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敏:从沉迷网络游戏到爱上书写——一个小学生的文学笔记读后感

发布者:海西一片云 2024-3-10 16:21

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文/林如敏

胡融融小朋友目前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本《在倔强中发芽——一个小学女生的文学笔记》,收录的是她7岁至11岁写下的一些文字。

收到样稿,不由会心一笑,因为欣赏,也因为熟悉——其中不少文字已经在之前和她父亲的微信交流中浏览过。看到小姑娘勤奋笔耕的习作结集成书,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和融融的父亲是关系紧密的同事,所以对融融的成长故事一向亦有所闻。

正如她自己在“自序”里所坦承的,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对游戏的沉迷几乎达到夸张的程度,为此和家人的冲突、龃龉也如影相随,彼此都不胜其烦。

幸运的是,她有明智而理性的父母,在融融沉迷于游戏貌似“不能自拔”的那些日子里,父母给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包容,疏而不堵、循循善诱,以互动、陪伴、润物无声的方式成功地改变了融融,把她的注意力、兴趣点转移到阅读经典、欣赏经典的路径上,同时有意识地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谓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是也。

渐渐地,融融在阅读、书写中找到了乐趣,并陷入另一种“沉迷”。

融融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和坚持延续至今,不知不觉间衍生了数百篇习作。这些习作涉猎甚广,有书评、影评,有不拘一格的诗歌创作,也有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等等。

我们不宜对一名小学生的习作做过高的评价,但是考虑我自己在小学时断然写不出这些既朴素又深刻的句子,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也远不如眼前这个小姑娘如此富有洞见,所以我还是愿意给融融的习作点一个大大的赞。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孩子脑海里所能产生的意象往往令成人匪夷所思,自叹不如;或许我们觉得孩子终归幼稚的想法也许并不那么正确,但对于什么是真善美,对于正义与邪恶,对于什么才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儿童视角往往比成人视角看得更黑白分明、更直截了当。

阅读融融关于一些经典电影的观后感,我时常为其字里行间的判断力、领悟力、穿透力感到惊讶。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所能带给观众的,绝不仅仅是声光电的娱乐,它一定是传递了某种价值观,锻造了某种精神蕴涵,让人思考,给人启迪。

融融所写的这些影评,以一个小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完全对得起这些优秀电影的良好口碑。而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或是针对一时一事的随兴杂感,融融经常表现出某种若即若离的“代入感”。这种代入感的背后,是一颗细腻、婉约的心灵,同时也是一颗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这样的童心,值得认真呵护并持续给予其滋养。

所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这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警醒。

从正向上说,阅读改变人生,诚不我欺。融融的文字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表现出超出她这个年龄段的聪慧,其遣词造句通达流畅,鲜有小学生常见的词不达意的通病。这多半还是归功于她对文学名著的大量阅读。

我觉得相较于辞章文句的谙熟,其更大的收获是真切地体味到读书是快乐的、写作是快乐的,而不把它看成是一种繁重的负担。这样的快乐无疑将使她一生受用,其乐无穷。

(作者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自序】

从游戏到写作

文/胡融融

这本小书的名字叫作《在倔强中发芽》,收录了我六年级前写的近100篇涂鸦小文,其实还有更多的没有收进来,原因无非是太胡思乱写,难登大雅之堂。当前所选之作,也幼稚可笑居多,远远达不到一本书的分量。我恳请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如要拍砖,就尽量拍我老爸。

真正开始写作是在三年多前,那时,我已经深度沉迷网络游戏《第五人格》,每天从早到晚和家里人斗智斗勇(你说歇斯底里撒泼放刁也行),就为了骗他们的手机玩一把我心爱的游戏。

后来,老爸做出了一个当时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决定,他给我买了一个平板电脑,并对我说:“既然你这么喜欢玩游戏,干脆就用平板电脑来玩吧,起码视觉效果会好一点!”

