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支歌》观后感10篇

发布者:鱼子川 2021-11-13 01:35 原作者: 文章吧

《五支歌》是一部由鲍勃·拉菲尔森执导,杰克·尼科尔森 / 凯伦·布莱克 / Billy Green Bush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支歌》观后感(一):路上的歌

当罗波从加油站的厕所里出来,我们注意到他没有穿外套,现在看来,某种意义上说,妻子如衣服,那么他的确是把他的妻子扔在加油站了,被他这样扔掉的女人,也可能根本就不仅片中的女人一个,抱歉名字都忘了,珍妮,瑞秋,或者其他类似美国女人的名字吧,正如中国的莉,莎。

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探讨这个罗波的问题,就像片中在他的家庭里谈论所有批判所有的那位女博士一样,指手画脚,给人扣帽子定性,然而天晚了,大家也都累了,就不要这样了。

命运,似乎这样直接说出这个词,就已经是在逃避这个词了。逃避掉一种固有的,不受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转移的,我真不想这么说,但命运,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选择,也好,非此即彼,无法逃避。

逃避,罗波在父亲的轮椅前,告诉他自己从来没有和她达成过共识,妥协或者诸如此类,他只是在开始,只是在一个又一个开始中期盼能够碰到一些好的事情,好的希望,进而逃避一种固定的命运,抑或逃避自己,逃避自己作为一种自己的选择的后果,当然可以很轻松地指责他所有东西,然而,他在洗手间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他自己。

而他在临行的那辆大卡车里对司机说:我很好,很好~说这话的时候他并没有看着镜头或者前方,而是看向自己,在给自己找到另一次的希望。

《五支歌》观后感(二):看片笔记——《Five Easy Pieces》

1.在路上是反文化运动从垮掉的一代那里继承来的传统,这片总得来说还是那个传统在70年代的延伸,不过到了本片,运动已经普及到离家出走的上中产青年。2.其实新好莱坞开始的当口counterculture就已经在向下衰落,早已预感到他们会blew it。3.为什么要上路,其实分为两派。一拨是Easy Rider,他们被塑造成了现世的耶稣,漫无目的的出发,靠远行来传播他们的爱,靠牺牲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另一拨人,就是本片这种,觉得能在路上找到意义,找到爱的,或者说可以逃避意义逃避爱,但是他们中的一些其实是丧失爱的能力罢了。4.其实最有意思的是阿甘正传,新自由主义开始的保守15年之后,提供了另外一种保守主义的视角回头来看待这段历史。阿甘,这个不曾愤怒与敏感的青年,也在70年代的时候漫无目的上路奔跑,耶稣式的造型也曾启示一批追随者,最后又漫无目的地停下脚步。阿甘正传对待那段历史的态度比较暧昧,不能回避又不能总结,干脆就来个无因无果。另一个例子是《大鱼》,本片可以看作是对父辈愤怒青春的重新诠释,它的意识形态编码忽略了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动与时而激进暴力的社会运动,而将其归结为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追求爱情、缔造传奇之旅。这种编码完全消解了当年的左倾倾向,绝对比暮光系列还能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叙事策略啊。

《五支歌》观后感(三):世俗的海洋,自由的枪。

Memo——

金丝雀离笼记。自由富庶不可兼得。我自己的爱达荷。

it was made in early 70s, but its the perfect soundtrack of every young generation.

too naive. too fake.

ignorance.hypocrites.

anger.peace.

爱与自由。

am i a freak? am i supposed to love my family and my friends?

hould i follow the rules? or should i just follow my heart?

and whats wrong and right?

erfect ending.

新的逃亡再度开始。

其实他只是一直在逃离自己。

后话——

我甚至不知道他最后是否做了正确的决定。

因为没人告诉我,也不可能有人告诉我。

这让我想起Into The Wild。每当我为一部影片传递的精神而感同身受雀跃不已时,在片尾之后却总怀抱一个更大的问号。

他在精神上是自由的,是放荡的,无所顾忌的。那几乎是人性最美好的展现。

而他又拥有了什么?爱么?

他以为自己就快要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爱,却被告知自己是个freak。

为什么?因为我只是做了我自己而不是像你们一样装严肃装感动在天鹅绒中度过虚假的一生么!

到底是我错了还是她们错了?

