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济安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者:想不出笔名 2021-11-13 01:17 原作者: 文章吧

《夏济安日记》是一本由夏济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一):一个抱歉的读者

按夏济安的本意,他是不希望别人看他的日记的。违背个人意愿将其出版,实属不妥。因此,作为一个不该读的读者,实在没有权利去妄议一本不是为了给我们看,而是写给自己的日记。 看这本书,是因为拉萨图书馆很少的文学作品里挑出一本不易。同时因为真实和巨细无靡,想从这里看看别人是怎么恋爱的,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看了以后只觉鄙夷,谈及学术部分尚可,谈及感情和电影的部分,一个胡思乱想的屌丝形象跃然纸上,真的是“看到你的第一眼,孩子名字都起好了”,但是又没这么优雅,反复不定、自卑与自傲交错也就罢了,还会想“她是不是做的菜全是辣的,那我可受不了,不过她要是特别特别爱我,这困难也可以克服”...在女性视角来看,只能说你想什么美事儿呢!不过考虑到夏济安并不想将日记示人,又替他有点难过,这实在称不上什么特别好的形象,用形象的跌落去满足了现代人的偷窥欲,真是令人抱歉呢。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二):真诚痴情面的明证

写在《夏济安日记》新版之前

夏志清

一九四六年所写的《夏济安日记》最主要的情节,即是济安哥于该年正月至九月间日夜想念一位女生的经过。当年我不知听了何人的建议,把这位女主角的中英文姓名全都勾销,在《日记》里只留下R.E.这两个字母来代表她。一九四六年她才二十岁,假如她尚在人间,到了今天也是八十岁的老人了。在她的生命史上,上过她一年课的夏老师可能一点也不重要,但在济安哥的生命史上,她是个极重要的人物,他于一九四六年所记的日记就是她具有重要性的明证,也更让我们看到了夏济安真诚痴情面的明证。在这本新版《夏济安日记》里,我已勾消了R.E.这个假名,因为济安师在日记里通常称她为李彦L.Y.,难得在一段英文日记里也称她为Lee Yen,但同她通信时,却很有礼貌地称她为“李小姐”。

四月二十七日星期六那天的日记如下:“写了一天信,长达七千字以上。晚饭去践约,竟然就会吵架!我真该死!真想离开昆明了,可是听了朋友的劝告,连夜送道歉信去。”

翌日又送了封道歉信给李彦。五月二日写了封二十页的长信给我。五月三日“午后我大哭一阵。倒不是全为了想念她,我只是后悔。我太对不起她了。”五月四日“一醒来在床上又哭一场。”当晚又开始写信给她,五月六日星期一上午,终于“用了有格稿纸”誊写后递给她。

济安哥一九四六年的日记,原先都抄录在两本日记簿上。我早已注意到有一份五页的信稿夹在第二本日记簿内,是他于五月五日写给“李小姐”的。原信楷书虽写得很端正,但事后他又把此信大加修改,我因之对它未加重视。现在我相信,此信乃五月六日递给李彦那封信的原稿,济安在五月五日日记上自称已“尽古典之能事”,因为上一封长信虽“浪漫得淋漓尽致”,却并未见效。二人后来在北平北大重逢,但有无再通信,待考。此函绝对是济安在昆明期间递给李彦的最后一封信,我在此公布,以飨本书读者。

二○○六年七月十三日·纽约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三):痴人呓语

我叫夏济安。

这会儿在西南联大教学。平日里也没太多的事,只是改卷、读书,偶尔写写小说、看看电影。

说是没什么事,其实还是有一件忙碌的事的。就是想李彦。

她是我教学的H组学生,学号34345。有时来上课坐第一排,穿素色的旗袍,阳光打在她的侧面,我看的怔怔。她真美。圆圆的脸蛋,乖巧的头发,还有不敢望向我的犹怜的眼。一切都让我着迷。

我是爱她的。这爱多深我不知道,只知道见不到她的时候想见她,见到她又紧张的不敢望着她。有时她也缺课,一周就这么一两次作文课,她还不愿(也可能不是不愿只是有事)来见我。我真是难受。她到底知不知道我这么爱她,她到底爱不爱我。我真想知道。

可是我不敢表白。我们是师生关系,平日里上课我百分注意,怕别人看出端倪。我又比她大十岁有余,也不知她是否喜欢我。就算表白娶了她,我能保证一直爱她吗。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会不会一定快乐。所以我也不敢说。可是我日夜想念她,她的作文我看了百遍,文章都会背了,还抱有私心出奇怪的作文题目,就是想了解她。

这情感让我挣扎纠结,我约室友钱学熙出来同他说了。感觉说完冷静了一些。上作文课的时候看见她平静了很多,也敢直直望向她了。好像这感情淡了一些。我到底爱不爱她呢,也可能这一直都是错觉,我是不爱她的?只是她出现在我的班上,我恰好关注了她?也许换作一个女生我也是爱的。这学校里类似的女同学挺多。

