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吃乱想》是一本由胡续冬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吃乱想》读后感(一):呵呵后
睡前读物,刚开始很治愈,后来起了模仿心态,总是想半夜两三点找吃的。还有,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太高了,高的冒火花。对我好有启发。为了煨一盅土鸡汤解馋而扫听了整个北京城哪能宰活鸡,快乐,是真快乐。低谷期的我好喜欢。
《胡吃乱想》读后感(二):新华字典
爱生活的疯子
尤其是男作者
看似好像比内人更疯
两人没事去挖 处理 炒来吃
里面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
全找字典查出
长了美食和文字的双重见识
货真价实的美食书
货真价实的没事书
《胡吃乱想》读后感(三):顽童最爱吃。
江湖人称胡子,1974年生于重庆,天蝎座,诗人、学者、专栏作家。其文章以怪诞不羁的语体、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旺盛的搞怪精神之结合著称,被称为学院顽童和书斋无厘头的先驱。
而今从厨房写起,锅碗瓢盆交响曲,合唱 二重唱,独唱都可以。喜欢厨房的人是真喜欢生活。
胡子的文字里嬉笑怒骂里显真性情,真爱心。这样的猥琐男太少了,其实是天才的温情男。
《胡吃乱想》读后感(四):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慢慢吃到老。
如果吃不到一块,那么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是我能想到的最残酷的事。
胡子和阿子是一对夫妻,不仅吃得到一块,还能煮到一块的夫妻。两个非专业厨师,在自家厨房试验出一道又一道的私房美食;两个非中文专业学者,用文字烹调出极具私房色彩的美食笔记。
夫妻同庖,不少见,夫妻同写庖志,罕见也。两人互为序言,胡子称阿子为娘子……羡慕嫉妒恨啊!
喜欢他们,不为美食,不为文字,为一份炖在美食中的情意。
《胡吃乱想》读后感(五):胡吃 + 乱想 = 《胡吃乱想》
十天。
车上,枕上,厕上,用手机看完了这本书。
书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吃”。极为开拓视野。
书里的吃,不是吃山珍海味,是吃犄角旮旯,吃街头巷尾。
作者和老婆满院子摘野菜,四处发现各地特色小吃的生活,在我看来实在是一对儿妙人。
作者就连火车上的饭,都吃出了心得,吃出了美味,吃出了不同列车的特色。
再回头看自己的生活,未免感觉自己活得太粗放。
总是抱怨生活无聊,圈子狭小。
应该向作者学习,只要有心,生活自然会开始美味。
第二部分是“想”。
这书里的想,不哲学,不思辨,甚至也不唯物。
每段感想都来自作者一段切实的生活经验。
作者并不想通过这些故事或者想法折服人,教化人,挑战人。
作者就好像一个老朋友,和你谈谈最近身边发生的事。
富有画面感。
让人温暖。
《胡吃乱想》读后感(六):“暴食”&“胡吃”
前些日子刚刚看过焦桐的《暴食江湖》,焦桐有着对食物深藏大爱的胃和自由感性的文笔,我正在感慨台湾美食文学的诱惑力,这两天胡子的《胡吃乱想》一书就翻在了手中,同样有着执着热爱美食的大胃,也同样是绝对可以激发出你关于美食所有美好联想的文字,我还在奇怪这两人怎么那么相像,没成想二人竟是饕餮好友,焦桐曾豪情万丈地领着胡子和阿子对台湾当地有名的美食去处进行扫街式狂吃,哈哈,真是“食趣相投”!
