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波利》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发布者:溱湖之恋 2021-11-13 01:52 原作者: 文章吧

《加里波利》是一部由彼得·威尔执导,Charles Lathalu Yunipingli / Bill Kerr / Harold Ho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里波利》影评(一):你的腿是什么?钢弹簧!你准备跑多快?像美洲豹一样快!

对于梅尔·吉布森,我对他的印象来自《勇敢的心》这部影片,相信大家也都一样。而《加里波利》作为梅尔·吉布森的早期作品却显得有些无人问津。那时的梅尔·吉布森还是一位澳大利亚的青年演员(没出名)略显青涩,因此参演了这部澳大利亚的本土影片。(这也是我第一次看澳大利亚电影)

影片讲述一战时期澳大利亚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加里波利战役)。年轻的运动员(不熟悉这演员)和男一(梅尔吉布森饰)一起参军并被卷入到加里波利战役之中,他们的人性在战场上经受考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最后四分之一处的加里波利战役,将战争的残酷以极其露骨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战时期的传统战术冲锋被用在战役当中,澳大利亚军面对土耳其的强大火力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第一波冲锋全军覆没,第二波也是一样,到了第三波的时候梅尔吉布森饰演的传令兵由于没有及时的将上级的停止进攻的命令传回来导致了又一个惨剧。。。。。。

影片中经典语录:你的腿是什么?钢弹簧!你准备跑多快?像美洲豹一样快!

《加里波利》影评(二):墓志铭

这些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

在一个友好国家的土地上

和平地长眠。

与梅赫默特切克们躺在一起。

从遥远国度将自己儿子送到战场的母亲们,

擦干你们的眼泪吧。

你们的儿子如今躺在我们怀里,

他们在安息,他们将和平地长眠。

在这块土地上献出生命之后,

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儿子。

以上是英法澳新联军士兵的墓地的铭文由 穆斯塔法.凯末尔于1934年撰写

这段史上最有男人气魄的碑文,证明了凯末尔是真正的骑士,多么宽阔的胸怀,对敌人的尊敬,对生命的敬仰,对大地的崇拜,他让长眠于加里波利的英法澳新联军士兵,成为了土耳其人的儿子。

愿所有无意义的牺牲者们安息。

加里波利之战时,穆斯塔法.凯末尔是奥斯曼帝国新编第19师师长,1915年4月其率领奥斯曼帝国陆军军重创协约国军。

穆斯塔法.凯末尔是我最敬佩的两个穆斯林世界的军事家之一,另一个是尤素福.萨拉丁。

《加里波利》影评(三):那些早早逝去的英灵们

今天是ANZAC DAY,于是发现了这部电影。81年的片子居然比我还早出生...

----------------------------------------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出身西澳,来过澳洲的人都知道西澳在澳洲是一个多么偏僻的存在,而这两个人的家乡居然离Perth还有很远。不知道为什么去参军,甚至男二和父亲还痛恨英国人,男一只是知道英国和德国打了仗,是德国佬的错。士兵们在战前训练的时候,仍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到了战场突然发现这一切完全比模拟战斗要来得可怕的多 -- 玩过彩弹射击的人应该对这个就有很深的体会,只是小小的彩弹球打到身上立马青紫一片,想想荷枪实弹就不寒而栗。然后在影片的最后,即使战地指挥官报告着当前的情况不适合冲锋,但是仍然阻止不了上级下达的一定要冲上去的命令,那些刚才还在嬉闹着的男孩们,瞬间躺倒不再说话,他们中的很多人,把自己的身体永远的留在了那里。

ANZAC DAY就是为了纪念澳新军队第一次在Gallipoli登陆的日子,之后成了澳洲纪念阵亡将士和向军人致敬的节日。路过Shrine of Rememberance前的松树下看到没见过祖父的孙儿给祖父献的花圈和写的信,不禁潸然泪下。每个人都最终会死去,或早或晚,可是战争是为了什么?