说是这样说。我到底还是爱她吧。不然我看不到她为什么会想她,心心念念都是她。隔壁卞之琳也为情所伤,林光灿来信诉说爱上一个不爱他的人。一个赛一个的难过。

我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也不知道。每天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想她。每周也盼着上H组的作文课,好能见到她。小说《植物之乡》也好久没写了。有时候实在不好受就找钱学熙说说。李彦是个好女孩,不知如果我不说,以后会不会再也碰不到真爱了。

先过了这两个月吧。

想起来隔壁卞作的诗《鱼化石》,现在我是十分中意的,正是我当下的感受。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 乃有了鱼化石#

哎。

1946年3月 于昆明西南联大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四):一九四六年的情伤

之前很久,只知有夏志清,不知夏济安何许人也?后来读白先勇先生的文章,以及最近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中均有提及济安先生,才知其实为华语文学世界里可遇而不可求的大才子。若非英年早逝,其对英美文学的精湛研究,以及对新中国文学的推动力实难小视。

才子佳人配,实属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界的一道风景。大凡有点名气的文人学士,都传绯闻,有实有虚,半真半假,为后人津津乐道。结局圆满的实在不少,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执着;胡适与江冬秀的包办婚姻和睦;鲁讯与许广平的师生恋修成正果;钱钟书和杨绛的一见钟情令人羡慕。闹得沸沸扬扬,无花无果的也颇多,张爱玲和胡兰成恩恩怨怨数年(唉,我是张迷呀);徐志摩为陆小曼丢了性命;萧红和萧军劳燕分飞;王映霞和郁达夫的爱情来得及去得也快。好像那个时期做个文人,没点男女情事,比写不出好文章更丢脸。

在轰轰烈烈的男痴女爱的对岸却独树别样风情,那便是正人君子之爱,未曾出口说爱,已被爱禁锢得体无完肤。夏济安先生便是风情里的景致。《夏济安日记》记载了先生在一九四六年间的一场单恋。彼时,他正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日记从元旦写到同年九月,除了衣食起居等生活琐事,就是记录先生恋上了女学生L.Y.的情事,夹杂些许对未来人生的思考。由于是身后出版,日记中的情感绝无修饰,情深意切。先生怎样忍受情之煎熬,捍卫自我爱情,在日记里均直抒胸意,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真君子的内心世界。

师生恋自古以来绝非错事,修成正果的也比比皆是。之所以说先生是正人君子,只因在未告白恋情之前,他已经在考虑生活习惯合不合,苏州菜吃不吃得习惯;娶进门后请她不要出去工作;再有就是要找哪个人提亲最合适;还写信通知弟弟志清和父亲大人;俨然一副未婚夫婿的派头。其时,他根本不知道女方意愿,可见先生性格的单纯可爱,以及婚姻爱情绝非儿戏的处世哲学。不像鲁迅搞大了许广平的肚子后,还在考虑要怎么去跟结发朱安和老娘坦白。

仔细琢磨日记的字里行间,顺势便勾勒出一位博学多才、多情善感的知识分子样貌,对战时人文风貌亦有所了解。济安先生做教师,穿着要体面,西服要备上一套,还将帐单列详于日记里。不时联大教授互相之间外出小聚闲谈也是常事儿。未闻他有抽烟喝酒的积习,闲暇时批卷、读书、写作,又或看电影。所以,日记中所罗列的其读书观影感想也很值得一读。

如果按今天的标准,先生算是新好男人,可恋爱却屡不成功。恐怕性格是其最重的缺点。由于父亲常年奔波在外,他总为独自守家的母亲鸣不平,或多或少有点恋母情结,而且对于男女在家庭中的分工也很苛求。所以,一再思量自己太穷,恐为婚姻障碍。另外,我想他应该有少许抑郁症的病象,不知那个时代有否此类诊断。他太爱哭,离开昆明后的六七月间,他痛哭无数次,并反复提及死亡,略有生而无意义的倾向。再有,他有信仰,可能对佛祖和上帝都不讨厌,总以为爱恋不是靠个人争取,而是靠上帝指派,这恰是他不断对着日记倾吐心事而不去表白的原因之一。

可惜夏济安先生一辈子精心治学,颇有建树。遭遇爱情,却屡战屡败。一生几次恋爱,皆为单恋,独身终生。幸有《夏济安日记》手迹存念,为民国文人增添一份情伤。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五):单恋

——事实上,我不应该有什么痛苦,都是自寻烦恼。【元月二十五日】

济安的日记绝不是给外人看的,其中有实事的评论,有与友人的往来,有读书的杂记等,而贯穿这一切的则是他对于李彦的爱,自剖式的叙述,让我这个只单恋过的人时而恍然,时而赧然,时而怆然,就好像昨日重现,而我与此只有梦的距离。

