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读书#
积极心语:研究表明,人天生关注坏事情是关注好事情的14倍,人的缺点也比优点更容易被别人记住。是不是很闹心?用ABC法改变看法和情绪,最终改变结果。防止一件坏事就认为是永久性、普遍性、个别化的悲观想法,助力习得乐观。
今天读万维纲的《万万没想到》。主要读的内容是关于读书的。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
读什么样的书?
上面讲刻意练习要在学习区。那么读什么样的书是能够具备学习作用的书吗?
一是读高级想象力的书。因为高级想象力的书是逻辑系统很严密的书。更不容易写。
二是读高思维密度的书。思维密集度=准备这篇文章需要的总时间/阅读这篇文章需要的时间。
上网阅读会怎样?上网的关键态度是要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做各种超链接的奴隶。多任务的阅读方式是“训练我们的大脑去为废物分散注意力”。
这里说的书,是高想象力、高思维密集度的书,是那些看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一种智慧上升的感觉的非小说类的书。
大多数人不看这种书;他们不是读书人;如果真看了,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完。大多数人对大多数书只看了四分之一就不看了;即使看完了,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懂。所以,读书没那么简单,也需要技术。
怎么读书?
新书要读两遍,第一遍通读,第二遍做笔记,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读完后看笔记即可,原书可以不看了。
作者推荐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⑦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我们大多数时候,看书没有去做这么有侧重点和细致的笔记。
作者觉得读书最关键是做笔记,有关读书的笔记方面他强调了逻辑、亮点,更强调了联系,连接已知的知识,以及最关键的是联系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作者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毛泽东看书喜欢在书上写的密密麻麻的批注,那些批注其实大量的就是看法和心得。
同时指出强力研读和刻意练习一样不好玩,是件苦差事,但真能学到东西。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研读其实也是要逻辑性很强地去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学到。
有关获得作者说的强力研读的效果的学习,我认为还可以迁移到学习高质量的课程,以及所研究领域高质量的案例,更重要的是参加实践中用。比如对于一个编剧导演,研究经典影视作品不比读一本有关如何编写和导演影视作品效果逊色。
比如,在读书知道了用情绪ABC理论可改变看法和情绪,最终改变结果。
那么要怎么用?就是实践。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比如:
案例1:从“绝对化要求”到“习得乐观”
(事件A)我帮过她,她必须(不合理信念B)帮我(后果C)。
(事件A)我帮过她,她可能(合理信念B)不帮我(后果C1)。因为我帮别人是我自愿的,所以她要不要帮我,也是自愿的。
案例2:从“以偏概全”到“习得乐观”
(事件A)一次考试不及格,认为总是这样(不合理信念B),考试都不及格(暗示自己,后果C)。
(事件A)一次考试不及格,下回努力一点(合理信念B),考试可能及格(后果C1)。因为我努力还是能进步的。
案例3:从“糟糕至极”到“习得乐观”
(一件不好的事件A)高考落榜,这辈子完了(不合理信念B,很糟糕,后果C)。
(一件不好的事件A)高考落榜,复读或先工作,一面工作一面读大学(合理信念B,后果C1)。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快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