《加里波利》影评(四):Gallipoli:澳大利亚精神独立的起点

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却没有在荷枪实弹的土耳其战场上花费多少笔墨,相反,大量的篇幅都集中在主人公出征前的澳大利亚和埃及的训练场上。与一般的战争片相比,本片少有硝烟弥漫,少有血肉横飞,甚至大部分场景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这一切美好与Archy的死和Frank的悲痛形成了强大反差。而战争已无需多加描绘。影片让我们得以透过战役伤亡者的冰冷数字,看到一个个与Archy和Frank一样的鲜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然而一切都随一场战争灰飞烟灭。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的牺牲一览无遗。

Archy纯朴而正直,Frank则狡黠而不失理智,两位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因战争而走到一起,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Archy与Frank代表了当时澳大利亚人对待这场战争的两种态度。Archy凭着一腔年轻人的热血积极参战,Frank显然更为理性,但也未能置身事外。个人在时代面前无比渺小,没有人能够于世外独立。这是一个群氓的时代,在整个澳大利亚弥漫着协助英国、参战光荣的空气时,人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很多澳大利亚士兵都像Archy一样热情地投身战争,悲壮地葬身异乡。他们可能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何而战,是简单地为了那一身帅气的戎装?是了自己为国效力的一腔热情?还是为了一份为英国瞻前马后的意气?Archy默念每次赛前Jack与他的对话,像从前比赛时一样冲出战壕,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定格。战争过后,死者已矣,生者强忍悲恸,冷静反思,我们是谁?我们为何而战?惨重的代价换来了澳大利亚在精神上的重新定位,唤醒了澳大利亚人的民族意识。

《加里波利》影评(五):War Is Raw!

剧情不再多说,因爲是令人感到沉重的话题。在Australia的广阔草原上奔跑嬉戏的年轻人与纷纷倒在对方枪口下的战士,这是多么血淋淋的对比!

人类在初生的时候也许从未想过会有战争,这样的挥之不去的梦魇,伴随着自身而挥之不去。《圣经×创世纪》上说At the beginning, it was good.但这种美好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不複存在。社会越进步,战争带来的危险就越大。也许在未来,战争带给我们的不再只是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而是全人类,整个星球的灭亡……

在草原上奔跑的年轻人有他们的梦想:他们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有无限的期望。无论 Archy,Jack,还是其他的任何人,他们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生活对于他们代表着无限可能的未来。可以想象,他们或会成爲世界级的 sprinter(Archy),或会娶妻生子,经营自己的农场(others)。一切都称得上幸福、无忧无虑。

可战争来了,它改变一切。就是这些年轻人转眼之间就成了战争机器的一部分,爲这机器贡献着自己的血、肉、还有命。而他们并非身经百战、训练有素、铁血无情的勇士,他们只是带着梦想,甚至有些懵懂的普通人。他们的结果就是被送上前线,再被长官一批一批地送上战场,然后倒在地人的枪下。战争让一切都没有了,一切都结束了。

影片最后Jack从上级长官那里得到不要冲锋送死的命令,拼命往回跑,而他的好友Archy已被长官派上一去不回的战场……,这就像 Legends of the Fall(1994)里面,Tristan眼看着Samuel被敌人杀死一样,人生最大的痛莫过如此。也是让我看得最心痛,最难受的地方。

当我们习惯媒体总是歌颂个别的战争英雄或大肆报道某一场战争时,也许我们也不该忘记战争的残酷以及那些在战争中丧失生命的无辜的人。

但愿世间从此不要再有战争……

《加里波利》影评(六):澳洲愤青的殉道仪式。

对我而言,这是第一部展现了澳洲士兵献身于战场的战争片,但其实真正表现战争的部分却比例不大。导演花了大半部的时间在表现一群澳洲热血青年们的农场生活,两个快腿青年之间的深厚友情,大战之前的嬉笑怒骂。总之这群即将登上死亡战场的澳洲牛仔们丝毫搞不清状况,战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否准备好了?甚至连最基本的问题也许也不明确: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Gallipoli战役发生于1915年,对于澳洲和新西兰两国来说是第一次正式参与到世界的主要战场中,两国组成了澳新联军——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ANZAC),而Gallipoli战役也通常被认为是两国的民族意识诞生的标志。在本片中便可看到多处体现澳洲人民表达他们民族意识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对英国老大哥的不完全服从和呛声。

战斗前的大段铺陈有点像【锅盖头】的感觉,士兵们所作所为好像根本和战争扯不上关系,逛市集、买假古董、进妓院...就连战斗演习也跟玩儿似的,没点紧迫感和认真劲。

导演想说明,这根本是一场毫无准备的盲目战役,至少是一次战略上的极大失误。事实上也差不多如此,澳洲士兵们只是像移动靶子一样盲目冲锋让土耳其军练枪法。电影就终结于主人公Archy中弹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一个伟大的短跑运动员牺牲了,一段伟大的友谊终止了,而所谓的爱国抱负和理想也只是一纸空谈...

