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的习惯,每本书都要作大量的摘记。
碧玉年华,女伴们都在打扮自己,我却把省下的一点钱交给书店,每一本书都让人爱不释手,让人丢不开、放不下,不可能重复翻看便大量摘抄。那时候塑料皮的日记本对我来说绝对是奢侈品,我只能望而却步。最便宜的是大张的白纸,买回来裁开,裁成16开再对折,找一个硬纸壳当作封面,便可以装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小本子。用没有油的圆珠笔给每一页打上暗格,在白纸上整整齐齐地摘抄,是当时最值得我炫耀的事。
硬纸壳的封面要用黑色墨水画一幅自我感觉特艺术的钢笔画,或者煞有介事地写上“读书笔记”四个大字。所谓读书笔记,其实就是摘抄。
摘抄的内容完全跟着感觉走。精妙的语言、错落有致的段落、情真意切的对话、跌宕起伏的故事……有整篇文章、整个段落,也有部分对话、让人心动的句子,每一本书读完,我都意犹未尽。行走在不同人物、不同环境、不同的故事情节中,我随时都在穿越,一本书就是一个时间黑洞,我进进出出,全无障碍。
好书那么多,没有足够的时间重复阅读,好在我有读书摘记,没有书读的日子,我可以捧着我的读书摘记幸福地反刍。
上班之后,终于可以买像样的笔记本了。喜欢那种硬纸壳封面的本子,装帧设计简单文艺,颜色温暖,里面的纸张印制了朦胧的人物或是风景,成为文字的背景。浅灰、淡蓝或是淡粉淡紫的大横格,厚厚的纸张泛着熟宣一样古旧的色彩,每一个字落上去,都好像要变成精灵。
必定要正反面同时写。小时候穷买不起本子,那时候不但要写了正面写反面,用铅笔写过的本子有时会用橡皮擦一遍再写,或者用钢笔在铅笔字上覆盖一层演算。如今这笔记本的纸张要比当年的作业本多出几倍的厚度和柔韧性,即使用钢笔,正反面同时写也不会洇染,倘若只写一面,就感觉自己无端扔了半个本子,暴殄了天物。
纸页上一定要写满字,贫穷让节俭成为我一生都改不掉的习惯。
正反面都写上字,那字也是有体积有分量的,笔记本的厚度仿佛一下子翻了一番,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写满了字的笔记本有血有肉有灵魂,是我精心搜集的文字的仓廪,一本书被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中。这些珍贵的本子,有的被我放到皮包里,有的放到枕头下,稍有闲暇,品咂深藏在精妙文字里的韵致,通过零散的文字一次次回到书中,回到故事和人物当中,踏着这些文字的暗道享受穿越时空的快乐,真是余香袅袅、回味悠长。
时代繁荣发展,日子越过越好,我拥有了用不完的本子,但读书摘记却越写越少。我读过的书,通常是把想要摘录的地方画上小括号,尽量不影响别人继续阅读,渐渐地,画了小括号的书越来越多,我的读书摘记也时常是写了半本便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偶尔也会拣半本读书摘记,再去抄写另外一本书。
近年,学校里倒是要求大家写读书摘记,我检查过那些“作品”,基本上没有人像我那样写双面,每一页摘抄的内容有限,不但段与段,甚至句与句之间都要空行,还要画一个大大方方的题花。我猜测,画题花的时间要比摘抄的时间还长吧?
最重要的是,我不知道那些摘抄有什么意义,既没有让人惊艳的句子,也没有让人沉思的哲理,哪怕让人心动一下、悲哀一下或是会心地笑一下,都没有。仅仅是为了完成读书任务。
因此我的摘抄也被大家诟病——明明没有摘抄任务,何必多此一举。
也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手机上想看什么随时可以翻阅,带一个笔记本,这是多么麻烦的事!
微信上收藏了很多好文章,前几天想回顾一下,打开网页,看到的是“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该公众号已迁移”“此账号已被屏蔽,内容无法查看”……
赶紧在零落的书本中寻找我的读书摘记,还好,它们懒懒地藏在案头,藏在我的书堆里,藏在时间深处。
来源:《联谊报》,《阅读时代》2023年第05期
作者:卢海娟
责编:马京京
编辑:邓汝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