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的读后感10篇

发布者:大雪风飞扬 2021-11-13 01:12 原作者: 文章吧

《忧国》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国》读后感(一):这美无法承受

假期读书最合适了,可以很悠闲。一口气读完三岛由纪夫的《忧国》,然后感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感,切腹是一件这么严肃又这么唯美的事情。死亡&生命&美,独特的死亡美学,让我震撼,也使我没有力气去读下一本书。

《忧国》读后感(二):忧国中的日本思维逻辑

日本人似乎总是喜欢把极端的东西摆在一起,从一个极端到一个极端,以完善他们对这两种东西特质的认识。美丽的对丑恶的,邪恶的对善良的,完美的对残缺的,按照整个东方人的逻辑,一个事物的极端等于另一个极端,美丽到了极点就是丑恶,邪恶到了极点就是善良,痛苦到了极点就是幸福,我想这对于东方式的思维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日本人似乎总是在追求这种认知的过程,于是总是在追求着极致,关于切腹大概也是这样吧。

《忧国》读后感(三):三岛的强者崇拜

《忧国》:三岛由纪夫对“强者”的理解,健壮,无可撼动的刚毅。他痴迷死亡,因为为荣誉而死是“强大”的最完美的成全。执拗于强者的崇拜,就如海明威一生追求的“硬汉”,是对懦弱的极端憎恨,对自己的弱小的不容许。

三岛最终选择剖腹自尽,从《忧国》可瞥见端倪,那是他将自己的美学在现实的完整诠释。

《忧国》读后感(四):忧国还是军国

《忧国》以三岛由纪夫个人极为推崇的军国主义为背景,写的极其残忍,让人在感叹武士道精神的同时,联想到日本1936年二二六事件发生以后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所有罪行。三岛由纪夫于1960年写下这部小说,并一再于现实中想让日本恢复军队,最终如他写的《忧国》一样,选择了以死谏世切腹自杀,并对当今日本右翼分子的极端帝国主义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用百度百科话的来总结,三岛由纪夫是日本历史所产生的怪胎,天才与魔鬼的极端。

《忧国》读后感(五):「拉迪盖之死」后记

原标题:あとがき「ラディゲの死」

久违的短篇集。之前出版的「上锁的房间」是选集,因此发行短篇集还真是挺久违了。

全集虽命名为「拉迪盖之死」,并不是因为这篇是全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非因它是完成度很高的作品。不过,或许是出于我内心深处的某种历史性暗示,我才特地选用了它作标题吧。拉迪盖长久以来一直盘踞在我的内心,他向我施以源源不断的暴力与威胁,他君临于我。然而现在,拉迪盖于我或许不再有曾经那样强烈的威胁性了。他已然成了比我还要年少10岁的少年(注:拉迪盖于1923年去世)那个一直威胁着我的拉迪盖,终于在我心中死去了。

《忧国》读后感(六):2014.8.18【书】《忧国》

据说三岛由纪夫是个怪异鬼才,是最有争议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是关于生与死、活力与颓废的交织和循环,他被誉为“日本海明威”。

海明威的书确是没有认真看过,极为惭愧,《老人与海》的具体情节也忘得差不多。便没法做深入的比较。三岛由纪夫的书会让人纠结。《忧国》中的将军与妻子互相恩爱但仍剖腹自尽,甚至要求妻子跟随自己一起死去,而妻子也竟勇敢地看着爱人失去后自尽。这是为了“军国的荣誉”而放弃自己生命的理论?还有《鲜花盛开时的森林》中“大海”的概念。明明是给自己恐惧的东西却不断吸引自己向她奔去、最后献上全部的心和依赖......