爱情真是很挠人的一种东西,而单恋更是挠人之极。不知道济安是怎么爱上李彦的,而爱上之后,洪水滔天,竟一发不可收拾,一波接着一波,虽然有曾想要终止,却只沦为中止,反而愈发瘙痒难耐。本来单恋没有什么,爱情是多么美好的东西,可是单恋却必然会自寻烦恼,不知觉就恍恍然想多了。单恋就毁在这想多了之上。

一开始是true love 的问题。济安认为true love 只能是一个,而辨别的方法在于比较,与其他的女子比较。在他认为,true love 的特征是与众不同,好像头上有一个圣光圈。我不清楚这是否是真实的,可总还是觉得有一点玄乎。现在在我觉得,女子都是与众不同,却都是与众相同的,是否不同只在于自己是否更加的靠近她,了解她。李彦在济安,据我所知,并不太了解,李彦之不同,或许在于他们相处时候的一瞬间济安的感觉。总之,济安觉得他爱她,她是他的true love(虽然在时间过去一段之后,感情降温,true love 的感觉也不再那么强烈)。

既认定了true love,追求与否变成了一种问题。济安在二月十三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的不敢追求,大部是怕世人的议论。当然我没有错,可是我最痛恨的是人家来干涉我的私事。与其恋爱而受十手之指,十目之视,宁可不恋爱而能韬晦地生活。我怕同女人在街上一块走,我怕受注意,我恨别人对于我的选择有任何批评。我的理想是恋爱,是同一个爱人逃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或则干脆一同蹈海而死。”这样的感觉即在他身上产生一种矛盾,甚至有时候让他念到旧时代的好处——雇个媒婆说亲即可了。既恐惧,则自尊感觉岌岌可危,何况济安又是一个如此强自尊心的人,叫他爱人,正如抛弃自尊心一般!“对于爱情面前,我还是很倔强。我不肯承认我是跌跤了(fall in love),我不肯想任何人低头——甚至我所爱的人”【三月十二日】,“我是很愿意堕入情网了,只要不使我的自尊心太过不去就可以”【三月二十八日】。所以,爱情让人卑微,让人总觉得她,如此的骄傲,如天使闪光啊!(卑微的自己如何够得上)

再是性。性是爱情绕不过去的话题。济安自己说:“我年岁已大,生理上很有需要。要解决这问题其实并不难,不过我同任何别的女子发生了关系,只有使我更为难过,因一则对不起李彦,良心责备比重;二则别的都是不完美的,而我非要有完美的对象不干,如果找了一个不完美的对象,好像自己辱没了自己,等于masturbation(自渎),而我从来不masturbate的。”【六月二十五日】济安本身有一种清教徒的感觉,对于性,他充满矛盾,正如我们这些正当好年龄的青年,极重视性,而不愿滥了性。在济安,追求的是最纯洁的爱情,性只是次位的了。在二月十五日日记中,济安写道:“我并不想性交,亦并不觉结婚成家的需要,只是觉得寂寞。”

在自我的挣扎之后,自寻的烦恼便牵引到对未来的想望,因为自己已觉得做好了完全的心理准备。可是,李彦的所有都只是自己的幻想,一切都因自己的幻想而存在,世界并未改变,李彦还如从前,只是看她的济安,心理的状态翻天覆地,变了又变。

单恋是自寻的烦恼,是一场独角戏。想要使独角戏成真,就绝不能为她设置剧本,因为她永远出乎意料,永远不会是心里的模样。所以,true love绝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这爱情的戏,不流于一个人的自说自唱。所以这爱情如冒险,不能轻易许人。