不过读他俩的美食书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就是他们太容易让你的食欲瞬间激情万丈,想一口气吞下他们提到的所有美食,当然,即便美食不能马上入口,但是——借用胡子的一句话,“这些味觉充沛的文字会给你身上那个叫做食欲的小人儿做个舒服的“马杀鸡”,让这种快意透过笔端传递到每个人的心智与味觉中,从而让他们更加快意于自己细小而伟大的生活。”
《胡吃乱想》读后感(七):胡吃+乱想不等于胡吃乱想
写“食”的书多了去了,有主攻烹饪的,有专写评论的,还有以“吃”联系各题材的各种小文。这本《胡吃乱想》里都沾点边,讲做法讲感受也讲想法,每篇都不长,是本随时能拿起来随时能放得下的小书。
这种“吃书”的阅读,讲究的是心境,是火候,是饥饿的平衡感。不能过饱,看着都撑,丧失了阅读中“代入”的快感,对浓油赤酱的生猛描写提不起兴趣,简直暴殄天物;也不能太饿,只怕看到高潮处抓心挠肝,口水眼泪齐流,恨不得以爪抠墙。
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书,读过胡子的《去他的巴西》和这本《胡吃乱想》,一个有点二有点傻有点二傻子的胖蜀黍形象顿时赫立眼前。当然这只是外形上的,人家可是北大文学博士,肚子里装了多少苗家酸汤豌豆尖回锅肉可就不得而知了。胡子的书,简单粗暴,直入主题,他写的肉,让人能在三九天看出一身畅快淋漓的热汗,他写的菜,在炎炎夏日就是一杯清凉的绿豆汤,口齿生津。
但是乱想那部分,我有种上当的感觉,和胡吃部分没啥关系啊,还是我一开始自己就非要把这两部分联系到一块去?序里面一直都在说吃啊吃的,最后说句认真的乱想就可以了么????幸好乱想这部分也算有趣,但是我还是感觉怪怪的。
《胡吃乱想》读后感(八):那个西苑
胡子在书中提到的西苑早市,是离我母校最近的一个农贸大市场。那个时候我的川籍室友大一到大四都是六点多起床,听CRI,读英文,有时候还会去逛西苑的早市。
我从未去过西苑早市,但时长路过。我的室友,一个和胡子一样对于美食宠溺顺从的觅食者,时长兴奋的从西苑归来。有时候是水果、有时候是干货,还有的时候是极其便宜的衣服,比如瑜伽裤之类。我多次享用过她带回来的吃的。她时常能淘到宝贝,就像胡子可以淘到莲雾、雪莲果、土鸡一样。我从没有跟她一块去看看的想法,我这样一只懒虫,经常在她们中午12点回宿舍时,给我吹响起床的号角。
大学时,每次路过西苑,到处都是画着“拆”,转角买箱包的小店,一直在广播着“好消息,好消息,铺面到期,清仓甩卖”。后来,他们真的陆续消失了,原本很城乡结合气象的西苑,变得更加破败不堪。再后来,西苑地铁站拔地而起。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西苑早市。
超市和菜市场带给我完全不同的风土和感受。每次进入超市我都有一种祖国多么繁荣昌盛的感觉,如此多的货品,琳琅满目,各种减价促销更新换代,各种进口与高科技。而菜市场呢──鲜活人生。给我与人交流,相互了解的舒适与新鲜。
我很感谢贵州女婿胡子对于贵州菜系的重视与钻研。我太爱以酸辣为代表的贵州菜了。希望能看到胡子关于贵州菜更深入有意思的东西。在42平米的房间,源源不断流出菜香与美文,让我羡慕、让我祝福。
期待下一本。
《胡吃乱想》读后感(九):爱逛菜市场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前不久听豆瓣时间的《醒来》专栏,听到胡续冬说相声般讲诗歌,夹杂着各种方言和“山寨西班牙语”(“山寨西班牙语”是胡老师的自嘲,我不懂西班牙语,但听起来感觉胡老师说的还是挺有味道的),才第一次知道胡老师。同样说希梅内斯,梁文道说过但我听完就忘了(只记得他介绍了《小毛驴和我》,但《小毛驴和我》的作者是谁几乎没有留下印象);听胡续冬说,一直说到《银儿与我》,也翻译成《小毛驴与我》,我才反应过来:哦,原来《一千零一夜》说过,我怎么完全对作者没印象……但我现在已经不会忘记希梅内斯这个渣男才子了。
不久后听看理想的八分专栏(就是以前的开卷八分钟,但那时候我没看过),又听梁文道介绍这本书,方从图书馆借来看了。翻开书,胡夫人的序也跟说相声似的。
这种相声风格的杂文,喜欢的人会喜欢,不喜欢的人会觉得庸俗。我觉得,做一个接地气的文学博士,诗人,没什么不好。
所以我还是挺喜欢这些杂文的。写的内容果真无比寻常,但又写得热火朝天,让人一读就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胡老师热火朝天的厨房和热火朝天的生活。
听过了胡老师讲诗歌,读过了胡老师“每篇只能换3平方厘米房子”的专栏随笔,我现在好奇的是,他的诗歌不会也像相声吧?不会都是这样的打油诗吧?
