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下的人们,有的为了存在而放下了其他一切,但也有的,坚守着自己生命之上的那座意义之塔。“尊严并不是生命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就是生命得以维系的力量。”(《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吴飞 三联书店 140页)尊严,就可算作是生命之上的意义之塔的一层。但生命生来就带着尊严吗?或者说,生命一开始就明晰尊严何谓吗?显然不是。生命在后来的生活中展开,渐渐熟习了这些概念,这些散乱在外界的意义。之后,生命将原本散乱的它们拼凑融合,它们被吞咽、消化,再重生,以属于个体生命的方式重生。但这会带来一个问题:由外界学习来的意义,是生命本身的意义吗?首先,生命本来仅仅是存在,要想有意义,必须去外边找。其次,就拿生命依托肉体来说,身体里的所有元素都是外来的,是在宇宙星辰中诞生的,它们组成了你。那么,一个人的肉体是这个人的嘛?显然,是的。个体生命的意义和外界的意义是一样的关系,组分相同不等同于完全一致。人们总是有仰望星空的能力,我们擅长在那一条烁亮灿烂的银河里找到那一颗独属于自己的,从寰宇伊始就不存在的星星。这不荒唐,那条银河就是由无数人的这样的星星汇流而成的——人类建构了自己的意义,在生存以上的意义。即使群星、明月乃至艳阳一同永远地寂灭,地球停止了转动,人类还可以看到那条不存在的银河,淡淡地放出微光,柔和、浪漫、亘古不变。它还在缓缓地流淌,从寂灭的宇宙、黑暗的苍穹,到无色的山岭、枯萎的高原,最终充盈每条河沟、滋润每块平原、蔓延在所有有人存在的地方:那是从意义的巴别塔的裂隙里涌出的甘露,它们让地球变成“留着奶与蜜之地”。这大概也是生命的深度之一:存在之上,仍有意义。三体中有些人物,就可以在生存无望之余,持守着意义——罗辑,太阳系最后的守墓人;也有为了生存丢了尊严,丢了意义的,殊不知丢了生命的深度,表层的生存也就变质了,乃至无法维持。即便天都瞎了,人还是应该,也还是可以保持双目的明亮的。
黑暗不仅仅在苍穹之上,寰宇之中,它还在每个人的身旁,藏在每个人心里。由于心灵的隐秘性,人与人之间无法做到完全地理解沟通,也就造成了人们之间不可跨越的一道天堑——人永远带着孤独生存。身边人的不可知、身边人对我的不知造成了、我对身边人的隐瞒造成了每个人身处黑暗之中:我们都是不同程度上的面壁者。即便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没有那么远大的任务,我们还是孤独的,还是沙海中的逆旅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大概是从宇宙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但这样的迢迢远途给了每个人的心一块专属的领地,那是每个人的“生命黑箱”。这是自由真正可是全然实现的地方,就是有点黑,有点狭小。
以上都是以生命的视角来谈的,那么生命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宇宙真的需要有生命吗?我与作者吴飞的观点(“宇宙的最终归宿,仍是生生不息。”)有些不一样。我认为生命本身是无所谓存在与否的。站在更高角度看,宇宙中的一切乃至宇宙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从前庄子就说:“万物与我共生,而天地与我同一。”从“道”的观点来看,是无所谓区别的,区别的消失也意味着被区别出来的人的意义的消失。同理,从宇宙之上的角度看,一切的意义是无所谓的。这是真正的黑暗,无意义的虚无的黑暗。生命的意义,是从生命主观出发得到的,是生命自己一手建造的。那么,因为终极是无意义的,生命就应当坠入虚无吗?我认为不然。终极的无意义造成了它对我的无意义,我当立于生命的立场,坚持自身的意义。“是的,这个自我,这个显得矛盾混乱的自我,最坦率地谈说它自己的存在,这个创造的、愿望的、评价的自我,它是事物的标准和价值。”(《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三联书店 2014年 第1版 29页)
3、 结语
本次两本书结合阅读,我先是被那个宏大的世界震慑了,接着陷到了生命的思考里面去。《三体》带着魔力,想象力的魔力、未知的魔力。而《生命的深度》带给了我许多矛盾,逼着我进行思考。在那么一个瑰丽的宇宙世界里思考,真是不可多得的体验。本次笔记基本记录了我的思考结果,有比较满意的,也有还不近完善的。但科幻与哲学相融合,这是不可质疑的一段奇妙的阅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