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是一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杰瑞米·艾恩斯 / 泰莉莎·拉塞尔 / 乔尔·格雷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悬疑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影评(一):世界容下了他,他是否能容得下世界
他与现实人际交流关系格格不入,他怀疑他的时代又把自己思想定义走在那个时代最前端,而走过现实中的人心沦丧的城堡又是否能让他在自己的内心的城堡里去试着容下一直在容下他的世界...
《卡夫卡》影评(二):剧情简介
卡夫卡是保险公司的一名小职员,虽已因出版《蜕变》一书而获得好评,却仍孤僻内向不跟同事来往。一天,唯一跟他来往密切的同事离奇落水死亡,其未婚妻无法接受警方是自杀的说法,乃找卡夫卡帮忙追查真相。由于他们两人都是无政府主义革命分子,该组织乃要求卡夫卡也加入组织,并帮忙撰写传单,卡夫卡拒绝所求,被卷入漩涡的中心,令他发现了可怕的真相。
《卡夫卡》影评(三):毫不赞赏
请允许我把这部影片就当成一部描写卡夫卡的电影。而实际上,导演也确实找来了一位神似卡夫卡的演员来出演这个故事。但我必须说,对于这位美国导演来说,无论是卡夫卡的作品还是其人都未免沾染了过于强烈的第三世界的政治色彩,并且卡夫卡式的风格也被扭曲成了司空见惯的歌特恐怖。在片子的后半部,作品变成了彩色,这也是一种不算太罕见的技法。而事实上,唯一让人感到吸引的地方,也只有那张特别的海报了。
《卡夫卡》影评(四):好电影?还是坏电影?
这部电影我认为存在着导演对kafka的误解。
这部电影的彩色代表着现代性,而kafka经历了这种现代性,体现了他超凡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但是他却是生活在黑白的他所处的世界的。
这种无奈与反差的痛苦,导演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个导演。
但是,kafka的现代性是什么?
kafka的现代性并不是电影中的那种科学实用主义,这只是导演的理解偏差。但是这其中又有一些kafka的意味。
不过这其中是一定存在偏差的。但是仍然惊叹于导演编剧对kafka的诠释,一部全新的电影,但是永远说不尽的kafka
推荐。
《卡夫卡》影评(五):黑白彩色的交織
很湊巧的,喜歡卡夫卡,也喜歡Jeremy Icon.
這部電影還是老早看的了,影響中也直剩下斑駁的黑白畫面,以及進入城堡后的五顏六色。還有Jeremy慘白的臉,壓抑,拘謹,神經質的表演。
電影里,現實和幻想參插交織。黑白的顏色里,看到現實的卡夫卡,每天工作,忙忙碌碌,無聊壓抑,痛苦.寫作成了唯一樂趣,彌補了生活的不如意。
進入城堡,發現完全變得顏色,遠不是圍墻外的世界。恐怖的博士,在進行大腦改造手術,控制思想。
於是卡夫卡知道,城裡那么多發生的事原因,真正的控制權利中心,就是在這個城堡里。
通過控制人的思想,進而控制整個城市,
這和卡夫卡小說表現的思想是吻合的。
《卡夫卡》影评(六):卡夫卡
这并不是一部完完全全的传记片,但这又很好的诠释了卡夫卡。片中从他为数不多的好友失踪开始,导演带着我们一步一步慢慢了解卡夫卡,正如卡夫卡曾3次解除婚约也在本片中提到,其中也多次影射卡夫卡的作品,如城堡、审判、判决以及一些名言…….当卡夫卡进入城堡时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这像是他妄想的世界,正如片中卡夫卡所说,他描写了这些……而导演就是用这种色彩转换来表达卡夫卡那荒诞的幻想世界。或许卡夫卡也只有幻想世界是彩色的。
本片一步一步抽出的真相是如此残忍,这种阴暗、腐败的政治也是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隐喻的。我并没有读过卡夫卡的作品,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不仅很好的表达出“卡夫卡”,同时也不会如传统的传记片一样枯燥。
《卡夫卡》影评(七):卡夫卡的城堡
