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10篇

发布者:燕语声声 2021-11-13 01:15 原作者: 文章吧

《万历王朝(上下)》是一本由高光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788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一):明清政权更迭,万历新政,高光从微观的角度展示了这次变革.

作为一部历史通俗小说,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描写生活化、具有真实感。作者的文笔相当朴素自然,多用短句,除引用诏书外,人物语言多用白话。对于皇室内部成员的描写并未将其符号化或是强调他们的贵族身份特点,而是以常人的视角展现他们的生活,因而读者并没有很深的隔阂感,而是仿佛在看一个普通的大家庭。比如经筵,作者是以万历的视角来描写的,作为一个孩子,他所注意到的是某些大臣的昏昏欲睡以及经筵结束后大臣们对食物的狼吞虎咽。写到慈圣太后,重点表现了她对张居正的微妙感情和对万历的疼爱,作为一个没什么参政野心的普通家庭出身的女人,她所要求的也不过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以及稳定的家庭,她有母性,也有作为女人对异性的钦慕。而本书所写的万历由于只到他刚成年之后,所以大多时候是一种孩童和少年的心境。这种少年的单纯和大臣们复杂的成人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对自己最信任的两位成年人冯保和张居正的逐步质疑,见证了个人的成长历程,也以一种略微反讽的态度体现了人性的两面。不过,本书有所不足的是,对于整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分析不够,缺乏一种“大历史”观,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喻示的深层含义并没有进一步深究。有时场景的转换有些突兀,缺乏衔接感。但瑕不掩瑜,对于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万历十五年历史尤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仍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佳作

《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二):高光的历史小说

高光的历史小说几乎包含了现代小说的全部元素,即现代视角、现代语感、现代节奏和现代阅读口味。决不像以往的历史小说那样,只拘泥于史实,人物往往成了印证历史的某种符号,也没有絮絮叨叨又干巴巴的大段大段铺排,其进程完全是由人物的性格和遭遇触发和推动的;行文之短促、简捷和精确,也是同类小说所少见的,凡别人用过的事件和细节,都被他毫不足惜地舍弃或避开了。再就是,作品一开始就锋芒毕露,充满悬念和动感,且直逼进矛盾的核心。

明万历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在这十五年中,万历王朝从风雨飘摇走向全面中兴,又从全面中兴走向政息人亡。有趣的是,这十五年历史可清晰地分为张居正辅政的十年和万历皇帝主政的五年两个阶段。历史小说《万历王朝》向我们展示的,就是万历十五年这段既风雷激荡、惊心动魄,又让人扼腕长叹的历史,是一部小说版的《万历十五年》。

十七岁的万历在张居正死后(万历十年)开始亲政,执掌大明朝江山。这个在张居正羽翼下成长的少年天子,由于性格被严重扭曲,最怕自己的政治生涯被张居正的功绩掩盖,因此执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倒张居正,否定张居正为大明王朝确立的治国方略,甚至查抄张居正府第,把张居正的十几个亲人迫害之死。因此当他否定张居正之后,社会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各种利益集团的冲突也更加复杂、尖锐和激烈了。

这是一部勇敢地跨过历史门槛,从正面全方位反映万历王朝兴衰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通过着力塑造张居正、万历皇帝、司礼监大太监冯保、圣仁和慈圣两个皇太后和张居正书房侍女琴依等几十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复活了一个朝代。让人看到治理一个国家有多么的艰难,历史要往前发展有多少曲折。而中国历史的发展之所以呈波浪形推进,与核心政治权利的开放与保守密切相关。作品紧紧抓住政治斗争这条主线,严肃、严谨并严峻地反映万历王朝艰难运行的历程。

《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三):另一番视线

提起明朝的万历年间,总会先有首辅张居正,再然后才是明神宗朱翊钧。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但就是这位皇帝,创下了中国皇帝历史上的一个“光辉”记录:长达28年未曾上朝。这是怎样一个辉煌?一名皇帝居然28年不理朝政。于是史学家们无不诟病:“明亡,实亡于万历。”高光的《万历王朝》便是从万历皇帝的视角还原这位28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真貌。

随着《明朝那些事儿》兴起的历史传记,历史类通俗读物如雨后初笋,让人应接不暇,高光的这部《万历王朝》走的并非戏说的线路,也没有多加时人常用的调侃大话插白的手法,正正规规走的是帝王传的路,从10岁的朱翊钧即位始,到张居正变革万历王朝昌盛,再到张居正变法之后,皇帝亲政再到君臣斗争,权臣奸攻,王朝中兴最终走向衰败的这段历程。

黄仁宇曾在《万历十五年》曾评价明神宗:“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身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囚徒,他的权利大多带有被动性。”“万历是个悲剧 制度下性格的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的同时 位置也决定于某些性格 没有办法 没有办法 封建制度里面全是框架和禁锢 万历恨铁不成钢的情绪里面还夹杂的 一点点的同情”。对于黄仁宇来讲,他是从宏观国家机器的角度看待明神宗,看待明朝中兴,看到明神宗在整个国家机器中被推动的无奈和渺小,然而对于高光来讲,他则是从个人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重新解读明神宗。而从人性这一点来看,也便是明朝风气风俗之外的作用。这样形之于笔下的明神宗也突破了历史上给皇帝下的规定模式,既定的模型套路,显得生活化亲切化许多。

一个背离朝政28年的皇帝,让人好奇也让人难以评价,但是在本文中,这场背离起因确是皇帝和臣子的负气率性之为,一场两个人的角斗,这不能不让人遗憾。明神宗,所谓的“万历怠政”,原来也并非是放松朝纲,只是习惯于幕后操纵,躲避权臣党争。明朝万历是一个让人尴尬的年份,因为对东林党的文字狱,于是后世文人写恶了万历,也因为清朝文人的笔墨涂抹,明亡始于万历的屡盆子最终也扣在明神宗头上。不过,倘若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28年,却又在位48年,那真是历史上的笑话了。原来错误在于10岁即位,太后,张居正,贴身照顾的太监冯保三人如铁三角一样的监控教育出了差错,引起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这可太严重了。可是明神宗明明是一个考顺的,勤奋的,宅心宽厚的皇帝啊。相比开国皇帝,万历的性格一方面不愠不火、深沉内敛,被权臣“温柔可欺”,另一方面双倔强固执,任性从心所欲。而权臣言官直谏和诤谏,也使得朝廷之上烟嚣弥漫。当言官骂声猛于虎,皇帝不理也实属无奈。也是言官制度干扰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鄙陋。少年天才意气风发,聪明而骄傲,志得意满,便有所懈怠。文中的万历王朝便是这样从另一番视线,看万历看明神宗,也让人有所警醒。

《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四):朱翊钧的创造力何以变成毁灭力——评《万历王朝》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明朝对于后世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有明一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国祚276年,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而在这个王朝中有一个皇帝却十分令人费解,他不是末代皇帝,却被史学家评为明朝灭亡之根源;他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长的,却创造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帝王记录;他即位初期意气风发、励精图治,后来却变得消极怠政;一代名相张居正既是他的良相又是他的良师,死后却被他彻底清算,搞得家破人亡、身败名裂……他爱郑妃、爱休闲、不爱上朝、不爱纳谏,爱私生活、不爱理国事,有个性、没理性,是个懒人,不是勤君,他就是朱翊钧,万历皇帝。面对如此怪诞的王朝和荒诞的皇帝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到底万历一朝发生了什么?且看《万历王朝》为你揭开历史如烟的迷雾,再现明末官场波诡云谲的阴谋与斗争,也让我们通过立后之争和“国本”之争这些皇帝的家事如何深刻影响到国事,并从中反映出皇权与官僚体制之间一旦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整个国家机器产生的将不会是创造力,而是毁灭力。

