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电影,今天特意在新华书店找来看了一遍。虽然这本文学经典并不是生死学的参考课本之一,但这个故事却和死亡大有关系。此书名叫《活着》,但从头至尾贯穿全书的是「死亡」。故事围绕着一个地主少爷福贵,他嗜赌成性,终于输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又因为别人眼中对生命价值的观点而被抽血至死。故事中福贵身边的人逐一地都逃不过死神的召唤,他生命里难得的温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死亡夺去,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故事的开头,它以倒叙的手法去描写年老的福贵和他身边的一条同样名叫福贵的牛。作者好像在意味着这个人与一条牛没有什么分别,是同样的一种无意义的存在,活着的本身就只是为了活着,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人活着是为活而活,而非为了其他任何的身外物而活,福贵眼看着自己的亲人和爱人一个一个地离世,而自己却仍活着,但他没有拿一根绳子去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反而默默地,坚强地活下来,并且庆幸自己能活下来。因为他已经没有什么人或事可牵挂了。 「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可见他对生活的安逸已经是满不在乎,活着都已经不奢求什么了,就只是为了活着而活。有时我们不断地为各种行为和各种事物找意义,却没有想过事物本身就是意义的全部。故事当中对死亡的描述只是简简单单的几笔,「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心跳没了」,但对福贵和他妻子的哀伤就更详细地描述。描述他们的心里是多么的痛,但结果,他们都只是选择了同一种、唯一一种做法,就是忍耐、沉默。很多时我们在想死亡,为不同人的死亡作不同的打算,但到头来,有关死亡的所有事我们都不可以控制。我们只能默默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可笑是人们却不接受一件与自己有着如此紧密关系的事却不受自己控制。我们总是努力地要摆脱这个可怕的意念,靠学习活得健康以为可以增加自己的寿命,靠的是作善事以为可以有更快乐的日子,甚至靠安乐死去相信自己已在死亡的手中挣取到一点决定权。从这一切中,其实更显得出我们对死亡的一股自远古已有的恐惧和无助。而最终,我们到头来都只是默默地忍耐着、接受着,学习与死亡一起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