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经典影评集

发布者:春色红杏 2021-11-13 01:44 原作者: 文章吧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是一部由莱妮·里芬施塔尔执导,David Albritton / Jack Beresford / Henri de Baill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影评(一):`

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式 观众和一些国家运动员行纳粹礼(纳粹礼来源于古罗马的“嗨 恺撒” 希特勒反对见面握手 认为那样会让德国人变得市侩 继而毫无斗志)

跨栏 起源于英国 由牧羊人跨越羊圈栅栏的游戏演变而来

链球 由打铁的铁锤演变而来(中世纪时 苏格兰的铁匠和矿工 在业余时间里经常用他们的生产工具——带有木柄的铁锤进行掷远比赛)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影评(二):体育的极限处,就是艺术和美

体育,始于人类的生存本能。体育成为竞技后,就变成了人类挑战自身的身体能力的极限。挑战的胜利者的身体总是体现为力量的凝集和爆发,身体的平衡舒展,各个细微部分的完美协调和衔接……一句话,体育的极限处,就是艺术和美。

那么,这就是《奥林匹亚》的题旨。它展示了运动那无与伦比的美感。大量的仰角镜头,把运动员那贯注了力与美的躯体塑造为古典英雄形象,以此上溯古希腊的体育精神。

而这样的仰角镜头,在当今的体育赛事转播中已经鲜见了。体育,对于观众而言,成了消遣和娱乐。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影评(三):斗兽的美

黑白光影下的无种族差别的活雕塑的美。莱尼女士放现在应该也是世界顶级的时尚杂志硬照摄影师。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出现了日后战场上互相蹂躏的同盟国和轴心国,在美国本土被歧视和隔离的黑人奇迹杰西欧文斯,展现坚毅力量的雅利安运动员,黑发眼神深邃的犹太人,以及起立为他们鼓掌的希特勒和追随者。不管动机意图如何,从影像上看这简直是完美的公平正义古典的奥林匹亚。要平息各种民族政治国家的争端和仇恨,我们只需要一次奥运会而已。莱尼女士的锅背得重了,她明明还宣扬了友好公平超越种族的竞争。而全场整齐划一的呼喊和元首礼大概是唯一泄露天机的举动。 有谁想到几年之后这些燃烧着斗志和力量的运动员将把这健美的肉体和坚定勇敢的意志全部献祭给了战争。这些友好的竞争对手日后是要将对方杀到片甲不留灰飞烟灭的。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影评(四):这部影片是摄影机的胜利,是银幕的史诗!(洛杉矶时报)

我被她的作品深深震撼,也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她被称作“德意志第三帝国时代最才华横溢的女人”!

在网上有这么一段文字:1938年,瑞芬舒丹出访美国——包括好莱坞——为她的《奥林匹亚》做宣传。自那时起,她就开始遭遇一生源源不断的攻击:“雷妮,滚回家去!”——这就是好莱坞给她的欢迎词。各大制片公司的头头都不敢见她,怕从此影响制片公司的声誉。虽然最后她竭尽所能主持了一场《奥林匹亚》的非公开放映,好莱坞的不少圈内人还是得在黑暗中偷偷溜进影院参加观赏。不过,美国评论界无法忽视《奥林匹亚》的成就,《洛杉矶时报》写道:“这部影片是摄影机的胜利,是银幕的史诗。”

是的,看完《Olympia》这部影片后就是这个感觉:这部影片是摄影机的胜利,是银幕的史诗!

从手法上来说,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最长的一日》(1962)是黑白电影的教科书。看了Leni《Olympia》和《Triumph Des Willens》后我又看到了一种《最长的一日》所不具有的美,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美!虽然,这种美多多少少是建立在“法西斯信念”上。人们曾经无休止的将她和政治挂钩,对此Leni发出过“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7个月而否定了我的一生”的怒吼。怒吼归怒吼,她从未对她所做的一些事情道歉也是事实。艺术家总是高傲的。没有了那份高傲,也就不会有那些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了。

Leni的回忆录里有这么一段话:“人们无休无止地问我是不是和希特勒有罗曼史,是不是希特勒的女友。每次,我都笑笑告诉他们,那是谣言,我不过为他制作了纪录片。”

如果说光线是通过镜头到达感光材料上成像的话,这仅仅是一种物理描述,任何摄影都是这样。但是伟大的作品之所以区别于普通人的“作品”,就是因为光线是通过一双对美无比敏锐的眼睛到达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里成像!于是,人们在被好的作品所折服时,就会很自然的对作品背后的事物展开联想……