2012/10/29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六):清風曉月別夢淒

Il faut souffrir pour être vrai. 求真必先忍受痛苦。摘自《夏濟安日記》 清風曉月別夢淒。讀罷《夏濟安日記》,我不禁眼角濕潤,不可斷絕的悲從中來,瞬間擊中了我的soul。對於英美文學,夏濟安先生可謂是爐火純青,但在感情上的坎坷,我們有太多的相似……夏濟安先生是有紳士風度兼具Romantic的,對於情感,壓抑而不輕易外露。他對於真摯的感情,寧願自己受苦,追尋柏拉圖精神之戀的磨折,也不願過份強求加諸於他所愛慕的R.E.的,這正是夏濟安先生的人格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正基於此,我才會更多的感到惋痛,對他的情路歷程,除卻同情,還有一層“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觀感,讓人無奈傷淒…… 夏濟安先生是49歲的年紀在美國突發腦溢血辭世的,他的人生,才走了開端,他的未竟之學術道路,並沒有走到盡頭……然而,大道之行,夏濟安先生已化入雲端的深眸,雖然學術事業未竟,但仍然成就斐然……而我更欽佩的是,他在獨身與戀愛的苦痛煎熬之中,仍然沒有忘懷國事,且並不隨波逐流,對蘇俄的野心與國共內戰的失望,看得比較清醒。想來,那個時代的自由知識人,除了因為經濟緣故對國民黨失望之外,對於國事,也都看得較清晰。其時,夏濟安與大多數國人,對於國共和解、政協,都還是滿懷希冀的。祇是夏濟安先生對時事的瞭解,很是清醒,蘇俄入寇東北,國共內戰一觸即發,對於當時的國人,還是有所感受的。“東北大戰,長春情況不明。”(《夏濟安日記 四月二十日 星期六) “國共內戰將起(Marshall【馬歇爾】特使與Leighton Strart大使自認調解失敗)(《夏濟安日記》八月十二日 星期一),對於國是,知識人的無奈,寫盡了那個時代的悲涼……夏濟安甚至極願參加當時的抗議蘇俄的大遊行,卻和大多數自由知識人一樣“愛惜羽毛”,不願因為有涉時政而卷入政治的泥淖。而對於李聞案,夏濟安也保持了對“左翼”的最大的警惕,但對於聞一多,他並未有太多的評述,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清醒。最令我思之深的名言是:“人生就是命運的玩物,什麼光明,什麼理想,都是未開悟人的夢囈而已。”(夏濟安),這固然是他失戀之後的感悟,又未嘗不是對國事看透的傷懷之語? 那段令人淒痛的夏濟安情感歷程,已在《夏濟安日記》中披露了。當然,這是一本不與外人看的私人日記,夏志清也是在整理夏濟安亡兄的遺物中偶然發現的,並最終做了“技術處理”和經他與編輯斟酌校注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正如序文所言,“夏濟安對英美文學有精湛的研究,尤其是國際公認的研究中國新文學的專家。”文中有大量的英文電影的評述文字,精彩紛呈,讀之不免為其深厚的電影藝術鑒賞力而擊節歎賞。然而,相較於他本人的情感歷程而言,這些似乎都黯然失色了……“不論你怎麼做,黑天使!你也不能令我屈服。我靈魂的寂寞仍歸寂寞,神聖仍歸神聖”(夏濟安引用強生語)。對於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他在感情路徑上所受的磨折和痛苦,一定是加倍的。正是因為他最終沒有選擇自殺或出家,他的情感之路所帶來的精神創傷,才沒有讓他放棄對學術事業的精進之努力。對R.E.而言,可能她有意回避這段師生戀情,夏濟安先生也曾轉托他人說項,但他並沒有主動出擊過。我想這並不是出於怯懦,而是夏濟安先生早年受父母感情不甚“琴瑟和諧”和他對感情態度的神聖化傾向過重所致。他對於精神之戀的嚮往,卻遠遠超越了世俗的偏見,讓人欽敬不已……他甚至用出作文題《My Life(我的小傳)》這樣的小聰明,瞭解了他心儀的所愛之人的家鄉和過往。然而,他卻遲遲不能寫封短簡或長信給單戀的所愛,這無疑延緩了愛的發酵。當命運之神終於給了他一次Choice時,他欣喜若狂。他的所愛R.E.因為經濟拮據,在一位女生的陪伴下向老師求援。在“勝利”之後的內戰陰影之下,物價飆升,通貨膨脹,夏濟安也經常周濟困窘之人。而這次,更是傾囊解贈知已,想必,這份真情,也一定打動了斯人。愛情發展得如此順利,以至於夏濟安先生都沒有準備好心情。但之後不知何事兩人爭吵了一通,之後,夏濟安先生坐飛機赴滬,雲澹風清,再無相見之日。夏濟安先生因此痛哭過幾次。最近讀柴靜推介野夫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未有深夜慟哭者,不可以語人生。”想必,夏濟安先生也是性情中人。在宗教與厭世情緒的糾纏之中,夏濟安幾乎徘徊在生死的邊緣。他在日記中不無沉痛的寫道:“我正處在dramatic suspense(戲劇性的懸疑)中。”這種深摯的感情,讓人心生痛惜。之後五十年代,他又再度鼓起殘勇,追求過另一位女生董女士。這位董女士在得知濟安師離世的消息後,還曾專門撰寫了一篇悼文《追念濟安老師》。 讀罷全書,令人傷淒的往事,也如潮水般襲來,不可抵擋……也許,不幸的人,也“各有各的相似”。我在情感上所遭際之坎坷,也頗類夏濟安先生,故此書能引發我的共鳴。年華易逝,歲月不居。人世間的情感,本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然而,人生的悲劇性也正在於此。頭腦簡單、物欲旺盛的人,不會理解,柏拉圖精神之戀,對於一個理性而不乏感性的人,意味著什麼?正如莊子所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情傷無藥可醫,夏濟安先生也多次在日記中記載他渴望忘懷這段感情,可是,時光偏偏不能讓你如願以償,愈是痛楚愈是記憶深刻,抹不掉的傷痕,往往更讓人淒痛神傷! 艱於文字的表達,所述這麼許多,不能及於夏濟安先生筆端抒發之萬一。然而,古今攸同的情感,沈澱在情感與理智的淵深之海中,歷久而彌新。也許,歲月帶給我們的傷痛,也要通過,時光,自己慢慢去遺忘……我祇希望,天底下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而我,也許會循著先賢高士的足跡,走進歸隱林泉的路徑……夏濟安先生最終沒能走向隱逸,這是他的求真意志的作用……也許,還是古人的頓悟更貼近天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塵歸塵,土歸土,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七):战后的审美主义者