夏日炎炎似火烧,涨价猪肉吃不了。心怀凉拌折耳根,京城木有鱼腥草。回头也找来读一读。
《胡吃乱想》读后感(十):不称职的吃货
其实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吃货,从来就吃不出一样菜的好坏,只能简单的以好吃或不好吃作出简短有力的评价,从来就说不出更深层次的道道来。口味也很简单,依然维持着童年时期嗜好甜食的偏爱,数十年如一日,怪不得现在长成了这副人人见我都期期艾艾的说“其实减个肥也不是很困难”的模样。
胡子童鞋的这本书很有趣,在极尽插科打诨之能事的同时很科普,让我这个不称职的吃货长了不少见识,就比如干锅居里的酸汤鱼不知道吃了多少次,但每次吃完了就吃完了,直到看了红酸汤和白酸汤的做法之后才忽然觉得酸汤鱼的酸味里有这么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口感。当然也没准因为上海的干锅居是个改良版的伪贵州菜,而那个带我们一堆人去吃的贵州哥儿们更是个不讲究口味的好打发的主儿,从茅台到二锅头,只要有酒,只要有肉、菜里有辣椒,就能吃得不亦乐乎。
我想我之所以变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我妈这个北方主妇在做菜上手艺平平,除了蒸包子、烙饼、包饺子有一手之外,做的菜味道毫无新意,爱用酱油和鸡精,不讲究卖相,吃的就是个家常味道。所以我的口味也是这种,简简单单,吃不出那些大家交口称赞的菜的好来。相比较吃东西而言我倒真的更愿意看菜谱,倒不是因为擅长厨艺,主要是因为我妈不在身边,看菜谱有画饼充饥同时不增加卡路里的妙用。而且我的想象力真的要比味觉要发达那么一点,很多东西在想象中不知道有多美味,真正吃到了却觉得不过如此。以前看扬眉的漫画随园食单——话说有个图片真是有趣很多,为啥教科书不出漫画版捏——在点心单里那个精工细作的云片糕,怎么挑面怎么揉加多少配料,看的不亦乐乎,等最后回过神来,撇撇嘴,不就是那个云片糕嘛。那些美食的无穷美妙滋味只是来源于我对我偏好口味集之大成的想象,见面不如闻名啊。
这本胡吃乱想让我喜欢的就是这样,只要有几个关键字,我就能在脑子里拼凑出我喜欢的东西来,川菜的麻在我的想象中是一种带着挑逗性的诱惑无比的麻,而不是在重庆呆了一个多月吃的那种让嘴唇颤抖不已的麻,以至于后来我都很没出息的要求只要不是辣的吃什么都行。再比如那个清新(or清爽?清甜?)的甜味——书不在手边,说错了别怪啊,那种甜在我的想象中是一种类似于甘蔗的甜味,但又不会像吃甘蔗一样有满口的渣滓,而是口感细腻绵软但又不会觉得全无嚼劲儿,嗯,或者我还是别吃真正的莲雾破坏我对它的美好想象了……
当然这本书更让人喜欢的是满足了我个人的偷窥欲,我出去玩的时候总是鬼头鬼脑的在人家住家门口张望,想看看那些当地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是啥样,这下我真的满足了,腊肉、小吃、古惑仔,哇,好一副生猛的生活写真照啊!里面紧随时代潮流的调侃也颇能满足我在饭桌上随时抛出几个段子的需要,比如我可以跟人说,忍冬,忍冬知道吧,就那个老在一些装13的文章里出现的那个,知道真名叫什么吗?说了你肯定猜不到,金银花,吓到了吧?哈哈,当时我也是这个赶脚。一本书能做到这样,我还奢望什么呢?
发现没有草稿保存功能,好吧,看着快下班了,就这样吧,最后来一句小学时常用的结束句:希望胡老师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