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内出版了不少日本人生技能类的书籍,篇幅不长,讲一些人生有用小技能,简单易懂,容易操作,例如断舍离、人生整理术等。本书就属于这类,将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讲到位了。
我们从小到大其实读了很多书,尤其是爱阅读的,课外书籍会读得更多。除了少数印象深刻的,其他都忘得差不多了,那读这么多书还有意义吗?刚好周作人说及这个问题,其回忆小时读小说:“这些小说当时读了很有兴趣,后来想起来觉得也得到好些益处,有如小时候乱吃的糖与水果以及杂拌儿,虽然曾经吃坏了胃或牙齿,但其营养分子也总是不可完全抹杀的。”(《周作人自编文集◎书房一角》)
想起自己初中也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当然能读懂的不多,有什么益处也是说不出来的,但有些确实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不忘。开卷总是有益的,诸如提高了阅读能力,开阔了眼界,这些提升是个缓慢无意识的过程。
但不管怎么说,有时不免会觉得不踏实,因为人大脑是会遗忘的,读了的东西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包括刚读过的),没有办法在需要时能主动调用,未免是个遗憾。
所以要做读书笔记,主动地提炼,既是消化内容,也是对抗遗忘的好办法。这时候,就该本书出场了,明确地讲了这个很重要、但很多人未必重视的问题。
下面分享一些本书的精华片段
1.读书笔记是将读后感转变成文字保存下来
读完一本书以后,可以在笔记本上做做摘抄、写写读后感,或是在上面贴一些象征这次读书体验的小物件,将这次读书体验封存在笔记本里,就当这本笔记本是记录自己真实体验的“旅行日记”“冒险日记”。
这样做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留下证明自己读过这本书的证据。而且通过在笔记本上记录的过程,你也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使写下的内容更容易融入自己的身心,促使你把一本书切实地转变为自己的无形财富。
把灵感记录在纸上,让思考书面化,让灵感脱离之前的抽象状态,会更容易将其理解消化,也能促使你把灵感用作创意材料,想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
2.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
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为了写出精练而深刻的读书笔记,你应该在读完一本书以后认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页哪一行,思考怎样撰写读书笔记,然后严格地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争取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
3.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漫无目的地与人说话时,虽然说的内容是支离破碎的,但在阐述的过程中,语言会不断得到整理,思维也会逐渐清晰。
为了向对方传达自己想说的内容,我们会自觉地把原来杂乱无章的想法组织起来,然后才能通顺地说或写出来。由此可见,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可算是最常见的思想输出。哪怕是你自认为非常了解的事情,一旦需要向别人说明或写下来,还是会出现很多模糊不清的内容。正因为这样,演讲和写作都需要经过全面的准备才能开始。
知道自己要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们才会去调查那些我们从未在意过的出处、资料,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个补充学习的过程就像从零学起一样,需要费不少功夫。而能够正视这些辛苦工作的人,最后都不再对知识一知半解了。
这样看来,写读书笔记时遇到的“应该摘抄哪段文章”“应该如何评论这点”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输出的第一步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认真选择每一本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地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书中学到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