片尾他在轮椅老人面前哭泣。

我当时想,要是他就这么死了,那真是最烂的结局了。

我不想要另一个荒野生存。

爱与自由不能就这么被世俗手法扼杀。

好在它给了一个很巧妙的ending。

几乎完美了。

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结尾。

导演几乎就差写在白板上了。

“是对是错,你们自个儿琢磨去。”

“孤独就像电荷一样,你能承受一定数量而不致死去。”

这句话说的真好。

我在想,我似乎也曾经有过Rob那样的动机。但我坚持不下的理由是我无法忍受孤独。我无法让心灵空窗。哪怕为此我必须付出我之前所排斥的某些代价,至少我希望我不是孤独的。

Rob的力量来自哪里?他又足够强大吗?

我想,我又必须去找Johnson谈谈了。

《五支歌》观后感(四):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五支歌》

1970年10月23日

《浪荡子》(Five Easy Pieces)这个片名,并非指代主人公一路上勾搭的女子数目,因为他一共只勾搭了三个;它其实是主人公小时候的一本钢琴练习册。《浪荡子》位居最优秀的美国电影之列。主人公小时候刻苦练习,立志成为钢琴演奏家,二十年后却只想将自己伪装成一名石油工人,影片讲述的正是这两者间的距离。当观众感受到封锁在成年主人公心中的那个男孩,感受到他的煎熬与不安时,《浪荡子》自然也成了一部令人心碎的银幕杰作。

一开始,我们见到的只有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扮演的男主角一个人,他在这里展现出一种神奇的随性,正是他这份随性令《逍遥骑士》(Easy Rider)充满了生机。这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临时工,来往于各处油田间,女友是个餐馆招待(凯伦·布莱克[Karen Black]),终日做着当歌手的白日梦,以乡村歌手汤美·怀内特(Tammy Wynette)为偶像。这男人的名字是罗伯特·埃洛伊卡·迪皮,当中这名字来自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英雄》。到了晚上,他就打打保龄球,或是不胜其扰地敷衍女友,没错,你唱《站在你男人身边》(Stand by your Man)时确实和汤美一模一样。

在影片开始后的这几个精彩场景中,导演鲍勃·拉斐尔森(Bob Rafelson)提醒我们注意这些普通美国人的艰辛生活状态和小小的梦想。他们居住在由汽车旅馆、高速公路、微波炉食品、尘土和嫉妒构成的风景之中,其实我们也是如此,但他们似乎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物了。迪皮的朋友们在大约十七岁年龄的精神和情感层面上,就已经停止发展了;他没有,但却以为自己也是如此,或者说希望他也是如此。直译为“五首简单的歌曲”。——译者

迪皮发现女友怀孕了(朋友艾尔顿告诉他这件事,建议他或许应该娶她,然后安顿下来也不错)。他愤怒地离她而去,和保龄球场上认识的荡妇无聊地搞了一阵后,多少像是出于意外才发现父亲就快要死了。于是我们得知,他父亲是个音乐天才,把全家人带到一个小岛上,尝试像苏格拉底那样培养他们。迪皮觉得自己是这家族里唯一的失败产物。

在岛上的那些情节,感觉影片敞开了心怀,迪皮笨拙地尝试与垂危的父亲沟通。这小岛上住的都是些怪人,大都是他们这家族的,不过也有几个流浪至此的。其中包括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她来岛上,是为了向迪皮高傲的兄弟学习钢琴。迪皮引诱她,在她身上,他能找到当年的那个自己。他用琴声来勾引她,但当她说自己被打动了的时候,迪皮却说他并没有——小时候的他,琴弹得更好,而且那首曲子确实很简单。

或许就是在这时候,他的精神崩溃了,谴责自己把人生搞成了他所定义的失败境地。又过了几场戏后,影片在暧昧的情节中收场;有可能他彻底离开了女招待,或者,也可能是踏上了一段更加隐姓埋名的旅程。究竟是什么很难说清,但其实也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影片所经历的这段时间里,这个人物究竟是怎么样的: 在这么一段时间里,迪皮尝试着靠近自己的过去,最终却又拒绝了它,并非出于自尊,而是出于恐惧。

影片将主人公的公路生活描绘的生机勃勃、其乐融融,我们跟随他流连于酒吧和保龄球场,混迹于汽车旅馆和拖车间,我们发现他反抗着低下阶层的价值观,哪怕他同时也拾起了它们。在一场仿佛魔术般的戏里,被夹在车流中的他从车上跳下来,跑到前头那辆卡车上弹起了钢琴。文字这么写出来,令这场戏听上去像是十分刻意,但拉斐尔森和尼科尔森从来都没刻意追求过任何东西,也无需那么做。罗伯特·埃洛伊卡·迪皮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