我当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霍金推着18个人跟博尔特赛跑还跑赢了,张开的嘴巴久久没有合拢。我忐忑地接过老爸递来的平板电脑,发现老爸所言不虚,用平板电脑玩游戏,视觉效果确实好很多。

可是,老爸又提出一个要求:“我也很想玩游戏,但我平常没有时间玩,要不你每次玩完之后,就写一篇游戏攻略给我,怎样?”我爽快答应了他的要求,马上开始写第一篇游戏攻略。

刚开始,我只能写简单的地图介绍,文字磕磕巴巴十分青涩。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道理在游戏里也适用。

写游戏攻略的过程中,我开始去研究游戏,题材也从写单一的地图,到写角色的皮肤,到后来我开始编造游戏情节,点评游戏设计得失。当然,单纯就写作而言,这个阶段写得都不怎么样。

那段时间,我爸妈为了“挤占”我的游戏时间,还经常以我最喜欢的雪糕、薯条、可乐、柠檬茶(这里其实可以拉出一个更长的名单)作诱饵,拉着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或者在家里刷豆瓣高分电影。我几乎把评分较高的电影都刷了一遍。经典不愧是经典!当然,看完电影,随即多了一个写影评的活儿。

写影评的过程,也是一次思想启迪的过程,风过留痕,雁过留声,纵使写不出高深的思想,但可以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多少也能积蓄一点文墨气息。

电影是浓缩的人生,人生是永不落幕的电影,而想要真正地与其共鸣,还得回到它的根源一原著小说上。老爸很喜欢读书,家里有十几个大书柜,满满都是书。

一开始,我真的对书不感冒,认为那都是一群文人的无病呻吟,直到我翻看了老爸推荐给我的优秀书籍后,我才明白,我年少狂妄到什么程度。

当初老爸给我拿的那本小说,就够我跪在地上膜拜了,更别说那些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终于,在一次次精神的完败之后,我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开始细嗅书本间的墨香。

看了不少文学大家的作品,虽然不能说全部看懂了,好在让我领悟到了读书的乐趣,我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经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不能百分百还原的细节与思想。先看电影而后看小说,抑或是反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变的,是一种来自分析、探索和思考的乐趣。

阅读也罢,写作也好,我至今做出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我成长路上的第一步。正如前面所说,我这本“书”远远达不到一本书的分量。这只是一个写作练习,抑或一个成长过程,至于它是否能历久弥新,就让时间来决定吧。

我最感谢的是我的家人,他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无论是物质上的准备、思维上的启迪,还是严肃的批评、恒久的信任,都是值得我永远感谢的存在。

推荐阅读
  • 读后感系列作文

    读后感系列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西峡县城区四小 五九班 王志嘉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随着这段话让我们走进了一场群雄的纷争,在这些群雄之中,令我最为喜的就是被称之为“...

    03-22

  • 蒋欣分享《甄嬛传》华妃番外读后感:时常想念那段时光

    蒋欣分享《甄嬛传》华妃番外读后感:时常想念那段时光

    综合报道3月18日,演员蒋欣称自己看了新出的《甄嬛传》华妃番外,写下一封给华妃的信:世兰,许久未曾与你这般“对话”,看过新的华妃番外,回忆起了和你相处的日子。记得...

    03-20

  • 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二写一篇读后感优秀范文4篇
  • 三步写出完美读后感的方法

    三步写出完美读后感的方法

    三步写出完美读后感。启问童年阅读工坊。三步教孩子写出完美的读后感。大家好,我是金子。这篇视频一定要看完,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攻克读后感这座大山。孩子们要不要写...

    03-08

  •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奇幻与现实交织、命运与传奇共生的巨著,读完令人久久沉浸在其魔幻而深邃的世界中。 马尔克斯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构建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

    03-02

  • 书海留痕:如何写出动人的小说读后感

    书海留痕:如何写出动人的小说读后感

    《书海留痕:如何写出动人的小说读后感》文/姜磊在阅读的广袤天地里,小说宛如一座神秘的花园,每一页都藏着不同的景致与故事。当我们合上一本心仪的小说,内心往往被种种...

    03-02

  • 不会写读后感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不会写读后感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一转眼,寒假过半,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孩子的寒假作业还有读后感没有写?读后感怎么写?有没有速成法呢?话不多说,我们先来看一篇读后感:首先,明确读后感的核心——感...

    02-27

  •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读后感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读后感

      【编者按】在科学探索的星空中,每一颗好奇的童心都是一颗闪耀的星辰。为激发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科普创作与传播能力,本报与多所中小学联合建设“科技...

    02-27

  • 我爱写作

    我爱写作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想必同学们都阅读了不少书籍吧老师有没有让你写读后感啊读后感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来自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的吴周芬老师分享的读后感写作技巧希望能对同学...

    02-22

  • 两本书读后感的分享!

    两本书读后感的分享!

    这篇分享两本书读后感,本来是过年期间写的,但中心思想一直没提炼,所以搁浅了,这次改改发出来,大家可以当做随笔看看。首先说说《稻盛和夫如是说》这本书,据说是作者收...

    02-22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