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病读后感10篇

发布者:落花幽梦 2021-11-13 01:18 原作者: 文章吧

《爱是一种病》是一本由【美】劳伦·奥利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是一种病》读后感(一):爱需要冒险

这本书看似荒诞,可是在现实里这种荒诞却以一种现实的手法存在的。

例如,刚开始蕾娜只要安分做个和其他人一样的人。这和我们差不多,追求安稳的生活,大部分女孩子不是都需要这样吗?但是想一想,为什么?为什么大部分的人,无论男女都这么想?从小灌输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把我们塑造成这样一个个流水线似的人。这样的人和书中的社会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大家吝啬付出,不敢追求,妄图一劳永逸的得到。可是简单的“治愈”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吗?貌似可以,貌似失去了什么?治愈后的人可能会想不出。但是未被治愈的蕾娜遇到了埃里克斯,从此她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她开始思考。对,思考她所在的世界,思考她的人生,和即将选择的配比对象。

最后,胆小的她变得勇敢。是什么让她勇敢?是流淌在她身体里感染者的基因?是埃里克斯?我想是她要寻求爱的本能。

同样的想一想,相亲大军里面的男男女女到底是为什么走在一起?只是因为各项指标合适?还是因为别的,例如,爱?

勇敢一点,蕾娜。这是作者要传达的信息。

《爱是一种病》读后感(二):#Delirium三部曲# 暮光or not暮光,that's a question

很多评论都很文艺,但是我不知道各位看完三部曲之后还能不能这么盛赞这部小说。

Delirium是三部曲里面的第一部,as beautiful as the first time I read twilight,平凡的少女与不平凡的少年相爱于荒原,相许于灾难之中。他们坠入爱河的速度堪比光速,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奋不顾身,手牵手对抗残酷的现实,sounds like fairy tale, isn't it?

爱情小说的读者,心里都住着一个小王子,阅读就是他们对抗残酷世界,守护内心梦幻的方法,于是delirium承担了这个功能,它让我们觉得世界无论多黑暗,爱情是点亮生命的星光,失却爱的能力,我们只是行尸。

Delirium建构了一个梦幻,然后Pandemonium将小王子的行星推倒,Requiem将那支玫瑰狠狠踩在了脚下。

荒原上的爱情,终究敌不过时间和灾难的磨洗,到了最终女主面对男主的告白,踌躇,无言,甚至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你还爱我吗?

我爱你依旧,可是太复杂了。

这或许是个爱情故事,又或许,只是个探究爱情定义的故事,前者很甜美,像巧克力,多吃了会腻;后者是药,包着糖衣,第一部充当了糖衣,真正的苦药在后头。

可问题是,如果是前者,此系列未免写得太残忍,暮光至少还有个happy ending;倘若作者意图在后者,太多伟大的作品珠玉在前,显得这个系列就像安慰剂一样,有疗效吗?信则有,不信则无。

接下来剧透一下结局,最后暴动了,女主角与男主角在暴动之际重遇,发生了上文的两句对话,然后各散东西。作者在Tumblr上面发了一段视频解读这个结局,称之为“我希望我的读者保有想象的空间,构想属于自己的结局”,潜台词就是,此书还没卖到理想销量,我需要话题营销帮助宣传。

我是很俗的女汉子,看爱情小说不过希望在平凡的女主身上找些慰藉:平凡如她,也能觅得真爱,或许某天,属于我的Mr. Right也会到来,于是这本书让我失望了……

《爱是一种病》读后感(三):爱与自由

某一瞬间觉得这本小说的内容规则跟我们当下的社会很像,现在很多人在成年以后,受过了情殇或是在别人的描述之下,为了避免受伤痛苦慢慢的给自己添加了一层保护面,时间长了会不再心动,也许就是爱无能吧。就像小说里面的那样,我们被治愈了,我们不再有痛苦,我们以为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可是我常常觉得,其他的情绪(比如思念的痛楚)也是组成自己的一部分。

长大以后有了很多的规则,爱情变成了一场角逐的游戏,变成了有技巧的游戏。记得有人说过爱情里面,谁先认真谁就输了。我不懂这些所谓的规则,我只是会想为什么人不能纯粹的做自己,当心动的时候不需要刻意的克制自己,当快乐的时候还可以带着孩子般的纯真疯狂的玩耍,而不是要顾及形象。