历史小说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最忌讳的就是将人物脸谱化、性格模式化、是非绝对化。比如我们很多传统作品中对曹操和诸葛亮的描写,都是平面化的定性,而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实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并不是历史的本质,也不符合人性的特点。在《万历王朝》中,作者没有隔岸观火的塑造人物,也没有按历史散文的套路抒发情感,而是生动的塑造出性格复杂、内心纠结的君臣群像,万历皇帝、张居正、李皇后、冯宝等等等等,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有着不同的追求,面对着不同的危机,但他们同时都是同舟之人,都坐在即将驶入风暴中的大明王朝这艘大却旧的船上,然而通州未必能共济,很可能相反是攻击,这也就注定了这些人必然在协作中有斗争、在斗争中有妥协,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那么势必发生愈演愈烈的连锁破坏反应,而最终承受这些破坏力的也只有大明王朝这艘船,当它不能承受这些人的折腾,旧船瞬间就变成了破船,这个过程就集中在万历执政不理政的后二十八年。

万历十岁登基,师从内阁元辅张居正,这本是一对黄金组合,老师是名师也是能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精心辅佐少年天子读书习政,学生也是高材生,言听计从进步神速,再加上家长慈圣皇太后的支持,还有皇帝近侍冯宝忠心不二的当陪读,万历初政一转父朝的颓势,于吏治、国防、赋税、交通、书院诸方面大刀阔斧推行“万历新政”,十年改革,“海内肃清,四夷臣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万”,明朝社稷大有强势反弹之势。但这一流老师、一流家长和一流陪读教育一流学生的结果,却在后来的考试中一直得零分,早期的创造力造就的辉煌,全被后来突变成的毁灭力以摧枯拉朽的速度破坏掉。原因到底出在哪里?纵观《万历王朝》一书,我们惊讶也遗憾的发现,其根源却恰恰是在他励精图治的中兴期间,个中原委,书中可以找到一个相对完整而准且的答案。

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对万历朝一个横断面的鸟瞰,那么高光先生的这本《万历王朝》则是一次贯穿的体验,让我们跟着他细腻而朴实的笔触,进入这个悲剧开始的时代,见证一下朱翊钧的创造力是何以变成毁灭力的。

《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五):家天下则亡天下

明朝亡于万历(“明亡,实亡于万历”),这在史学界已然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万历皇帝十岁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大明王朝国祚276年,万历一朝则占了约五分之一的时间,何况这位“神乎其神”、“神经兮兮”的神宗皇帝,还有28年的时间不理朝政,他对于明朝的兴盛存亡至关重要。

评说万历自然离不开张居正,张居正既是帝师也是能臣重臣。

先说帝师。张居正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呢?如果从传统的角度来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张居正绝对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为了激发小皇帝的读书乐趣,张居正亲自编撰了图文并茂的《帝鉴图说》,取义于“视其善者,取以为师”、“视其恶者,用以为戒”,分外了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可谓用心良苦!!普通人家“望子成龙”,张居正可是“望龙成龙”,这其中的差别不言而喻,可这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张居正自己最清楚。

10岁的孩童,本该呼朋引伴、玩耍嬉戏,纵然皇帝也不例外,这从万历对冯保和乐儿的称号中便可看出,冯保被称为大伴,乐儿被称为小伴,可见小万历是多么渴望伙伴。然而,对于一个10岁孩童,成天要被灌输帝王之道、治国之术,想想也不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如果,张居正能够掌握一些当下的亲子教育理念和学前教育心理学,结果会不会大不同呢?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一个人品格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自身资质、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等等。同样是幼小登基的康熙与万历截然不同,所以有人推测万历的贪财小气或许与他母亲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万历来说,一味地被要求担当的结果,日积月累到了最后就是逃避责任,这也就是为何会有28年不理朝政的因果。有人说他这是懒,甚至懒于享受权力的快乐;其实,我觉得这就是逃避,他在逃避责任。当然,在这个方面他的爷爷嘉靖皇帝才是始作俑者,嘉靖皇帝借由“壬寅宫变”,20多年不上朝,有了嘉靖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历自然乐于步其后尘。可怜张居正,百密一疏,《帝鉴图说》为何不说这一出呢?!

再说能臣。显然,张居正不仅是能臣还是重臣、权臣。关于他的政绩很多历史类图书都有书写,而且还有专门写他的书,这里想说的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明朝的皇位好像特别具有稳定性。相比较而言,明朝的大臣多是“公心”大大地大于“私心”,这从选立嘉靖中便可看出,N多的历史经验是立小皇帝,立小皇帝的好处只要看古装影视剧便看知晓。而当时的内阁与太后选立较为年长的嘉靖,这显然是为了明朝老店的兴旺着想,即使后来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大礼仪”事件,嘉靖依然坐稳了皇位。而万历28年不理朝政,政权居然平安无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猜想这与明朝的言官制度有一定的关系,言官在很大程度上担当起了皇权捍卫的道德战士。自太祖皇帝起,明朝政府赋予了言官很高的职责与荣誉,言官可以一谏再谏,这是任何朝代的言官都不曾拥有的优待和礼遇,知遇感恩,言官自然忠于这样的王朝皇权。或许,这也是海瑞为何只能产生在明朝的原因吧。

关于这一点,言官制度的道德制约作用是我个人的推测;如果用钱穆先生关于汉代政权制度的观点来解释,应该更合情合理。钱穆先生认为,汉代的制度,在皇帝与宰相、皇室与政府之间,确实有一番斟酌的;随之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之间不免发生许多微妙的关系,到了明清则是皇权独大了。

现在,再来说说万历。本人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位神宗大人,那就是缺文韬少武略富余的都是小心眼。文绉绉地说叫“家天下”,通俗直白地说,分明就是一个精明吝啬抠门小气的大地主。最后的结尾更是充满了讽刺意味,万历找矿找上了隐,连大小珰们供养“宝儿”的银子都掘了出来,这个“根”是好挖,可是大明朝的“根”也岌岌可危了,可怜崇祯皇帝再努力也回天乏术了。

《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六):万历王朝——两个人的战争

似乎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个规律,就是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明朝也不例外,前面几朝皇帝都还有所作为,明英宗再土木堡之变成了俘虏;英宗的儿子宪宗好方术,沉溺女色,致使宦官奸贼祸政;之后是他的儿子孝宗弘治皇帝,被誉为“中兴之令主”,重整一下明帝国政治,延缓了明帝国的衰落;到他的儿子武宗当政,正德皇帝是出了名的荒淫好色皇帝,后宫几千佳丽不够,还爱好到民间寻花问柳打野食,看来真是家花不如野花香,民间传说中的游龙戏凤姐(不是网上那个凤姐)就是他的艳史之一;他之后就是闻名的嘉靖帝,初期尚有政绩,后期也步入荒淫,且迷信丹道,最终服丹药中毒而死;他之后是短命皇帝穆宗,在位7年就死了,他十岁的儿子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神宗万历,创下皇帝罢工的历史记录;他的儿子光宗即位,纠正了一些他老子的错误,做了一些弥补帝国衰亡的工作,本可以重整朝纲,可惜本身身体不佳又纵欲过度,只做了1年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熹宗继位后,任用奸佞魏忠贤,明朝进入最黑暗的时期,北方努尔哈赤兴起,攻占沈阳,明帝国已经濒临崩溃,神仙难救了;之后崇祯皇帝想扶大厦之将倾可惜已是回天无力,大明朝已无可救药了。

