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文/林如敏
胡融融小朋友目前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本《在倔强中发芽——一个小学女生的文学笔记》,收录的是她7岁至11岁写下的一些文字。
收到样稿,不由会心一笑,因为欣赏,也因为熟悉——其中不少文字已经在之前和她父亲的微信交流中浏览过。看到小姑娘勤奋笔耕的习作结集成书,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和融融的父亲是关系紧密的同事,所以对融融的成长故事一向亦有所闻。
正如她自己在“自序”里所坦承的,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对游戏的沉迷几乎达到夸张的程度,为此和家人的冲突、龃龉也如影相随,彼此都不胜其烦。
幸运的是,她有明智而理性的父母,在融融沉迷于游戏貌似“不能自拔”的那些日子里,父母给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包容,疏而不堵、循循善诱,以互动、陪伴、润物无声的方式成功地改变了融融,把她的注意力、兴趣点转移到阅读经典、欣赏经典的路径上,同时有意识地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谓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是也。
渐渐地,融融在阅读、书写中找到了乐趣,并陷入另一种“沉迷”。
融融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和坚持延续至今,不知不觉间衍生了数百篇习作。这些习作涉猎甚广,有书评、影评,有不拘一格的诗歌创作,也有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等等。
我们不宜对一名小学生的习作做过高的评价,但是考虑我自己在小学时断然写不出这些既朴素又深刻的句子,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也远不如眼前这个小姑娘如此富有洞见,所以我还是愿意给融融的习作点一个大大的赞。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孩子脑海里所能产生的意象往往令成人匪夷所思,自叹不如;或许我们觉得孩子终归幼稚的想法也许并不那么正确,但对于什么是真善美,对于正义与邪恶,对于什么才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儿童视角往往比成人视角看得更黑白分明、更直截了当。
阅读融融关于一些经典电影的观后感,我时常为其字里行间的判断力、领悟力、穿透力感到惊讶。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所能带给观众的,绝不仅仅是声光电的娱乐,它一定是传递了某种价值观,锻造了某种精神蕴涵,让人思考,给人启迪。
融融所写的这些影评,以一个小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完全对得起这些优秀电影的良好口碑。而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或是针对一时一事的随兴杂感,融融经常表现出某种若即若离的“代入感”。这种代入感的背后,是一颗细腻、婉约的心灵,同时也是一颗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这样的童心,值得认真呵护并持续给予其滋养。
所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这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警醒。
从正向上说,阅读改变人生,诚不我欺。融融的文字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表现出超出她这个年龄段的聪慧,其遣词造句通达流畅,鲜有小学生常见的词不达意的通病。这多半还是归功于她对文学名著的大量阅读。
我觉得相较于辞章文句的谙熟,其更大的收获是真切地体味到读书是快乐的、写作是快乐的,而不把它看成是一种繁重的负担。这样的快乐无疑将使她一生受用,其乐无穷。
(作者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自序】
从游戏到写作
文/胡融融
这本小书的名字叫作《在倔强中发芽》,收录了我六年级前写的近100篇涂鸦小文,其实还有更多的没有收进来,原因无非是太胡思乱写,难登大雅之堂。当前所选之作,也幼稚可笑居多,远远达不到一本书的分量。我恳请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如要拍砖,就尽量拍我老爸。
真正开始写作是在三年多前,那时,我已经深度沉迷网络游戏《第五人格》,每天从早到晚和家里人斗智斗勇(你说歇斯底里撒泼放刁也行),就为了骗他们的手机玩一把我心爱的游戏。
后来,老爸做出了一个当时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决定,他给我买了一个平板电脑,并对我说:“既然你这么喜欢玩游戏,干脆就用平板电脑来玩吧,起码视觉效果会好一点!”
我当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霍金推着18个人跟博尔特赛跑还跑赢了,张开的嘴巴久久没有合拢。我忐忑地接过老爸递来的平板电脑,发现老爸所言不虚,用平板电脑玩游戏,视觉效果确实好很多。
可是,老爸又提出一个要求:“我也很想玩游戏,但我平常没有时间玩,要不你每次玩完之后,就写一篇游戏攻略给我,怎样?”我爽快答应了他的要求,马上开始写第一篇游戏攻略。
刚开始,我只能写简单的地图介绍,文字磕磕巴巴十分青涩。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道理在游戏里也适用。
写游戏攻略的过程中,我开始去研究游戏,题材也从写单一的地图,到写角色的皮肤,到后来我开始编造游戏情节,点评游戏设计得失。当然,单纯就写作而言,这个阶段写得都不怎么样。
那段时间,我爸妈为了“挤占”我的游戏时间,还经常以我最喜欢的雪糕、薯条、可乐、柠檬茶(这里其实可以拉出一个更长的名单)作诱饵,拉着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或者在家里刷豆瓣高分电影。我几乎把评分较高的电影都刷了一遍。经典不愧是经典!当然,看完电影,随即多了一个写影评的活儿。
写影评的过程,也是一次思想启迪的过程,风过留痕,雁过留声,纵使写不出高深的思想,但可以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多少也能积蓄一点文墨气息。
电影是浓缩的人生,人生是永不落幕的电影,而想要真正地与其共鸣,还得回到它的根源一原著小说上。老爸很喜欢读书,家里有十几个大书柜,满满都是书。
一开始,我真的对书不感冒,认为那都是一群文人的无病呻吟,直到我翻看了老爸推荐给我的优秀书籍后,我才明白,我年少狂妄到什么程度。
当初老爸给我拿的那本小说,就够我跪在地上膜拜了,更别说那些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终于,在一次次精神的完败之后,我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开始细嗅书本间的墨香。
看了不少文学大家的作品,虽然不能说全部看懂了,好在让我领悟到了读书的乐趣,我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经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不能百分百还原的细节与思想。先看电影而后看小说,抑或是反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变的,是一种来自分析、探索和思考的乐趣。
阅读也罢,写作也好,我至今做出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我成长路上的第一步。正如前面所说,我这本“书”远远达不到一本书的分量。这只是一个写作练习,抑或一个成长过程,至于它是否能历久弥新,就让时间来决定吧。
我最感谢的是我的家人,他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无论是物质上的准备、思维上的启迪,还是严肃的批评、恒久的信任,都是值得我永远感谢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