她的作品穿越了时空、跨越了种族和语言,无论如何,Leni是伟大的。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影评(五):【129】《奥林匹亚》——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美的盛会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 Olympia 1. Teil - Fest der V?lker 《奥林匹亚2:美的祭典》 Olympia 2. Teil - Fest der Sch?nheit 年代:1938年 / 国家:德国 / 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1936年的奥运会,是由希特勒统治下的法西斯德国做东道主。为了能把这次体育生活作为宣传法西斯的舞台,希特勒重金聘请女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为这届奥运会拍摄纪录片,并且提供了全部摄影工具和人员。所以这部《奥林匹亚》难以避免地具有了严重的政治化倾向,影片中不乏希特勒以及法西斯同党的镜头,使得这部作品此后一直饱受争议,但它的艺术价值仍旧很高,以至于法西斯覆灭后的1948年,国际奥委会还为莱妮授予了荣誉金牌。

影片分上下两部分,加在一起有3个半小时,是莱妮从最初250多个小时的原始素材中精心挑选的,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导演运用了很多摄影技巧,比如升格拍摄、主观镜头、细节特写等,把运动的力与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最开始的12分钟,从古希腊文化开始,到传递圣火,再到体育场内,纵横上千年,追溯奥运会的起源。其中,导演善于挖掘人体的美,比如男性健硕的身体,以及女性柔媚的体态,都在慢镜头下显得十分精致。体操、跳高、跳水运动员在空中的翻转也都具有美感,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也天衣无缝。虽然个别项目的比赛比较冗长,但是像马术、女子跳高、三级跳等项目还是很能让人看到底的。它拍的太美了,已经超越了一般纪录片的范畴。

亮点1

第7分钟,米隆的经典雕塑《掷铁饼者》出现了,随后一个叠画,出现了一个几乎全裸的、动作一模一样的铁饼运动员,他矫健的身躯投掷铁饼、标枪,将古希腊时代的运动图腾生动地挪到了当下。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影评(六):好不容易鸡鸡一次

剩火传递到广州

单位发了红衫衫

早上醒来不想穿

娘子说要看一看

于是穿上出门去

心想可能都会穿

结果看到许多人

等在路上挤一起

有时候会喊口号

车在路上堵一堵

到了单位没人红

万灰从中一点红

红不棱登很傻气

我是在说我自己

于是拼命坐在里

打开电脑听耳机

突然传来吵骂声

好象有人动了粗

大报里面有小人

可是只有我红衣

那个动粗也红衣

好象我们都很傻

大家开始频议论

不知有人说我傻

毕竟只有我在迎

本来以为是场秀

政治秀或商业秀

没想反倒糗自己

好不容易要鸡鸡

结果显得很煞笔

专题怎么做不好

还要回头再思量

听歌听不出所以

写字写不出所以

于是鸡鸡迎剩火

杯子里面没了水

有理不在乎声高

没理也还要鸡鸡

男女之间还要吵

显得不共产主义

于是还要想专题

其实偷懒不学习

心想这样总不好

可我穿了红衣衣

剩火就要到楼下

万众欢腾很火暴

可我鸡鸡不鸡鸡

可忘不可忘鸡鸡

都说野合万事性

奥运鸡鸡复鸡鸡

煮豆燃鸡妇中泣

犹是春闺何太急

南都昌平被叫停

国家不兴诗家兴

悲情英雄要低调

二两酱油要鸡鸡

那边阿娇战灌系

这边达籁添鸡鸡

郁闷的郁是达夫

国家与性更鸡鸡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凰台下添鸡鸡

涛涛去叫日本鸡

英九叫来绿帽鸡

实在不行打一架

雄鸡一唱叫母鸡

牛衣古柳卖黄瓜

我却穿来红战衣

已经平息剩火到

点燃血脂向黄鸡

广州大道分南北

要是我就砸鸡鸡

干吗还要那么雄

谁让今天穿红衣

现在还不想专题

大家来看我红衣

红衣主教披红衣

开会结束分鸡鸡

南都广日夹凤凰

新闻易碎不如鸡

奥运剩火谁来点

刘翔一家都来举

没有点就没有面

没有面就没有团

没有团就没有旅

没有旅就没有游

没有游就没有泳

没有泳就没泳儿

没泳儿就没祖儿

没有祖儿没娇娇

我宣布——奥运会开幕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影评(七):史诗风格——《奥林匹亚》的神话色彩

