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星辰大海中寻找璀璨——2022年报告文学阅读笔记

发布者:骑驴流浪 2023-4-11 20:57

作者:丁晓原

作家周立波曾经说过,“报告文学者的写字间是整个的社会”。这表示对报告文学来说,无论作者的写作立足点,还是题材面向、主题表达,都关联着特定时期社会的总体性存在,这种总体性存在意指时代特置的公共性。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又是一种需要求异开新的精神创造,因此,写作者个人性的在场就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报告文学作品中公共性与个人性的有机相生,正显示着报告文学写作者的智慧能级。

报告文学需要走向更为宽阔的生活现实。视觉中国

时代的星辰大海璀璨无垠,人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那具有时空标识意义的光亮。在公共性写作中如何寻找特异,这不只是写作者需要探索的课题,也是我们观察2022年报告文学的一个视角、一种尺度。

现代化建设的进行曲

中国报告文学的公共性显见于它的取材和主旨的诠释。这是时代生活和文体功能的双重规定,也是体现这一文体中国价值的根本所在。

有为的作者能够在广袤的时代生活中,敏锐地发现并且善于选择具有某种特质的题材作为书写的对象。可以说,与时代大主题深有关联的新异独特题材的寻获,是作品意义生成的重要前提。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使命。无疑,这也是报告文学需要书写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内涵广博丰富,为写作者运用自己的眼力发现选择别有价值的题材提供了可能。2022年度,李朝全推出了两部深圳题材的报告文学。《奔跑追梦人》是一份关于各路人才在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开新创业的人才报告。“奔跑”,写实而又传神地再现了“追梦人”的形象。《春天的前海》聚焦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改革基因裂变”“人才梦工场”“科技创新热土”等叙事,凸显“新时代的出海口”前海的最新样态。而何建明的《万鸟归巢》,叙写的“巢”是苏州工业园区,“鸟”是与园区核心产业发展相适配的海归精英。他们“‘芯’归姑苏”,报效祖国,追求卓越。两位作家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印证着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是人才梦与中国梦汇聚的现代化。

当大都市闪耀着现代化的灿亮光芒之时,乡村振兴奏响的也是开新向远的进行曲。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现代化的关键。余艳的《清溪村记》是一部现实与历史进行有意味对话的作品。作品以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原型地清溪村为叙写对象,通过清溪村往昔与现实发展史的叙事,反映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乡巨变的成就,真实全息地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乡村样板”。江西作家凌翼以红土地为“根据地”的报告文学写作,继写作出版了《井冈山的答卷》《新长征,再出发》后,本年度又推出《赣红谣》,作品讲述的是“发生在赣水源头红土地上的故事”。新作有题记:“献给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献给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挥洒汗水的人民”。作者将赣南红土地的红色叙事与乡村振兴的多彩叙事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初心与使命的交响中开掘乡村振兴的历史意义。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新科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器”,更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黄传会、陈新、章剑华等以航天和天文题材的作品对此作了真切生动的阐释。黄传会的《好一辆漂亮的火星车》,是报告文学第一次对深空探测所作的精美叙事,不仅描绘了祝融号火星车在遥远之地工作的场景,更具体叙写了深空探测工程团队的奋发创新。陈新的《月上》以简约而充满想象感的作品命名,通过丰富翔实的“九天揽月”叙事的渐次展开,对中国探月工程作了全程、全息和全景的深度报告。章剑华的《逐日之旅》以2022年10月9日我国第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的顺利发射为切入点,回溯了我国艰难前行的“逐日之旅”。作品叙写“追赶太阳的人”的人生和事业故事,彰显了我国天文发展的成就和天文人崇高的科学精神。阅读这些作品,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崇高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重要表征和愿景目标”。古岳的《杰桑·索南达杰》、任林举的《周宁有“鲤”》和徐向林的《东方湿地》等作品所写的主题都与此有关。古岳之作再现了“生态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的精神全史,任林举以“鲤”的小切口透视闽东人的生态理念和实践,而徐向林的作品则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中国样本”的深度叙事,从地理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绿色与红色、中国与世界等方面,多维度再现了黄海之滨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东方湿地》是第一部用非虚构文学的方式写就的湿地史。