笔者穷尽二十年光阴,渐渐发觉人们的审美确乎存在差异。人们起先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真理性之物,美好的事物在每一个体验者眼中具有一种无差别性,这样的观点结果终究要承认它坚持之后的失败。因为这种绝对的差异,于是形成审美的不对称性,于是形成亘古至今的多数所谓“苦恋”。一九四六年西南联大的青年教师夏济安一段单向度的感情寄托,正是这种情形。夏济安(1916—1965)先生,原名夏澍元。江苏吴县人,现代华文世界的英美文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之后留校任教,抗战时期在“民主的堡垒”国立西南联大任教,联大复员后转国立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担任教职,五十年代转往台湾大学外语系任教;期间曾经接触过一批当时英美文学研究及翻译巨匠的早年岁月,如傅雷,穆旦、卞之琳、周煦良。1959年7 月,夏济安离台赴美,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1965年因病早逝于美国。

手边这本新版的《夏济安日记》,由另一位新文学研究专家、夏先生之弟夏志清先生整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公开发表,《日记》辑录一九四六年济安先生私人日记及部分英文原稿。这一年夏先生正在联大,此时抗战胜利不久,联大尚未复员北归,仍留在昆明组织教学。日记主体内容记述了夏先生的一场单向度的恋爱,对象是他所开选修课班上的一位学生,这时期的故事包含了一场恋爱所最具魅力的长夜思人的所有细节,足以勾起今天读者自己的类似回忆和心理交流。联大学生分批辗转北上之后,夏先生偶然间遇到了苦恋对象的密友,似乎一场神秘重逢即将出现,日记在此时戛然而止,留下读者无尽遐想。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情形极其特殊,加之当时政局变幻、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社会环境复杂,贫富悬殊,特权横行,民生凋敝,高学历人士继续深造的条件有限;而且中国传统家庭有早就业的传统观念支持,因此普通生员本科毕业或者研究所毕业选择留在高等院校任教时,年纪依然较轻,社会阅历与个人生活经验相对简单,可以说很容易形成师生年龄相仿的情形,师生间产生感情的例子较多。故此例如夏先生当年的感情诉求,对那一代知识青年的在特殊年代和社会环境下的心理和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夏志清先生一九七四年写的序里说到把这本日记公开刊行的初衷:“时隔九年,最近又把这两本日记拿出来重读,感动的情形,不下于当年初读,决定把它发表,使济安很多的朋友和读者对他的为人和情感生活有更深的了解。”这段话透露出当时文人的一种潮流,即用私人材料来反映当事人情怀,这种思维理路一直影响这代人步入中年和晚年,愈是当事人身边亲近人所撰写的记述文字,愈是有这样的倾向。我们看新月的朋友怀念徐志摩,同样可以看到本来应当被遮蔽地较好的私人生活,被亲近的朋友心潮澎湃地公诸于世。他们会说,你们看吧,某某人就是这样一种至情至深之人或性情中人,有事实为证。我们今天如何来看待这种传统呢?这是一个很复杂也很有趣的问题。也只有那一代人的私人记录还残留着历史研究样本的价值,今人如盲目效仿,也许是不智的,莫如谨守因人而讳的传统。

中国近代有日记习惯或者有整理自述意识的知识人、官员或是普通文人,其笔下记述之事特别是日记,往往有避繁就简的观念。一是因为传统中国人不愿私下臧否人物,对与之同时代生活的人不愿随便定论;一是没有公之于世的心理,往往侧重于记事记德。越是对历史发生进程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日记,往往越是记录的简要。是故今人读这些日记并不能保持兴趣。夏先生那一代人的文章语言,已近于当代,人们不会有不适应感。今天的读者如获悉这本日记有大量篇幅记述日记主人的独自苦恋,猎奇与窥私的心理占上风当不可避免。然而《日记》中大量的情感宣泄之外,关于一个当时知识青年的日常生活,材料虽然有限。但不能说全无价值。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以及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自然需求,日记中的这个人有那个年龄的青年特有的重重矛盾与焦虑。除去作为日记主体的抒情部分之外,另有大量个人思考的内容,这本日记确实是一份研究当时知识青年思想和生活的独特文本。

