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很自然想到了那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以书为镜呢?站在历史的山顶俯瞰,人类只是随着生活的洪流浮沉无意的碎木……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俄国顿河流域哥萨克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以史诗般的笔触,展现了哥萨克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起伏。读完全书用了14天,但是作者完成全书创作却花了14年,对此,我深感震撼亦心生尊崇!读完《静静的顿河》让我对哥萨克人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类在战争年代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和在命运面前的无奈悲哀深感叹息!
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力,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完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甚至还是一个坏蛋,在村里,他是一个调戏人妻的瘪三,在家里,他是被父亲逐出家门的逆子,在战场上,他是随意变换身份的匪首,从瘪三到顿河军师长,从师长到佛明帮匪徒,格里高力一再地从红军倒向白军,被迫违心地进行拼搏,这种拼搏以绝望告终,他既是英雄,又是受害者。他所继承的荣誉观念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他被历史的必然所击败,然而,我们却又同情格里高力,也同情两位令人难忘的女性:他的妻子娜塔莉亚和他的情人阿克西妮亚。她俩都因为他而身亡。最后,他用马刀挖坟,埋葬了阿克西妮亚,回到自己村子里的时候,已经满头白发,除了一个年幼的儿子以外,他这一生中的一切都丧失了。只留下一个空洞黑暗似枯井的心灵……
然而我还是喜欢他,喜欢他的敢爱敢恨,喜欢他的放荡不羁,喜欢他虽为匪却盗亦有道,喜欢他在情敌司捷潘要在战场上要置他于死地他却在司捷潘生命危机关头仍然选择救他于水火的情义,喜欢他在感情里虽不坚定却又柔软的内心,喜欢他被命运不断捶击却从未放弃的坚韧,喜欢他刻在骨子里的善良和性格鲜明……
一本好书从来不是因为作者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人物,而是因为这个人物的塑造让这本书更有可读性,格里高利就是,不仅仅是因为《静静的顿河》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才像星星一样闪耀,而是因为他的饱满和丰盈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独特的生命力!
关于这本书,在查过资料之后我需要再补充一点:此书出版于苏共时期,却丝毫没有粉饰红军各种军纪涣散、枪杀俘虏的丑态,也没有为了政治正确把白军描写为麻木不仁的残暴之师。相反,作者所展现出的大时代变革下的人性,可谓是入木三分。如此现实主义力作得以在斯大林时代幸存而不至于被封杀,是因为《静静的顿河》虽然描写了苏俄红军一些劣迹,但并不是为了黑而黑,反而是当时的一面镜子,照出了革命初期时的红色政党存在的各种不足。战争面前,人类没有赢者!生命面前,谁也不能任意剥夺,在刻画战争年代的人物形象方面,我个人认为《静静的顿河》甚至要好过《战争与和平》!
我最惋惜书中娜塔莉亚的逝世,她让我想到《平凡的世界》里的田晓霞,一个那么好的女人为何命运却对她如此不公。作者让格里高力的家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不仅仅是要突显战争的残酷,还有人在面对苦难和死亡时的无助以及命运似乎也在惩罚他对娜塔莉亚的不忠。
历史就像那静静的顿河,无声地流淌,而我们人类只是一群匆匆的过客,不管怎么活,怎么挣扎,也不会妨碍这条河的流淌和无声花落!
读完《静静的顿河》和之前的《追忆似水年华》让我对长篇小说有了更深的眷恋,因为当我花费更多时间读完一部长篇小说后会有一种更充实且明显感受得到的由成就感和愉悦组成的混合情愫,也许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精神富足吧!又想到最开始那个问题!如果以书为镜,我觉得可以省自身,悯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