史诗从概念上来说指的是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叙事诗,本质上它与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人类生产力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神话逐渐接近甚至取代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史诗因而就成为了这些神话传说与歌颂本民族在最初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斗争中相互影响的产物,这在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的史诗风格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片中的运动员与希特勒的形象具有某种对应性,他们的形象如神话和史诗中的英雄既具有一般勇士的特征,又具有着超人的能力,这与北欧和中亚的史诗一样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这一点在第一部分《民族的节日》开篇同样得到了体现,首先镜头对准了古希腊时期的建筑与雕塑作品,好似是在带领我们寻找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渊源,赋予了影片神话色彩与历史的深度,体现出了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与历史传统的厚重感与韵味。不仅是对于人物形象的架构和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溯中有着独特的史诗风格,在段落镜头的处理、纵深与开放式构图的创新性运用、选择运用的中心型构图和浑厚的配乐风格等视听语言的运用上仍然可以找寻到史诗的踪迹。

本雅明曾经提到过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理论——“视觉无意识”,指的是摄影机借助一些辅助手段,例如基本的运动镜头变换(推、拉、摇、移、跟、升、降),通过分割和孤立处理以及过程的延长和缩短、放大和缩小,便能够使观者难以察觉到镜头的运动,就像弗洛伊德通过心理分析就能了解到人的本能无意识一样。例如在表现110米男子跨栏时,里芬斯塔尔苏子和比赛的推进从正拍的机位缓慢平移为背拍,运用慢镜头处理表现运动员冲刺的过程,捕捉运动员比赛的瞬间,使得本片具有了一种浓厚的史诗风格且深入人心。

《奥林匹亚》中大多采用了开放式构图,这种带有画外延伸感的影像有助于扩大观者的视觉范围,也强化了电影构图的概念,因此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打破了以往史诗带给我们刻板而单一的镜头风格。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里芬斯塔尔在第二部分《美的祭典》中首次使用了水下摄影的新技术,这在1936年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它带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

为宣传第三帝国和希特勒的精神意志,里芬斯塔尔有设计感的将希特勒摆在了奥运会开幕式典礼的中心位置,带有着浓厚的政治意图,似乎在通过镜头告诉我们文明的火炬从希腊传递到德国,而站在万神之巅的正是第三帝国之神——希特勒。

莱妮·里芬斯塔尔所选择的电影配乐是带有浓厚史诗风格的交响乐曲,常常选用德国的民间音乐,以及瓦格纳的音乐,气势恢宏而振奋人心。她对于音乐上的鉴赏力如此高深同样有赖于她年轻时所接触的舞蹈,它带有宏伟,壮观且深沉的独特气质,镜头语言则与配乐的激昂交错形成抑扬顿挫之感,体现出了恢弘的气势和沉稳的历史之感。

里芬斯塔尔同样展现出她的女性视角,因为曾经接触过舞蹈,使得她在对于人体美感有一种近乎准确的把握,在拍摄女子团体操的过程当中,里芬斯塔尔将女性的柔美与韧性呈现得淋漓尽致,也将女性的敏感在画面剪辑和对于纪录片节奏与动感的表现上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奥林匹亚》给人以一场饕餮的视觉盛宴。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影评(八):从此对女人有了信心

没看完,只看完了差不多上半集

据说下集更加独特和不同寻常,留着以后看吧

真的很震撼

每个人看电影的感点都是不同的,至少对我

镜头,镜头语言是最致命的

看一开头就被震撼了

那些长镜头,雅典废墟上慢慢移动的长镜头

有一种把一切沉寂的历史用这些沉默的无机物讲述出来的力量

有这样的颇受推崇的说法

美,即为有意味的形式

奥林匹亚的开头无疑是电影审美中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电影美感,即为镜头有意味的移动

这种移动遵循着某种人类情感对情绪认识的群体无意识的积淀

即遵循着,某些特定的,有意味的形式

对于历史的群体性心理积淀这种说法

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它的道理

但是我总觉得,这种意识相当之正确,相当之存在

就和人类天生的竞技精神一样

而那些雅典柱,竞技场废墟在这种移动之中

饱满的毫无保留的彰显了奥林匹亚这种光荣的古老的传统精神

尽管很多影评中声讨导演将这种伟大精神置换成了法西斯精神

但这一伟大的开场我认为是相当之纯粹的

长镜头的应用一直一以来被视为苏联学院派的经典

但在记录片而非故事片的领域

奥林匹亚不输给那些大鼻子

紧接着就是第二段震撼我的镜头

关于古希腊那些竞技神像

我怀疑都是使用真正的文物拍摄的

纳粹罪行啊。。。

但那些塑像好像都活了,通过某种神奇的光线和移动

这些塑像的用光绝对是教科书级的经典

当然本来也是教科书。。。

古希腊雕塑本来就已栩栩如生和展现人体之美著称

被蕾妮里芬斯塔尔拍出来它们便真正的活了

镜头以真正面对人体的感情去拍摄他们

捕捉着身体每一个细微的情节,仿佛他们真是活的一般

捕捉那些表情,仿佛真的存在着,闪现即逝一般

这一段我太喜欢,崇拜!

