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幻影》观后感10篇

发布者:虚空藏星核 2021-11-13 01:46 原作者: 文章吧

《自由的幻影》是一部由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让-克洛德·布里亚利 / 米歇尔·皮科利 / 莫尼卡·维蒂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的幻影》观后感(一):操坏了 是 吃饱了撑的

明显的隐喻

主旋律式的让我看穿

多余的一个多小时

让我恶心的电影

老布在做什么

是做作的设置一个片子

找钱花?

是 吃饱了撑的

《自由的幻影》观后感(二):做个梦吧

国际喜欢这种调调,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样子,就像在被子里舒服

感觉电影大部分都是针对中产阶级的讽刺

所谓自由应该是讽刺现状,客观上好像已经都自由但是实际上我们却是被各种道德条例约束,自己困住自己,找突破找借口,动物园肯定是社会的象征,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是鸵鸟,大概与导演的国家文化,反正我不知道,反正我做了个极其可爱的梦

《自由的幻影》观后感(三):自由的幻影

这部电影看完,除了感叹导演是天才还能说什么呢。每件事看起来都那么荒诞可笑,但又是真实发生的,你不会哈哈大笑但一定会撇着嘴嗤笑,竟然有人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打倒自由,已经是最大的自由了。其实这部电影可以一直延伸下去,一直拍下去,但是这世上再也没有布鲁埃尔了。。

老布无敌的想象力把超现实把玩的无比高明,公开与隐秘颠倒的世界,由逆向思维推进的悖论情节却是如此合乎情理,这个梦幻串烧琐碎古怪却无比好玩,资产阶级都快被摒击得无地自容了吧!

《自由的幻影》观后感(四):荒诞的力量

也许,很多人会赞叹交换餐厅与厕所功能(入与出,进食与排泄)的高妙设想,但我觉得小女孩失踪那段更棒,简单有力。

只有将不可能让人以一种信服的愿度被接受,荒诞就会展现出它的力量,小女孩这一设想是最好的例子。在教室里,小女孩明明就站在身边,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接受了“失踪”这一具体事件,更绝的是在警长办公室拟寻人告示的时候,信息是直接向女孩问来的,这不再是“睁眼说瞎话”,影片中的人是百分百确信的,只有观众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荒诞的力量就在于此。

《自由的幻影》观后感(五):自由的屁眼

如果细心观察,生活中有诸多荒谬之事,电影把这种荒谬感放大化。这观感用通俗语言描述是:闲的蛋疼,始作俑者是中产阶级的自由带来的精神空虚。影片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多长着翅膀,失眠者梦中出现的公鸡和孔雀,最后动物园中的鸵鸟,是种自由的象征。片中出现大量反传统关系,SM,乱伦,姐姐在弟弟面前裸露,全部都是自由的表象,也是左派和右派之间永恒的争论。这些“反传统”看起来像海报呈现的一样,是自由的“屁眼”,并不好看。

话说护士跟警察署长搭讪的女士好像是同一个人。

《自由的幻影》观后感(六):一本正经的悬念

讽刺的力量主要在于其形式应用的得当——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通过互相作用才可显示出笑果。

因此,布努埃尔看似荒谬地拍摄,却是极为认真、严肃的。透过这种反差形成的印象,有醍醐灌顶之效……比如说“猥亵照片”中那些中性的建筑物,其传达的社会禁锢性不言自明,而产生这一效果的方法则是用观者对影像的心理预期来做文章。这个手法也不算很高明(与时俱进)了,但整体上的效果还是达到了。

仔细想来,这一套叙事手法不正是悬念的营造法么——希区柯克的逆向应用。而真正推动影片发展的也正是这一系列的悬念。反观《被遗忘的人们》的现实主义的情节推动力,布努埃尔后期电影基本上都是依靠营造悬念;反差来进行叙述。包括《审慎》、《西蒙》和《银河》,这不过是荒诞派戏剧的电气化而已。故此,呈现出小品化的架构样式也就顺理成章了。

《自由的幻影》观后感(七):超现实主义的风骨,批判现实主义的魂。

Modern life is rubbish,布努埃尔这些无下限的无厘头段子誓把中产阶级黑出翔啊有木有!