世界有太多的规则,我们心底有太多的约束,长大的代价是我们同时失去了一些自由,有时是我们需要开始一板一眼的生活,代价亦有时是我们开始复制别人的人生,比如结婚生子,比如相亲。倘若我们走了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那么我们就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就像书中所说的还没有被治愈的带病者。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蕾娜的母亲,被治疗了4次,她的反抗是对自由思想的渴望,是对爱的渴望,是对完整自我的渴望,即使成为社会的反面,亦不会让别人带走那个纯粹的她和心底的爱。最后她被关地窖监狱12年,监狱里被刻下了满满的"love",然后她从O中越狱了。她被爱束缚,最后又被爱解救。

再说说男主角艾利克斯吧,我觉得他很可靠。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给对方带来快乐,遇到危难的时候,保护女主蕾娜周全,整个过程中充满着爱意。而蕾娜刚开始被规则说束缚并且对此深信不疑,直到汉娜给她启蒙,直到艾利克斯给她带来爱情,直到造访关押母亲的监狱,便开始了一场觉醒。爱情、亲情和友情所汇聚的爱,伟大而强有力,所有的社会规则都无法造次。

《爱是一种病》读后感(四):我们如何该如何去爱

这次回国 长辈们不停地传输所谓的’爱情经‘

有人说,谈恋爱不超过1一年结婚是最好的 一般爱情长跑都跑不到结婚 因为跑完了激情

有人说,不结婚最好 舒舒服服不受任何牵连和干扰

有人说,谈恋爱找自己喜欢的人 结婚的未必就是自己喜欢的

有人说,几时刚开始没有爱情的婚姻其实成功率不低

每个人 都拥有自己的故事 自己的背景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可是每个版本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无意中 在书屋 看到这本书,名叫《爱是一种病》

波兰特,有种病叫 爱情狂躁病。其病症就是砰然心跳 心律不齐 呼吸不顺 最后心脏病 最后死亡。在那里,人们把爱情视为最高刑法,一触犯者立刻死刑。连欢快的音乐,与异性任何接触(在未婚前)都是被禁止的。那里的女人,毕业之后就分配去嫁人,(婚配前会做一起开脑手术,其目的是让人对爱情麻木,没有爱情的感觉)然后过着’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在波兰特,这种生活是机械化的,是可预知的,也是被称赞的。波兰特的男女,很安稳,很规矩 很平安。

可是15-16岁的年轻少男少女,青春懵懂,虽然制度抑制,可是对异性好奇好感是在正常不过而且这也是天性。文中也交代了不少男女在’婚配前,也曾经对某些异性有过砰然心跳。可是他们毅然走向婚配道路,因为这才是最‘高尚’‘最幸福的’

在波兰特,不少人也为了爱情‘壮烈’牺牲。女主人公的妈妈为了不接受做婚配前的手术,被人抓去重刑监狱,一关就是几时年。而文中爱上女主人的男子,也为了她而被狗惨烈咬死。

其实,虽然我们的社会并不如 波兰特般极端。政府没有施加任何压力。可是外界因素,譬如出生背景,银行存款,外貌等等却是一种隐形的压力,让少男少女去选择一个‘潜力股’去走一条安稳的道路。

相反,罗密欧朱丽叶为对方相继自杀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成蝴蝶 林黛玉的葬花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等等那种为爱奋不顾身 为爱痴迷的情感 是那些做了手术后,选择‘潜力股’就嫁的人无法理解的

对于选择潜力股的人们,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场悲剧,是一场’白痴 没脑子‘的行为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是一个很美丽的画面。

真正的悲剧,或许不是死亡 而是麻木

《爱是一种病》读后感(五):爱是一种病

《爱是一种病》是《忽然七日》作者劳伦•奥利弗的新作。相对于《忽然七日》,《爱是一种病》的文笔风格都成熟了许多,然而对于我来说还是过于清淡了,毕竟已经过了既懵懂又悸动、既满心期待又害怕伤害的年纪。想来也是伤感。

