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女儿》经典影评集

发布者:保罗 2021-11-13 01:59 原作者: 文章吧

《尼罗河女儿》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杨林 / 杨帆 / 高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罗河女儿》影评(一):惟一一次美丽的杨林

如果不是看了《尼罗河女儿》,杨林在我的心目中无非只是那个化着浓妆对着镜子扮演怨妇的女人而已,我讨厌她的长相讨厌她的声音讨厌她的音乐风格

可是,突然之间看到《尼罗河的女儿》,才突然发现,原来她也可以清汤挂面,她也可以穿T恤短裤,她也可以幼稚平静……

《尼罗河女儿》影评(二):尼罗河的女儿

这是一部不必过多去诠释的电影。全片采用是很传统的的叙事线,从铺陈到高潮矛盾集中爆发,都是是淡淡的阴郁感,是美好一步一步消逝的过程。画面是侯孝贤一贯的画风,大量的留白,定格镜头让人物自己说故事,每一个定格镜头取景都非常好,灯光和声音控制的恰到好处。用孟菲斯暗喻女主对阿三的喜欢。阿三的女友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句对白,但完整的衬托了女主的情感起伏。最精巧的角色设置是小女孩,让阴郁的基调保留了一丝光线,暗示一种还没消失的美好。

《尼罗河女儿》影评(三):尼罗河女儿

《尼罗河女儿》中,侯孝贤继续用平实的镜头演员讲述了台湾小人物的普通生活,只是结合了曼菲士、凯罗尔、爱西丝等人的故事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经常在大银幕上演绎不良人物的高捷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帅得一塌糊涂,李天禄再次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台湾老人的形象,令人赞叹。

影片涉及青春犯。罪的方面,全部是通过女主角这一“局外人”的视角来感知和传达,估计是要表达岁月里的无奈和被动,但影片的意味和哀愁却没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女主角的长相虽然漂亮却不够硬朗和坚韧,一个质朴些的女孩或许更合适!反倒是辛淑芬短暂的出场惊为天人……

《尼罗河女儿》影评(四):尼罗河女儿

少女林晓阳(杨林 饰)爱看漫画,常幻想自己是细川智荣子少女漫画《尼罗河女儿》主角。她生活在繁华的台北,白天在肯德基当店员,晚上在夜校读书。晓阳与家人住在一座简陋的平房里,祖父(李天禄 饰)是个风趣的老头。父亲(崔福生 饰)在嘉义当员警,常年在外执勤。母亲去世后,晓阳肩负起母亲的职责,照顾上了年纪的父亲及上学的妹妹,并整天为哥哥担心。

哥哥(高捷 饰)与朋友合开一家餐厅,白天工作,晚上当小偷,却能照顾到家人。父亲和哥哥爆发冲突时,晓阳总是站在哥哥一边。她暗恋上哥哥的朋友阿三,却不知阿三爱着别人。种种事实让她感到气愤、悲伤和绝望,并在遭受打击后成熟清醒。

《尼罗河女儿》影评(五):速记:尼罗河的女儿

纽约电影节我的第一部电影:尼罗河女儿。

喜欢吴念真饰演的高中老师,他和学生说起古文“选贤与能”,如今不时兴,讲究系统,要把学生教得乖而傻;学生吵闹起来,他顺着学生谈四种放屁声,闷头板书不说一字;薪水今日到期,声称为了钱上最后一课,其实顶顶认真。他愤怒可不得不苟活,看着年轻人懵懵懂懂地浪费生命。

喜欢阿公,话痨,他无法理解小辈的忧虑,自顾自地,维系日常生活的底色。

喜欢背景音乐,没来由地放了起来,有时候落到女主的walkman上,好像是女主的心情渲染了整个荧幕,她的哀愁笼罩了台湾的天。可是天还是很平静,日子照旧要过,她抱着妹妹的小兔子,走出了纱门去。

《尼罗河女儿》影评(六):动漫 尼罗河女儿

今天上的是很无聊的选修课,但是老师却是个很古板的人。他要求我们在课上认证听讲,于是我们在他的严格教育下认真听了一节课。虽说是听了一节课,但是我除了听到拉美西斯,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这些琐碎的我感兴趣的东西外,真的什么都没有收获到。

回到寝室后,我就上网查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于是就偶然同时也必然的看到了一部经典动——王家的印章,又名尼罗河女儿。刚看到我就震撼的不得了,这么好的一部动漫为什么我现在才看到呢?虽然画面的质量和美感没有现在的好,但是我很喜欢,我喜欢它的故事,喜欢那种画风,喜欢那种感觉。

动漫的作者是日本的惜春知荣子和芙美子两姐妹,并且这部作品是自1976年开始连载的,据说是日本连载最长时间的漫画之一。这让我更加好奇,再加上动漫本身的故事,我对这部动漫相当期待。