情节上有拼贴的感觉,几个故事相互独立,彼此又互有穿插(很考验混剪和调度,在这点上导演明显表现出其惊人功力):老态龙钟的教士们祈祷完便张罗着烟酒牌戏;衣冠楚楚的绅士女士们在马桶上会客却在如厕时吃起微波食品;富家夫妇到学校骑驴找驴般应上演寻找失踪女儿的闹剧;士兵们开着坦克在山路上找狐狸;狙击手向街上一通乱杀却带着死刑判决大摇大摆的离庭散步而去。。。

个人看完后,对过硬的剧作印象深刻:公检法的官僚主义、知识分子的道貌岸然、宗教人士的虚伪伪善、资产阶级的欲望扭曲、权贵阶层对无产者的漠视压榨都在反讽中揭示得淋漓极致。

联系导演的其他几部作品,不难看出在本片中,无论是角色台词上的冷幽默和叙事口吻上的戏谑,还是对现实的露骨呈现以及艺术夸张,都没有抛开导演对现代人与其所在社会的某种关注和另类反省。表现手法上虽略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意味,但是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态度一直比较明确。至少在本片中,可以说布努埃尔表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风骨、批判现实主义的魂。

《自由的幻影》观后感(八):锁链万岁——对《自由的幻影》的叙事、符号学研究

在万物之上高悬着偶然之天空、清白之天空、意外之天空、骄纵之天空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自由的幻影》观后感(九):荒诞的房间

影片首先讲了拿破仑,我以为那就是一部古老的电影了,没想到接下来一转到现代就没回去过。

on,不管怎么样,那个时代或者这个时代,咱们都在追求自由。

但是本片想说明的却是结尾那意味深长的一句“打倒自由!”噢,我亲爱的普通话,“打倒”跟“达到”发音竟如此相像。

所以说他想说的是,如今的“自由”引起人们愤怒。那只是统治者标榜的“自由”,要是真正的自由,世界就会如同他的电影般乱了套。所以片里那个教师模样的家伙一直都在道德啊、法律啊滔滔不绝地讲。

好了。其实我实在不想多作评论,这种这么具有批判性的电影,本来会因主观意识不同而充满它独特的个性,褒贬不一。

其中深意,留在观者心中能帮导演自圆其说就行。

我只是想记录一下其中出现过的荒诞。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跟建筑有些相像,都是时间与空间组成的。自私的我只是想探求一下其中出现的具有空间意味的东西。

首先就是在一个睡房里出现的不合常理之物——邮差、鸡、孔雀。不停因整点而敲响的钟,那时间已而午夜,老婆在旁昏睡不醒。

然后就是一群中产的聚会。那更让人发指。座位全是抽水马桶——好一个开放型卫生间,中间一摆,一张桌子,脱了裤子,坐下,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讨论。引起注意的是“请问用餐间在哪?”这一句问话。噢,我的天,用餐处如同洗手间,私密得瑟缩在一个走廊尽头。

我一想突然脑子里又惊现一个画面,那一男一女在神父面前表演SM,真是不敬。

好了,其实这是导演的其中一个手法,就是颠覆人们的习惯和传统,诸如像这样把属于私密性的跟属于开放性的换个位置——这样就能制作出荒诞。

我曾经想过建筑其实就是一场荒诞,如同人生一样是个荒诞。因为世界上的人都太正经,所以才变得那么荒诞。而假如全世界都是荒诞,这世界会不会美好多了?

,第一次看这位超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果然受教不少。感谢张永和先生写的《匡溪行》出现在《破土》一书里,才让我得知了这位导演。就摘其中一句作为该评论的结尾吧。

“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路易·布努艾尔在拍摄他的第一部影片时的主导思想是绝不要任何理智的镜头,其实这一想法本身就特理智。影片拍好后充满了不合逻辑的场面,但其后的理性主义构思是显而易见的。”