史书说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责任大部分在万历皇帝身上。万历皇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到底做了什么?他怎么就成了史上罢工时间最长的皇帝?写他的书不少,最出名的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选取了张居正死后的第五年的万历十五年这个比较平静的年份,从普通官员到首辅、内阁,再到皇帝,几方面揭示整个明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从而挖掘出明朝衰亡的根本原因。另一部比较出名的是著名历史学家朱东润写的《张居正传》,传主虽是张居正但其实万历也是主角,可以这样说,他们两个人的恩怨贯穿于整个万历王朝,即使是在张居正死后,万历仍然笼罩在张居正的阴影下,在与死去的张居正斗争。整个万历王朝就是万历皇帝与张居正两个人的战争。

高光的这部历史小说《万历王朝》精彩的演绎了万历与张居正之间的斗争故事。全书上下两部,七十余万字,上部从隆庆皇帝死前托孤9岁的太子朱翊钧给高拱、张居正、高仪三大臣开始,写张居正的夺权当政,大权独揽,施行改革以及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教导抚育过程。一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死。下部开始写张居正死后,遭言官集体反攻倒算,万历皇帝开始清算他的恩师张居正,之后为了“立储之争”与大臣对峙,开始长期罢工,不理朝政,长达二十八年。这就是《明史》所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的来由。

故事人物众多,故事精彩纷呈,完全可以拍成电视剧。之前已经有过一部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那是以张居正为主角的,本书可以改编成以万历为主角的电视剧,但是估计很难通过审批。因为他可以说是为政者的反面教材。我其实更感兴趣的是万历的心理变化。他怎么就会对张居正如此仇恨,要赶尽杀绝。我想这可能就是张居正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他采用严格的教育方式,像严父一样一丝不能马虎,万历皇帝觉得张居正一直对他是温和的,唯有一次在他背错书时,张居正厉声吼道“当作勃字”,这是不把自己当皇帝看啊。还有一件事,他和小太监一起溜出玩,结果一个太监得罪了他,被他打了,回来被太后和张居正知道了,用霍光的事来暗示他,要废了他另选皇帝,逼他写《罪己诏》,就像我们小时候做错事,老师要写检查一样。万历本来就是个心胸狭隘记仇的人,为此深深仇恨张居正,这就是后来列举张居正罪状里的所谓威高震主。张居正只注重文化知识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去忽略了心理教育,他不知道,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被压抑的的东西早晚一天会爆发出来,这就是他后来清算张居正的原因之一。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说他属于心理病患者。后来文革时期红卫兵批斗整治老师也有很大因素是出于这种心理,古人今人的人性是一样的。

万历还有贪财的毛病,他让江西上供瓷器、挖矿然后拿去内市上去卖,卖的钱换成珠宝给他,他查抄恩师张居正、大伴冯宝的家,也是为了他们的财产。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财富都是皇帝的,他还这么贪财,收刮民财,这也是他成为历史上著名荒淫昏君的原因之一。

如果张居正在位,万历可能一直会是那个有些惧怕张居正的无为皇帝,因为张居正都已经把事情办好了。但大明已无张居正,他死了,在没人可以管束他了,万历本可以有一番作为的,但是他再次无为了,只是这次是不作为,就是高阳说的“懒”,在后宫玩乐,不上朝,不批奏折,政府有官员的缺也不再任命新官员补缺,就那么空着(不像现在官员是人满为患)。在万历死后二十多年,明朝就灭亡了,罢工二十八年的万历皇帝确实难逃其责。

《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七):疯狂王朝,暮色重重

有关大明王朝的历史、或者故事读了不少,开祖皇帝朱元璋、成祖朱棣、嘉靖与海瑞、万历皇帝与张居正、崇祯与李自成等等。

在这种种人物之间,最让后人费解的就当属万历与张居正了,曾经的师徒,一个是万事干练的首辅、一个是幼小被托孤的小皇帝,两者曾相互信赖,可是最终却反目成仇,一个落得个死后曾经一时风光,结果没多久又一落千丈,家财没收,亲属受刑。万历王朝曾突显的中兴也慢慢走向了暮年,使得明朝基业由此开始了衰败的道路。

此次有幸读到了高光先生的大作《万历王朝》上下册,其实这本书原来是万历王朝之血色帝国和万历王朝之暮色苍茫两部。

小说从全方位的描述了万历王朝的兴衰,九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继位,他依仗托孤大臣张居正,让其开始了万历王朝的改革。王朝走向了昌盛,但是在十七岁的万历在张居正死后,开始亲政了,执掌了大明王朝,结果谁知道却开始了一番血雨腥风,一番番君臣斗法、臣子间互相攻讦,最终朝堂论纷纷,一时的中兴之象也渐渐成为泡影,一步步走向了衰败,万历废政长达二十八年,将明王朝逐渐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期间的种种事件都成为后世一直探索的谜。但是这些谜中不得不说的就是万历皇帝与张居正了。

九岁的万历皇帝继位后,一个弱小皇帝与两宫太后面对掌握实权的内阁,特别是内阁的首辅高拱。说到内阁,不得不说明朝的内阁制度,该制度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到了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特别是到了成化、弘治朝之时,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再经过嘉靖、隆庆朝的发展,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而高拱在万历眼里是一个很刻薄很严厉的老头,高拱的言语他除了服从没有任何办法。皇帝、内阁大臣、宦官三者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角关系,三者中任何两者联合,都足以让第三者备受挤压,即使是皇帝也是如此。要么内臣与宦官联手合力挤兑皇上,要么就是皇上和宦官联手打压内阁重臣等等,究其所以就是权力争斗,真正的实权掌握在谁的手里。但如果三者能摒弃嫌疑,三者联合那便是中兴之道。

张居正为了大明王朝的中兴,选择了与两者联合,但是由于皇帝弱小,那最先联合的必须是宦官,这一直是张居正被诟病的。张居正在掌握了内阁后,他的一系列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而张居正选择与宦官合作,做到了首辅,可是其他大臣就是不能接受联手宦官,因此,对张居正的改革多加非议,更重要的是一些大臣是高拱的一手提拔的,从而导致更加深恨张居正。而张居正在联手宦官之后,扳倒了高拱,更掌握了实权,可以大刀阔斧的改革了,并有权力打压不支持他锐意改革的一方。打压的手段不可不为严厉,实际影响也超出了他的预想,因为这里面有皇帝与宦官联手的效果。总之,皇权在上,皇权一击,顷刻覆灭!

