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还是比较建议大家看的,讲的是如何纠正自己行为,建立新的行为习惯,从理论上来说感觉比较靠谱,而且整本书的思路也是相对比较清晰的,看完之后就基本掌握了建立新的行为习惯的基本套路。
行为设计的基本流程:
1、明确愿望
2、探索行为选项
3、匹配具体行为
4、微习惯
5、找到对的提示
6、庆祝成功
7、排除障碍、重复扩展
整本书基本就是围绕这个流程展开的,所以思路是比较清晰的。
下面是我记录的一些有启示的词句:
1、行为三要素:动机、提醒、能力。要想消除行为,也需要从这3要素入手
2、动机、能力要相互组合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的激发行为,如果动机弱了,能力就应该强,问题难度要低;如果能力弱,问题难度高,动机就应该强。
3、动机是不可靠的,但能力可靠,所以我们要想建立新的行为,更需要依靠能力,而不是依靠动机。
对于孩子学习、手机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就是因为父母更多的是依赖孩子动机。
3、降低问题难度的方法
1、明确行为,知道具体该干什么
2、行为最小化
3、提升技能
4、改造环境
4、行为设计的本质就是情绪设计
5、设计顺便习惯,提高时间利用率。比如每次上厕所时,看书
6、设计珍珠习惯,将不利变为有利。
看到孩子不良行为就生气,可以设计成“每次看到孩子不良行为而生气时,我就去打一局游戏”
7、用庆祝激活奖励回路,奖励预测的误差超过预期越大,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会越多,带来的正反馈就越大。
8、庆祝是习惯养成的肥料,每一次庆祝都会让相应的习惯牢牢扎根,而坚持庆祝则会滋养整座“习惯花园”
9、哪怕再微小的进步,也值得庆祝
为孩子小的进步庆祝,这是他们一生中成长进步的第一步
10、找到关键行为,因为关键行为会带动一系列相关附属行为
就比如说中午总是控制不住想吃饭,看似关键行为是因为饿了,其实不然,关键是下楼,楼,因为一下楼就会看到吃的喝的,就会刺激自己,于是就开始吃喝
11、要想更好地改变行为,就需要改变环境,因为往往是环境滋生了行为。换句话说,不改变环境就想改变行为是不现实的。
12、找到你的发光时刻,感受那种发光的感觉,设计可以带来相应情绪的庆祝动作
13、设计出新的行为模式之后,需要反复演练7-10次,要完整演练,执行完新的行为就立刻庆祝。
14、给自己设计一些“庆祝闪电战”,让自己更多的感受积极情绪,开始快乐的一天
15、把想做的行为与理想、愿望相联系,为其赋予更深的含义,以此激发更大的内驱力。
比如说你想减肥,因为你觉得自己太胖了,这样的原因带来的内驱力可能就不够强,你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比如说保持良好的身材可以让你看起来更自律,让你感到自己更优秀,可以吸引更多帅哥美女。
16、建立与新行为相关的角色认知。
17、选择匹配行为的3个原则:选择最容易的;选择你最确信自己可以做到的;选择你最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18、成功替换旧习惯的诀窍,就是找一个比旧习惯更容易执行、动机更强的新习惯。
换句话说,如果新的习惯难以建立,那往往是你用于新习惯的行为可能比旧习惯的行为更难、更没有动力。
19、珍惜小的改变,从小的改变种看到颠覆的美。
20、问题并不在于我们自身,而在于我们为做出改变所采取的方法。这是一个设计问题,而不是个人缺点问题。
21、对某些习惯来说,关键是要把它插入生活中的合适位置。习惯在生活日常中处于什么位置,决定了行动与否、成败与否。 相比于人物提示和情境提示,行动提示的效果是最好的,我还给它取了另一个名字:锚点。
22、对于那些确定会发生的刺激,建立一个习惯来“包裹”它,久而久之,也许你会得到一串生活的珍珠。
23、如果你只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一样东西的话,我希望是:为你的微小成功而庆祝。
24、如果一种行为会让你感到沮丧,那它就很难成为习惯
25、我希望你将生活当作自己的专属“改变实验室”,你可以在这里为那个你想成为的自己做任何尝试。这是一个既能让你感到安全,又能让你感到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
写在最后:
我原本认为《福格行为模型》缺少一个重要的篇章,就是对坚持的强调。但是我在重复阅读思考之后,又有了新的认识,感觉这可能是作者故意不写的,因为作者介绍的方法都是尽可能调动动机、增加习惯的可坚持性,尽量避免大家去坚持。
估计作者也知道,坚持往往是最难的,正因为大家不能坚持,所以才无法养成好的习惯,而如果有很强的毅力,就不用学习这些花里胡哨的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