《自由的幻影》观后感(十):伟大的自由,不过是魅影一片

我买的第一部布努艾尔电影是《一条叫安达鲁的狗》,然后是《白昼美人》,接着就是这部《自由的魅影》。成语接龙似的方式描述了多个不相连的故事。这种方式就像人们闲谈时随意地跟随自己思维的方向任由话语的背景变更,因此这部电影让人轻松,毫无负担。前面所说的是结构问题,而每个可能使之成为独立故事的情节就像设置的谜语或者暗语一样,充满机智和撷趣。比如从19世纪的战争场面,这里当情节发展到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的面孔特写时,突然我们听到了朗读声,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方才看的不过是一个现代保姆看的一本书里的内容罢了,保姆照看的孩子去公园一角玩,一个中年男人赞赏两个女孩的滑滑梯技术并且给他们看了一些照片,当然布努艾尔知道人们一定此时会把这个中年男人同一些道貌岸然,肮脏的具有某种特殊性癖的人联想到一起,而且中年男人还玄机般地对小姑娘说这不是给大人看的。小姑娘回家把陌生人给的东西给父母看,引起父母知识分子般的愤怒,这个陷阱被越挖越大,于是乎我们几乎可以肯定那个中年男人一定有什么不良嗜好,当镜头放到照片上的时候,居然都是一些风景画,日出,石柱,塔楼,伊斯兰教寺院,当然这些东西具有某种高雅的暗示——男性的生殖器和性等,最后一副伊斯兰教寺院更是被母亲列为最不可原谅,最过分的照片,但是却激起父母间的情欲。非常有意思的安排。马上就到了下一个故事,小姑娘的父亲失眠,看到种种奇怪的画面,然而当医生说也许他应该去请教一下精神科的医生时,父亲说我的确收到他在失眠时看到一个邮差往他床上放下的一封信,医生并未表现出惊讶的神情,只是要求看信,我想所有看电影的人都希望知道那封信到底说了些什么,也许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在此时都会变得神秘没测,不过导演要让我们失望了,此时,护士走到房间说有急事要同医生商量,于是故事就此打断,我们必须跟随护士开车走上回家看望病危老父亲的路途。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诡计,我发现我在这里反复通过描述电影内容的目的还是在提醒你关于这部电影的结构问题,布努艾尔用轻巧的混合材质物料,诸如像一些幽默的、不可思议的、古怪的、不可理解的种种情节建构出来的实用而又极具艺术性的(超现实主义)房间,如果你非要认为它是超现实的话,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前面没有提及超现实的缘故,因为我不认为那些像大家坐在马桶上而非椅子上规矩地围着桌子聊天,而吃饭的时候则像入厕一样必须独自在一个锁好的小房间里进行的情节是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布努艾尔当然是大师,毫无置疑。

推荐阅读
  • 观《27岁的我和47岁的我聊了个天》有感

    观《27岁的我和47岁的我聊了个天》有感

    看完倪虹洁这段特别的“对话”视频,内心感触颇多。视频中27岁的她充满迷茫,关心身材、幸福、物质,更纠结感情和人生选择;47岁的她则像智慧引路人,给出温暖且有力的回应...

    04-08

  • 【书香一缕】命运的棋局与人性的微光——读路遥《人生》有感

    【书香一缕】命运的棋局与人性的微光——读路遥《人生》有感

    【书目】《人生》【作者】路遥【版次】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印刷【字数】14.4万字【页数】240页【阅读书目序号】202537【用时】2天【读后感】读罢路...

    04-05

  • 孙殿勤:二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孙殿勤:二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推出《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栏目,展现我省教师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

    04-04

  • 春江有感:

    春江有感:

    初春夜晚慢步江边,清风微拂,水波微荡,遥望初生明月,倒映碧波之中,步入长亭,忽想起一词牌名(西江月)有感而发,为此特出一上联:凭栏远眺西江月,有请高才对出下联。...

    04-03

  • 清明有感

    清明有感

    马上要清明节了,在家乡有提前扫墓的习俗!刚从老家扫完墓归来。巧得很小宝贝也刚学完清明这首古诗,在复习默写这首诗时突然好感慨!杜牧笔下的清明节满显愁绪情怀敬意,扫...

    04-01

  • 韩锺恩:不可忘却的记忆与不断拥有的期盼——观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有感

    韩锺恩:不可忘却的记忆与不断拥有的期盼——观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有感

    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昨晚于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开幕,清一色复现了极具历史感的三部经典作品,其意义究竟何在?记忆,只因为我们曾经有过。谁是我们?历经千百年人间沧...

    03-29

  • 南妮:你有多少时间?——意大利电影周观影有感

    南妮:你有多少时间?——意大利电影周观影有感

    她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反抗,却有着细水长流的坚持。意大利电影周在上海举行,看的第一部是索菲娅·罗兰和她的银幕老搭档马尔切洛·马斯特洛亚尼主演的《意大利式...

    03-29

  • 【阳光作文】哈利波特与重见教授 —观影哈利波特有感

    【阳光作文】哈利波特与重见教授 —观影哈利波特有感

    郑州市育才小学六三班 张静怡 指导老师 韩琳瑞自从那天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儿子问自己分到斯莱特林该怎么办之后,哈利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是自己...

    03-29

  • <色眼识人>有感

    <色眼识人>有感

    最近读了乐嘉的《色眼识人》,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认识他人和自己的新大门,收获满满。书里把人的性格按红、蓝、黄、绿四种颜色来分类。红色性格的人特别热情,充满活力,跟...

    03-27

  • 新手小白必看!电影观后感写作秘籍

    新手小白必看!电影观后感写作秘籍

    刚接触电影观后感写作的新手朋友,是不是常常感觉一头雾水?别担心,下面就为大家分享超实用的写作技巧,轻松迈出写作第一步。1. 沉浸式观影,挖掘深层内涵:观看电影时,...

    03-24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