很明显反战的主题出来了,但是导演似乎反的过了一些,与其说反战不如说反英了。的确Gallipoli战役是一战时的一个惨痛教训,失策的指挥导致大量的无谓牺牲,导演几乎把一切责任都归罪于英国的指挥方,有句台词,当一个澳洲士兵问道英国士兵在战斗中做了什么的时候,另一个澳洲士兵回答“他们只是在沙滩上喝茶。”。就是在战斗之前,导演也通过澳洲演员之口不断重复一个疑问:一战到底关我们什么事?我们是在为自己而战还是为英国而战?在我看来导演的政治主观性太强,太狭隘了,使得本片政治倾向太重,也许讨好了澳洲和新西兰的观众,但是应该也“得罪”了不少英国观众。

不知是巧合还是怎样,Mel Gibson的选片口味也有点“反英”,【勇敢的心】和【爱国者】是典型的例子了,本片中他的角色也是一个“反英愤青”,先前拒绝参军因为认定这是一场替英国人打的仗,之后参军也并不是因为改变了信念,而是受到了好友的热情鼓舞,希望在战场上扬名立万,颇似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缘由。

蛮不错的澳洲电影。

《加里波利》影评(七):电影《加里波里》和《恰纳卡莱》

电影《加里波里》和《恰纳卡莱》

加里波利之战(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称达达尼尔战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岛的一场战役。

它始于一个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anakkale Sava?lari)。

所以,同一个事件,对立双方拍摄的影片名称有异。

梅尔·吉布森1981年主演的《Gallipoli》是从进攻方的某个小视角观察这场战争。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所谓战胜五十多万英法联军该事件,于2012年摄制成土耳其又一部主旋律献礼片《恰纳卡莱》。动画做得不错,就是为了表现集群作战的场面,那种万人冲锋白刃之类,过了!主旋律嘛,可以理解!

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留下约53,000死亡,96,937受伤。这场战役是至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为纪念故人与事件,将每年4月25日这个登陆日期作为澳新军团澳新军团节。

这场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1915年4月25日,协约国军队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半岛登陆。协约国登陆部队主力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还有一个法国师和英印部队,共约七万八千人。协约国军登陆后遭到土耳其军的猛烈抵抗,加上登陆地形不利,损失非常惨重。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协约国一直无法突破土军防线,被迫于1916年1月9日全军从加利波利半岛撤退。协约国先后投入近50万部队,伤亡达26万余人。土耳其军亦投入50万部队,伤亡约25万余人。战役中共有七千六百名澳大利亚士兵和两千五百名新西兰士兵阵亡,两国因此将4月25日定为澳新军团纪念日。

1916年年初,加里波利战役降下了帷幕。此战共有13艘协约国部队的潜艇参与了达达尼尔海峡行动,虽然损失了其中8艘,但却创下了”次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的记录,土耳其方面则损失了2艘战列舰、1艘驱逐舰、5艘运输船、44艘汽船及148艘帆船。其中101艘是被史密斯率领的E-11潜艇击沉的,史密斯还创下了47天的最长巡逻时间记录。由于率领E级潜艇的杰出表现,在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出任英国海军第二军务大臣。史密斯死于1965年。

回望同时期,中华民国大事记(1915年)1月18日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当面提出21条要求。

《加里波利》影评(八):战争是可耻的欺骗,但是那些被欺骗了的战士们,却为我们带来了和平...

电影本身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非常值得历史迷一看。

开始电影进展比较缓慢,首先从男主的人物设定切入,刻画出了一个充满激情自信而又倔强的年轻赛跑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结识男二号,从而决定一起去参军。一开始一众澳大利亚人自以为了解了战争的残酷,把训练当作一场度假——购买纪念品,炫耀自己军人的身份...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自豪并且一心想着为祖国而战。

然而随后的部分里,战争忽然开始,在夜晚的炮火中,澳大利亚士兵到达了营地,而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接下来等待着的是一场恶梦...澳大利亚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和土耳其士兵的机枪形成了对比,英国长官下达了让他们进攻土耳其阵地的命令——甚至不计任何代价,英国人根本不看重澳大利亚人的性命...澳大利亚士兵一个个的死亡,虽然一波波出了阵地就死的士兵看上去十分滑稽,但是却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没有人能从机枪的扫射中活下去,就如同澳大利亚长官所说的:这是英国人在冷血的谋杀!

随后电话线被切断,长官希望Archy来传达信息,但是Archy看出了Frank对于战斗的恐惧,而他自己却又满怀着对于杀敌的渴望...

