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子婷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二(8)班
即使我没有经历过战乱、革命的岁月,我想,有些情愫和愿望在那样的时光里,也是需要靠文艺作品去表达的。《青春之歌》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们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能体会到她对于革命事业的热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但在读书过程中,我又时常感到疑惑,在某些情节的承接上,作者是不是还做得不够好?在人物描绘上,作者是否也有笔力不足而让人物略显扁平化的时候?无论如何,我决定把我的看法写下来,虽然我对自己的观点也有些忐忑。
首先说说林道静这个女主人公形象。我认为她是最能打动我的人物之一。她坚毅又聪慧,身世悲惨,虽生于地主家庭,却反过来遭受了地主的压迫、欺凌。她的成长过程是由一个个片段拼凑而成的。我觉得其中写得最好的是卢嘉川教育道静的那一段。他一针见血的评论,促使林道静意识到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所谓“追求”,仅仅局限于个人需求。这并不是说道静不真诚、不善良,只是“个人”和“集体”的目的不一样——道静此前对地主的痛恨是出于自身经历,她并没有看到千千万万的人也在经受同样的苦难。因此她刚开始并不是为了人民而奋斗,直到她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尝试着将目光放长远,将内心充盈,以装得下人民的山海。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塑造是完整合理的,道静的确经历了许多才成长为最终的样子。而以上只是冰山一角。道静敢于自省、热衷于思考,她的思想总是走在时代前列,她的努力与一腔热血也因此深深打动了读者。作者在其中折射的思想情感十分真挚,在此无须多言。
我想说的是,虽然《青春之歌》的叙事是流畅的,但它在人物对白、互动上却不能给我一种刻意之感。我看完后,并不认为它在人物塑造上能称得上“完美”。比如当时看《复活》的时候,我会感觉列夫·托尔斯泰的每一句描写、每一段人物对白,都潜藏着对人物心理的暗示和与人物本身特征的呼应。然而在本书中,我没有捕捉到那种如流水一般鲜活的心理变化。除此之外,我对一些情节在描写上的处理也有些疑惑,比如道静在参加学生运动时,有一段对打戏的描写,文中只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叙述,并没能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我只能说,在所谓信仰的力量似乎正被淡化的今天,看过这本书却能让人重新寻回信仰。徐辉、江华、徐瑾等青年形象是熠熠生辉的,因为一个共同的理想点燃了他们身上的光芒,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持、奋斗、大爱之心。所以《青春之歌》对于教育的意义仍是无比深远的。在那个年代,它鼓舞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到如今亦能如此。它让与那个时代离了若干年的我们也触摸到了当年灼热的革命烈火。无论如何,这份温暖是真实的,这也足够了。 (推荐老师 马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