雕塑之间特定角度的交接也是他们产生了交流之感

静态的对话产生了

后来,雕塑奇迹般的转化成了真正的人体

逐渐演化着运动的起源

美~

我特好奇导演哪里找来那么多古典身材美的运动员

都跟假的似的

后来一想,极权社会,估计就算饲养都养的出来。。。

主要感想就是这些,关于纯粹的形式主义的

至于片中诸多拍摄创新就不赘述了

电影史上都公认了的

同步跑道啊,各种神奇的拍摄角度啊,到处挖沟挖坑啊

大量的设备人力物力啊

各种精密的计算和现场拍摄啊

还有关于女导演传奇的一生

我就说点自我感觉非常深刻的

那就是

以人体为最中心 这一我认为超越政治性的中心视角

所有比赛,特别是田赛,完全使用慢镜头

主要以展现腿部背部力量及躯体美感为最终目标

人物随时出画

完全不在乎整体构图和运动项目的完整性

很多时候镜头只出现了运动员的上半身,头都没有

起跑运动员用大近景,一秒钟就冲出画面不见了

但是这些镜头极大的渲染了人体的力量和美

特别震撼人心~

力量,力量~~~

看到希特勒了,挺年轻挺帅的。。。

居然还有个中国选手,汗

最后稍微说两句女导演

德国非常出色非常有名的舞蹈演员

后来腿坏了

改当演员,马上就成了世界知名的电影明星。。。

后来拍纪录片

迄今公认的纪录片大师。。。

七十一岁学潜水,下潜超过两千次

一百岁时完成了一部很有名的《水的印象》

如果你看了这部片子,看看开头导演的拍摄自述

一百岁的导演依然相当之美

当然,年轻时候更美

神啊。。。。

虽然她是相当具有争议的

但是哪个传奇人物不是这样咧

题目是为了写豆瓣现想的

但现在我认为它非常之切题

从没见过一个女人的男性视角如此之宏大和澎湃

我是个女性主义爱好者

对女性视角这个东西很敏感

不过今天确确实实被上了一课

从此要跳出狭隘的女性语言牢笼多多见识广阔的伟大世界了

这一点要感谢蕾妮,嘿嘿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影评(九):《奥林匹亚》:瑞芬斯塔尔梦未醒

奥运会闭幕一段时间了,看莱妮•瑞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将近五个小时的片长,还是纪录片,但丝毫没觉得沉闷。看过一些对导演其人其事的评论,之前也看过《意志的胜利》,那是部纯粹的纳粹宣传片,铺满屏幕的纳粹符号、希特勒、绝对的意志或“正义”,如今看来,邪恶得有些让人恐怖。但《奥林匹亚》不。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我会选“壮美”。这份壮美并不是想当然的人海战术,而是对于人体美、运动美、激情美的特写式描绘。有人说导演试图通过对人 / 个体的赞美和突显来美化纳粹,这必然有言之成理的一面,因为出钱的是希特勒。但也有略显牵强的一面,因为对人 / 个体的赞美,似乎也隐含了对极权体制的某种反抗。据说希特勒看过本片后并不满意,认为过于美化黑人和其他种族,瑞芬斯塔尔也由此失宠,当然这是后话了。

虽然电影中难免会一次次出现希特勒的身影和行纳粹军礼的场面,这一点无须讳言,现在看来很让人不快。但除此之外,电影对人 / 个体、运动 / 竞技,以及体育本身的呈现却让人叹为观止。表现纪录片思想与风格的手段——无论是摄影还是音乐——在本片中都做到了当时条件的极致。受到希特勒钦点的瑞芬斯塔尔动用了难以计数的人力物力,务求表现出人体运动之美的极限。

分为两集的影片片头,各自以空灵、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体之美。全身赤裸的男女丝毫不给人猥亵的感觉,相反,健美之躯配以投掷、奔跑、跨越、游泳等原始的运动姿态,会让观者忘却强权意志的邪恶,感受到自我超越的神圣。在表现具体的比赛场面时,导演同样贯彻了对人 / 个体的强调。杰西•欧文斯是那一届奥运会上的英雄,在男子百米和跳远比赛中都获得了冠军。影片丝毫没有吝惜笔墨,充分表彰了欧文斯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所散发出的强大魅力。