《五支歌》观后感(五):你是不是也觉得生活特没劲吧

文/帮主胡子

我一直很难坚信一些人和事情,而这些却和安全感什么的没有关系。《Five Easy Pieces (1970)》里放荡子一般的男主角无比忧伤又绝望的对自己痴呆的父亲说:“她始终觉得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而她也一直不肯相信我们从未交心。我能做的只有抱歉。”

整部片子老旧的画面,七十年代的音乐,发型,穿着,较少人的街道,通篇的树木,河水小溪。所有都符合现在流行的“怀旧”的矫情元素。但是真正开始代入我情绪的就是从男主角那句话开始,并且还是在影片结束前几分钟。

片中男主角并不爱女主角,冷嘲热讽,不搭理的冷暴力或许让很多人觉得不痛不痒,现在的小说,影视剧善于营造男主角一定吸毒以后染上了性病,而女主角在外面做小姐却始终爱着她的表哥之类的情节,这些情节让年轻人为之落泪,难过。

其实哪里有那么夸张,最难过的不就是“不爱你了。”“我还爱你。”

影片通篇表现出了一种“垮掉一派”阴影下的年轻人生活。却传达到人内心深处,那种绝望,无所事事,对生活的未来感到盲目,又有自己想法的感觉,不经意间让我开始融入影片。

我看到很多人在豆瓣上与别的网友嬉笑怒骂,老公老婆乱叫,好朋友之间的网络情谊,网上的好友数千个,网上的挚友数十个,现实生活中却只是一脸麻木的看着显示器在日记里,在博客里,在QQ里发出“日和”式的笑容,表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似乎一觉起来的习惯都是上QQ,开网页,我还记得有一个阶段,一觉起来给朋友打电话,打传呼,然后虽然说来也是一帮无所事事的闲人聚在一块,也没有什么事儿干,无非是跟谁家打牌,要么一群人瞎溜达,时不时的喝个酒,时不时的以真爱和“只对你有感觉”找个妞儿胡操一道。

也不知道哪儿来那些钱,反正要喝酒的时候肯定够都喝好,客厅里哥们儿们烟雾缭绕的打牌嬉笑,我在房间里如俯卧撑一般看着身下的女人。完事儿以后,皮带扣好,走出门叼着烟说:“谁赢了,谁赢了,傻逼,有你这么打牌的吗?”

偶尔喝多了打架,或者谁谁谁一个电话,一帮闲人就冲过去帮忙。似乎还有更多的情节,可是好像来来回回那段日子生活就是这样。

突然有一天,一个朋友退出了这个圈子,好像是当兵去了吧,后来陆陆续续各自为了生活的原因上班的上班,继续上学的上学,再就业的再就业,连以前的炮友一个个都好像突然洁身自好为以后做一个背景清白的好媳妇儿做准备了。

在鸡4八硬的难以附加,却被最后一个能联系到的姑娘在电脑里拒绝了以后,我突然觉得这一切真他妈没意思。

那会儿还没有这么多西藏情节,远方情节,我一个人买了去新疆的火车票,就是觉得没意思,去视察视察新疆的民族是否有一起民族大团结不分民族齐操逼的精神,顺便带去先进的呲妞儿经验。三天两夜的站票。刚上火车的时候我一个人带来20来罐啤酒,没有什么行李,左手拿着打开的一罐啤酒一边喝着一边找位置,右手提着装啤酒的袋子。

那是我第一次做火车,印象无比深刻,看着火车开动,内心给自己播了一首忧伤的曲子,内心故作矫情的说:“别了,我的故乡,别了,那些我熟悉的人们,别了,各种野姑娘。”那会儿搞得自己也一下子有点动容。

后来看到车厢里上来的异族面孔,各种维族,哈萨克族的脸孔,虽然我一脸忧伤略带麻木还有点儿孤傲感,其实那会儿心里想的是:“对,这他妈才来劲,新生活,我来啦!”

