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读这本书?
这本书应该差不多十年前就买了,印象中当时好像读不下去,不记得是否读完了,但书中的内容几乎毫无印象。
这次依然是夏鹏老师在视频中做了推荐,就借来看看。
这本书是借阅的书籍里看的最晚的一本,因为明天就要还,时间比较紧张,原以为估计看不完,没想到一看停不下来,一两天就读完了。深深地被书中的理论所震撼,这应该是近期读过的最最震撼的书了,怪不得被那么多人推荐,堪称神作。
被触动的地方
书中介绍的六大原则:互惠、承诺和一致、权威、社会认同、喜好、稀缺,每一个都很好理解,但看完作者的阐释,依然深受震撼,说清楚了原理、表现,也给出了对策建议,非常实用,也很好操作,解决了很多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负担。
1.“按一下就播放”的固定行为模式,给了我们捷径,也给了我们牢笼。
当我们自诩自己是高等生物,嘲笑动物的条件反射行为时,人类其实也有相同的问题,只是很多人并不自知,总觉得每一个选择或行为,都是自己理性的、自愿的意志表现。不曾想,那个“按一下就播放”的触发特征只要出现,人类同样逃脱不了被操控的条件反射或典型范式。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在日常判断中被大量使用的心理捷径。有些可能是经验使然,有些可能是基因决定,但不管怎样,这种自动化反应的心理过程,其实都是在机械地回应某一信息。它的优点是效率和经济性,缺点是易受愚弄,一犯错代价就很大。我们需要一步步过渡到可控式反应,就是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彻底分析后做出反应的倾向。
终于更加清晰了自己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原来是可控式反应的能力过于缺乏,机械反应突出,意识到存在问题的时候,又不知道怎么尊重自己的感受,及时做出调整,等事后反应过来,又会无限懊恼,反复内耗。
2.如何破局这六大原则?
第一,互惠。有正反两个运用,一个是给予,比如赠品、礼物等;一个是被拒绝后的让步,“拒绝-后撤策略”。包括提到的知觉对比原理。
如何防范?判断对方是出于真诚,还是打算利用你。“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我们就置之不理。”“善意自然应当以善意回报,可对销售策略却没这个必要。”也就是常说的对等原则。“只要你不再把这些行为看成是恩惠或让步,也就不会觉得有必要回应以善意或让步。”
第二,承诺和一致。我们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而且一旦承诺了,就会想方设法做到以维护自我形象,特别是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个人承诺能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能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新的理由。”
如何防范?思想上的觉悟,要意识到不假思索自动保持一致的反应,有可能让人做出错误的选择,要避免愚蠢的死脑筋。同时,注意训练自己,及时觉察肠胃、心灵释放出来的感觉信号。
第三,社会认同。“在判断何为正确时,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像从众随大流行为,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而且产生从众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这句话也深刻揭示了肯定自我、内心坚定的重要性。书中提到的“多元无知”状态,真的太准确了,醍醐灌顶,瞬间清醒。反面的例证就是模仿自杀,细思极恐。尤其是如果有些情况是在社会证据是蓄意伪造而来的,更让人气愤。
如何防范?多保持一点警惕性,尤其是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遭遇假冒社会认可,暂时切断自动导航仪。”
第四,喜好。书中列出了“我喜欢你的理由”:外表魅力、相似性(观点、个性、背景、生活方式上)、恭维、接触与合作(露营去、回到学校)。书中提到了条件反射和关联原理。
如何防范?对他人的好感超出了该场合下的正常程度,就要换出防御机制了,把提出请求的人和请求本身从感性上分开。把交易者和交易分开,只根据生意本身的好坏做决定。
第五,权威。这个是最让我觉得可怕的。权威的三种象征符号:头衔、衣着和身份标识。后来慢慢学习祛魅,就像书中说的“权力和权威的外部象征,说不定是靠假冒伪劣的材料编造出来的”。
如何防范?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权威的象征转到证明他资历的真正证据上。“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不要光着眼于权威的知识,还要从当时的环境出发,考虑他的可信度。也就是专业度和可信度的问题。
第六,稀缺。这个也很好理解。“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如何防范?试着在稀缺环境中对高昂的情绪保持警惕,采取步骤平息高涨的情绪,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那件东西。
我把书中触动我的地方完整的摘抄下来,方便自己常常查阅。
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