在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之后,在被打压一方渐渐选择了躲避之时,张居正手握至高无上权力,张居正也飘飘然了,在内阁中更有唯我独尊、唯我言行必果之势。面对父亲离世回乡必须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到期后方可回朝为官。但他觉得改革才刚刚进入佳境,要是自己走掉,一大摊子事情就没人管了,所以他选择了夺情(指事物太急,绝对不能走,皇帝批准,可以留下)。结果正也是后来大臣们诟病他最好利器,大权独揽,从不放权。更糟糕的是他回乡拜谒父亲的时候,那沿路的风光不可不为壮观。后期生活作风也大大走向了异端,让他失去了在万历面前那正派的形象。

权力至上,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权力给自己带来的巨大诱惑,掌控之后便慢慢沉浸在其中,乐不思蜀,忘其本性、忘其本道,最终只能走向毁灭,更何况是在当时的封建王朝。

因为再高的权力,也是换地赐予的,要么你取代皇帝,要么你就要臣服于他,将至高无上的权力赋予他,而不是你。

但是张居正忘记了,他忘记了,皇帝没有自己行使权力的时候,便是你走向深渊的开始。万历九岁不懂,但是17岁后他就明白了,权力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你想和他分权,这只是妄想。

另外,整个大明王朝的皇帝都有一个独特的喜好就是贪财,更确切的是为自己敛财,他们宁愿后宫财富无数,但是就不喜欢国库充盈,更不喜欢用自己的钱办理自己的事情,因为他们始终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天下之物,皆是他所有。万历更是如此,因此,张居正总是希望万历能用内宫钱办理内宫的事情,这是最失策的地方。对于贪财者来说,你让他散财好似要其性命!

最终你们只能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万历朝在中兴的道路上起航,但是又在起航中戛然而止,让一切回归三权的内耗中,最终让明王朝走向了覆灭!

《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八):让我想起了新《水浒》

高光所著的《万历王朝》上下册,洋洋七十余万字,几天看下来,这部讲述明朝故事的小说却总是让我想起新版的电视剧《水浒传》,而究起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吧:

一,新《水浒》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就在于它有很多的穿帮镜头,而小说《万历王朝》也有这个毛病。那位说你可别扯了,小说里还能有“穿帮镜头”?这里我要解释一下,镜头是电视剧的元素,是一部电视剧最基本的部分,如果一部电视剧的镜头不够合格,那么这部电视剧就肯定不合格;而对于小说来说,尤其是对于历史小说来说,它的元素就是语言,假如一部小说的语言有问题,那就和电视剧有穿帮镜头一样,是会产生一种“娱乐”效果的。那么,《万历王朝》的语言有什么问题呢?主要是它的语言太过“现代”,不仅用词“现代”,观点更“现代”,随便翻一页,就会看到“你这样做是伤害大明王朝”这样的语句,这里的“伤害”二字就明显是现代语言的说法。而小说里的人物随口就会说出的“明朝将亡”“明朝早晚完蛋”“别让明朝王了”之类的话,就更是太现代了,要知道,明朝是封建王朝,虽然那时候的文字狱不是特别盛行,但胆敢说“明朝要亡”那也是大罪了,不是随便就可以说的,尤其是“明朝早晚完蛋”这句话,则更是语言和观点完全“现代化”的代表之语,这话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看还挺痛快的、而且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也是实情,但是这样的语句无论是其语言风格还是思想观念都是很难出现在万历年间人物的口中的,它的出现就像新《水浒》里的自行车,怎么看怎么别扭。除了太现代以外,小说中的语言也过于啰嗦,句式也过于单一,当然,“别扭这件事做好了,也可以叫作风格”。

二,历史常识出问题。新《水浒》里的玉米地和锦衣卫被观众集体炮轰,说缺乏历史常识。电视剧的编导缺乏历史常识会被轰得很惨,那么写历史小说的呢?高光是不是缺乏历史常识我不敢妄断,但我还是觉得他对历史素材的把握和处理并不专业。在我写这篇评论之前,我有意查了一下高光的作品,我发现他从孔子写到秦王写到司马迁,然后又写到万历,其历史视角之宽让人惊叹,然而也正是这“宽”,反而让我对他的专业度产生了怀疑。近年来,很多历史学家走红,但是他们都有相对的研究时段,比如易中天先生是研究秦汉的、阎崇年先生是研究明清的,都比较“专一”,专一才能精到。而像高光这样从先秦跨到明朝的,想要都写得很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高光身上有一点我比较佩服,那就是他确实阅读了很多相关素材,这一点从他为《万历王朝》所作的注释当中就能够看得出来。然而这些素材又往往是些野史。当然,作为小说,野史上的东西也不可少,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以正史为纲,以野史作细节比较好。而作为一个历史小说的作者,如何使用手头所掌握的材料就非常有学问了。而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是太认同高光的处理。首先,他明知道一些史实却有意不按史实写,比如朱常洛出生是在冯保去位之前,这是作者明知道的,并且作了注释,可是他却偏偏要把朱常洛的出生写到冯保去位之后,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其次,有些重大史实他没有写,且不说这种以“万历王朝”命名的书把万历后十五年的生命历程和历史大事都去掉了,单是小说中重点写的张居正和冯保的事件当中,作者也漏掉了很多重大的事件,比如万历儿时的“罪己诏”事件,作者虽然有提到,却并没有太多的阐发这件事,然而要知道,此事对冯保后来的遭遇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不应该省略的,还有冯保建生圹的事情,这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作者同样忽略掉了;第三,有些历史事件不正确,比如朱常洛出生前前后后和郑妩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小说里却化于无形了。还有第四点,这第四点,实际上是这部小说和新《水浒》的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

三,过于狗血的剧情。新《水浒》的剧情非常离谱,而这部《万历王朝》的剧情同样如此。某“教授”曾宣称《水浒传》“很黄很暴力”,其实《水浒传》被这么评价很冤枉,但是《万历王朝》却确实“很黄”,从头到尾,到处可见一个“脱”:万历脱,而且玩3P;张居正也脱,且是多人同欢;连戚继光也脱;甚至太监也脱……真是脱不胜脱,我想如果把这些“脱戏”都全年,这部书的长度会减掉一半吧,由此可见,这本书的剧情大部分是以“脱”来支撑的。当然,“脱”也正常,历史、张居正、戚继光在历史当中肯定也都“脱”过,也没什么了不起,而这部书里最了不起的就是那个“琴依”,这个明显是作者生造出来的角色聪明绝顶又冰清玉洁,张居正百思不解的事情,她三言两语即可解决,张居正临死说不出遗言,她就替张居正把所有的遗言都说了。对于这个人物,我个人是非常的不爽,现在不管什么朝代什么戏,都要有个万能无敌超级的女人,我不知道为什么影视也好小说也罢一定要加这么一个角色,实际上这样的角色非常的讨厌。而高光在这部历史小说里也加了这么一个角色,倒是很符合易中天先生说的“小说的肤浅”。所以这也是我说的高光对历史素材的第三个不可取的态度——无中生有。虽然小说允许无中生有,但“生出来”这个一定要可以为小说增色,而琴依这个角色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小说变得肤浅。

那么,这部小说有没有优点呢?就像新《水浒》也有优点一样,《万历王朝》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人物情感把握上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的。这一点对现代人还算是一些长处吧。

