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托福马麻。
这是我读的第38本书。
欢迎读完和我交流。
写在前面
好久没有写读书笔记了,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阅读的时间也少了。
最近在逐渐找回状态,阅读也开始慢慢跟上了。选择的书籍也很随机,看到会员首页推荐且名字我比较感兴趣的,就点进去读了。
《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这本书本身比较短,只有4.6万字,是个很好读完的小册子。
作者是日本风靡一时的“早起计划”发起人池田千惠,她自己坚持早起了26年,把关于早起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在了这本小册子里。
这本书在豆瓣和微信读书上的评分都不太高,很多人觉得没有讲什么具体可以操作的内容,只是被小红书的安利给推过来的。
而且,还有一本书和这本书的封面一模一样,但是是繁体字版本的,作者也不同,内容也不同。
我尝试过搜索另一本同名的书,但是找不到资源。而这本书我确实也有一定的收获,所以我决定还是简单写写感想。
读书有感
时间就是生命,在别的事情上花费时间,然后把剩余的时间留给自己,这样的方式其实就相当于缩减自己的生命。 不管每天有多忙碌,都要确保自己有安静独处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从焦虑而不知所措、逡巡不前的状态中释放出来。
将早起看成目的,就会和自己的志向背道而驰。只有依据自己的志向来决定减少什么、放弃什么,我们的时间使用才会变得有意义。
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中,前30分钟做好1天的工作分类,后30分钟朝着理想努力践行。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虽然可操作性的实践性不强,但是在某些方面,比如制定规划等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于早起这件事,我也坚持了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虽然比不上作者每天四点起床,但是自觉相较于身边的同事朋友来说,五六点应该也算早的。
只是起床后的这段时间,我并没有充分利用。之前还会起来写写推文,现在只是起来打游戏了。
所以没读这本书之前,我是很好奇到底怎么样的时间才称得上是黄金的1小时,如何把这1小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读完才发现,其实这本书并没有讲什么有实操性的内容。全书就是在强调,要充分用好这一个小时,前30分钟用来列计划,后30分钟用来努力。
书中其实还提出了不少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区分轻重缓急的方法,作者对四个象限进行了颜色划分。
比如,不紧急但重要的,就是播种的红色,紧急且重要的,就是收割的绿色,紧急但不重要的,就是疏苗的蓝色,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就是风干的黑色。
但是我认为,这种区分其实只是换了种说法,对于不会做区分的人仍旧是一样的一头雾水,而且受限于翻译,在具体解释的时候也比较晦涩难懂。
但是我非常赞同作者关于做好规划的方法以及对于早起的态度。
我们坚持早起,并不是为了完成打卡任务,为了自律而动,反倒是想通过早起来为自己多争取一点时间,多争取一点可能。
所以,早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那种为了早起缩短睡眠时间,或者是早起打了卡之后又到头睡觉的人,其实并没有办法享受到早起给人生带来的真正变化。
就拿我自己来说, 早起虽然在坚持,但是有的时候睡眠时间就被压缩了,其实第二天一早的状态就非常不好,别谈什么黄金1小时了,一整天估计都不大好。
所以,当我读到“为了早起而不得不减少睡眠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句话时,真的是太有同感了。
最起码,每天至少要保持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才好。
关于规划的感想就是,可以试着把工作规划做得更细更实,把一些相对固定,且有一定规则的模式以流程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在需要创新的点上花更多时间。
比如我很大一部分工作内容就是新闻宣发,排版和编辑以及多平台同步就需要花去我不少的时间,很多时候我写稿件也都是匆忙一蹴而就。
其实,我应该在编辑上少花些功夫,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我则主要花时间在打磨稿件上。
另外,关于我每日学习英语的学习规划,从目前来看缺乏一定的动机,所以也很难坚持,如果换成案例或者是文书的学习,或许实用性会更明显一些。
充分借助自己所在的平台和环境,努力实现自己想做的事。这也是早起的一大动力。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来调整自己的目标,但是有些方法的观念,其实可以一直遵循。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用好自己的黄金时间,不管是起床后还是临睡前,用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