在某时某地,爱被当局者确定为不治之症,爱所引发的不安、喜悦、悲伤、愤怒,被认为不利于社会和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聚居的公民将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接受治疗,从此切断与过去的所有关联,治愈后醒来,整整一生都被抛在身后。人们期待着被治愈,期待着摆脱忧虑痛苦,奔向完全确定的安稳未来,在既定的时间与系统选定的伴侣步入婚姻,生下经过数量测算的孩子,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度过一生。而那些拒绝被治愈的人,被称为带病者,等待他们的,是残酷的杀戮,和城市边界电网之外的无际荒原。

没有痛苦,也没有幸福。被治愈的人们不会和朋友争执决裂,因为他们再也没有朋友,那些治愈前的美好回忆被通通抹去,曾经形影不离的两个人,在治愈后变成擦肩而过的点头之交。被治愈的夫妻从不拥抱亲吻,他们在同一张床上茫然醒来,然后貌合神离地走在路上。被治愈的家人不再软言暖语分享欢笑悲伤,他们悄然无言地坐在同一张餐桌上,觉得再美味的晚餐都是相同的味道。

我感受到这种悲哀,源自于蕾娜的姐姐,她曾为了一个叫托马斯的男孩抗拒治疗。她尖叫着、诅咒着,用她尖利的指甲到处乱挠。可到最后,她也被治愈了,她温柔地、心满意足地回到家中,指甲剪得圆圆的。她在几个月后和系统分配好的丈夫结了婚,而托马斯,在治愈后娶了她曾经最好的朋友。他们两对夫妇经常一起野餐或参加邻里的活动,他们四个坐在一起,彬彬有礼地轻声交谈,没有丝毫来自过去的火花扰乱此时的完满和宁静,仿佛人人都很快乐。

这种快乐终究只是一句谎言,但如何选择是每个人的自由。有些人选择接受治疗,放弃对爱的追逐,不悲不喜地过着安定简单的生活。而有些人,宁愿生活在荒原旷野,以爱之名互相依偎取暖,也互相碰撞刺伤。

这是虚构的某时某地,也是现实的此时此刻。

《爱是一种病》读后感(六):爱是一种信仰

每次读劳伦.奥利弗的书,都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奇异感觉,尽管他的作品尚且不能称为精彩到捧起便无法放下的佳作,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总能找寻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切入角度,然后用富有感情的细腻文字和充满隐喻的故事带给我们某种启示。在《忽然七日》里,他用一场寻常的车祸和一群年青的生命,引出一个关于青春的成长和蜕变的故事,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亲情、友情、人性的温暖与救赎。这一次,他带来了新的思索,关于爱情,关于信仰。

蕾娜是一个平凡而孤独的女孩,从小她就渴望着自己十八岁的真正来临,因为她患了一种病,这种病的名字叫做“爱”,所有感染此种病症的人,都会在某一个不特定的时刻发病,表现出躁狂、焦虑、兴奋、痛苦等多种复杂的症状,并且被各种症状交相折磨,最终导致不可控制的结局。而蕾娜的母亲,就是因为身患“爱”症抛下幼小的蕾娜自杀身亡的。关于母亲的种种恐怖传说令蕾娜从小就将爱情视为洪水猛兽般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恰恰就是在她十八岁来临之前,认识了艾利克斯,那个以治愈者身份隐藏在人群中的男孩。

艾利克斯带给蕾娜的感觉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他与所有那些被指派给蕾娜配对的男孩都不一样,他们身上有一种程式化的平庸和病态的懦弱,艾利克斯的身上,却有着象阳光一样灿烂明媚的气息,那样地温暖而充满活力,而他骨子里透出的自信与勇敢则更加令蕾娜向往和迷恋,尽管她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自己,这种迷恋是危险的,是不可靠的,是需要尽快结束与遗忘的,可爱情的力量还是让她无法控制地沉沦了,尤其是在跟随艾利克斯一起逃往荒野,亲眼见到那里的人们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听到艾利克斯读浪漫的令人脸红心跳的情诗,一同对着天上的点点繁星许下爱的誓言以后。