冬奥中国的多维存真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在北京如期举办。在新冠疫情持续流行、全球不确定因素增加之际,中国以自己温暖的胸怀拥抱世界,世界在冬奥盛典中凝聚力量。因此,报告文学的冬奥书写就具有特别的意义。此前,河北张家口作家朱阅平以“在地写作”的方式,写作出版了《雪国崇礼》《冬奥序曲》两部长篇报告文学,介绍冬奥重要赛场的人文历史自然物景,记录冬奥会的申办筹办等事项,为冬奥报告文学的写作做了预热。本年度,孙晶岩、张雅文、许晨、郝敬堂、张海飞、艾田、杨占武等作家,以各自的取材侧重点和不同的叙事笔墨,分别推出了《中国冬奥》《托起冠军的人》《冰雪“童话”》《中国冰雪梦》《冬奥,雪场上空的鹰》《冰雪中国》。北京冬奥题材具有初始性和“一次性”等特点,汇聚这些作家的非虚构叙事,可显见实录这一重大事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价值。

孙晶岩是对中国奥运书写情有独钟的报告文学作家,《五环旗下的中国》是她献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作品,而《中国冬奥》则是她对冬奥中国的热情礼赞。这是一部“大制作”。作者历经数年准备,行万里路,远赴北美、欧洲考察冰雪运动,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访谈200多位冬奥关联人物,深入北京冬奥现场沉浸体验,从而使外在写作变为内在写作。作品凡24章,共50多万字,文本中包含了与题材相关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全景式厚重报告。郝敬堂的《中国冰雪梦》和艾田、杨占武合著的《冰雪中国》,作品标题近似,但叙事内容各有设置。前者“以人为本”,着重叙写接续相承的中国冰雪人追梦前行的奋斗历程和精神史,后篇则以冰雪运动主要项目为纲,反映这些项目在我国开展的精彩故事,两部作品在叙事内容方面实现了有机的互补。与以上作品的宏观全景书写明显不同,许晨的《冰雪“童话”》讲述的是“中国滑雪之乡”吉林通化一地的特异故事,张海飞的《冬奥,雪场上空的鹰》从冬奥的前台退至幕后,写的是“直升机医疗救援保障”的切实之事,让读者感受到在充满竞技性、观赏性的冰雪项目背后不可忽视的另一面。《托起冠军的人》将叙写对象收缩到更为具体的个人——“中国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曾是专业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资深报告文学作家张雅文,对所写人物有着特别的感受和情愫。“世界上没有当事人知道他的名字,更没有当事人知道他的故事”,但就是这个“他”——孟庆余“托起”了杨扬等4位冬奥冠军以及王伟、孟晓雪等10位世界冠军。作品复活了一位已逝的教练,激扬的是一种振奋人心的冬奥精神。

走向更为宽阔的生活现实

十多年前,《人民文学》力推非虚构写作,“希望由此探索比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更为宽阔的写作,不是虚构的,但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我们各种各样的关切和经验能在文学的书写中得到呈现”。

今天,再看《人民文学》的“希望”,这依然是我们的期待。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写作的重要部分,需要走向更为宽阔的生活现实。无疑,时代的主题需要主题写作加以呈现,但时代生活是一片开阔大地,它包罗万象。如缺失主题写作,就无法彰显时代的标高;如忽视多样性的写作,就会遮蔽时代生活的丰富性及其肌理。因此,在强化报告文学主题写作的同时,充分打开这一文体的书写时空,就显得必要和重要。这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内在要求。