士兵们开始怀疑他们战斗的意义——为了国家?还是被当成了英国人的炮灰?并且在最后的冲锋前写好遗书,气氛非常沉闷。

电影从这里开始转变,Frank脱离的战斗开始传递信息,澳大利亚长官希望阻止送死一般的冲锋,Archy则获得了战斗的机会,当然也有恐惧死亡的士兵偷偷躲起没有参加冲锋...但最后,无论Frank尽了多大努力,还是没有及时传达到停止冲锋的指令...

Frank开始痛哭,而观众可能会想如果Archy上命令也许就传递到了?但是没有如果,可能就是Archy对于同伴的关心反而葬送了更多的性命...而电影的结局则引发了更多的思考——Archy获得了自己参军所渴望的东西...他也很强,强过其他士兵,其他士兵一个个倒下,而他则冲向敌人阵地...最后倒下...镜头停留在Archy身上,他没有武器,只是狂奔,子弹穿透他的身体...他什么也改变不了,这无疑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嘲讽...世上根本没有美国队长,只有一个个死于战斗的士兵...

电影展现出了一场源于欺骗的战争——政府美化了战争的残酷,而人们相信了对于战争的宣传...士兵们被国家欺骗为英国人作战,但是却根本没有收到尊重。在土耳其捍卫澳大利亚的领土?对于我们这些局外的观影者无疑是可笑的,也许这个战争本就不应该开始,但是却又真实存在...

也许Archy、Frank导致了更多人死去。但是他们也仍然是英雄,他们勇气和正义也许在我们看来是愚蠢的,但是我们却正在享受“愚蠢的战士们”带来的和平...这些死去的士兵或许还没有一个小小的艺人更加吸引媒体的关注。但是他们却是真正可敬的人!

《加里波利》影评(九):《加里波利》:美丽而残酷的生命赞歌和反战宣言

这是彼得·威尔拍摄的一部关于澳大利亚士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影片的大部分篇幅其实与具体的战争无关,在远离欧洲战场的广袤的澳洲大陆,有一群奔跑着的年轻人,他们充满活力,做着关于青春的梦,他们想象的战争与真实的差距,比他们与现实战场的距离还要遥远许多。充满热血的生命是美丽的,而当其在那一刻毫无价值的嘎然而止的时候,原先的美丽回忆反而成了痛的根源,留下残酷而醒目的注目和反思。

澳洲,农场。他拼命的跑着,穿过树林越过山坡,赤脚踩着沙石和荆棘,他张口寻找着空气,身体摆晃着渐渐要失去控制,他还是拼命的跑着。

阿奇,影片的主角之一,就这样进入观众的视野。他和一个傲慢的家伙打赌,用双腿跑赢了骑马的对方。阿奇是个出色的小伙子,有着随年龄一起成长而此刻达到顶峰的充沛的能量、信心以及对远方和未来的向往。这是除了纯粹的为国家效力的念头之外阿奇想去参军的最主要原因。他羡慕祖父过去的漂泊生涯,而如今的祖父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一方面他理解阿奇的状态和愿望,不想让他失望;而另一方面他当然清楚战争的真面目,而显然阿奇是听不进去的,于是就只能送上鼓励和深深的祝福。

怀着抱负的阿奇,是想不到此刻生命的绽放将因为战争而走上注定失去精彩的不归路。

运动会上,赢得短跑比赛的阿奇在接受众人的欢呼,而一旁的法兰克垂头丧气,他不仅输了比赛,还输掉了身上所有的钱。没钱的法兰克和去参军的阿奇结伴同行。但他和阿奇不同,他根本就不想参军,没有为这个国家去卖命的念头。

途中遇到的一家人对阿奇和法兰克的不同态度,让法兰克有了新的想法。这是泛滥于民众中的盲目的爱国热情,国家政府借助大众的力量将某些观念强化并使其成为获得大多数认可的指导性方向。在别人的态度中,法兰克似乎看到自己未来的出路,于是他也要参军了。

虽然比起阿奇,法兰克要成熟、世故的多,他也没有阿奇的热情,他代表着另一拨相对被动的人,但对战争的真面目同样缺乏认识,盲目的等待着命运的降临。

部队要出发了,离开澳洲大陆开始远征。那遥远的战场、遥远的战争,其实又与他们有多大关系呢,虽然这些年轻人怀着各自不同的梦。

第一站,他们来到埃及进行训练,为战争做最后的准备。金字塔,斯芬克司,沙漠,假古董,妓院,还有老友的重逢,这一切依然只与青春、与生命有关。

终于来到了加里波利,土耳其人在对面的战壕里等待着他们,炮弹从头顶划过落到身后的大海里。驻扎完毕,阿奇他们跳入海中游泳。蔚蓝的海水,健壮的人体,这是电影中最美的画面之一,如油画般继续赞颂着生命的美丽。当炮弹的碎片在水中缓缓下坠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闪现出不安和恐惧。