虽然后来我也没有操着孜然逼,没有操着冬不拉逼,但是的确生活美好,再回来之后整个世界观都改变了,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事儿了。

影片结尾,怀孕了的女主角去买吃的,车停在加油站加油,男主角跳上了一辆不知开往何处的货车,车上男主角一脸麻木僵硬的说:“没关系,我很好。”

货车驶向远方,淡淡忧伤的钢琴响起,让人回忆丛生,操,太他妈文艺了。下午吃油泼面去。该干嘛干嘛。

文章出处:www.huzibeer.cn

《五支歌》观后感(六):无法逃离的孤岛——兼谈真性情与假自由

“对于垮掉的一代来说,魔鬼就是资产阶级的传统,社会的矫揉造作和穿着灰色法兰绒套装的男人”——鲍勃迪伦

友情提醒:以下评论与电影仅有一毛钱关系

在看Five Easy Pieces的时候能让人很自然地想起七十年代的“身份危机”,但我首先想到的是垮掉的一代,其时男人女人衣着不整,行为不拒,吸毒当吃饭,性爱当喝水,但如果仅仅将垮掉的一代看成只有这种骄奢淫逸的作派那就完全错了,外在的不羁放荡仅仅是迷惑,甚至每一个垮掉派的精神世界都要比常人饱满富足,垮掉的一代不止标榜裸体的午餐,嚎叫的人生,在路上的生活,他们摒弃传统束缚,遵照心灵自由,对萨特的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贝多芬的田园命运也完全不陌生。而且我至今认为垮掉的一代是历史上人与人交往表现最真性情,个人自由度最高的一代。

在电影中,尼科尔森与伙计在油田就生育意见不合,立即shit,fuck,脏活破口而出,这在垮掉派中屡见不鲜,甚至不乏拳脚相加,但转眼立即和他称兄道弟,笑逐颜开,丝毫不妨碍和他的交情,少有怀恨在心的,过去就过去了,直勾勾,坦荡汤,不管这人和你关系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所以当便衣来抓捕犯科的伙计时尼科尔森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给便衣一拳。但中国教育以及政策的导向是,不折腾,要和谐相处,不管那人与你言语冲突还是肢体冒犯,你都要尽可能忍让,刀架脖子上还得忍。实在忍不住了就给你来阴的,"你给我等着“,反正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农村我给你家养鱼塘的水全放掉或在里面倒上十瓶农药,在城里,我找几个人把你上幼儿园的孩子吓唬一顿,在你汽车上作画,等等。这是中国特色,光明正大四个字只属于公堂的匾额或者教科书。当然全世界都有类似呼啸山庄里希斯克利夫那样的人,要是遇到了你就自认倒霉吧。

所以中国人做人处事全部小心翼翼,不管干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以尽量不得罪人为己任,游移均衡,与人相处常常昧着自己,公说有理你点头,婆说有理你哈腰,或者当有人与自己明显理念或原则不同也要三缄其口,莫不知,两面不讨好自己活受气不说,更是明哲保身活该受气。

抱怨归抱怨,细想似乎中国人又不具备宰相气量,和人争吵之后说不定就从此两两相望,老死不相往来,加上死不认错的韧劲,人与人关系在表面蜜糖,背后一枪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常与亲密的人说,如果遇见对你大为光火的人应当感激他/她才对,就怕那种一杆子打不出一个闷屁的人,他们一出手往往给你造成的就是暗伤,即便不致命,也会让你元气大伤。至于一辈子豪不与人红脸,逢人堆满笑的人,你赶紧远离为妙,其人要么是专业以卖笑为生的,要么在笑里藏着刀。因此每与人聊起红楼,说到宝钗,我对她总也提不起好感,曾经细翻红楼里与宝钗相关的每一个场景,希望自己能尽量少带情绪,但我自始至终都是同情宝钗,但也仅仅限于同情。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忍不住不得不提,在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比没受过教育的人更虚伪,更做作,同时他们也是将自己掩藏最深的一类人。想必看官们都有经验,接受了教育的人要是经常把JJ,操,等下半身词汇挂在嘴边,你在父母或旁人眼里就是流氓,就是没教养,就是书白读了,就算你骂娘的冲动如滚滚火山也要憋在心里,让它只能喷涌在肠子里。更有甚者,在中国不管老子如何作奸犯科,家丑不可外扬,儿子要是敢骂老子一句免不了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要是儿子把老子告上法庭,那儿子就等着众人口诛笔伐吧。这当中固然有普通人对教育过高期许的因素,但根本上恐怕还是贵国道德,传统等对人性情根深蒂固的压抑。

基于对真性情的压抑,剩下的也就是充斥着假仁假义,明哲保身,造作的虚伪,暗中的报复,如此看来下面还何谈自由?以下省略2000字。

附小诗一首:

马路工作者

抛弃显赫的家世

去寻找潦倒的圣地

抛弃唠叨的女人

去寻找安宁的爱情

找到了泥泞的脚趾

肮脏的婚姻

扔掉遮羞的衣服

为阳光和肉体毫无保留地贡献大餐

扔掉宝石的装饰

大庭广众下亮出灵魂的斑点

如果世上有东西可以称作美丽

那么只有两个字——真实!