《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九):万历怪相

读史时间对我来讲已经不短了,所谓读史的方法我也有自己的看法。读史不外乎史中之内容,人和事则是核心也就是说读史的切入口总不外乎了解历史中的人和事,我个人更关心历史人物引出的历史线索。《万历王朝》一书体裁并非正史而为历史小说,可能很多人因此怀疑此书的历史真实性,然这种怀疑是对历史小说的无知。历史小说虽为小说体裁,当中很多内容都为文学修饰和故事编造,但总体上都是根据正史的主线开始的,《万历王朝》中的主线不仅依照正史,而且其中还进行了一些注释,可以说《万历王朝》作为了解万历时期的宫廷政治史一点不为过。当然,了解万历一朝的人大多认为《万历王朝》里的核心人物可能就是万历首辅张居正,而且我却认为作为小说这里的核心人物仍旧是特色鲜明的万历皇帝。因此我认为此书中主体就是万历与其他若干主体的关系。

1、万历与张居正。实质上隆庆皇帝与张居正本才是真正的君臣关系,怎料想张居正正当大展宏图之时隆庆皇帝便已死了,而年幼的万历此时登记根本无法独撑政局,此时的张居正与万历的关系已经逐渐形成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诚然,君主专制下的社会不允许张居正公然当太上皇,但实际上作为帝师、首辅再加上和李太后的关系不错,已经在事实上营造出了万历朝的相父。万历在初期对张居正是格外的仰赖甚至敬仰,但随着其成年种种人的欲望膨胀了,张居正作为帝师进行的规制已经被万历看作是罪恶,也为之后的清算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张居正的悲剧所在,张居正在明朝可谓一代名相做事雷厉风行、办事很有条理而且心中藏有真正的智慧,但是他正如其用人观一样并非是清流,可能也有贪财好色的毛病也正是这个毛病让万历很是讨厌,为什么自己都不干净反倒教导别人?另外除了考成法、一条鞭法的改革外,他还取缔了书院,这一点在现在看来非常的不明智,看似就像焚书坑儒的遗风和文字狱的前兆。万历在其后期想竭力抹掉张居正在他执政时期的影响,结果并非他想的那样,张居正就像阴魂一样始终跟随者他,张居正有政才也有权谋能平衡所谓的内外朝,尽管言官不断地干扰但在其生前都是没有用的,所谓的万历新政始终在实施着。

2、万历与冯保。明朝自开国以来就赋予太监以很大的权力,这是朱元璋的设计这一设计帮助他了解朝中文武百官的所思所想,确实对避免外臣掌权压制皇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并没有想到如果外朝与内朝联手了会怎么样。之前的严嵩那么做了,之后的张居正也会那么做,一张“晚生”的帖子放在冯保的桌面上就意味着,冯保将来会是张居正在内朝的绝对搭档。冯保是太监这一非常可悲、可怜人群中的独特之人,他精通琴棋书画这是其他太监望尘莫及的,并且它是万历的“大伴”特就是把万历从小带到大的太监,他一心为万历而万历也很感念他,由此张居正才和冯保合作了一场“万历新政”,可能我们要恨冯保排除异己的勾当,我们要恨冯保贪财并且好畸形恋爱,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冯保有功,他帮助张居正完成了宏远的政治抱负,一定程度上也在挽救明朝。可悲的是也正因为这一功劳导致他和张居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当然他毕竟没有死但在精神上受到了绝对的打击,之后的司礼监掌印较之冯保根本无法比较,就连万历也能看清这一点。

3、万历与李太后。李太后普通人家女儿,没有什么大才,但她明白儿子必须成为大气之主,因此对于万历的教导是从小就开始的,相比仁圣皇太后李太后管教万历则是十分的严厉,她主张张居正对万历严加管教。李太后没有武则天、慈禧的政治野心,她只希望万历稳坐皇位,天下平稳太平也就行了。万历是出了名的孝子,但是这种孝顺只是一种表面,要么怎么总说以孝治天下,这是集权王朝的成果。在张居正死后,李太后也基本上变成了哑巴,什么良言相劝也变成了万历的记恨,他记恨张居正的阴魂还能左右其母后的态度,李太后也看出了万历的心思索性也就作罢了。

4、万历与张居正之后的内阁。张居正之后的内阁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其一张四维与申时行的组合,这一组合实质上是貌合神离,当然张居正时期的内阁也可能不是一条心,但是张居正尚且能够控制整个内阁,而张四维作为首辅则勉为其难了。张四维的治国思维是以商治国,现在看来以商治国的重商主义真有可能提前引进资本主义也不一定,当然内阁里并非张四维一个人说了算,实质上他还没有申时行混的好。申时行主张无为之过,这种主张放在万历时期也并非不可行,然而万历朝皇室腐朽、吏治败坏、税收沉重,那么申时行的主张就不可能被万历采纳。从张四维下台后的情况来看,申时行保守施政作为不多,可能就像他自己所说自己是不行,但是换别人还不如他了。万历与张四维、申时行并无仇恨,但自从张、申两人反对清算张居正后,万历对张四维就算失去了兴趣,也导致了张四维下台报复落空。申时行上台后万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对内阁是愈加的瞧不起了,申时行、许国即王锡爵力图共同撑起危局,但事实上万历根本就没有他们的想法放在眼里,总之国家问题与他无干至于那些内阁大臣更是无心接触了。

5、万历与冯保之后的宦官。冯保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不会坏了朝政纲纪,最起码他不会把皇帝变成昏君,虽然冯保之后的司礼监掌印张宏并无什么大奸大恶之心,但是其爪牙张鲸、张诚却决然是那种人,在这些人的操作下万历一步一步滑向昏君的境地,当然万历还是在自己做主,但是这种做主的背后都是这些宦官在煽风点火。不过,这些宦官忘了他们只是太监即皇宫中地位很卑微的人,皇帝的命运永远不可能被他们操弄,最终皇帝还是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的尤其是昏君,他们更会这样。这样看来张鲸、张诚之流最后失势并险些丧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6、万历与言官。言官自从张居正上任伊始就开始造次了,他们表现出了对政治的不负责,事实上就是一帮子乌合之众。或许现今社会的一些人会反对我那样的看法,甚至认为我是赞同腐败吏治的。我反对任何形式的腐败,但我更希望政治能够取得成功,也就是说社会能够更加富足,民众能够得偿所愿,然而一味的反对、一味的争论是不可能有任何效果的。当然张居正是强势的首辅,他在那些言官只有碰钉子,但当世间已无张居正后万历就懂得了只有言官才能打击张居正的残余势力并制衡内朝和外朝的所有官吏。在万历的眼中言官才是真正的走狗,而也是陈三谟此类人物能够昌盛的原因。诸如葛守礼、杨锦等人才是合格的言官,他们不仅能够监察百官更能够把握政局。

至于万历与后宫、武将的关系,似乎不需要展开说了,因为都很直白和简单。前者万历只把他们当成泄欲的工具,他恨不能玩尽天下所有的美女,而且这些美女最好在皇宫不要穿衣服;后者万历也从来不敢随便挑剔,因为他很清楚武将是他能享受这一切物欲的根本保证,武将就是他的“门神”。

万历朝是明朝比较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可以与当年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时期相提并论,当然这一时期中国的物质丰沛量是比不了那时的苏联的,但和苏联衰败的原因一样都在于一个关键时期的失败。明朝和苏联一样毁灭的原因关键不在于最后一个时期,而在于之前的关键时期没有正确的选择。万历怪相就是这样,《万历王朝》通过展现万历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关系,说明万历根本就没有把自己与天下联系起来,他总认为自己的钱是自己的国库的钱才是天下的,有些人认为万历错在把自己和天下混为一谈,这样的观点恰恰是错误的,他正是没有这样看才导致国家始终亏空,万历自己可能都会怀疑还是不是皇帝了,他的钱到底是不是从天下来的,那么天下有灾难了是不是应该用自己的钱去救济呢?