导演是摩羯座的索德伯格,女主很漂亮。
黑白灰三色的电影画面,像是胶片的质感,我们更容易以此为契机进入卡夫卡式的阴郁沉重的世界;当然偶尔也因为与现实强烈的对比反而更容易抽离出来对环境中的个体进行理性反思。
高饱和度的三色使我们更直接地去关注导演所要呈现的动作细节和人物表情,配合画面中微小物件的声响以及拉锯般盘旋紧凑的背景音乐,去感受世界的荒诞和个体的紧张感恐惧感。
投影的夸张变形让人彷徨和恐慌。
早期老式的建筑,被体制束缚而行动统一、步履匆忙的现代人,神秘主义的人物和对话,沉闷且压抑。
在卡夫卡的梦里面,主人公都被赋予了角色的负罪感,谨小慎微却不断被蒙蔽嘲弄凌辱,在弱小的个体背后是无处不在、庞大冷漠的社会的隐喻——城堡。
《卡夫卡》影评(八):精品之作
如果仅仅当成传记来拍,那显然不合算,因为纵观卡夫卡一生,他的外部生活并不具有戏剧化情节,但索德伯格选取了一个也许摘自噩梦的片段,就立刻与众不同了.黑白色彩昭示着这的确可以理解成梦魇(也许就是卡夫卡本人的梦?),或许更像扭曲童话里的搏斗,阒无一人的空旷街道上街灯像残酷的眼泪,惊慌的奔跑其实是跟自己作战,死亡可以轻易抹去,所以最终他只能跟不和的父亲倾诉"不能容忍漠视,不能容忍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索德伯格再次重复了他的拿手好戏---谎言,他们洋洋得意地一串串地吐露着谎言,就像迪伦在自传里说的"政治是残酷的力量",一旦卷入,你只有被操纵.影片故意露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破绽,如"城堡,审判,订婚又退婚,父亲影子的可有可无,作家,封闭的性格",提醒着我们.音乐与节奏在这里受到控制,让人无法呼吸.
《卡夫卡》影评(九):卡夫卡--大师总疯狂
我没看过卡夫卡的小说,总觉得推荐这部电影会力不从心,但抛开他本身是存在主义大师的身份,吸引我的,是一部充满离奇感的惊险电影。因为这部这并非卡夫卡的传记片,
「存在」(Being)一词是只有“人”才有资格使用的两个字。如果问死物:「桌子存在吗?椅子存在吗?」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问不问这个问题,这些东西都是原来的样子,不会改变。除了人之外。在一个制度化的时代的冒险,太容易无所遁形,所以才更加扑朔迷离,社会越稳定,狂想越被压抑。
鬼才的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把卡夫卡虚构地建置与他的小说有着关联的世界中,把卡夫卡卷入一个迷离经历惊险的漩涡。片中使用黑白彩色交迭的大胆手法,饱满丰富的黑白画面,在激烈的高潮忽然变回彩色,令人惊喜,存在,本身真是很荒诞!
看完碟兴致未尽,上网找了《城堡》,还有村上春树有部《海边的卡夫卡》来读读,这是观影之后的另外收获。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主要:杰弗瑞•艾朗斯
1991
《卡夫卡》影评(十):与作家无关
找出这部片子是存着与《卡波特》相比较的想法。只不过本片虽然也类似于作家传记,也牵扯上暴力凶杀,但从主题来看完全不同。《卡波特》关注的是一段实际创作经历,一场个人的心灵体验,而本片应该是导演虚构的一段人生历险,一场对人性善恶的揭示。“城堡”是卡夫卡的著名意象,我虽未曾读过,但推想也应该象征着禁锢、封闭和独裁。本片把城堡这个意象具化为实物,其中充满着各种独裁者、阴谋家,还有对人性的控制手段以及惨无人道的刑罚,内里如迷宫一般错综复杂,对外只有一条墓地的秘道可通,外部的城镇街道也阴森幽暗,人们都在酒吧里任由麻醉,秘密警察躲在角落里时刻注视着清醒者、反抗者的动向。最触目惊心的当然是那个洗脑的试验,不过历史上的很多事实可以证明这并非耸人听闻的传奇。把文弱作家当成孤胆英雄,这当然使得本片有些模式化了,不过这样的处理还是很成功,男主角毕竟没有飞檐走壁大打出手。黑白与彩色的转换如今看得多了到也寻常,依我看来,本片中黑白代表蒙蔽,而彩色代表真相,最后男主角虽已获悉了真相,但他深知人民被蒙蔽的现实无法改变,也自甘堕于那一片未开化的混沌之中,继续那醉生梦死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