“死亡”。但是珠宝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当你看到造型师照着作家的指示最终拿到珠宝,他不怎么合身的小丑服,在花园里绊倒,失足从梯子上摔落都会让你感觉到滑稽可笑。而当最后作家告诉他一切都是假的他不会让他拿走珠宝而且他要他的命,他绝望的恳求作家放过他,但是这时枪声响起了,这一局作家赢了。造型师输给了他自己的欲望,贪婪和恐惧。第二幕是造型师重置了作案现场然后乔装成检察官来揭露作家的“罪行”当最后作家慢慢相信自己真的失手杀死了情敌准备逃走而被乔装的造型师按倒在沙发上时,这一局他输了。第三幕是造型师露出真面目并告诉他他杀死了他的情妇并嫁祸给他,他留下了四个证据。但是他们毕竟都是绅士,他告诉了他线索。在作家慌慌张张的依靠情敌给予的线索寻找证物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
而最终的对决是造型师给予了回击后谴责作家的游戏和戏弄。作家被造型师质疑他的作品被羞辱他的性能力,这些是作家的所有尊严却被情敌践踏蔑视。于是他拿起枪真正的杀死了他的情敌,这次终于不再是游戏。这一局是作家赢了么,当然不是。他虽然杀死了情敌但是自己不久后也会被送入牢房。他彻底的输了,输给了人性的丑恶和恐惧。
电影的结尾,倒在血泊中的按下控制木偶开关的造型师的尸体,接到情报赶来的警车,房间里以前终日相伴但现在就好似嘲笑他似的笑声漫天的木偶都映衬了此时作家绝望痛苦恐惧的脸。
其实两个人的性格都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造型师对人真诚善良,这个在作家的情妇帮助他欺骗作家杀死了她的时候得到了体现。还有一幕小插曲也能体现造型师的与人为善,他在作家拼命找寻证物的时候玩了个大转盘,那个转盘的指针停下来的时候指向了“很容易跟人成为朋友”。而我们反观作家,他是个难以亲近,孤傲,自私的人。我猜想他也许也是个把每段感情当游戏的人。大概也是这些让他的妻子离开了他,情妇背弃了他。
本篇的风格就恰似舞台剧。是一部少见的佳作。
《足迹》观后感(十):It s just a game--《Sleuth》
我想像这种风格的电影是再也不会被拍摄出来了,它的优雅而古典的气质所代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像Michael Caine和Laurence Olivier这样的演员也已经不属于我们的这个时代了。说实话,这部电影有些过于做作,或者说情节设计太“本格”(我不知道这个词在这里用的是不是准确),作为一部被划分为神秘、惊悚类型的电影来说,它不够刺激,不够惊险,并不是很对我的口味。但是它看上去就像从我的记忆里爬出来的一样,它带着略显暗淡的色调,有着精致华丽的古典场景,讲述着优雅的神秘,这种电影就是我小的时候最希望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在对电影知识甚少的年纪,这种老色调的片子最能满足我的观影欲望了,在各色作品都能轻易尽收眼底的现在,看到这种色调的镜头很是让我欣喜。
由于是一部带有强烈侦探小说式叙事技巧的悬疑经典,所以对剧情也不好多说,正如上面网友讲的“千万不要在看了任何影评后再看这部电影”。剧本是 Anthony Shaffer从自己的舞台剧改编过来的,看起来他并没有做太多的改动,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场景变换更随意的舞台剧。大体故事架构是:Andrew Wyke(Laurence Olivier)是一个成功的侦探小说家,他住在一个16世纪风格的古典式的别墅里,他甚至在花园里有一个庞大的迷宫。Milo Tindle (Michael Caine)是Andrew妻子的情人,故事就从Tindle的来访讲起。由于Tindle和Andrew之间的这种微秒的关系,所以这必然不是一次善意的拜访,当然也不是一次善意的会见。不过令人诧异的是,二位大影帝不仅没有兵戎相见,反而谈吐得体,聊得不亦乐乎。其实真正的较量是在智力上的,而其复杂难解绝对超乎观众意料之外,而且较量不仅仅只有一次,整个片子都是由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游戏构成的,结果总是你想不到的,方式也总是令人叹服的。
这是一部真正有侦探小说气质的电影,不能称其为侦探电影,这部话剧一样的电影的风格更接近于文学。它的场景基本上只是发生在这个古典别墅中,而且最令人诧异的是从头至尾只有两位演员参与了演出。所以说这是一部很有文学色彩的电影,它放弃了很多影像能够带来的视觉效果,而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到了情节本身和两位影帝的舞台风格明显的演出上。
豪华的演员阵容是不得不提的,”全部“是演技超强的大牌明星,当然了,”全部“也不过是两位。Laurence Olivier和Michael Caine都是那种看上去就很有莎士比亚喜剧气质的演员,尤其是Laurence Olivier。看这部电影时正巧我刚刚下载好一部《Richard III》,仅仅浏览了几眼我就觉得这种戏剧感很强的英国古典电影八成得有这位老戏骨出演,结果确是猜中了,Laurence Olivier果然参演了这部古典大作。Michael Caine戏路就广得多,在《dressed to kill》里扮着女装去杀人真是让人吃了一惊,不过我还是觉得他操起正宗的一口英国腔来最合适不过了,就像在本片里一样。还有这个精心设计过的场景,可以说是最佳的第三位演员了,虽说没什么机关(有了就没意思了)。这满屋的玩偶时不时流露出那么些许的情绪来,非常传神。
如果你喜欢读侦探小说,这部《sleuth》是你不能错过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