如果世上还有真实

那么只有这几个字——虚构的真实!

《五支歌》观后感(七):异类的悲哀

很久没有写影评了,久宅费烂,半年内烂片倒是看了一堆。

浩翔叔说过的烂片的好处我全享受过。偶尔看部好片,成了大事。恨不得沐浴更衣,焚香祷告。

浪荡子这名字其实起得有点名不符实,叫伪浪子估计会更合适一点。

巴比看上去放荡不羁,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其实过得挺惨。

所谓的惨不是指他有钱没钱。与这个没有一毛关系,而是活在夹缝中的感觉实在不好过。

影片的前小半段用小小的篇幅讲述巴比的工作,朋友,和恋人。

巴比的工作他不太满意,觉得像狗屎。弹钢琴的手拿来摆弄钻头,他有理由不满意。

巴比的恋人他不满意,蕾依就是那种典型的胸大无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心地善良。除了长相不坏,心眼不坏基本上一无是处的经济适用房。巴比觉得他们之间并不交心,既享受着蕾依给他的温暖和感情。又打骨子里看不起人家。他几度的把蕾依惹毛然后再挽回。并不见得他有多爱蕾依。而是除了蕾依,根本没有人会在意他的死活。没人崇拜,没人关爱,也没人肯定。要论持才自傲的话。他还不够格。只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自已太把自已当回事而已。

巴比的朋友他也不太满意,虽然和艾尔顿一块吃喝嫖赌。但是他也看不起艾尔顿。把朋友的生活和价值观看得一文不值。对朋友住拖车养怀孕女友的事情大放阙词。

有这么多不满意,生活是很难开心起来的。连蕾依这种死头烂眼的恋人都觉得巴比喜怒无常的让人难以接受。

放荡不羁的背后。巴比只是个不能融入社会的可怜虫而已。

电影中的人都不会去思考社会的合理性和对自已存在的位置进行怀疑。这是个大命题。个人很难解答。所以大家干脆选择不去做这个选择题,该干嘛干嘛。也不为这种有的没的事情闹心。

艾尔顿为了生活,(当然也有可能为了好玩)抢劫过加油站,把女友肚子搞大了就住拖车里养她。事情是干了。单也买了。他抢劫加油站知道会被捕。也没有为养怀孕女友犹豫不决。事情的过程和结果他都觉得理所当然。他觉得巴比把人家的肚子搞大也是需要买单的。而巴比就不这么觉得。他对此持怀疑态度。不是买单不买单的问题。而是觉得蕾依怀孕是她怀孕。那是她的事情。与自已关系不大。这么一来,买单的合理性就动摇了。他有了受害的感觉。他也不愿意让女友住拖车。他怀疑那种生活的幸福程度。其实住拖车没什么。买单也没什么。只是两人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截然不同。

片子中这种事情还出现在凯撒琳和巴比的对话里面。同样是一个屋。凯撒琳觉得青山碧水,风景如画,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而巴比觉得这地方简直无聊死了。引申开来就是凯撒琳觉得自已的生活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和巴比偷偷情顶多算是调剂一下。同样是吃火锅,凯撒琳只是觉得锅里得加点粉丝。而巴比则怀疑生活本身是吃不得的锅底。所以凯撒琳无意和巴比长期鬼混。并很干脆的划清了界线。因为她对巴比的行为模式很了解。也没什么兴趣陪他玩。成本太高昂了不划算。

扯远了。再回到巴比这个人本身上来,他对生活不满来缘于不满本身。

他本身是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但是觉得那种生活极度的无聊,和自已严肃的父亲也合不来。于是拍拍屁股离开了,但是成长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给他的烙印很重,他虽然赌博滥交也没什么道德观念(毫不犹豫就把自已的嫂子给干了),但是他看不起没有什么文化和品味的恋人。也觉得住拖车谈幸福是件扯蛋的的事情。这种教育给他带来的影响还在于让他没法坏得彻底和没有底线。他这种放荡不羁仅仅是流于表面,性质和艾尔顿抢劫加油站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巴比本身期望变坏或者是想用这些行径来摧毁一些束缚自身的东西,艾尔顿抢劫根本不会去思考抢劫本身好坏的性质问题。他要抢劫加油站只用考虑一个成本和回报的问题。而巴比要去抢个加油站还要和他受到的那些教育,观念作斗争。心理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巴比抛不下怀孕的蕾依并非因为良知神马的。而是他抗衡不过他以前接受的价值观。所以他异常不爽。。做出了各种过激动作。

