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学子游书海,阅先贤励人生
新教育实验主张,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到底哪些是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我们的答案是良好的习惯。习惯如何养成?我们的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做起。语文课从阅读习惯养成开始,十几年前我让初一的学生阅读《走近爱因斯坦》这本书,同学们读后都写了读后感,孩子们颇有心得。特别做学问吃力的孩子,在爱因斯坦的感召下,渐渐的恢复了自信力。摆事实讲、讲道理,正当我们开展轰轰烈烈的大阅读运动的时候,一个休学的孩子的事例证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这个孩子从三年级开始由于家庭的变故,有了厌学的情绪,在学校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和鼓励,学习成绩一路下滑,久而久之成为了学困生,心理暗示自己是差生,进入初中更谈不上小升初的衔接了,各科成绩几乎个位数,厌学情绪高涨,迟到早退,逃学乃至休学在家。面对这样的学生,做为班主任的我想了很多办法,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幸运的是扶养陪伴他成长的爷爷——一位饱经风霜、勤于阅读且有内涵,心存善念的文化人。与老人多次畅谈中,我决定与老人陪孩子共同阅读《走近爱困斯坦》这本书,静宁致远,孩子在家无案犊之劳形,正好静心读书,而且我每天都写一篇心得,放学后送到他家,让老人放在孩子帎头下。刚开始孩子书都不屑打开,老爷爷就读给他听,我写的心得也很少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坚持了一个多月后,孩子被爱因斯坦的求学经历打动了,同时我在心得也这样写到:“爱因斯坦上小学时,他不善言谈,常常沉思良久,为老师与同学所不理解,甚至认为他不适学习,功课属平常。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但他在豁达的母亲玻琳引导下,继续努力思考并学习,后来他又认识了爸爸救助过的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也就是有了阅读的习惯,满足了他的求知欲,十五岁开的爱因斯坦向最先进的科学领域进军,并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世界,使科学突飞猛进,引领人类进入了新时代。”当休学的孩子看到这些心得总结时,他心潮澎湃,不断的问我爱因斯坦看过几何书,科学通俗读物是什么书,在那儿可以找到,我说你可以再认真的精读《走近爱因斯坦》这本书,答案就在其中,他也真的读了,也找到一些相关科学通俗读物去研究,同时也对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些书中的知识,他迫不及待回到学校。从各学科的基础入手,但必竟离开课堂久了,生疏了,学习很吃力,这时候我顺势引导他看了“职业是生病,业务是写作"的史铁生的文集。让这个孩用自己的视角仰视史铁生在轮椅上创造的奇迹。又让他拜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他读到坚持就胜利,豁达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敢于克服学习中困难,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就这样他一点一滴的努力着,一句一段的阅读着,一分一分的进步着,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他也创造了自己的神话,考上了普通的高中。一个休学的孩子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孩子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大有所成。
所以说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又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教育》的学习也让我深深地懂的师者必须要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阅读习惯。言传身教,我也要继续阅读,做到活到老阅读到老,用读书的星星之火,点燃孩子们的阅读草原。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文化底蕴的学生。孩子们有了文化,就有了文化自信,民族就有信仰,教育也就有了质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