从日记来看,当时的夏济安先生(一九四六年夏先生31岁)是一位具语言天赋、聪慧过人的文艺青年,例如竟然可以借《我的小传》这种作文题目来了解“她”的身世(2月20日日记);同时又用情极深、极其敏感,女主角填写的一张“学生选习学程单”,是他仅有的“她”的亲笔手迹,或许这是两人产生客观联系的唯一实物。内心确定无误,却永远等待上帝。“绝对的贞洁主义者”,往往感情一经有所属即浓墨重彩,必然会像夏先生这样反复重蹈独自苦恋的覆辙。“情愿清清楚楚地吃苦,不愿糊里糊涂地享乐。”(3月4日日记)

一九四六年这一年,实际上是一个不安的年份。年初,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开幕,国共双方下令停止冲突,夏先生在1月14日的日记中记有:“一般人很乐观,我悲观。中国自己不争气,国事要叫美国来解决,美国情愿看见中国不战而被瓜分,不愿看见中国内战而得统一,我们亦没有法想。”和平是短暂的。普通民众希望“比较不坏”的结果是大战早点结束,“此是国家之福”。2月21日的日记又记有:“除了想她之外,东北问题也很使我忧念,……东北问题,非苏美打一打不能解决。我看得很清楚,可是还在替国家着急。战机实已迫切。今秋平津开得成学否还成问题。”由此可知,当时国内环境还有这个问题。后来此问题直接关涉到了联大师生。当时联大教授曾经为东北事发表宣言,表达主张东北迎归中国的态度,但师生对此态度不一,因此事为国民党所发起,很多人不愿因此为其利用。夏先生日记中对此有批评,先生其实赞同做此番表态,但也没有参加。他记道:“我曾经说过要去参加,临时却又畏缩了。到底怕什么呢?就是怕“清议”。今天这次游行虽不一定就是国民党发动,受到国民党的赞助,是不成问题的,既然由国民党的份,加入进去就好像不清不白了。爱惜羽毛的人,虽然很赞同这件事,可是没有勇气站出去。”(2月25日日记)由此可以对当时知识人群体对局势和党派的认识有所观察。联大的风潮,每一次的起因都很复杂。

联大复员其实也很曲折,几度搁浅,当时还拟三校在北方先招收新生,昆明的教学仍在组织。联大教授会议上,梅贻琦的“再上三个月课”的办法,决议交常委会复议,受到学生反对。北返开始后,学生尚有校方组织,教师则似乎“悉听尊便”。夏先生本有出国计划,接洽未果,后来水陆皆难,辗转重庆,遇到“中航工潮”受阻,拖沓时日,经济上越来越吃力;后来取道南京返沪,最后到北平就了北大教职。这个历程也被忠实地写入这一年的日记,很见人海浮世的飘零。

一九四六年的生日这天,夏先生决定绝食:“我所以绝食是向生命的抗议。我呱呱坠地之日,即是我受苦的开始,这时可以纪念的一天,我以绝食来纪念。……我只是以一个弱者的意志,拼命的对抗着无情的命运而已。……这样一个人生,活着当然毫无意义。”(8月6日日记)心思细密敏感之人,尤其容易起生命虚无之感;而此期间持续地阅读英美文学,对比自己的感情生活现状,更增强了这种对命运和人生的挣扎和抗议。这个战后的审美主义者,于是这样写道:

我的痛苦当然远比不上Job(约伯)的,但我已经在怀疑神的正义。

2011-11-18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八):爱或不爱?哈姆雷特式延宕

I have given you power of choice, and you only alternate

etween futile speculation and unconsidered action.

——Eliot

一九四六年元月一日至九月二十九日。

昆明——重庆——南京——上海。

九个月,一本日记,一段痴恋,这是一个文人的生命思索,这是一个时代的细腻写照。

一九四六年,夏济安在西南联大教授英文写作,爱上了其班上一名学生李彦,其用情之痴实在叫人起敬。几乎天天想念她,每次上课只盼望她不要缺席,好偷偷看她几眼,能跟她说上一两句话就可以高兴一整天,作文课命题冥思苦想,只为能通过她的作文多了解她一点,常常莫名其妙为她垂泪……如此痴情,偏偏不愿表白,在犹豫中,在反复思考反复自省,在不断肯定不断否定,不断建构又不断推翻中消耗大量时间。每天都有新想法,下午也可以推翻上午的结论。其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细腻、矛盾,才是这部日记最深刻、最伟大、也最精彩的地方。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康德一生未婚,有过两次娶妻冲动,却在就是否求婚反复进行哲学论证中错失了机会,海涅评价他说:“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却又三次解除婚约,他就结婚的益害给自己列了长长清单,最终还是难以做出决定。最后一次,他终于下定决心结婚,却必须面对即将死去的无情命运。