《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十):当靠谱的臣工遇上操蛋的皇帝,大明这艘破船该驶向何方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百度百科)。依此而论,高光的《万历王朝》,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

该书以万历、张居正、李太后、冯保、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等历史人物以及张居正改革、万历十五年、立储之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全景式展示了万历新政十年的波澜壮阔和新政废除后的风雨飘摇。从小说的角度看,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与评判,没有脸谱化,也没有囿于传统,而是始终围绕人性与人格,力求人物形象真实可信。从历史角度看,该书将皇权与内阁,清流与循吏,体制与人力之间的矛盾揭示的非常到位,可以说,虽然该书只是一部历史小说,但书中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自身的曲曲折折,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绝不少于《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经典。

万历皇帝既非开国之君,也非亡国之主,但他的知名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非常高。他绝不是历史上最昏庸无能的皇帝,也绝不是励精图治的明君,但绝对是最有个性,最操蛋的皇帝。他年幼的时候,在张居正、冯保、李后这一权力“铁三角”的严厉教导下,也曾希望自己能成就尧舜之业,做一代明君。但在他长大以后,却逐渐发现自己敬畏的先生张居正,还有那个从小背着自己买糖葫芦,并走街串巷的“大伴”冯保,实际上并不是尊圣人之道的正人君子,而是贪财好色,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至于那场让明朝显现出起死回生迹象的“万历新政”大戏,真正的一号主角是张居正,二号主角是冯保、李后,贵为皇帝的自己其实只是个配角。如果说这种被欺骗的感觉和被忽略的滋味,是万历下定决心清算张居正和冯保的心理原因,那么,通过清算,君临天下无疑是清算的真实目的,至于心理原因和真实目的哪个更多一点,无论是已奉为经典的《万历十五年》和《张居正大传》,还是近年来的《明朝那些事儿》,都比较倾向于前者,高光的《万历王朝》也不例外。

书中对万历皇帝这种被欺骗、被忽略的心理的描写有好多处,比如万历得知张居正回家葬父途中的豪华铺张,得知张居正大病之际仍有一帮乐女伺候在侧,得知冯保被抄家后惊人的贪墨,在张居正死后他内心深处多次冒出“我就不信,大明王朝没有你张居正不行”的念头等,每一次描述虽用墨不多,但却将情节和心理结合的非常好,血气方刚的万历用给帝国大换血的激烈方式释放多年来的心理压力,这种自毁长城的蠢举用政治经济学是解释不通的,但用心理学却很好解释。当一个人被欺骗,被忽略,被压抑的时间太久,往往会导致心灵扭曲,而一旦有释放的机会,其破坏力和报复性不仅仅是利令智昏,而且能摧毁一切。

如果说,对张居正和冯保的清算是万历在年轻无知时的一种心理宣泄尚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清算结束后,万历的表现操蛋的让人大跌眼镜。开始清算张居正的时候,张四维、申时行这些肱骨之臣,邹元标、赵锦这些清流之士都清醒的认识到清算对大明王朝实属伤筋动骨,万历或许也很清楚,但是为了赌“我就不信,大明王朝没有你张居正不行”这口气,即使天下是他朱翊钧的,但还是要赌这口气,这时候的万历有点混,或者有点二。清算完毕后的万历十五年,天灾人祸不断,所有人都感受到大明王朝的风雨飘摇,可这时候的万历不但不思励精图治,反而做起了甩手掌柜,无论言官,还是阁臣,无论民生,还是边防,万历统统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只有内宫的女人和手里的银子。当他看到宫内的珠宝被大小太监从粪车中偷运出宫,在内市贱卖后赎回“命根子”的那一刻起,万历心里其实很清楚,这时候即使张居正再生,大明也无法再起死回生了,自己所能做的只是整治内宫,防止自己的珠宝和银子外流,可结果却是扶植了一个比冯保、张诚更可怕的魏忠贤,当我看到狗食儿真名叫做魏忠贤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很清楚,万历王朝马上要结束了,大明王朝很快就要结束了,因为,魏忠贤不仅是宫中十多万“没那玩意儿”的大裆小裆们的活老祖宗了,而且成了九千岁了,距离万岁就差那么一点点了。果不其然,魏忠贤这个名字出现后,高光的《万历王朝》也匆匆收尾了。

万历皇帝的另一个名字叫“罢工皇帝”,其实,皇帝罢工不要紧,因为有时候“无为而治是为大治”,更何况文官制度为明朝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首辅大臣,万历一朝的几位辅臣,无论哪一个都是拿的出手的。之所以说万历皇帝最操蛋,是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他既不像儿子朱常洛那样愚钝,也不像孙子朱由校那样痴迷自然科学(木匠皇帝),很多事情,很多道理他自己都很明白,但他对待任何事情,无论轻重缓急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但不为臣民着想,甚至不为自己着想,很多事情,万历都是“事虽关己,但仍高高挂起”。除此而外,万历有时候喜欢搞点恶作剧,有时候喜欢耍无赖,这不但不是帝王之风,而且连厚黑学都算不上。

《万历王朝》中,有几件事将万历的操蛋暴露无遗。万历在内宫将一帮大小太监、宫女当军队训练,从训练中体验自己冲锋陷阵的快感,当时的兵部尚书张学颜以此举危及皇室安全为由进行直谏,可万历的答复大有“皇上不急,急死太监”的风范;申时行上疏直言立储一事,惹怒了万历,万历连夜传旨让申时行面谈,可申时行来了后,万历却和一帮嫔妃太监云雨至天亮,让首辅大臣在门外站了一个晚上,对自己的无赖行径,万历却说“我就是让他难受”。此外,每当灾难发生,户部没钱赈灾时,万历总是说,赈灾是首辅的事,应该从户部拿钱,而且经常把“我自己的钱怎么能用来救灾呢?”这句操蛋的话挂在嘴上。从万历处理内宫丢失珠宝一事来看,他绝对不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但问题是他只对自己的银子和女人感兴趣,其他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他要么不管,要么瞎管。读完《万历王朝》,万历的形象,是既清晰又模糊,有时候觉得他是一个孝敬母后,爱惜女人的君子,但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不务正业,心理和精神有问题,行事不合常理,操蛋至极的皇帝。

人们常用上梁不正下梁歪来形容上行下随,但这有一个过程。万历虽然很操蛋,但万历一朝的臣工们却大都很靠谱,正因为此,万历王朝才能在风雨中飘摇40年,这一点必须归功于文官制度。封建专制时代,皇帝是世袭的,臣工却是科考的,傻子可以当皇帝,但傻子绝对做不了首辅。《万历王朝》中的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四人(申时行与王锡爵之间,尚有王家屏、赵志皋两位首辅,但小说中做了文学处理,在申时行、许国致仕后,由王锡爵直接任首辅),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思想、性格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知行合一的宰辅之臣,这一点超越了许多传统的观点。

