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叫做《复盘》的书,觉得人应当对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复盘,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机械的努力,从而看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加充分的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1. 通常人们的复盘都集中于表面的结果之上,厉害再往深一点的就是对言行的复盘,其结果无非是读书和运动,而最深层次的复盘应当是对一个人念头的复盘,也就是对心的复盘;
2. 这不是某个人特有的,而是我们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的,出自《大学》。原文是: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 上学的时候只知道这句话,但并不知道其中的逻辑过程,也根本不能想通。现在想一想,这句话完全是针对一个人内心成长所做的诠释;
4. 知止的意思是知道停止,这个知道并不是以年龄为标准,而是以内心的成熟度(即内心当中对知识和经验的复盘积累)为标准,一旦一个人知道了自己,那么他就可以随时停止自己的念头,而且是完全自觉的;
5. 当能够做到知止的时候,那这个人做事情就有了一定的定力,其他什么东西都不会影响到他的思维(因为只要一有影响就会自动回归),那么你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就是这个人做事情不受别人的影响,稳重;
6. 当一个人有定力的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的言行是单一重复的,因为只有这个单一重复才是最大化的利用他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他不会对别的东西表现的特别有兴趣,特别的兴致盎然,也就显得内心有波动,但表面非常冷静;
7. 长时间的静了以后就会感觉到心里富足,内心丰盈。内心虽然一直在动,但却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言行,这就是安全感富足的安;
8. 当一个人内心感满满的时候,他做事的时候就能够做到思虑,做到思危,思退,思变,各种思虑最后到达肝,最后由胆做出决断,上达大脑,最后才是言行;
9. 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以后,这个人的这一个行动循环才有了获得,注意这个获得并不是表面上的获得,而是内心富足感的再一次获得,也就是学以致用的那种满足感;
10. 这几个点的顺序是固定的,也就是你达到了一个点以后才会通向下一个点,不会有跨越的现象出现。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在没有富足安全感的前提下做到周全的思虑;
11. 我觉得作为个人没有必要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点是这么个顺序,因为这已经完全够我们用了,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这里停止住,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即可;
12. 人在出了学校以后会收获大量的经验,而这每一个经验都需要上面这七个步骤来进行复盘,所以说《大学》这本书尤其适合于自学,自己琢磨,当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够感觉到它的道理并且能自如的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大学毕业了;
13. 那回过头来看,怎么才能够做到知止。我们有另外两个词叫格物致知。这个其实并不是天生就会的,只是会在小时候有相应的表现;
14. 格物表面的意思是将事物进行格子化进行分析,其本质的意思就是学习。只不过它的方向是从整体开始向细节去学,而我们所形成的习惯可能刚好是从细节开始向整体去学;
15. 当你能够从一个小的事物去格物去学习的时候,你就学会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你的获得,而这个获得就可以提高人的格局和视野,也就是说学有所获,所获积累了认知;
16. 王阳明老前辈格竹子之所以没有格出道理的原因是他老人家当时那个成长的年龄还没有办法和竹子的成长过程发生共鸣,所以可能当时没有总结出来;(只是个人理解,所以别喷我。我对王老前辈很尊敬);
17. 之前有一种读书方法说是拿到一本书先看其目录,再读其内容。其实这种方法就是将一本书的主要架构先牢记于心,再去抓住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一种格书;不过我还是建议先逐字的将那些经典过一遍,然后再使用这种方式去读书,很可能你都无法使用这种方法,因为那些经典里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18. 我们经常听到努力不一定能够成功,但不努力和成功绝对没关系。我觉得努力本身没有错,可能我们忘了在努力的过程当中及时定时的做复盘,以至于让我们心里没有感觉到收获,从而就觉得努力完全没有用;
19. 用另一种方式说,努力本身就是在使用自己的心劲,就是自力更生和自强不息。我们没有办法看清自己的付出回报率有多少,从而产生了还要不要努力的念头;给这个过程当中加一个复盘调整的过程,那么就能够及时调整从而继续努力了;
个人读书笔记,定有偏漏之处,不喜勿喷。划走去做你自己感兴趣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就好。
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健康,有钱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