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知识的源泉,它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智慧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张玉洁老师:阅读的《流金岁月》里流露出谁都想含着金钥匙出生,但我们只能咬着牙独自与生活苦战,想要什么,只能靠自己努力去挣。一段好的感情,不仅要有物质的支撑,更要门当户对、势均力敌。及时止损,是感情中最大的自律。纵使未来不可知,希望我们也始终有披荆斩棘的勇气,不认输,不放弃。认真对待的岁月的人,岁月终不会负你。
杨铖麟老师:读到《愚人号》最后圣徒卡门对那些伟大的英雄的这句评价时,感叹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作品中的虚像,还是大千世界里的实像,他们的功绩之伟大都应由历史见证、评述,而不是我们这些凡人妄自尊大地去妄加点评,庸俗的赞美都是在玷污他们的牺牲,因为他们付出了包括自己的生命的一切,来支撑起了理想和尊严。
李文学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意识到,我们头脑中那些平常意识不到的思维模式。第一个主要内容是: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做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才能够做出心流。第二个是:好好‘躺平’,放自己一条生路这章特别有意思,犍为疫情期间感觉就是躺平了,不用管账、做账,总之一切暂时都与自己无关。可是后来都会忍不住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就真的从“有意义赛道”切换到了“有意思赛道”。
车西老师:《做一个高情商教师》读后感到每个学生都希望能被老师关注,能被了解。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遇到一个不喜欢的孩子是现实情况,而教师的不喜欢却是孩子、家长最恐惧的噩梦。所以,教师首要的是认识到自己可能持有的这些反感并不是孩子创造的,而是自己形成的情感反应。把自己的经验、思想、思考真诚的告诉学生;自觉、真切、全身的去感受、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体会、了解身边的学生,并给予持续的关注。也许很多时候不是不喜欢孩子而是对他的恨铁不成钢的情感。所以说情感是人类最复杂的东西。
龙梦老师:《我的阿勒泰》记录了李娟2001年到2009年之间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时的生活,“我每天去河边走一圈,每当进入大地和东风的力量之中,便说不出地难过。大约只是为着自己的无力,无力再多明白一些。”我和我老公是在新疆相恋的,读这本书,不仅勾起了我的回忆,而且还体会到了亲情,童年的乐趣,以及自然之美。
吕鹏老师:通过阅读《财神文化》我也学习到:人要尊重金钱,但不能把金钱看得太重;金钱不是本质,只是工具;要学会花钱,只有会花钱才会赚钱;所谓花钱的原则就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
范芯悦老师:《一个人的朝圣》,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哈罗德,都经历过他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从开始的自我否定、自卑、在乎别人的看法;到最后的自我肯定,找到自信。哈罗德在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想过要放弃,停止走下去,但他还是坚持到最后并救赎了自己。所以我想这个故事还告诉了我们:想做什么就去做,并且一定要坚持下去。
朱蔼靓老师:《外婆的道歉信》泪点满满,收获多多。发现他人——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而不可测的,每一颗心都值得尊重与呵护;发现自己——不合群一点都不可耻,“另类”是一种独特的禀赋,而你能比你想象的更强大;发现世界——完全不需要循规蹈矩,其实世界一点都不无聊。
胡舒婷老师:《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的作者洛莉是来自美国洛杉矶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位单身母亲和专栏作家。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我们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改变自己,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变化也常常伴随着失去,无所失则不得变,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说着要去改变,却依然驻足原地。要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
刘桂伶老师:《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极大地引起了我内心的震动。希望我们都可以正视抑郁,也希望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可以治愈,更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爱上阅读的方法说来也简单,就是:一段落不喜欢,就跳过去;一本书不喜欢,就换一本。就像一个闯进游乐场的孩子,奔跑撒欢,辗转于各个项目之间,碰到不感兴趣的,转头就走;遇到喜爱的,就玩个不亦乐乎,单纯享受玩耍带来的快乐。这个过程中,唯一需要护持的,只有心头那一盏灯火:能持续觉察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以及阅读对自我心性的增进。
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让阅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沐川县实验中学 黄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