战斗打响,冲锋发起后,就有同伴再也回不来了。糟糕的指挥、部署、甚至整个的作战计划,让这群来自澳洲的最优秀的年轻人成了敌人练习射击的活靶。导演没有把镜头拉大去表现整个战场,只是象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样注视着他们从战壕里爬起然后又倒下,并留给后面等待着命令的人深深的恐惧和彻底的绝望。

法兰克因阿奇的推荐当上了传令兵,他拼命的跑着,希望能拯救更多的同伴的性命。当冲锋号在他到达之前又一次吹响,他绝望然而又是无用的嚎叫着,崩溃着倒下。

而这时的阿奇,面对着如此临近的死神,已然不可能有更多的想法。他用当初短跑比赛前祖父的鼓励来安抚恐惧,冲出战壕向前跑着,直到子弹穿过他的身体。

影片在这生命的最后一瞬定格。之前大量的铺垫,展现着生命的活力与美丽,而到最后生命在瞬间无意义的消逝,悲哀扑面而来。

《加里波利》影评(十):加里波利——无意义的牺牲

加里波利半岛位于土耳其海峡的入口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一旦占领这个半岛,便能控制土耳其海峡,协约国的物资便可源源不断地援助俄国(若此战役英法获胜,或许俄国不会崩溃,十月革命是否会发生?)战役从1915年打到1916年,英法联军(战列舰11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16艘、潜艇7艘、扫雷舰21艘以及水上飞机母舰、炮舰和大量辅助船等共100余艘,先后将57万余人投送到预定海域)

协约国方面的主力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场战役后来也成为澳新两国的重要历史。

· 英国:21,255战死,52,230負伤

· 法国:约10,000战死,约17,000負伤

· 澳大利亚:8,709战死,19,441 負伤

· 新西兰:2,701战死,4,852負伤

· 印度:1,358战死,3,421負伤

· 纽芬兰:49战死,63負伤

· 土耳其:86,692战死,164,617負伤

后来,又知道澳大利亚在1981年拍过一部名为〈加里波利〉的电影

Gallipoli

又名: 战火危城 / 加里波利 /

导演: 彼得 韦尔 (Peter Weir)

主演: Mark Lee / Bill Kerr / Harold Hopkins

上映年度: 1981

语言: English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这部片子的男主角居然是梅尔吉普森,想不到那时的他如此年轻,还是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但他演的并不是英雄,而是个普通的士兵,在战争中悲惨地幸存了下来。

片子与我想象中的战争电影很不相同,有一半的篇幅都在澳大利亚,还有一部分是埃及,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长度是在真正的战场——加里波利,一直以为这将是一部大场面的史诗式的战争片,结果真正的战争场面微乎其微,仅有的几次冲锋镜头也都不过区区数十人,不过数十秒钟(与我的期望落差很大)。

这是一部主要表现个人命运的电影,战争场面完全只是陪衬,重要的是战争中的人,光荣与梦想,毁灭与苦难。

片子的花絮很长,导演一开始就明确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为了歌颂澳新军团的战绩,而是想要表达战争中人的“无意义的牺牲”。

这其实是一部反战电影。

70年代末,越南战争刚结束不久,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反思当中,〈加里波利〉的主创人员顶着许多压力(临时更换投资方,最后救火的居然是新闻巨头默多克,因为默多克的父亲当年曾经是前往加里波利前线采访的澳大利亚战地记者)

全片的结尾非常奇怪,在我以为高潮刚刚来到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了——

澳大利亚的士兵们在战壕里,不远处便是土耳其人的机枪阵地,英国人命令澳大利亚冲锋,所有人都知道有去无回,一出战壕便会立刻被打死。他们在知道自己即将死亡之时,拿出家人的照片和信件,然后勇敢地冲锋了。此刻梅尔吉普森已经拿到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跑回来报信却还没有回到部队,他的战友们纷纷死在阵前。

