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陈继儒著
这本书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古书,一个明朝人写的。与不少深奥的古文相比,这本书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都是格言摘抄,作者不过是将其进行了汇编。
这本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明清三大处世奇书。相比而言,《菜根谭》的名气应该是最大的。但我以为,《小窗幽记》才是这三本书当中最值得一读的,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其实都更胜一筹,最重要的是,这一本小书中所透露的精神和观念是积极的,而没有丝毫的衰朽腐儒气息。
《小窗幽记》成书于明朝。大家都知道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什么叫顶峰呢?全面的专制,各方面的专制都超过以往。比如明朝开科取士以“八股文”作为标准,“八股文”形式古板、只能发古人之意,这种文体限制了读书人思想和创作的自由。但这种文体又是科举取士的标准,读书人不得不为之。文人的创作空间和尺度相比以往是缩小了。压迫越重、反抗越大。长时间的这样一种文化上的专制,后来便有了某种思想和文化的“反动”--产生了小品文的高峰。小品文就是很短的散文,不拘一格,清新活泛,而且文短味长。明清小品文有个特点,比较性灵,追求自我的精神抒发。
我认为,明清时代最辉煌的文学,有两样,一个是白话小说这种市民文学,小说的繁荣一方面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市民阶层,他们也有了文化的需求,有需求自然会有供给;另一方面,其实那个时候的小说也是文人写的,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现实中,他们只能通过虚构的小说来表现现实、展示理想,比如吴承恩的《西游记》中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展示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不堪,并借孙悟空之口说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样极具反抗和平等精神的话。
再一个就是小品文。《小窗幽记》就是这么一本小品文的代表作。简淡、隽永、秀雅。
这是一本可以随意打开的书,随意翻开一页都可以读上一读,名言警句比比皆是,书中自有之真情真意,令人倾心;
这是一本相对轻松的古文读物,读起来不用太费脑筋,你可以早上读,可以中午读,可以晚间睡前读,也可以等车的间隙读,可浅读亦可深读,可默读亦可长诵,很适合快节奏的现代人;
这是一本可以反复打开的书,每一次打开,都让人欢喜,因为它内涵广阔,值得品读玩味;
这是一本没有时空限制的书,因为里面展现了人类的情感和精神,以及恬静的处事之风、积极的人生态度、一针见血的精辟和豪气干云的快然。
总而言之,不管你处在什么人生阶段,不管你是基于功利还是非功利的角度,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下面我摘引一些书中的话,与大家共读。
1.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2.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3. 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
4. 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
5. 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6. 黄花红树,春不如秋;白云青松,冬亦胜夏。春夏园林,秋冬山谷,一心无累,四季良辰。
7. 绝世风流,当场豪举。
8.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9. 吾有目有足,山川风月,吾所能到,我便是山川风月主人。
10. 一心可以交万友,二心不可以交一友。
《上学记》,何兆武口述,文靖整理
何兆武先生是以著名翻译家为大家所知的,相信大家都读过他翻译的诸多西方思想和学术名著。比如他翻译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里面开头就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非常的经典和流畅,何先生的翻译做到了“信、达、雅”。
何兆武先生出生于1921年,于2021年去世,可以说是世纪老人。他们那一代人脱胎于旧时代,都有着不错的国文功底,同时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青年时期又处在民国这样一个思想大启蒙和大开放的时代,受外国文化的浸染也比较深。这样一种背景下,他们那一代人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搞翻译,就有了学贯中西的优势。
《上学记》最早成书于2006年。这是一本非标准回忆录体例的回忆录。或许叫对往事和故人的片段回想更贴切,因为没有什么系统,比较符合何先生自由散漫的性格,有点像漫谈,形式比较活泼轻松,非常流畅好读。主要内容是何兆武先生对1949年以前时局和一些人、事的回忆与看法。主要是他的求学时代,这也是取这个书名的原因之一。
这本书我认为是一本比较真实的“民国回想录”,我说的真实,包括真情实感、真实情况,很值得一读。
一则何先生本身曾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与许多民国大师有过接触,因此他的叙述比较有价值。
一则何先生在点评时局和人物的时候,并没有陷入那种“老好人”主义,而是有自己的看法,有褒贬和喜恶,也因此使本书有了独特性和相当的可读性。
我们在谈论民国的时候,常常有两个印象,或者说两个误区。要么就是屈辱、悲壮,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要么就是群星璀璨、大师辈出,一个高山景行的时代。
其实合二为一才是真实的民国。民国时代正是因为国家积贫积弱,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是第一位的,因此才放松了或者说无力对思想进行管控,这个时候也才有了思想界、学术界的百花齐放和大师频出。上一次类似时期,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差不多的时代条件。