《尼罗河女儿》影评(七):成长的阵痛

侯孝贤作品,1987年,正好是三十年前。

女主角本来要找一个更年轻的女孩,不过这个女主角是投资要求用的,为此修改了人物背景。怎么才能让她喜欢上尼罗河女儿这本漫画呢?二十来岁已经不太合适,因为很幼稚。

病逝的母亲,晚上做小偷白天开餐厅的哥哥,上面还有祖父,下面还有妹妹在上学。父亲又常年在外,很少回家。每个人都与她有直接关系。她要把心思用在每个人身上,照顾妹妹,担心哥哥。年纪轻轻就有了重担。

这样一来,喜欢漫画就可以理解了,人要有一个可以逃避世俗生活的地方。这样才不会被生活压垮。电影几乎没有配乐,只是把生活展现给你看,让你看生活的无奈,让你旁观生活的无聊无趣。因此电影显得沉闷,这也是生活的样子。

侯孝贤受到沈从文很大的影响,看过一点沈从文的散文,写的非常美,写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如此明净的呈现在太阳底下,还是有一点距离的观看。有距离可以看的更清楚,这就是他的电影和很多人不同的地方。没有那么多代入感,只是让你看,让你去想。

看的时候有条弹幕很好玩,那一幕有城市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于是说万恶的资本主义,八十年代就车水马龙。这可以引起我们的会心一笑。

后期父亲又受了枪伤,把生活表现的非常真实,她喜欢哥哥的朋友死了,轻描淡写,听说这件事之后也没有太多的反应,这反而比悲伤流泪有更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的死亡,在没有关系的人眼中是如此轻松平常。希区柯克的电影里,还有很多电影里,死亡都是一件大事,死亡都能触动人心。在这里,就是不会让你产生那种认同感,反而觉得人命如蝼蚁,实在是侯导所说的苍凉。

你无可奈何,不是说如果不那样,如果早走的话,等等假设可以说服的。

成长总是伴随着痛苦,青春就是连接着无奈。

《尼罗河女儿》影评(八):4.23.电影资料馆映后

4月23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放映完有个小小的座谈,简单记一下:

座谈会是由左衡大叔主持(奇爱博士去《路边野餐》映后&策展人交流讲座了...)的,受访的是林文淇(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研究侯孝贤)。

个人只是记住了大意。

关于侯导对片子的态度

很委婉地说,侯孝贤也要吃饭。给歌手双杨(杨林&杨帆)拍的片子,一开始就知道杨林不是适合的女演员,年纪大了一点(但笔者个人感觉貌似看不出来有三十了...)。虽然这部电影侯导自己本身不愿提起,但从片子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电影艺术的要求。可以算是商业和艺术的拉扯吧。

关于片子的修复

林文淇谈到好像是93开始做侯孝贤研究的 ,这个片子一直很难看到。电影中心(貌似是台湾电影资料馆改名的)在美国和欧洲都有侯孝贤巡回放映,美国大概十个点,欧洲大概八个点( 欧洲有比利时电影资料馆)。考虑到成本,这个片子很少被拷,后来是台湾电影中心自己出钱并且好像其他机构还可以抽成……(忘了

可以说,对片子修出来的效果很惊讶。本片的摄影师提到片子中有很多magic hour,是因为侯导要求看到天上的蓝光。修复做到了,使影片有一点点日本味道,和台湾80年代的说不出的胶片的韵味。可以说数位修复做到这样不容易。

关于台湾的胶片放映

台湾影展多密集,有几个放映艺术电影多的戏院有35cm放映机。但政府花了很多钱去补助把胶片转成数位。有些影院一直放着胶片放映机(但类似放着一年蒙尘那样重新开始用都失灵

关于杨林

杨林磁带14块(在一般都六八块的时候)……貌似《玻璃心》在大陆传唱得比较多?

关于片子的意义

电影对大陆三四五线电影仍有意义(这个忘了是哪位说的

左衡大叔提出了“小镇青年”的概念……

其中也涉及台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空间,片子里的家庭的地址在台北市边缘的蟾蜍山那个地方(据说老兵们到台湾随便搭了什么宿舍就在这块地),最重要的是,侯导找到了这个空间,从都市边缘看到台北市。

北京kfc是1986年出现(看电影的时候想到前段时间去前门看到的据说是北京第一家开封菜还在想是什么时候开的……)电影是1987年的,台湾的第一家kfc是1985(网上查了是1984……)。有学者指出, 台湾1985年正式迈入消费型社会……