与大多数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效书写,是报告文学作家需要用心、用情、用力的生长点。在此背景中,我读《我们的“心”事》《共享单车:奔向美好生活》《“小升初”上岸记》和《丹桂飘香》等作品就颇为入心,这些作品所写涉及百姓的医疗、出行、教育和村居服务等。这是读者期待中的写作选题。《我们的“心”事》作者长江是央视《新闻调查》记者,她的报告文学呈现出别有意味的“调查风”。这里的“心”事指病人心脏支架装还是不装的“纠结事”。作者从支架的天价到国家“量采”后的平民价中获得触发,历时3年深入多方的采访,得来“适用”“错用”“滥用”的支架故事。这样的作品用事实说话,揭示出现实中的另一种存在,体现出为人民而写作的立场和精神。郭超的《共享单车:奔向美好生活》指向2016年生发的新事物,细写共享单车的原初构想、创业的不易以及这个新业态的生态,似乎有着某种励志的意味。而作者将“共享单车”与“奔向美好生活”连接起来的命题,意义就不只是励志。“短短几年,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就像一个三棱镜,折射了这个时代的变迁。”其中有着生态出行的便捷,也可见骑行者从容有致的精神心态。这样的作品会带给读者许多共情的体验,阅读的真切感油然而生。“小升初”中浸透着中国家长、中国学生的酸甜苦辣。《“小升初”上岸记》是李燕燕的亲历体验记。作者女儿正逢“小升初”,她就将这一过程作了完整的叙述,其中包含了关键的要素、争取“上岸”的“法则”与“机巧”等。此篇作品或可作为“小升初”家庭的一份参考书。主题写作多为重大工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报告,与之相比,傅宁军的中篇报告文学《丹桂飘香》是关于小人物的系列小微叙事。作品的主人公周维忠是一名“农电工”,负责村里电线维护,保障生产和生活用电。做善事,行善心,成为他的生活日常和精神方式。作品富有张力的叙事,使小人物崇高的精神形象鲜活地站立起来,普通中内蕴的伟大更能直抵人心。

小说家的非虚构及其他

小说家的非虚构自然已不是新闻,但小说家写作的优秀报告文学值得我们分享。《家在古城》是小说家范小青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写的是苏州古城保护更新的题材,其生产方式是非虚构的,但叙事方法则显示着鲜明的小说化倾向。作者力避此类写作“工程化”的模式,特别注重在所选的古城保护更新的空间中,提取富有意味的人物故事,通过空间与人物关系的叙事建构基本文本。四川作家罗伟章以小说名世,今年出版了《凉山叙事》和《下庄村的道路》两部现实题材的报告文学。《凉山叙事》以书信方式展开叙事,在“我”与“你”的“围炉夜话”中,以细实之笔打开神秘的书写对象,凸显其内部发生的巨变。《下庄村的道路》在脱贫攻坚题材书写中别见异彩。作品主人公毛相林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而这位脱贫路上的当代“愚公”,“只是一个孩子的身量”。作品没有用“高大上”的方式塑造人物,而是将人物的故事作了性格化、时代化的还原。没有宏词大语,却尽显人物的精神特质。小说家的非虚构写作,带给读者新的阅读体验,也显示出报告文学“新人”破圈创造了这一文体写作的新气象。

我们从范小青、罗伟章新作中可以获得的启示是,无论是虚构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都必须注重作为语言的艺术、作为叙事的艺术的审美建构。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艺术自觉和艺术再现的能力,作品才能质与文相生、史和诗共构。陈启文的《血脉》通过田野调查式的寻访,再现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像,历史的叙事中映照着人性的光辉。辛茜的《我的青海,我的雪原》以散文家的笔调和盈溢的诗意,书写援青干部的故事和大美青海。纪红建的《彩瓷帆影》为海上丝路的纪事,千年前长沙彩瓷“帆影”与作者寻访“彩瓷”远行的双线叙事,使作品形成了历史与现实有意味的对话……这些都是本年度值得我们关注的报告文学作品。(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东吴学术》主编)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