夏济安对于恋爱与婚姻也一拖再拖、犹豫不决。他甚至对自己如此个性的形成进行反思,罗列三个原因:父亲年少吃喝嫖赌,让母亲难过,他要报答母亲,不让别的女人来夺走他对母亲的爱;他从小体弱,所以力杜邪念,洁身自好;十六岁时产生暧昧情愫,对方却莫名地不再理会他,从此有了阴影。出于这些原因,他三十岁也没结婚,甚至从未恋爱过,对于爱情无比小心翼翼。

对于李彦的感情,虽然无比深沉,却也充满怀疑。他怀疑自己对她的感情是否是真爱,只凭长相确定的爱可靠吗?即便是真爱,又是否能坚守?若以后爱上别人,自己是无法忍受的,即使是精神上的背叛也不可以;怀疑她是否爱他。对她的兴趣爱好个性一点也不了解,对她的感情也完全无知。她是否值得他一片痴情?她是否如他爱她一般爱他?她的心思只能猜;第三,怀疑这段感情是否能推进他的个人成就,促进其治学,帮助他一直追寻上帝的道路。他追寻真理甚于快乐,崇拜上帝甚于爱情。夏济安不是禁欲主义者,不相信原罪,认为只要是真爱,是不违背上帝的,问题这是否是真爱?如若不是,即便放弃欢乐一生苦行,他也要坚持信仰;此外,也有一些现实原因的考虑,如两人有地域差异,不知是否能再相聚,如自己无负担家庭的能力,不想她受苦,宁愿她嫁个有钱人。

虽然夏济安对于感情充满怀疑,此种荒废生命的延宕,其中的自负与自卑实在有些可恶,但这些思索无疑更真实地体现出人的矛盾特质,人的分裂实质。他没有给自己一句简单的道理,便自以为是地相信。而是不断反思,不断自省,即使没有答案。他最终达到的,不仅是对爱情的真诚,更是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此外,夏济安在自我矛盾自我推翻之中,也可以看出一直的坚守。表面是千变万化立场不坚,实质却从来没有变过。他一直坚持上帝信仰(这种信仰并不完全等同于基督教,更像是夏济安个人的一种处世准则、人生追寻),坚持自我实现(他说要成为全国英文写作的第一人)。他一直洁身自好,三十岁依然守身如玉。他绝不自甘堕落,而是要追求真爱,追求两情相悦一生相守的爱情,精神上也不可有走神和背叛。他的感情如此纯粹,有着洁癖,他是个绝对的贞洁主义者。

如此自律、洁身自好的夏济安,叫我们看到了四十年代中国文人的人格,无比感动;对待爱情如此真诚,以一种宗教式的认真、严厉与小心翼翼来面对之,更显出他的可爱可敬。同时也让人为他一生孤苦,如此痴情却终无人能懂而叹息不已。

附:夏济安读书单、观影单:

九个月,除了相思,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和看电影上。每日阅读书目多为理论著作和小说,电影基本为好莱坞的。但夏济安本人却不太喜欢这些电影,夏志清说后来他再没看过好莱坞电影,当时多半只为消遣和欣赏美女。日记记录了夏济安日常阅读和观影目录,其量之大叫人震撼。特意整理罗列。

读书单

On Native Grounds (《论本土文学》)

Impressions of English Literature (《英国文学印象》)

Towards the 20th Century (《进入二十世纪》)

Warden (《养老院院长》)

Henry V (《亨利五世》)

crutiny、Criterion(英国最高级的文学刊物)

assage to India(《印度之行》)

《蜀道》

《川康游踪》

The French Revolution & English Literature(《法国革命与英国文学》)

The Catholic Spirit in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英国近代文学作品中的天主教精神》)

Much Ado(《无事自扰》)

Time Machine(《时光机器》)

ortrait of Jennie(《珍妮的画像》)

Cannery Row(《制罐巷》)

Human Comedy(《人间喜剧》)

《神相铁关刀》

Laura(《萝娜》)

Cadaver of Gideon Wyck(《尸变记》)

《印度哲学史略》

《约翰福音》

atural Philosophy of Love(《自然界的爱的哲学》)

est British Short Stories of 1940(《一九四○年最佳英国短篇小说选》)

Miscellanea(《杂文集》)

tudies in Literature(《文学研究》)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伦敦时报文学增刊》)

《体验哲学浅说》

《乐学》

《鹦鹉声》

witzerland(《瑞士咏怀》)

Ariel(《雪莱传》)

Corpse Without A Clue(《无头命案》)

《麻衣相法》

even Gothic Tales(《怪诞故事七则》)

《皇家游猎》

《安玛克》

《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

Odyssey(《奥德赛》)

Arnold's Essays(《阿诺德散文集》)

The Friend(《朋友》)

