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看完《月牙儿》,总是流泪,甚至于觉得看完《月牙儿》不会流泪的人,便不能称作看过。老舍先生以第一人称去做这篇文章,不由的增加了代入感,但也让爱哭的你我——有时悲痛到不能看下去,不敢去直视那无力的命运,不愿去知道那哀伤的结局。“我”终究是去卖了,还不是卖给一个人。
“这是个春天,我们的棉衣刚脱下来就入了当铺。”虽只是一句话,却是道出了万般的艰辛,但好在还有的可当。穷人每当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总有人在背后嘲笑,总有人不解“你为什么要这样?”“你就不能再等等吗?”世上路千条,眼下只一支。没有真正到了走投无路的人,是不会了解有一种难处叫做——就和当下。先活下去,别的再说。于是乎,贫穷的就更加贫穷了,有钱的就更加的有钱了,而且有钱的会变法子的让你一直穷下去,因为只有你一直穷下去,他才能一直的有钱。
“妈是不识字的,为什么这样催我念书呢?”是啊,多么熟悉的话语。这些年,网上总有这么一种声音——你都这样了,你凭什么去要求孩子!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在一个怎样的语境中表达出来的,也不知道说出这句话的人他们有没有儿女,他们有没有吃过苦,他们说这句话也许是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也或者是某一个地方的某一种现象。但在我看来,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多半是为了孩子好的,是不愿孩子重蹈自己覆辙的,起码发心是好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了,“为了孩子”这句话现在是敏感的,因为爆料出许多父母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去变态的要求孩子的事,甚至于有虐待的倾向。我不敢多说什么,但已经说了不少,只是想表达:多数的父母是不愿孩子再去受苦的!
旧社会的女人多是依附性的,多是无奈的。妈妈前后嫁了三次,一次不如一次,后两次还是被抛弃的。关于妈妈的描述,老舍先生是把很多他自己的童年带入了进去。老舍先生幼年丧父,母亲一直守寡,抚养着三个孩子还有吸鸦片的姑母,他在《自传》中是这样描述的: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后面还有很多,虽然大家上学都学过,但还是希望大家再看一遍,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直到我打字到这里的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老师讲到这篇文章,总是满含热泪。
“妈妈的心是狠的,可是钱更狠。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看到这里,不由想起《骆驼祥子》中的二强子。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更愿意好好的生活的,他们都是舍不得的。假如小福子的丈夫没有跑,假如“我”继父没有走,我想他们的生活会好一些,起码不会这么快的走向灭亡。
对了,有人问,为什么一开始的“我”不去嫁人,而是卖给了一个人,继而的堕落,卖给了众人。如果你仔细的看,就拿书中的话来说:“在钱的管领下,人都很精明,我要是不要钱,保管人人说爱我。”在“我”和母亲分别前,母亲就说过:“再过两年,想白叫人要也没人要了”。这时的母亲大概率是做不成“生意”了,而“我”又没有谋生的手段,“我”的离开,一方面是减轻母亲的负担,另一方面是在逃避,“我”只能自寻出路。试想,在这样一个情境下,谁会去找她呢?
“我”从恨妈妈,到佩服妈妈,再到想妈妈,哎!“我”终究变成了妈妈。
谢谢大家的耐心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