可以说,所有台湾80年代剧烈转变的事例都有在电影里面呈现(譬如餐厅里的Marlboro的洋烟海报、夜校、hk的777香烟等等还有很多忘了……

杨林在里面饰演的是一个被压抑、被捆绑的都市女性的形象,所以选中了当天放映用的海报(就是杨林在厨房的一个侧面镜头,背景墙面是普通的白瓷块,十字交错像牢笼)。同时杨林是一个太早要变成妈妈的小女孩(类似的主题在《咖啡时光》里那个故事中也有)。

最后,忘了是他们两位中哪位说的,去年《聂隐娘》上映遭到各种非议,其实应该是:聂隐娘不是看不懂而是观众不懂看。

(在大荧幕下看片总是胜过自己在屏幕上刷片的观感,所以还是比较推荐,吴念真和阿公这两个角色确实是笑点……

《尼罗河女儿》影评(九):看电影就是在体察一个时代呀

北影节的最后一天,想找一部展映片看看,意外看到侯孝贤导演的《尼罗河女儿》还有票,于是很快买了一张~不知道整个电影节平均票价如何?

第一次看侯导的片子,错过了去年《聂隐娘》的上映时期,今天的片子放完后,对左衡和台湾电影资料馆的林馆长聊到的其他作品(比如《风柜来的人》)也全无了解,镜头语言我也是不懂的。《尼罗河女儿》是去年才修复的片子,似乎是很难得一见的,觉得自己有几分幸运。据放映完两位电影人的谈论,这部片子在候系电影中是属于比较边缘的作品,因其形式上是一部商业片,都市题材,而且87年上映的时候似乎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导演本人也不太满意这部作品。不过,虽然是商业片,但其中的信息量仍然是很大的。

如这部片子在侯孝贤所有电影中的地位一般,影片的女主就是城市的边缘角色。她白天在肯德基打工,晚上则去氛围十分不入流的夜校。开篇的独白说明大哥车祸身亡,母亲也患病去世,二哥是个油头粉面的小偷。整个家庭的遭遇很不一般,还有个不懂事的妹妹。片名来源于女主喜欢看的一部日本漫画,但尽管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漫画中的主人公,年纪不大的晓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得在家庭里扮演母亲的角色:管钱、照顾妹妹、协调家人的冲突,面对现实生活里喜欢的男性爱上别人情妇的事实……可以知道,她的家庭属于都市里最下层的,而且还有不正当的收入来源,是城市里被边缘的群体。我对电影里人物的口音很注意,女主晓阳和哥哥晓方都有一口相当浓重的台湾腔,会把“上面”读成“丧面”。不过片子演到一半,出现了父亲,父亲完全操着一口Mandarin,而且还有儿化音(是“儿化”不是“鹅话”哦),我想着父亲大概是从大陆过来的老兵,后面也出现了一个细节,父亲中枪伤住院的地方是某某荣民医院,而“荣民”就是指退伍士兵。不过里面的爷爷说着一口难懂的方言,一开始以为是闽南语,但如果父亲是老兵,那么爷爷不可能是台湾本地人,只是不知道是哪里的方言。85年左右,台湾开始转向消费型社会,影片中位于台北市中心的肯德基店是台湾第一家跨国连锁快餐。店内播放的日本音乐又代表着日本文化在台湾的遗留和长期影响。家庭内,伦理裂变(有一个镜头是女主梦见哥哥在她睡在床上的时候要抱起她,女主脸上十分惊恐……不知道是不是在暗示乱伦)、哥哥游走于黑暗与光明之间、祖父沉浸在彩票游戏中;家庭外,女二背后透着黑道背景,路人对于街上的枪击视若无睹,意识形态管控严格(学校的老师被检举传播黄色、黑色、红色思想被解聘,不过87年正好也是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的时候)……林林总总,八十年代的特殊已全有所表现,所以说,信息量是很大的,如果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那就不足以解读影片传递的内容。林馆长在提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时,提及“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如若对台湾的1949年后的历史十分陌生,乍一听也会不知所云。

女主哥哥还开了一家叫“pink house”的餐厅,每次在餐厅里的时候都会有爵士音乐播放……特别好听(我应该开一下“听歌识曲”= =)。片子到后面那段,女主一家听着广播,里面也是字正腔圆、中气十足的大陆式普通话……所以,究竟台腔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每次窸窸窣窣的声音都正好掩盖了广播的关键信息,暧昧地告诉观众,小偷哥哥已经死了…… 这部片子的编剧也是朱天文,没有特别明显的情节冲突,里面的场景让我一度想到伍迪•艾伦的《Mighty Aphrodite》。里面还有个有趣的细节,肯德基一个男服务生邀请女生看电影,片名叫《窗外有蓝天》,其实就是我们这边特别有名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影院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尼罗河女儿》影评(十):现在流行绿色,懂不懂?绿色。