片子中还有个场景也是神来之笔,巴比看到蒂妲和自已姐姐亲热的场景以后勃然大怒,并与之肉搏。这一点可以看出他门第观念相当的重。当然了。挨了一通臭揍。最后瘫软在那里。把巴比的无力和徒劳感描画得淋漓尽致。

巴比最后和已经中风的老父哭诉。也是一种生活的无力感。说的虽然是他和恋人的事情。其实也就是生活给他带来的沮丧感。他不能接受艾尔顿的生活,对搭便车的同性恋人和蕾依的冲突冷眼相看。他对言语恶毒的中产阶段老处女恶语相向,他否定的和怀疑的是生活本身。不管是哪一种生活。他总能鸡蛋里挑出骨头。他想要提艾尔顿的自由自在加卡尔的物质,蕾依的死心塌地加上凯撒琳的惺惺相惜。这种理想主义让他痛苦得理所当然,也不值得同情。

电影海报就是巴比在搬家车上弹琴的情形。本身就是个悲剧吧。

推荐阅读
  • 《坚如磐石》爆火,上亿网友热议:人一生最该看透的7个真相

    《坚如磐石》爆火,上亿网友热议:人一生最该看透的7个真相

    作者:洞见yimo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这几年,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大爆。《扫黑风暴》《沉默的真相》还有《狂飙》,都掀起了全民讨论的热潮。但其实有一部电影远...

    12-17

  • 许欣忠:读《管仲》有感

    许欣忠:读《管仲》有感

    古今中外,有四个人的经济思想影响深远。《资本论》的作者,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国富论》的作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春秋时期微观经济的鼻祖“商圣”范...

    12-17

  • 纪录片 《定风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那个同行人

    纪录片 《定风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那个同行人

    元符三年(1100)六月,流放海南三年的苏轼终于接到朝廷大赦的诏令,准备北返中原。谁料,准备渡海那天,终日风雨大作不能成行。入夜之后,天色忽然放晴。船夫说,不如趁此...

    12-12

  • 观《志愿军》有感

    观《志愿军》有感

    昨天,我走进影院看了电影《志愿军》,有一段我看了特别有感触。“三连的,还有活着的没有?”四周一片静默。“三连的,还有能继续战斗的没有?”片刻寂静后,一只手缓缓举...

    12-12

  •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像战士一样战斗前行——读《把一切献给党》有感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像战士一样战斗前行——读《把一切献给党》有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双一流”院校校长给今年的大学新生送出了第一份礼物——经典红色读物《把一切献给党》。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吴运...

    12-11

  • 新民艺评丨徐兴正: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找到美——中篇小说《不安》创作有感

    新民艺评丨徐兴正: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找到美——中篇小说《不安》创作有感

    中篇小说《不安》主人公小安,他是一位摄影师,去一个叫安寨的地方拍摄泥石流景观,目睹了一场垮塌。为了写这篇小说,我了解了一些摄影家及其作品,其中包括荒木经惟这样的...

    12-04

  • 缙云丨向欣:命运的裂缝——电影《小镇岁月》观后感(文艺评论)

    缙云丨向欣:命运的裂缝——电影《小镇岁月》观后感(文艺评论)

    新重庆-上游新闻 命运的裂缝——电影《小镇岁月》观后感(文艺评论)文/向欣《小镇岁月》是一部“艺术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艺术电影”不是商业片,而是一些追求更高...

    11-26

  • 问故出新——临《张迁碑》有感

    问故出新——临《张迁碑》有感

    《张迁碑》拓片整体图《张迁碑》拓片局部放大《张迁碑》拓片局部放大【学书心得】《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立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是为了...

    11-19

  • 《读<简·爱>有感》

    《读<简·爱>有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时常渴望寻找一份真挚的情感、一种坚定的力量和一个不屈的灵魂。而《简·爱》这部经典名著,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角落,让我...

    11-07

  • 读父亲的回忆文章有感

    读父亲的回忆文章有感

    序言父亲解放战争时期真实经历,十年前父亲81岁时曾经投稿刊登在《沈阳晚晴报》,原文内容如下:《张大爷三天治好我的病》沈阳 刘庆林平津战役时,我在四野骑兵师一团任宣...

    10-19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