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帮助阅读吸收、内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写读书笔记。
可是我看到很多小伙伴把读书笔记做成非常精美的手账,虽然观看起来确实赏心悦目,但是费时费力,也并不见得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用处。
当然,这样的手账笔记有它的商业用途,但对自己的成长却收效甚微。
如果真的想做出对自己有收获的读书笔记,可以参照下面几个方法:
1、最简单的摘抄式:
对于读书笔记一头雾水的小伙伴,其实不必要把读书笔记做的多么复杂,可以从最简单的摘抄开始。
但是摘抄也是有技巧的,不是简单的抄录。
我们要先把书籍的基础信息写上,比如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翻译等等。等我们读书多了就会知道,不同出版社或者不同版本的书会有细微的差别。尤其是外文书籍,翻译不同,我们的阅读感受也不同。
做好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日后区分书籍的差别,知道哪个版本更好。
之后可以记录下书籍里让自己产生感受和想法的内容,可以是金句、知识点、一些刷新认知的观点等等。
如果是小说,可以记下人物,写一些简单的人物小传,故事情节的基本走向等等。
做到这里之后,不要就此止步,还可以写下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或者接下来改变自我的行动清单。
摘抄式笔记可以参考康奈尔笔记的格式,在最上面写上书籍的基础信息。
在左侧提炼书籍要点,在右侧记录书籍的详细内容,在最下面总结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或者列出行动清单。
摘抄式读书笔记法模板:
【书籍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
【内容摘抄】金句/方法/刷新认知的内容
【感悟思考】想法和感受,或者思考和行动
2、五星笔记法
比摘抄笔记更进一步的笔记方法,是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里面提到的五星笔记法。
现在是信息洪流的时代,我们不愁找不到知识内容,却缺少将知识提炼和内化的能力。
所以读了书,如果只是止步于简单的摘录,那太浪费了,我们需要将知识进一步转化,变成自己的能力。
五星笔记法分为5步:
1、预判核心内容
我们读一本书,并不是拿出书就开始从第一页看,而是先想想这本书到底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对书籍先进行一个预判。
这一个预判过程,相当于自己的主动求知,会激活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为新知识的接收做好准备。
2、记录讲解逻辑
讲解逻辑是作者的,我们要把这个逻辑线提炼出来,然后反问,作者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逻辑去写?这样写对我们的吸收和理解有什么好处?
3、记下疑问、启发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一定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感受,这些疑问将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
4、提炼思维模型
散碎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永远都学不完。但如果我们学会提炼模型,就能够将散碎的知识概括化。我们能够提炼的模型越多,就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类型的问题。使我们在未来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
5、变成具体行动
知识能不能为我们所用,就看我们最后能不能把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认知的改变,还是行为的改变,都将帮助我们成为有优秀的自己。
“最高的形式的知识是经验”,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它,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完善。
3、卡片笔记法
卡片笔记是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使用的一种笔记方法,他用这种方法一生中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远超其他作者。
卢曼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积累了 9 万张知识卡片,只需要每天记 6 张卡片笔记,就能拥有一个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生的知识库。
刚开始,卢曼只是碎片化的记录知识卡片,每一张卡片,都记录着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
可是记录多了之后,卢曼会进行整理和分类,慢慢地变成了他的知识体系库。
卢曼的笔记系统分为三类: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记录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灵感或想法。但这些内容必须定期整理,然后再分门别类的存储到另外两个笔记里面。所以这个笔记库里,只是暂时的收集作用。
文献笔记:这类笔记分成两种,一是科学知识或者概念定义;二是引发你思考和需要记录的东西。但到这个笔记库里的内容,都需要经过自己的复述和总结,而不是直接的摘抄。然后再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或者行动清单。
永久笔记:按照主题整理前面的笔记,把知识形成系统,永久保存。
很多人觉得记了笔记也没有什么收获,大概率是因为我们的笔记只停留在前两个阶段,没有进行最后深层次的整理分类,还有知识体系的建立。
知识不是孤立的存在的,需要我们去串联。
我们不妨把做读书笔记的过程想象成自己学习做菜的过程。刚开始,我们先学习几个菜,然后从每个流程开始学习。但是学习的菜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菜系来分类,提炼出不同菜系的特点。当我们对不同菜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我们只要按照菜系特点去做,就可以做出无数道菜了。
建立知识系统的过程就是提炼和分门别类的过程。我们建立的系统越清晰,那么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越独立。
时间久了,读书对你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行为,而是能够帮助你快速成长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