张居正性格霸道,做事雷厉风行,在治国理念上却比较传统,他信奉以农为本,反对张四维以商富国的主张。在推行新政过程中,他不沽名钓誉,而是结交内宫,压制言官,关闭书院,重用循吏,这既保证了新政的推行,但也备受诟病。张居正的名头实在太响,但关于他的是非功过,无论当时,还是历史,都是功大于过,这一点争议并不大。这一点绝不是万历在清算时所说的“治国略有小功,但功不抵过”。高光在《万历王朝》基本沿袭传统。唯一有一点作者似乎有所取舍,那就是很多人包括史学家都认为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暧昧不清,甚至有逾越雷池之举,从而这也是万历清算张居正的重要原因。在《万历王朝》中作者还算笔下留情,虽多次描述了李太后对张居正少女怀春般的微妙心理,但也仅限于此。

张四维出身富商之家,但却是一个为人处事非常厚道的人,在治国理念上,他推崇以商富国。在很多脸谱化的文学作品中,张四维被塑造成一个只会投机钻营,一心往上爬却没有什么能耐的人,张居正的形象有多光辉,张四维的形象就有多污秽,《万历王朝》让我看到一个近乎完美的张四维。他不喜欢张居正的做事方法,而且与张居正的治国理念相悖,但他和许国、申时行等人一样,反对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是他,动过冒死上疏以保护张居正家人的念头,这种品行委实可敬。而他“以商富国”的理念,在今天看来,如果真正得到贯彻,其效果决不亚于张居正的改革。

申时行性格柔弱,做事瞻前顾后,推崇道家的无为而治,写的一手好文章。虽然,张居正生前看好申时行,万历也喜欢用这样的人,可惜的事,张居正无法预料身后事,万历更不是汉文汉景帝,申时行晚生了几百年,所以,只能做两头受气的风箱之鼠。申时行总是希望通过委曲求全来顾全大局,但言官弹劾他的尸位素餐,万历总觉得申时行不能像张居正那样让自己省心。如果说张四维的亮点在于以商富国的超前理念,那么,申时行的亮点就是在立储一事上,敢于打破传统,支持万历的废长立幼,因为长子朱常洛是个智商有问题的孩子。遗憾的是,不但申时行,就连万历本人也无法真正做到废长立幼。

王锡爵不但性格耿直,而且其品格和操守让虽同为内阁辅臣,但却属于政敌的申时行、许国钦佩。《万历王朝》中,多次描述王锡爵阻止甚至痛斥自己的门生,同时也是言官领袖的陈三谟弹劾申时行。虽然,他对申时行的很多言行虽很反感,但他没有下黑手,而是当面直陈,正是王锡爵的刚正不阿,多次给了申时行直谏的勇气。

除了这些优秀的辅臣外,万历王朝各个领域也是人才济济。让恩格斯钦佩的水利专家潘季驯,冒死坚持在京郊种植水稻,以节省南稻北运成本的徐贞明,文武双全的谭伦,抗倭名将戚继光,东北和朝鲜战场上的李成梁,是非分明的言官赵锦、邹元标,识大体支持新政改革的司礼监掌印冯保等,《万历王朝》中,在他们身上虽只有寥寥数语,或只有一两件事,但却能够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比如,在张居正炙手可热的时候,邹元标公然弹劾张居正的“夺情”,在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差不多墙倒众人推的时候,同样是邹元标反对清算张居正。

除了以上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名臣外,《万历王朝》中还塑造了一个名叫琴依的女人,她的智慧连高拱、张居正都不敢小觑,连万历这样操蛋的皇帝对她都心存敬畏,不过虚构的痕迹还是太重。虽然,历史小说仍是小说,是小说就肯定有虚构成分,但就整本书来看,琴依还是太扎眼。世界上虽然有聪明的女子但没有完美的女人,《万历王朝》中,无论张居正,还是万历,每当遇有难决之事时,琴依总是能一语中的,无论对大明朝局势的分析判断,还是对具体的事情,无不如此。除了智慧超人外,作者基本上是按照女神的形象塑造的。张居正要犯错误的时候,他直陈利弊,张居正死后,她神秘的消失了,张居正被清算时,她神秘的出现了,并长期留在宫中。在宫中那么长时间,万历竟然把她作为“张居正的影子”来敬重,甚至直到她死的时候,她仍然是张居正一个人的女人,这在内宫,在恨不能玩遍天下美女的万历面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塑造琴依这么一个女神级别的人,对整部小说是一道硬伤还是锦上添花,大可见仁见智。总体而言,除了张诚、张鲸、陈三谟之流外,大明朝的臣工大都是非常靠谱的,但当靠谱的臣工遭遇操蛋的皇帝时,大明这艘破船该驶向何方?500年多后的今人当然知道,万历朝的首辅和阁臣们也知道,其实万历皇帝也知道。因为,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从根上烂掉了。在《万历王朝》中,作者将许多不可调和并最终导致大明这艘破船沉没的矛盾,将自己的历史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小说优于史学专著的地方在于,史学专著虽然专业,但喜欢看,并且都能看的懂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历史小说中作者虽很少直接表述观点,但却能将自己的历史观隐含在鲜活的人物与离奇的情节之中。差不多所有人都喜欢品人生,喜欢听故事,好的历史小说能够启发人们透过人物与情节,去思考深层次的东西,而这些思考,不但有助于认识历史背后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看透今天的时局,而且很多的经验教训对今天仍有警示和借鉴意义。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一对矛盾。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从李善长案,胡惟庸案中感受到相权削弱君权的压力,于是直接废除了丞相,改设内阁,内阁成为替皇帝拟票的文秘机构。后来,明朝又设置了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用来监察百姓和百官。东厂西厂锦衣卫相互制衡,但都归皇帝统领,因此,厂卫成为实际上凌驾在司法之上,凌驾于官僚集团之上的另一套班子。封建社会的基本法理是,天下的所有权是皇帝的,文武百官是受皇帝委托执行管理官权的。因此,皇帝设立厂卫机构,不仅是对官僚集团的约束,更体现了一种不信任,更严重的是,东厂、西厂由太监组成,而太监大都是生理和心理严重畸形的人,让他们监督百官,经营内宫财政开支,其结果只能是“率币驱逐良币”,不但皇室人员膨胀,而且内阁没办法开展工作。