还有很多印象深刻的比赛场面可作经典例证。马拉松42公里195米的距离接近人体极限,瑞芬斯塔尔充分调动创新的摄影手法和蒙太奇,将长跑者超越极限的情形渲染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低视角俯拍,手与脚局部特写的切换,加上音乐的有力烘托,近乎逼仄的气氛让观者也跟着呼吸局促起来。击剑比赛的拍摄,以及很多场景都明显借鉴了表现主义的光影手法,被光线拉长的人影反转自如,意味深刻,只不过主题不再是用来渲染扭曲的气氛,而是表现力与美的结合。

瑞芬斯塔尔在战前,甚至是1932年接手拍摄《意志的胜利》前,是德国很受欢迎的“登山片”女明星,这种完全展现德意志人意志与力量的“励志运动片”类型,正好被她借鉴在了《奥林匹亚》上,也契合了纳粹的宣传需要,加上不计成本地投入,终于成就了这样一部思想意味复杂分裂,美学成就超强的影片。

在瑞芬斯塔尔的自传中,她极力撇清与纳粹的关系,但并不否认得到了希特勒、戈培尔等人的支持甚至是爱慕,但正如她所言,即便是丘吉尔、斯大林来找她,她也一样会用相同的角度和画面来拍摄。她不过是身处历史中纪录了那一段历史,即便它是邪恶的。如何面对瑞芬斯塔尔创造的让人莫衷一是的神奇艺术,一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它是一朵滋生在邪恶之上的恶之花,还是超越价值判断、纯粹美学意义上的艺术珍宝,抑或是彻头彻尾被极权主义操控的宣传品,似乎争论并没有结束。

我们权且审慎地、一分为二地扬弃好了,这倒不是什么折衷主义,而是保持清醒的必要。因为即便是在人们对它的形式美学的一边倒的赞誉中,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它的极权色彩和刻意的单一性。而在思想层面,它还不像《意志的胜利》这种纯粹的纳粹宣传品,它对于人 / 个体的赞誉,在种族问题上的开放态度(对黑人的赞美),对公平竞赛、超越自我的认同,虽然跳不开纳粹宣传与粉饰的需要,但毕竟有值得肯定的方面。

至于瑞芬斯塔尔,她在拍出了这两部让她不能承受之重的电影后,选择了尽量沉默地活着,虽然对她的评论从未停止。从她拍摄影片的喜好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行迹,早期她拍摄登山片,坚韧不拔超越巅峰是她的梦想;然后她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巅峰,用两部无法复制的电影为自己树立了一座纪念碑,尽管上面的碑文从不曾尘埃落定;最后她选择了沉默,但并没有停歇,直到98岁时拍摄了《水下印象》,她不再痴迷高度,而是选择深入海底,也许在那里,有同样的高山等待着她去探险,而世上的人们却再也找不见她。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影评(十):Week 5

From my personal perspective of the film Olympia, Leni Riefenstahl's focus is mainly on the beauty of human bodies, instead of the competition itself. There is undeniably an emphasis on National Socialism. Similar to Leni Riefenstahl’s Triumph of the will, the great use of mass ornament, a term puts forward by Siegfried Kracauer, showcases the “absolute superiority” and power of Hitler and the Third Reich. Indicated by Kaja Silverman in The Threshold of the Visible World, the camera serves as social apparatus, meaning “the camera/gaze here manifestly ‘apprehend’ what the human eyes cannot”. (Silverman 144) But Olympia stresses more on a aesthetic aspect than a hard political propaganda.

It is a feast of lights and shadow using cinematic languag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Riefenstahl uses the light as a tool to create depth and motions. Her adeptly use of travelling camera and lighting effect create a bizarre feeling as if the marble ancient Greece statues are alive and communicating. The following metamorphose from statue to real human body indicates Riefenstahl’s pursuit of physical perfection in a surrealistic way. (7 min) Also, swaying female dancer moves in a pace along with the ripple and wavy field. (9 min) It is an unreal beauty of feminine versus masculine.

Another interesting sequence of shots is the depiction of marathon. The newsreel like settings along with aesthetic shots and slow motion sequences. (104 min) These unexpected and innovative angles of camera captures the physical motions of athletes and the bustling crowds and attendants. The scene provides extreme authenticity, and also aestheticism through framing on the athlete’s shadow under the sunlight, close-ups of the muscular body parts and the legs and the their shadows to intensify the movements. In addition, the swaying halm somehow relates to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thlete, which is rarely presented in an ordinary sports documentary. (107 min) Leni Riefenstahl’s unique setting of camera angle can be best represented in the scene where there is a montage of close-ups of the runner’s head(a rather low angle shot), arms(similar to high angle shot)and legs(runner’s perspective, seen from above).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