Matthew Arnold and France(《阿诺德与法国》)

Road to Xanadu

Reading for Profit(《开卷有益》)

Essays in Criticism, Second Series(《批评文集——第二卷》)

Wordsworth(《华兹华斯》)

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文学批评原则》)

Vedanta

观影单

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 (《轰炸东京》)

The Princess and the Pirate(《新镜花缘》)

Cobra Woman (《蛇蝎美人》)

Up in Arms (《军中春色》)

Henry V (《亨利五世》)

It Started with Eve(《美凤夺鸾》)

lossoms in the Dust《慈母心》

Kipling's Jungle Book《兽宫宝穴》

ince You Went Away《自君别后》

To Have and Have Not《禁海情劫》

Gypsy Wildcat(《吉普赛野猫》)

Adam Had Four Sons(《豪门四杰》)

itter-Sweet(《血泪相思》)

etrayal from the East(《春花秋月奈何天》)

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

A Song to Remember(《一曲难忘》)

est Foot Forward(《红楼新梦》)

《化身博士》

The Climax(《芳魂歌》)

Till We Meet Again(《此恨绵绵》)

《居里夫人》

anish Main(《血海争雄记》)

Tales of Manhattan(《纽约奇谭》)

alome, Where She Danced(《莎乐美》)

Kismet(《平地青云》)

White Cargo(《蛮荒妖妇》)

Kiss & Tell(《卖吻记》)

eventh Veil(《七重心》)

Along Came Jones(《绿林豪侠》)

《一千零一夜》

ring on the Girls(《百美图》)

The Virginain(《双枪独行侠》)

Lady of Burlesque(《剧院阴云》)

one But the Lonely Heart(《寂寞芳心》)

Lady on a Train(《侦探小姐》)

Double In-demnity(《火车谋杀案》)

even Sweethearts(《七情花》)

Keys of the Kingdom(《天国之路》)

Jack London(《杰克·伦敦》)

Random Harvest(《鸳梦重温》)

推荐阅读
  • 一定要多读书,大量读书,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真是太好用了!

    一定要多读书,大量读书,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真是太好用了!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信息化时代,虽然各行各业变得内卷,让我们的压力变大,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知识只要我们想学,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掌握读书的方法,也是我们必须要具备...

    12-14

  • 一定要大量读书,分享一个万能读书笔记。

    一定要大量读书,分享一个万能读书笔记。

    万能读书笔记:开启深度阅读之旅在阅读的广袤世界里,一本好的读书笔记如同一位忠实的伙伴,陪伴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助我们更好地汲取书中的智慧与精华。以下是一种万...

    11-21

  • 适合普通人:一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法。

    适合普通人:一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法。

    超好用的读书笔记法:开启阅读智慧之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将书中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读书笔记法就显...

    11-17

  • 读书笔记:《我的前半生》

    读书笔记:《我的前半生》

    当合上这本书,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底层苦难大众所悲痛,为那些因一己之私而出卖人格和国家主权的罪恶势力所痛恨,为溥仪从皇帝到公民的人生经历所理解之同情,但更萦绕脑海...

    11-15

  • 《成功不看其他,关键看思维》读书笔记

    《成功不看其他,关键看思维》读书笔记

    #聚光创作大赛##以书之名##我在岛屿读书#书名:逆向思维文章:成功不看其他,关键看思维作者:卜翔宇精彩句段:想要做成一件事,不看你有没有好的身份,也不看你有没有经验...

    11-15

  • 读书笔记10: 一定要大量看书

    读书笔记10: 一定要大量看书

    没有手机之前,我的爱好之一就是看纸质稿的书。自己的钱,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了。学校图书馆也借了不少,那时候街上还有租书的门铺,每周都要去租书的店铺去租。以前看书比较...

    11-08

  • 《留一线,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读书笔记

    《留一线,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读书笔记

    #聚光创作大赛##以书之名##长文创作激励计划#书名:逆向思维文章:留一线,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作者:卜翔宇精彩句段:有一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说的是与人竞争或对决...

    11-08

  • 一定要大量看书:3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写作法

    一定要大量看书:3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写作法

    早起|运动|阅读|写作|复盘|冥想▫️文字字数1400字▫️预计阅读需3分钟你好,我是精进自我管理的小雪❄️很多喜欢阅读的小伙伴,产生的困惑,如读了大量的书,记不住...

    11-07

  • 掌握四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助你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掌握四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助你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告诉我们,只有完整执行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这五个流程,才能叫做有效阅读了一本书。这里的所说的“记录”,就是做...

    10-29

  • 常用常新的5个读书笔记小技巧

    常用常新的5个读书笔记小技巧

    你好呀,我是白杨。关于读书,就像卢梭说的:“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所以在看某些书时,我是很喜欢做读书笔记的。一边看一边做笔记的...

    10-29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