《万历王朝》中多次提到,宫内大小太监竟达十万之众,真不知道当时全国的官僚集团有多少人?东西厂的太监打着皇帝的旗号不但在各地巧取豪夺,而且连皇室内的珠宝都敢偷走十之七八,而他们以身犯险的原因竟是为了层层孝敬和赎回自己的“命根子”。书中说,进宫当太监的都是穷人家孩子,他们为了能当上太监,只能借高利贷贿赂办事人员,进宫后既要还高利贷,又要巴结大太监们,还要弄钱赎回自己寄存在净身房里的“命根子”。当时太监强大到连皇帝派去调查的人都敢塞进粪车,连皇帝的舅舅都不敢得罪他们,因此,张居正为了推行新政,交好冯保,甚至自称晚生,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宦官专权每一个朝代末期都会有,但明朝以前,其主要原因是皇帝太无能,加上外戚与宦官勾结所致,而明朝阉党之所以横行无忌,根本原因则是君权为了限制相权所设置的体制性障碍。张居正死后的三十多年,内阁首辅就像走马灯一样你来我往的换了11位,每任平均不到4年,竟然比民主法治时代的政府任期还要短。在明朝,内阁大臣要想做点事情,既要交好言官,又要讨好内宫太监,越往后期越是如此,如果碰见嘉靖、万历那样有个性的主,更没法干。因此,除非像张居正那样强势和善于变通,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除宦官外,言官与清流们不顾大局的清谈,更让万历王朝雪上加霜。《万历王朝》对言官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他们在拿下张居正和冯保后,认为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书中多处写他们在聚会期间,大有指点江山,粪土万户侯的气势。张四维、申时行、许国分别在酒楼找过他们,希望他们顾全大局,不要一味的上疏弹劾,但言官们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而且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岂不知他们所弹劾的贪腐,所追求的清明,如果不先医好大明朝的千疮百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时候一味的清流,只能是清谈误国。书中有一段许国和言官的对话,大意如下:许国说,明朝已经问题很严重了,现在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做事,希望言官能顾全大局,不要再起争端。言官说,我们就是要追求政治清明,我们宁愿要落后的大明也不要污浊的大明。许国很无语,心里说,清明的大明必定是强大的,污浊的大明不可能是清明的。这段对话虽寥寥数语,却把循吏和清流的区别体现的很到位。

循吏与清流,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始终的又一对矛盾.所谓循吏,是知道大道理,但更注重结果,知行合一的实战派,但行事有时或偏于严苛,刻薄寡恩,或不择手段,一致自身品行多有污点;所谓清流,是指思想高尚,品格清高,洁身自好的思想者,但是经常流于形式,只会唱高调。循吏与清流,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关键在于让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不同的年代重用不同的人,如果君上英明神武,能够驾驭循吏与清流,让二者相互制衡,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句“谏臣,应该直谏皇帝,直到被接受为止”开始打破了这种平衡。于是乎,言官弹劾大臣的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如果弹劾成功,可以一举成名,弹劾失败,如果没有被打死,喘口气后继续弹劾,如果被打死了,其待遇比今天的革命烈士要好得多。为了清明廉洁,弹劾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弹劾的背后往往是官僚系统与内宫之争,或者官僚系统内派系之争,其结果是,说也没法干正事。

客观的说,言官们洁身自好的品行和舍身求义的精神当然是可贵的,那些一味批判言官清谈误国和沽名钓誉的人,不知道今天有没有勇气,冒着生命危险去揭露贪腐,伸张正义?如果没有,就请闭嘴。回到万历年间,当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整个国家已经身患百病,清明与正义当然需要,但只能一边治疾患,一边求清明,这是皮和毛的关系。因此,顾全大局是对的,而用抽象的价值去压倒一切的做法看似淋淋畅快,实则颠倒主次,最终只能无补于事。遗憾的是,唯一能够平衡这种关系的万历,却是一个非常操蛋的皇帝。他不但分不清主次矛盾,反而和稀泥,瞎搅合。再靠谱的臣子,遇见这样操蛋的皇帝,也只能独悲伤。

历史不能假设,但人们都喜欢假设。读完《万历王朝》,我常想,假如张居正再坚持十年,假如张四维的“以商富国”得以施行,假如万历立聪明的朱常洵为太子,假如万历没有重用魏忠贤,假如万历和崇祯换个位置…历史会不会改写?如果用唯物主义史观,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假设即使发生也是偶然,而规律和趋势则是必然。但事实上,以上假设只要任何一个成为现实,历史必然会改变,但假设都没有成为现实也是事实。因此,有意义的是去思考假设没有发生的原因。

今天,无论谈论历史,还是分析现实,很多专家学者喜欢把问题归责到体制上去,认为人都是一样的,善政劝恶为善,而恶政驱良作恶。孤立的看,这种说法很正确,但却有点历史虚无主义。全世界的人果真都一样吗?西方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自由平等和东方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权力等级一样吗?西方海洋文明形成的开放进取和东方内陆文明形成的内敛保守能一样吗?每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都是有差异的,任何体制都不是空中楼阁。体制很重要,人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与体制之间的匹配性。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固然有很多缺点,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和平与统一的,更何况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盛世。之所以之乱兴衰更替不断,从人的角度看,要么是官僚集团膨胀腐化,要么是皇权衰弱。万历王朝属于皇权高度集中,官

推荐阅读
  • 关于如何做一篇读书笔记

    关于如何做一篇读书笔记

    每次看完书,我都想这本书给自己留下点什么。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用什么方式记录下来一篇合格的读书笔记,能把一本书带给我们的益处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你有多久没...

    12-25

  • 一定要多读书,大量读书,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真是太好用了!

    一定要多读书,大量读书,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真是太好用了!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信息化时代,虽然各行各业变得内卷,让我们的压力变大,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知识只要我们想学,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掌握读书的方法,也是我们必须要具备...

    12-14

  • 一定要大量读书,分享一个万能读书笔记。

    一定要大量读书,分享一个万能读书笔记。

    万能读书笔记:开启深度阅读之旅在阅读的广袤世界里,一本好的读书笔记如同一位忠实的伙伴,陪伴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助我们更好地汲取书中的智慧与精华。以下是一种万...

    11-21

  • 适合普通人:一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法。

    适合普通人:一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法。

    超好用的读书笔记法:开启阅读智慧之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将书中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读书笔记法就显...

    11-17

  • 读书笔记:《我的前半生》

    读书笔记:《我的前半生》

    当合上这本书,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底层苦难大众所悲痛,为那些因一己之私而出卖人格和国家主权的罪恶势力所痛恨,为溥仪从皇帝到公民的人生经历所理解之同情,但更萦绕脑海...

    11-15

  • 《成功不看其他,关键看思维》读书笔记

    《成功不看其他,关键看思维》读书笔记

    #聚光创作大赛##以书之名##我在岛屿读书#书名:逆向思维文章:成功不看其他,关键看思维作者:卜翔宇精彩句段:想要做成一件事,不看你有没有好的身份,也不看你有没有经验...

    11-15

  • 读书笔记10: 一定要大量看书

    读书笔记10: 一定要大量看书

    没有手机之前,我的爱好之一就是看纸质稿的书。自己的钱,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了。学校图书馆也借了不少,那时候街上还有租书的门铺,每周都要去租书的店铺去租。以前看书比较...

    11-08

  • 《留一线,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读书笔记

    《留一线,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读书笔记

    #聚光创作大赛##以书之名##长文创作激励计划#书名:逆向思维文章:留一线,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作者:卜翔宇精彩句段:有一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说的是与人竞争或对决...

    11-08

  • 一定要大量看书:3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写作法

    一定要大量看书:3个超好用的读书笔记写作法

    早起|运动|阅读|写作|复盘|冥想▫️文字字数1400字▫️预计阅读需3分钟你好,我是精进自我管理的小雪❄️很多喜欢阅读的小伙伴,产生的困惑,如读了大量的书,记不住...

    11-07

  • 掌握四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助你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掌握四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助你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告诉我们,只有完整执行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这五个流程,才能叫做有效阅读了一本书。这里的所说的“记录”,就是做...

    10-29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