《尼罗河女儿》第一好感来自张弘毅的音乐,在恰当的时候突然应情随景而出现的老歌。可惜张弘毅去年就离开人世,整理历届金马奖时,发现他打造过不少的经典电影音乐,譬如,就有《悲情城市》,虽然它让人记住更多的几乎是S.E.N.S。到最后名字还是被人悄悄遗忘,和新电影导演一样,走的走,跑的跑,死的死,伤的伤,只剩几杆旗帜,而其中,有的已经好几年没有摇那么一下——告诉人们,他还在。

《尼罗河女儿》里中有着太多的音乐,从朱天文和齐秦联手的《曾经》到平淡无奇却温馨的生日歌,从《Top of the World》到某首杨林唱过的歌,几乎是带着轻松舒缓的心情来观赏它,由此轻易的被打动。它们夹杂在变化之后的侯孝贤作品中看来很有迷惑性和煽动力,一方面想着难道又回到5,6年前的琼瑶片去了,但镜头感又完全不是,大段大段的空镜,要么是对着阴云笼罩的天空,要么是在公路上的飞奔,还飘着几乎被人遗忘的老歌。

除了杨林之外(按推理,《尼罗河女儿》几乎就是包装她、推上位的一部“偶像片”,不过侯孝贤把它拍得太个人风格)。高捷,年轻时候的高捷,还是个年轻哥哥的形象,而不是后来十几年后开始得往“沧桑”二字靠拢的中年男子捷哥形象倾靠。两年后他出现在《悲情城市》里还是类似带点流氓气的人物形象。

李天禄在里头带着墨镜穿着花衬衫买“大家乐”,还是老阿公的形象。他形容起更能废话牢骚一堆的儿媳,就像出巢的母鸡,一大堆念叨话语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说老歌太容易被听出怀旧的感动,那么,再见李天禄则是亲切。不像温柔的大手,而仅仅是种太过自然熟悉的人情味,现在很多电影已经不见类似纯朴的人情,《尼罗河女儿》在他身上依然加了不少的生活幽默,大概就和《恋恋风尘》里把炮仗当蜡烛来点那样(笑)。在安娜与高达说起《棋王》中有美丽阶段的杨林时,却意外惊觉里头有李天禄,就是神童的爷爷,拿起拖鞋板就要敲孙子的有趣形象,这个后面再说。

吴念真的出场更是有点恶搞意味:有同学到训导处检举我,说我灌输黑色、黄色,红色思想,我告诉你们,这些都落伍了,现在流行绿色,懂不懂?绿色。当下笑得不行,现在看来更是多了层意义,欧吉桑一直被批为绿色人士,特意跑维基百科上看了下,民主进步党成立于1986年,那一两年到解除戒严正是其欲求大展手脚的开始。问题是颜色真那么重要?

游安顺,不如称他为少年阿孝更为亲切点,冒出个脸就认出他了,在教室里站起来责斥起打报告的同学,还是《童年往事》里咬甘蔗收保护费的样子,气盛不饶人。

辛树芬,看了一大段就想着她怎么还不出现,好歹当个配角也不是这样做的,她当演员就拍过那么四部片子,而《尼罗河女儿》正是其中之一,说回来也称得上是和侯孝贤合作的黄金时期,哪怕她并不在乎这些。她以现代都市女性着装出现时不禁有些寒颤,一样的短发,一样的念白,却总觉得怪怪的,还是回复古典传统的气息好些。

崔福生,这位父亲的形象容易和《童年往事》里的田丰形象混淆,尤其是在不时模糊的影像上,都是一脸的严肃,沉默不语。不过能记来的形象有《小毕的故事》里的父亲,《风柜来的人》里头的父亲好像不是。侯孝贤电影仔细看可以发现很多类似的熟悉的面孔,高捷、辛树芬、李天禄、吴念真这类是具备知名度的,而下面这些人的名字是看着普通寻常却不太容易认得出具体角色,但如母亲专业户梅芳、配角专业户杨丽音等都是比较好记的。

以上都是零散的《尼罗河女儿》印象,要很正式的点道好坏是不可能的,它的优劣与地位早已有定论。20年后带着感情和此般雅兴去看一部电影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情,影片最后流露出几分苍凉意味:……这城市将荒芜,变成干漠,变成荒野,变成无居民、无人子之地……。

对于台北如此的看法可能只是晓阳的绝望之心,并因此成熟清醒,但这失落在80年代中后期来得是否恰当——也就是对都市的把握是否恰如其分?然而新电影倒是已经遭遇阻击和完全失败。

十年后,在杨德昌的电影里,他们又给台北指道了不见光亮的未来之忧,后来杨也承认委实过于绝望黑暗了些,他的预言再次失败。而从台北及嘉义(《尼罗河女儿》中父亲的工作地点),后来又由嘉义(《南国》中的故事地点)回到台北,侯孝贤更多表现出来的是迷失。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