何先生在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回顾的时候,对他而言,贯穿全篇的核心是两个字--自由。那个时候各方面的干涉都比较少,个人比较自由,虽然物质上确实比较困苦,但是精神和思想却相对自由。比如那个时候的国民党政府对意识形态虽然也有宣传以及一些很可笑的做法,但是控制的并不严厉。那个时候上大学没有什么学业压力,想上谁的课就上谁的课。当然了,北大清华在那个时代也非常难考,一点不比竞争激烈的今天容易。这充分说明,优秀的门槛之高,不分时代。我们注意到民国的那些大师,基本上也是名校毕业或者名校任教,他们本身就达到了相当优秀出众的门槛要求。
另外,虽然是一本个性化的回忆录,但他仍然对那个时代进行了最客观公正的描述,并没有因为广泛的自由的存在,而脱离真实的时代背景。在中国,从没有哪个时代能如民国或者说近代一般,能让家与国绑定的那么紧密。有个词叫国仇家恨,何先生那个时代是感触最深的。何先生讲一代人有一代的情结,他们那一代人的情结现在的人也不会有了,因为没有了相应的时代环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独特。有时候人们怀念过去,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因为过去已成历史,因为历史中有不可再生的美好。
更重要的是,如何进步,如何创造新的美好。这也是何先生《上学记》中的基调之一。何先生自青年时代就追求光明与进步,一生未改。这种人生态度,经过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而仍然保持着,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我摘要一些书中的经典论述,与大家共读。
1. 历史学本身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是历史学家所赋予的。人生本来也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是你所赋予的。
2. 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人才真正的幸福。那时候也挺有意思,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生活非常之艰苦,可是士气却没有受影响,并没有一种失败主义的情绪流行。大家总是乐观的、天真的,并且理所当然的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而且胜利以后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民主的、和平的、自由的世界。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青年最幸福之所在。
3.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我想信仰宗教的人大概也有这种感情,这是不能用理智来论证的。我们的科学仅限于逻辑推论的范围之内,其实在纯理论范围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还另有一个精神世界,就像《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对好友Horatio说的一句话:“这个广大的世界,许多东西不是你那可怜的哲学所能想象得到的。”
4. 我想,历史中真正学术上、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大概都需要坐标的转换。有些用原来的坐标解释不了,却仍在那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
5. 扩大来说,世界上没有金科玉律,没有什么永恒的标准,人类进步需要不断地转换坐标。假如我们只有一种思想模式的话,人类的思想和科学就不会产生长足的进步。这跟宗教不同,宗教可以只有一种信仰,可是科学不应该是一种信仰。一个物理学家绝不能说牛顿字字是真理,谁要反对就砸烂他的狗头,那科学就没进步了。
《论犯罪与刑罚》,贝卡里亚著
刑辩律师、刑法学者或者从事刑事实务工作的人,应该对这本书都不陌生。同时,《贝卡里亚刑事意见书6篇》作为体现贝卡里亚完整的思想的著作,一并推荐给大家。
贝卡里亚的著作,是我非常喜欢、反复阅读的经典刑法学名著。
可以说,每一回阅读,我都会从贝卡里亚的著作中得到新的收获。实务的和精神层面的均有。
这是一本只有数万字的小书(根据译者不同翻译的字数有一定差异),虽然是薄薄的一本,但文字优美、逻辑完整、内容广博、论述深刻、影响深远。几百年前写的书,到现在一点也不过时,依然震撼人心,书中所阐释的一些主张,比如罪刑法定、无罪推定、正当程序、罪刑相适应、适用刑罚平等、禁止刑讯逼供、人道刑罚等,如今依然为世界各文明国家所通行。在贝卡里亚那个时代则像划破黑夜的一道刺眼的光,《论犯罪与刑罚》成书的背景其实正是当时欧洲仍广泛存在的残忍、不人道的审讯和刑罚方式。不得不说的是,很多伟大其实是不合乎现实的,正是因为不合,才能超越现实、不拘于现实,才推动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当然,有一些主张到现在仍未得到普遍实行,比如他主张废除死刑,而且进行了深刻完整的论述。我以前是不大赞同完全废除死刑的,后来读了贝卡里亚的书之后,完全赞同废除死刑,因为他论述的理由完全成立,人们对于废除死刑存在的担忧完全是可以解决的,相对于存在死刑不可避免的会在实践中出现他预料的错误和悲剧,废除死刑的好处则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一样能够甚至能够更好达到惩治和预防犯罪的目标。
法律不仅仅是由一个个单调的条文组成,更重要的其实是法律背后的思想和精神。作为法律人,在掌握娴熟高超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让自己仅仅只是成为一个“专业主义者”“工具主义者”,而是不忘法律人的使命--让法律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光大,去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思想之书、人道之书、人性之书。任何赞誉都不显得过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关于《论犯罪与刑罚》有黄风、钟书峰两个译本,各有特色,大家可以分别找来读一读。
下面摘取几句书中金句与大家共读(黄风译)。
1. 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
2. 严峻的刑罚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罪犯所面临的恶果越大,也就越敢于逃避刑罚。为了摆脱对一次罪行的刑罚,人们会犯下更多的罪行。
3. 人的心灵就像液体一样,总是顺应着它周围的事物,随着刑场变得日益残酷,这些心灵也变得越来越麻木了。
4. 你们想预防犯罪吗?那你们就应该让光明伴随着自由。知识传播得越广泛,它就越少滋生弊端,就越加创造福利。
5. 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