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读完《我们》这本书已有几天,第一次全本看完后,我整个人的脑子是懞懞的,并不是因为它的内容有多么的晦涩难懂,而是故事设定的背景、书中含有哲理的句子,让我思维跳出了书本内容,陷入了沉思和联想。
再加上《我们》这本书被公认为是“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源头之作,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定调,让我这个刁民想从中品出它的反,结果...并不理想,反而让我思维出现了短暂的混乱。
于是,我暂放下它,看了本浅显小白的小说,平抚了思绪后,又再次重新重头阅读《我们》。可能是我第一次看时就想的有点多,这次阅读,我回归了这本书的表象表达,较之第一次阅读时的困难,这次明显通畅许多。
当我再次合上《我们》,我想我现在已明白了我那懞乱感是因为什么,这本小说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了。我应该有资格来写它的读后感了。
俺的《我们》
内容简介:
整体故事设定在26世纪一个名叫大一统国的国度里,各种人种合在一起,都是大一统国的号民,他们没有姓名,只有号码,每天按规定,在固定的时间里做固定的事,他们科技发达,建设了“绿墙”,与自然生物相隔。他们生活在完全透明的玻璃房中,衣服统一由国家发配,吃着化学食品,人人都拥有着性爱权利...大一统国每年在一统节公投选举出号民们的“造福主”,这个国家也由“造福主”引领统治...
书附内容简介
男主角是D-503,他是位数学家,也是“一统号”飞船的建造者。全书以他笔记(日记)的方式呈现。他有个写颂诗的朋友R-13,有个配给的固定性伴侣O-90。他们理智的如身体的各个器官、部分,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他们所认为的幸福生活。
直到有一天,在“个人时间”散步时,D-503遇到了个女人...这个女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他被她吸引,她是I-330。她带着D-503去了20世纪的遗迹古屋,向他展示了古老的服饰,勾引他品尝了酒的滋味,引领他开始产生了灵魂,让他拥有了想独占她的情感。
直到有一天,D-503在古屋发现了I-330她们的秘密,原来I-330他们想要打破“绿墙”,他们想拥有真正的自由。因为他爱上她,所以他选择协助他们,让他们夺取“一统号”,实现自由的理想...
但由于I-330他们内部出现了叛徒,最终在“一统号”试飞那天,他们全被保卫局控制,计划失败。回到地面后,D-503试图寻找I-330和她解释,不是他的出卖背叛,可他还没有找到I-330,便被“造福主”找上了门...
“造福主”早就发现号民中有不少人产生出了自我意识,拥有了对自由的渴望灵魂,于是定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他们生病了,这种病是幸福之路的障碍,需要用手术去除脑神经中出现的这个神经节。很多号民都不愿接受这样的手术,于是“造福主”发出了最后通牒...
D-503最终还是被保卫局抓去做了手术。手术后的D-503又回到了最开始那般,没有了自由的想法,没有了爱恋,没有了灵魂...他主动去向“造福主”汇报了他所知的有关幸福的敌人们的号码,以及他所知他们的一切,于是I-330被当着他的面进行了刑讯逼供,而他希望理性战胜自由,也坚信理性必胜。
个人感受:
《我们》是一部用理工科笔调写下的悲凉故事。当理性与感性碰撞,自由与幸福矛盾,规则与人性相背,人们有着不同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结局。
当看到O-90因为没有达到《母亲标准》的规定,而不能孕育孩子;“时间表”规定了每个人每天所有的行为行动;《性爱守则》的精髓是“每一个号民都有权与别的号民发生关系”;公开处刑还要对行刑的“造福主”高颂赞歌;号民们觉醒灵魂,拥有自我意识定义为生病;追求自由的人们都将登上“造福主”那杀戮的伟大机器...
我的脑中不断的出现着怪诞!荒谬!反人性!反人类!的评判。但当这些成为了日常,是人们从出生就接受的教育,或说是洗脑,那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诡异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世界被认为是乌托邦?是我脑子坏掉了?还是评定《我们》是反乌托邦的作品的人脑子坏掉了?
书中有很多哲学性的语句,确实能引人深思,但这只能说是作者文笔有道,思想有觉。但整体故事本身很通俗,看过《色戒》的朋友都能看清《我们》整个主线故事,I-330就如王佳芝,D-503就如易先生,只是I-330是被自己的猪队友出卖,D-503动了真情,最后却因为他的身份(数学家、“一统号”的建造者)被“造福主”强行改造。
第一次阅读让我出现脑子懞懞的状况,其实是这本书的定调——反乌托邦。
十多年前我就看过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美好、没有压迫、没有种族、没有性别差、实现共产主义的完美社会,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享有完全的自由和平等,生产和分配都公平公正,婚姻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人们生活的健康、融洽、友爱,这样的社会或是国家人们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而《我们》的背景设定中的大一统国,有着“智慧伟大”的“造福主”,有着无处不在的保卫局人,有着严苛的“时间表”、《母亲标准》、《父亲标准》,有着披着文明自由外衣的《性爱守则》。这些是乌托邦的特点?不是!这些反而让我看到了《理想国》的影子!
这本书到底反的是乌托邦还是理想国?
文中很多设定,看似是乌托邦式的美好,却透露着理想国的本义——智慧和理性。民众高度的配合及服从,才能使大一统国稳定、和谐,一但有了自由的种子它将崩坏。
当看到“‘每一个号民都有权与别的号民发生关系’,只需全身检查,绘制出独属于个人的性爱时间表,填写一份声明,说清楚在性爱日那天要和哪个号民(或哪几个号民)发生关系,他们就把那张粉红的票据给你”...脑中立马就蹦出了柏拉图提倡的公妻制度,更莫说《母亲标准》下,O-90想有个与D-503的孩子都不可以,因为她身高不达标...
嗬~哲学与小说的结合啊!是作者哲学思想的杂乱,还是当时文坛的凋敝,所以才会出现了后世人们的追捧。亦或是我没读明白《乌托邦》,我没完全理解空想社会主义,所以才会看不出《我们》反了乌托邦的什么...
经过几天的自我思想“折磨”,最终得出的结论,就乌托邦也好,理想国也罢,都不如我们传统的“大下大同”哲学思想。西方的哲学...真不如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他们向往的乌托邦和理想国,咱们西汉礼学家戴圣,在《礼记·大道之行也》就给出了目标,东晋陶渊明也写出了《桃花源记》做示例。
抛开定调,单纯以看一本有思想的科幻小说,那《我们》值得推荐(毕竟我受到了思想冲击,大家也来感受一下,我的心理才能更加平衡,哈哈哈哈哈哈...)。若以反乌托邦的角度来阅读这本小说,那别看了,因为他反的不是乌托邦,是反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