最后一个镜头,是他最好的朋友在短跑冲刺中被子弹击中。

电影到此为止。

无意义的牺牲。

导演的反战用意尽在不言之中。

在今天疯狂的世界局势之下,〈加里波利〉的意义依然存在,甚至更有价值。

虽然这部电影完全从澳大利亚的角度出发(就连英国指挥官也被他们贬低了)。但是,战争,毕竟是在土耳其的土地上。

加里波利的真正主角是土耳其,是当时担任前线指挥官的凯末尔(后来成为土耳其国父),土耳其人以自己的勇敢不屈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们的加里波利的胜利者,尽管他们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投降。

如今,加里波利的海滩已经因为那场战争而成为了旅游胜地,当地的公墓埋葬着土耳其士兵,也埋葬着阵亡的英法澳新联军士兵。纪念碑上刻着凯末尔于1934年撰写的铭文:

这些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

在一个友好国家的土地上

和平地长眠。

与梅赫默特切克们躺在一起。

从遥远国度将自己儿子送到战场的母亲们,

擦干你们的眼泪吧。

你们的儿子如今躺在我们怀里,

他们在安息,他们将和平地长眠。

在这块土地上献出生命之后,

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儿子。

这段史上最有男人气魄的碑文,证明了凯末尔才是真正的英雄!多么宽阔的胸怀,对敌人的尊敬,对生命的敬仰,对大地的崇拜,他让长眠于加里波利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战士,成为了土耳其人的儿子。

愿所有无意义的牺牲者们安息。

推荐阅读
  • 《读<简·爱>有感》

    《读<简·爱>有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时常渴望寻找一份真挚的情感、一种坚定的力量和一个不屈的灵魂。而《简·爱》这部经典名著,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角落,让我

    11-07

  • 读父亲的回忆文章有感

    读父亲的回忆文章有感

    序言父亲解放战争时期真实经历,十年前父亲81岁时曾经投稿刊登在《沈阳晚晴报》,原文内容如下:《张大爷三天治好我的病》沈阳 刘庆林平津战役时,我在四野骑兵师一团任宣

    10-19

  • 观后感来啦!参观完北京冬奥赛区 欧洲青年怎么说

    观后感来啦!参观完北京冬奥赛区 欧洲青年怎么说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张艳、邢颖):参加“欧洲青年冬奥行”活动的青年们,在这几天参观了北京冬奥会赛区,了解了筹备情况和办奥理念,听听他们有什么“观后感”。绿色北京冬

    10-19

  • 临渭区胜利小学:关注人性做真教育——田继伟老师读《教育的本色》有感

    临渭区胜利小学:关注人性做真教育——田继伟老师读《教育的本色

    《教育的本色》是李镇西老师所著的教育随笔,从一线教师的视角,从怎么对待孩子、教育常识、教师自我成长与规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饱含育人情怀和责任感,给人以深刻启迪。

    10-18

  • 202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00字范文 看开学第一课2020有感500字

    202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00字范文 看开学第一课2020有感500字

    《开学第一课》已经播放了,想必很多小朋友大朋友在9月1日晚上都已经观看了,接下来就是要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今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应该怎么写呢?有哪些范文可以参考呢。20

    10-12

  • 一部电影引发的观后感

    一部电影引发的观后感

    一部电影引发的观后感。说说关于电影的这件事!1. 有两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有一天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跟你去看个电影,可以吗?妈妈回答说:好呀。什

    10-10

  • 1985年我探亲路上和局长女儿一见钟情,她一个结婚条件,吓退父母

    1985年我探亲路上和局长女儿一见钟情,她一个结婚条件,吓退父母

    文| 观后感点1985年我探亲路上和局长女儿一见钟情,她一个结婚条件,吓退父母 一场偶遇,改变了他的一生程远志的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人生剧本,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奇妙

    10-08

  • 江雪-有感

    江雪-有感

    瞧那江面,宛如一面未磨的镜,倒映着天空的深邃与广阔。而在这镜面上,一叶孤舟悠然漂浮,如同天地间的一粒尘埃,却又承载着无尽的故事。舟上老者,身披岁月的蓑衣,头戴风

    10-05

  • 《开学第一课》收看链接来了!附观后感指导+优秀范文

    《开学第一课》收看链接来了!附观后感指导+优秀范文

    2024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将于9月1日晚8点开播,大象新闻将同步直播。今年《开学第一课》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从历史、现实、未来贯通的时空维度,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

    09-23

  • 《甪端》观后感

    《甪端》观后感

    一部儿童剧是否拍得好,私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观剧的孩子们是否沉浸于其中;二是主创人员的意图是否忠实呈现;三是剧目的演出是否长久不衰,始终在舞台上保持着它

    09-20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