他的文字略有些极端——就像他书中的内容一样,简介又繁复。有时也美得不行:是一种壮烈而又温柔的美,美到让人窒息。

“那是什么?那是一个新生儿睁开眼睛第一次看到天的颜色。”

或许,日本人的审美观就是这样,瞬间的美丽可以拿性命去换。

《忧国》读后感(七):三岛这朵吃人花,是岛国的一朵奇葩。

这是我对三岛的第一次接触。一本书,四个故事。看到《鲜花盛时的森林》,一瞬间明白他为何被称为鬼才,将颓废的唯美主义描绘得栩栩如生,日风显著的文字中透露出更多的是奇特诡异的丰富想象力。《忧国》则是重点叙述了何谓日本民族的大和魂武士精神,细细地解析了武士与其妻子齐齐剖腹的心理历程和行为举止。从中,我深刻地了解为何三岛最后选择为政治志向为剖腹这么大和精神的自杀行为。或许这篇文章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民族主义上的渗透于影响,看看即可,不能深究,一旦探寻下去,只怕最终沉陷得失去了自我。《剑》这文,论述了何谓“正义”,纯粹精神的最终丧失指引着主角的消亡,这显示出作者对于纯粹不存的残酷而可悲的现实的深深哀叹与无力。《拉迪盖之死》,如前言所写“这只是一部似真而伪的自传”,可见此文应是作者的自白书。可是值得玩味的是作者身处的角度,而这点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这四个故事无一不表明:当你开始纠结文字背后作者内向的想法之时,或许你已经被其思想所吞噬而失去了自我。

《忧国》读后感(八):如樱花般绚烂绽放

三岛由纪夫书中体现出生命力强劲,让人觉得美好,但是想到结尾又不禁寒蝉一下,感叹句:变态的日本人。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可以欣赏樱花、烟花,但是不会和日本人那么疯狂的热爱吧。一年只是为了那么一周/片刻的热烈绽放之后便是无尽的凋零。这些短暂而轰轰烈烈的对象,为了片刻美好而不顾一切的疯狂都被日本人十分推崇,在传统中国价值观里面这种不顾后果的激进只会更让人觉得恐怖。

三岛对人体的描述非常细致,特别对有力健硕身躯的描绘,让人仿佛眼前便显现出那具精健的躯体因为健康和汗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散发着生命力。生命力的无尽向上和美好,然而对于人生和死亡的追求却突兀的转向异样决绝。对于死亡如此热情的奔放就和樱花一样。

他自己也很好的诠释了樱花的形象,自己最后也是踏上了忧国一样的结局。好似一个人提前若干年就准备了自己他人赴死的脚本,到时候不过是触发了脚本的先决条件,所以读着忧国更让人觉得有几分胆颤。

读着忧国让人不由得想起日本另一部主题一致但是风格和方向完全相反的书——人间失格。太宰治的颓废压抑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气息,完全是三岛的反向极端。两人分别代表了日本战前和战后两派人的极端。前者是异常的激进,后者是一派凋零后的萧条和颓然就像樱花盛开前和盛开后一样截然相反。

对这种剧烈的唯美有些难以消化。

《忧国》读后感(九):第一篇就理解无力

缺少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实在读不进去三岛由纪夫的《忧国》。仅第一篇“鲜花盛时的森林”,笔者三四次拾起却读不进去,意象空灵抽象,言之无物,没有情节,人物扁平单调,硬着头皮读完却只感到主人公对大海的执着和对男人的飘忽不定等等感情,在我看来就是矫情造作,无事生非。语言倒是美感十足,不知是否得益于译者翻译的高深。后来在百度上查到这篇是作者16岁的处女作,也属于唯美主义的创作,不由得想起大学时读的 art for arts' sake 瓦尔德的 巨人的花园。第二篇 《忧国》比较有可读性,故事叙述清晰,只是太过血腥残忍,没有背景交代,到底是怎样的绝望和信念支撑让夫妻俩面对自杀如此坦然和决绝,男主角的剖腹自杀太过惨烈,透过纸张似乎闻到了浓重的血腥味。不想,这样的自杀方式竟也是三岛的最终归宿。第三篇“剑”,看了一小部分,实在读不进去,都没弄懂里面出现几个人物,主人公想干什么,有何追求,果断弃之。 最后一篇《拉迪盖之死》短小精悍,描述诗人的回忆。只是为何作家或诗人都看起来像是疯子一般,没有安眠药无法入睡,饱受失眠困扰,抽烟,酗酒,居无定所,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禁要问,这样的诗人内心是如何浩瀚深刻足以写诗。且读科克托的《天使乌尔特比兹》 前两句: 天使伍尔特比兹之死, 是天使之死。伍尔特比兹的 死亡,是天使之死。 又如 第九节: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在最值得的时候成为疯子! 《鸦片》 我辈俗人,欣赏不来。总之,本书的阅读让人倍感煎熬与压抑,不想,三岛和太宰治的写作风格竟有如此相似之处,也是比较有争议的作家,抑郁症患者的荒诞之语。 是这本书的原因还是自己静不下心来,阅读很难集中精力,颇有挫败感和慌乱感。

