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从胎盘里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身体可能会是限制自身肉体的一个牢笼,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是陌生和惊恐的,然后,我们一点一点的摸索,一点一点的探究这个世界,最后,我们熟悉和适应了这个世界。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自己。
如果说“阅读”不仅仅是指对书本的狭义阅读,而是对整个周边世界的广义阅读,那么我认为恐怕还是书本的阅读更为有效。
今天的我们都习惯从短视频、手机、碎片短文上获取信息,但这些绝大多数只是信息而已,是不加挑选的知识的零星碎片,一股脑儿地涌到你面前,是一批不成系统和逻辑的知识碎片,这些信息不利于吸收和掌握。
但当我们拿起一本书(当然是值得读的书),我们立刻会被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地。在这个不同的世界里,我们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相遇,与他们交谈、争辩,感受着他们和我们共同的悲苦和欢喜。
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自由而幸福的人。
摘抄01两句古书上的话,一句是《中庸》上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另一句是《苟子》上的,“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
这两句话,也使我一生做学问乃至做人,受益匪浅。
我把这里所说的“择善”和“已藏”、“将受”作为“真理”,择善而固执之,就是抓住真理不放,但同时又不要以你已经持有的真理(已藏)拒绝接受新的真理(将受)。
这两句话,似是矛盾却并不矛盾,是辩证的、矛盾的统一。
客观真理是绝对的,但一个具体时代的人所认识的真理却是相对的。
人所认识的真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这也和一粒之小,“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样。
当我看到上面这段话的时候,我其实是震惊的。现在的中国社会,变化非常快,如果一个人,抱着陈旧不变的观点一直活着,保证自己或者家庭肯定会出事情。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一向以观点多变著称。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讽刺他老是改变立场。凯恩斯反唇相讥:“当事实发生了变化,我的想法也就发生了变化。那您呢,先生?”
摘抄02无论我们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有多么的理性和完备,但只要是人性存在着自私和沉沦的因子,对是非对错不以为意,就会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而堕落谷底,以致一发不可收拾,岂可不慎乎。
切记,那些台面上的领袖人物所说的话,一定要谨慎以对,万万不可在没有思考的状况下就随之起舞。
否则就会像小说里那些年纪小的孩子一样,跟着大孩子张狂放肆。
这不是用“无知”二字,或是把错误推给他人,就可以交待过去的。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知道,人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和良心负责。
古往今来,修辞术的花招一直是这样的:
一、选择一个大家感兴趣的开头,知道别人想要什么,先抛出未经论证、人们就先喜欢上了你的话语;
二,不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只要有可能性就够了,用有鼓动性的语言去掩盖逻辑上的错误;
三,用煽情的手法,用一些打动人的小细节、用一些比喻来调动他人的情绪(尤其是极端的情绪)。
那些擅长使用修辞术的人,只向人们提出他们有心相信的事情,而民众也只相信那些告诉他们所求有理的人。
一且被修辞术迷惑,你的智力就下降了,要想过一种智识生活,就要先学会警惕那些煽情。
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话:越是文化层次低下的人越容易追随时尚,越容易不加分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而这样的芸芸众生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从来都是一群蝗虫一般的乌合之众,那种洪流般的破坏力没有任何智者可以阻挡。
我们一定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尤其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或者是自己第一次接触的事物),我们要抱着一种谨慎的态度,不盲从,不随便做他人的韭菜。
写在最后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据说这是卡莱尔说过的。
可是,书中不仅横卧着过去的灵魂,也隐藏着未来的灵魂;书中不仅横卧着作者的灵魂,也隐藏着读者的灵魂。
开卷有益!
摘抄书名:《我书架上的神明续编——66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