幸福与喜悦充斥着她那颗年轻而敏感的心,之前被众人严厉告诫要避而远之的爱情,那种混和着甜蜜与不安的悸动,担心与期许的疼痛,在她看来却是世间最美妙无比的一种体验,而那些被治愈者眼中所谓的幸福、平静与快乐,不过是被切除灵魂后如行尸走肉般的麻木不仁和千篇一律的复制生活罢了。最最可笑的是,他们竟然还出了一本叫做《安全、健康与幸福手册》的书,犹如那个荒谬可笑的世界中的一本《圣经》,为失去灵魂的人继续洗脑,教育他们在空洞的躯壳中如何获取自己内心的安定,并且用粗暴的镇压和愚弄从尚且清醒的人们身上剥夺他们爱的能力。

劳伦.奥利弗用犀利无比的文字,塑造了一个冷漠粗暴的现实世界,同时,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牧诗般自由而唯美的“荒野”生活画面,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蕾娜自然是跟从于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和艾利克斯一起逃离。此时的蕾娜早已不同于初时那个谨小慎微唯恐犯错的怯懦女孩,对艾利克斯的爱情让她内心变得坚定无比,充满勇气和力量。就是在那一刻,艾利克斯向她许下世上最坚贞的誓言,在他最后的注视中,那如烟花般璀璨灼热的光茫,更是将彼此间的爱情升华为内心的信仰,一种他甘愿付出生命去捍卫与诠释的信仰。

看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阿哲那首忧伤甜美却又震撼人心的《信仰》不由地浮上心头:

我爱你

是多么清楚多么坚固的信仰

我爱你

是多么温暖多么勇敢的力量

我不管心多伤不管爱多慌

不管别人怎么想

爱是一种信仰

把我带到你的身旁

我爱你

是忠于自己忠于爱情的信仰

我爱你

是来自灵魂来自生命的力量

在遥远的地方

你是否一样听见我的呼喊

爱是一种信仰

把你带回我的身旁

《爱是一种病》读后感(七):我们活在谎言里

我爱你。记住,他们无法将这带走。

很悲伤的一个故事,看了让我很心痛。当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着一个个很病态的道理时,当爱成为一种疾病时,当我们被一道道谎言包裹着,却还是让我们相信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这是多么的讽刺,当习惯这样的麻木时,我们情何以堪!

最开始的开始,我没有看懂这个故事的开始,阅读到最后我被深深的吸引。总会有那么小小的一部分人在为着真实战斗着,当开创我们的国度时,在创立我们的制度时也是那最先的一部分人战斗着。当我们的国度变得面目全非或者死气沉沉时,也是只有一小部分最先发起反抗。太多的随波逐流泯灭了太多人的心。当都习惯了固有的思维,想要被改变比起被塑造难很多!当习惯了政府的发言,从没想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当习惯了当权说什么就是什么,从不会朝相反的方向去想,被顺从,被管制,却觉得是理所当然吗?每天活在监视当中又是怎样的感觉。总想着被治愈后会有稳定、安全的生活,幸福这个词已经被抹杀掉了,当“爱”成为一个禁忌的词语,当爱成为一种传染病时,这个社会是怎样的冷漠。

蕾娜,一个什么都平凡的女孩,骨子里却又无限的勇气,当心底的爱被唤醒时,当得知一切的真相,当知道她一直活在一个谎言编织的城市里,她爆发出来的勇气是不可抵挡的。其实,她自从五岁后的生活都是她得掩饰,她把自己埋藏的很深,很符合这个城市的要求,符合她姨妈的要求,避开她内心的真实,努力做到什么都是正常的。但是在第一次的评估时,就彻底的暴露了她的不满,她的怀疑,她的内心以及她的勇气。当看到天台上的埃里克斯,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荒原,她是相信的,虽然她的理智一直在和她的内心作斗争。其实,她和她的母亲一样,为着爱不顾一切,不愿为被治疗,不愿成为一个眼神空洞,麻木不堪的人,不愿失去一切的感觉,作为一个人的感觉,当被治疗后就如同行尸走肉般活在统治者的牢笼里,成为一个被“合格”的公民,成为一个麻木的人,没有思想,没有力量,没有感觉的人。当她遇见埃里克斯时,她就注定被改变,不管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都不重要,内心的苏醒才最重要,母亲的话一直萦绕着她的思维里,“我爱你,记住,他们无法将这带走”,离开是为了让你安全、幸福,不是不爱你。离开比留在你的身边更撕心裂肺,有时,不愿忘记疼痛,就是不愿忘记对你的爱。