《忧国》读后感(十):三岛切腹的两大剧本——《忧国》与《剑》

如果说《忧国》提供的仅仅是关于三岛之死的肉体剧本,那么《剑》就是关于三岛之死的精神剧本。

对于三岛的切腹,《忧国》断然是不可忽略的作品,我个人最爱《忧国》的切腹段落,那些对于肉体美的描写,对于肉体毁灭时所引发的热血、痛苦和死亡所带来的自我存在感,仿佛樱花散落,而作者在自演的电影中,也将其美发挥到极致。然而如果要理解三岛的死,或去探求三岛的死,更让我震惊的是《剑》,三岛将自己对于《叶隐》的理解全部融入,最后以次郎的死戛然结束。而写于1963年的《剑》,最终同写于1960年的《忧国》一道,在1970年被作者本人所亲自上演。

读了《叶隐入门》之后再读《剑》,就可以十分明显的感觉到《剑》就是三岛架构于《叶隐》之上的一个属于自己死亡的精神剧本。作者将自己所有的理想和美学融入:对热烈活泼生命力的赞美;谦恭、沉静、持重;男子之肉体美与意志美;行动的纯粹和明快;壬生对于次郎的那种模糊的暗含男色的情爱...甚至是三岛对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严厉的爱国主义的赞赏,也深入其中。《剑》中的次郎无论是作为个人意义上的习剑高手,还是作为领导剑道集训的队长,都在实践着武士道精神和严厉的爱国主义,当然爱国主义这个词在这里太大,“国”这个字应该在这里换成“剑道部”比较合适。

次郎最后的戛然而死,虽然第一次读起来十分之突兀,不过联系到三岛本人的死来考虑,便也十分容易理解:剑道部队友违反纪律去大海游泳这件事,在次郎这里觉得是十分不可容忍的,是对于严厉精神的背叛和以荣誉和羞耻为高位的爱“剑道部”精神的玷污,追求纯粹的他,自然最终也以死亡来祭奠和结束这份纯粹。而对于作者本人最后在自卫队阳台上的那番话语,以及他随后的切腹自戕,虽然也是如此般让人觉得突兀和不可思议,但在《剑》这一剧本中与次郎化为了一体。

同样的,对于三岛本人的死,个人更倾向于是如同次郎一般,对于某种客观唯心物的献祭。深受王阳明“心学”与武士道《叶隐》的影响,三岛对于古人精神上的追求十分虔诚,而最后的切腹虽然也引来了诸如笑柄,比如说患了某种不治之症、为了同性恋身份而死、因为觉得自己才华渐失等等,虽然都可以从某一个侧面来揭示其死亡的原因,但三岛所执念的天皇——一个纯粹精神意义上的客观唯心的权威形象——或许才是他死亡的真相吧。当然对于死,就像他说的:“我走上舞台,期待着观众会流泪,可是相反,他们会爆发出阵阵笑声。”这阵笑声就仿佛是《剑》中剑道部的队员们违背纪律去游泳,虽然看似不值得一提,但是对于追求纯粹的三岛来说,这是一种不可容忍的玷污;而文中壬生那种模糊的男色情爱以及略带矛盾之后的自我欺骗,都仿佛是《叶隐》中武士爱情观的破灭,对于埋葬次郎这个人物,或者投影到三岛本人最后的切腹,都是不可或缺的致命元素。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