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一部由罗伯托·罗西里尼执导,阿尔多·法布里齐 / 安娜·马尼亚尼 / 马塞洛·巴格利埃罗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观后感(一):可恶的法西斯
视觉效果跟现在的没法比
但剧情耐人寻味
拍的很真切、实在。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士让人起敬。
让人倍感战争的残酷,和平年代的幸福
愿历史不再重演。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观后感(二):话说,当年褒曼就是看了这片爱上了罗西里尼
话说,当年褒曼就是看了这片爱上了罗西里尼。
难道是生活在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人,感到生活太空虚了么,竟然跨洋接受这样一部现实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打个比喻,这就像是好莱坞某影星看了《秋菊打官司》之后跟张艺谋私奔一样,完全不搭调的一对。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观后感(三):新现实主义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运用情节剧来震撼观众,使其感受到剧中的悲剧色彩,同时又自由地游走在纪录片式的现实主义和戏剧性镜头之间。——《意大利电影--从新现实主义到现在》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产生了对于意大利——这个是和德国一样同样是法西斯国家的认同,这便是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能力,也是战争年代国家机器控制电影的原因之一。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观后感(四):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作为罗伯托·罗塞利尼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虽然在资金和经验上都比较欠缺,并不是一部非常成熟的作品,但该片还是以极写实的手法,生动地呈现意大利人在纳粹铁蹄下英勇抗暴的壮烈事迹,片中部分镜头为战争状态下偷拍完成,故画面虽然粗糙,却具有逼真的亲切感,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首开先声的代表作。观众在片中可以看到很多曾经非常熟悉的细节,关于坚强不屈、英勇就义,以及对于立场不坚定享乐主义者的批判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观后感(五):罗马
在世界电影舞台上,意大利电影无疑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自然也应该反映现实。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的许多年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出现,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电影不仅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更努力去证实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这一点,在早就把电影作为商品的西方社会是十分难得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才奠定了意大利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地位。甚至可以说,社会性、现实性已构成了意大利电影的最重要特征。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观后感(六):又见sant'antonio
Don Pietro跑去艺术品店里接头:
有sant'Antonio么?
没有,sant'Rocco要么?
不要。
德国人没有肉体折磨神父,意大利人不愿神父死于自己枪下。
可见在有基督教传统国家,折磨和杀害神父是很不舒服的事。
有意思的是Don.Pietro对来忏悔的寡妇的回答,上帝没看到么?上帝怎么会看不到,你总是问上帝有没有看到,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上帝指出的道路呢?跟《了凡四训》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观后感(七):有关电影的一些背景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剧本是罗西里尼和阿米台根据一个抵抗运动的领导人的口述几乎是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
罗西里尼在解放之后,立即着手拍摄这部影片
他在一无拍片许可、二无资金的条件下,在事件发生的地点,拍了这部重现当时情景的影片。
影片的真实性、现代性和“当代感”突破了银幕的老框框。
电影在国际上赢得的巨大成功使新现实主义与意大利电影在全世界确立了地位。
—— 摘自萨杜尔 《世界电影史》
影片里的人物虽不一定是共产国际地下党,但确为国内拍摄此种类型的影片提供了许多借鉴的榜样。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观后感(八):《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信仰的力量
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影片主要讲述了意大利人民在法西斯德国占领时期,为了保卫国家以及坚持自己的信仰,无纳粹德军英勇斗争的故事。影片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新现实主义的精髓是追求生活真实,表现人民苦难,谴责社会不公。神父在最后说:“好死并不困难,好活着才难。”他嘴里念着圣经,心情平静不畏惧死亡,他的临终遗言却是:“上帝,饶恕他们。”可见他的慈悲,他内心的信仰一直支撑着他,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伴随着一声枪响,他永远离开了人世。悲剧的结局才能更震撼人们的心灵,唐皮特诺神父,反抗组织领袖乔治曼菲蒂和碧娜等人的牺牲是值得的,他们肉体虽死到精神得到了永生。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观后感(九):肉体死亡 精神永生
影片讲述的是意大利人民在法西斯占领时期的生活以及意大利人反抗法西斯压迫的抗争。
即使是在战争的大环境下,依然可以看到诸如工程师曼菲蒂坚定不屈的人、如工人弗朗西斯科有情有义的人。影片对正面人物的歌颂采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立场鲜明。
影片是意大利新现实电影的开山之作,即使经验上有所欠缺,但其以及写实的手法是值得分析和学习的。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中国解放初期的战争影片的情节,也让我有种在看记录片的感觉:带着质朴和写实。
最后想写一下的是唐皮得罗神父,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主啊,原谅他们吧”,他让我想到了上帝,他的所做所说,都是源于爱。无论死或者活,灵魂不能被出卖,即使肉体死亡,精神也要得到永生。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观后感(十):令我意外的《羅馬不設防》
去年底到羅馬參加歐洲戲劇節後,我就一直想看這部拿下第一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羅馬不設防》。 剛剛看完時,我還挺意外我喜歡這部電影。一直以來對只要牽涉到「二戰」、「納粹」或是「諜報」元素的電影,我都是能躲就躲。因為實在受不了那種刻意營造的「恐怖氛圍」,壓的我受不了。(還有噁心到極致的愛國情操) 在這部被稱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裡,我看到屬於羅馬的生活氣味。就算面對納粹的統治,但該生活的還是繼續生活,該喝咖啡的還是要喝,為喜歡的人爭風吃醋,為生活日夜奔波,還有那個義大利人式的「抱怨美學」,都寫實地、忠實地被呈現在電影中。 #每一個場景都是具生命力的劇照佳作 #據說英格麗鮑曼就是看了這部電影深受感動寫信給羅塞里尼希望可以合作 #收了羅塞里尼四支經典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