埃里克斯,本书中至关重要的人物,是他唤醒了蕾娜的心,是他带领着帮助蕾娜认识她的生后都是谎言,是他让她认识到除了这个高墙、电网、治疗、麻木的城市外还有另一番别样的世界,那个世界才是真实的,那个世界才是正常的,那个世界到处充满了爱。也许,他的到来才让蕾娜了解到什么是“爱”,才打破了她所有的束缚,直面自己的内心。都是悲惨的结局,反抗者终究是倒在了压迫者的武器下。众多的爱情同情者,带病者终究是少数的,就如真理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般。思想的开始才是真的开始。

我爱你,这是他们带不走的。

终究的坚强,终究的脆弱,力量可以无限的延续……人却已不再!

《爱是一种病》读后感(八):我们为什么那么期待“平安”?

十年前,我还在校园,是个成天好玩、有许多梦想,但又找不着方向,害怕导师的研一学生。我只知道,“毕业”会是在两年后,可能结婚也会发生在两年后。两年后,我是去工作还是去做别的?比如,做F2,继续读书?如果是工作,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如果继续读书,念什么专业又会有趣而耐用呢?

彼时,男友在美国,波特兰。他说那里是个安静、气候不好的城市(对,冬季严寒,夏季酷热),他隔三差五跟我汇报他在波特兰的点点滴滴,加深我对未来可能要久居的城市的印象。

毕业之后就结婚吧!——他的家人,我的家人,都这么说。而我们自己好像很少那么想,很少想到,我的毕业,会那么快来到。

结果临毕业一个月的时候,我们和平地分手。我受不了被安排的未来,无论是生活,还是情感,还是那一整个可以预见,却混沌模糊的人生。

我没有去成波特兰,直到现在也没有。

在劳伦•奥利弗的《爱是一种病》里,蕾娜生活的城市就是波特兰。这个城市被用铁丝和电网围起来,网之外是无尽的荒野。波特兰就是美国,波特兰就是人类秩序生活的聚居地。这里依然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每个人按部就班的出生、成长、“治愈”,上大学,毕业,然后,被指派一个理想的配偶,一份理想的工作,人生从此美满继续。

甚至每个家庭有几个孩子,也会被规定。

而有意思的是,所有的人都遵循这种规定,满意这种规定。即使对于“配偶”这种事情——它让多少妙龄少女们好奇且期待不已啊。她们都在想象自己未来伴侣的样子,一边拿好友们(她们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打趣,一边忐忑又憧憬地等待着治愈日的到来。

是的,一旦被治愈,就不会再有任何激烈的情感,不会脸红心跳,患得患失,悲伤愤恨,狂乱噪郁,不会因之又生又死。只要被治愈,每一天都会是幸福的,美满充实,平安喜乐。

而这种治愈的程式有点秘密,有点麻烦,有点……总之,只有你等到十八岁,才能接受它。也许他们认为十八岁以下的人,心智还未真正打开,感情还未真正释放,所以一任天真也无所谓吧。

只是,谁也没有料到,小儿女从不像人们以为的那么憨、没心没肺。蕾娜也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沉默瘦小,平凡卑微,她遇见了埃里克斯,开始忐忑、不安、高兴、难过、悲伤,开始得病——一边苦痛,一边美丽。

她像一朵绚丽的花朵,真正地得以绽放。

一朵花的绽放决不会是无声的,它如惊雷般震撼了大地;波特兰也决不像外表看上去的那么宁静美好,当局者惊愕而愤怒。日常生活的温情脉脉被彻底打破,青春盛大的突围,即将壮烈爆发。

作者奥利弗并没有将制定这些规则的波特兰当局描述得多么愚蠢可怕,却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这种被“规划”的悲伤和不甘。可是,奇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其实是期待被规划的。如果不规划,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自己判定,自己努力,自己抉择(许多回的抉择都是错误的),自己补救——这样的话,真的很难啊,很累啊,太辛苦了。于是,那么多的人将判断交给了别人,不原意努力,害怕遭受挫折和折磨;而如果一切都被安排好,哪怕不尽如人意,但是安全,稳定,平安,不会痛苦和悲伤,那该多么好。

比如,进入了体制,比如,嫁了一个好老公,比如,有终身倚靠的贵人相助,那该多么好。

“国考”的规模一年比一年更壮烈,买房的需求越来越刚性,相亲结婚(不要再用恋爱来“浪费”那么多的时间)的比例越来越高涨,这些,不都是我们对于被规划的生活的期待吗?

可悲的是,这一切被动的盼望,恰恰是在我们长大了之后发生的。我们已经想不起来童年时的我们对于未来的种种奇思妙想,也不原意回忆起青春迸发的我们自由率性时候的坦荡。

(这个世界,容不下太多任性的。)越到后来,我们越相信任性是年轻人的特权,也是年轻人的病——只有被它折磨过,痛苦过,要生要死过,才能够融容,成为圆滑智慧的成年人。

一天天,为实现规划中的人生而奋斗。

一天天,压抑、掩埋着自己的真性情。

爱是一种病,真情是一种病,其实都是天大的谎言。不去爱才是病,没有真情才是病,不任真情天然地释放和交流,难道就是所谓健康和谐吗?

这本书,让人激动,让人遥想(青春),让人惭愧,让人悲伤(对,现实其实就是这样的)。

推荐阅读
  • 关于如何做一篇读书笔记

    关于如何做一篇读书笔记

    每次看完书,我都想这本书给自己留下点什么。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用什么方式记录下来一篇合格的读书笔记,能把一本书带给我们的益处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你有多久没...

    12-25

  • 一定要多读书,大量读书,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真是太好用了!

    一定要多读书,大量读书,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真是太好用了!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信息化时代,虽然各行各业变得内卷,让我们的压力变大,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知识只要我们想学,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掌握读书的方法,也是我们必须要具备...

    12-14

  • 一定要大量读书,分享一个万能读书笔记。

    一定要大量读书,分享一个万能读书笔记。

    万能读书笔记:开启深度阅读之旅在阅读的广袤世界里,一本好的读书笔记如同一位忠实的伙伴,陪伴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助我们更好地汲取书中的智慧与精华。以下是一种万...

    11-21

  • 适合普通人:一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法。

    适合普通人:一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法。

    超好用的读书笔记法:开启阅读智慧之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将书中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读书笔记法就显...

    11-17

  • 读书笔记:《我的前半生》

    读书笔记:《我的前半生》

    当合上这本书,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底层苦难大众所悲痛,为那些因一己之私而出卖人格和国家主权的罪恶势力所痛恨,为溥仪从皇帝到公民的人生经历所理解之同情,但更萦绕脑海...

    11-15

  • 《成功不看其他,关键看思维》读书笔记

    《成功不看其他,关键看思维》读书笔记

    #聚光创作大赛##以书之名##我在岛屿读书#书名:逆向思维文章:成功不看其他,关键看思维作者:卜翔宇精彩句段:想要做成一件事,不看你有没有好的身份,也不看你有没有经验...

    11-15

  • 读书笔记10: 一定要大量看书

    读书笔记10: 一定要大量看书

    没有手机之前,我的爱好之一就是看纸质稿的书。自己的钱,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了。学校图书馆也借了不少,那时候街上还有租书的门铺,每周都要去租书的店铺去租。以前看书比较...

    11-08

  • 《留一线,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读书笔记

    《留一线,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读书笔记

    #聚光创作大赛##以书之名##长文创作激励计划#书名:逆向思维文章:留一线,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作者:卜翔宇精彩句段:有一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说的是与人竞争或对决...

    11-08

  • 一定要大量看书:3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写作法

    一定要大量看书:3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写作法

    早起|运动|阅读|写作|复盘|冥想▫️文字字数1400字▫️预计阅读需3分钟你好,我是精进自我管理的小雪❄️很多喜欢阅读的小伙伴,产生的困惑,如读了大量的书,记不住...

    11-07

  • 掌握四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助你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掌握四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助你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告诉我们,只有完整执行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这五个流程,才能叫做有效阅读了一本书。这里的所说的“记录”,就是做...

    10-29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