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魂”“体”

发布者:清泉 2023-8-8 04:08

作者:陈元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时强调,“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断。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到“新的文化使命”的新高度。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就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民族拥有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商周青铜器到四大发明,从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历尽沧桑始终绵延不断、传承不绝,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底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从中汲取丰厚滋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向前进。概言之,只有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根深叶茂;反之,如果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割断了历史,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文化虚无主义者妄称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充斥着守旧、落后和愚昧,是沉重的历史包袱,因此主张摈弃我国传统的文明,拥抱西方的文明,散播“全盘西化论”。这种论调旨在割断历史,抽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今天,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决驳斥这种论调,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根”。

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切实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轨迹表明,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主张,都不可能引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及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这历史地证明,仅靠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简单“量变”或附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外壳,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升华,不可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文明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绝不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上的简单“量变”,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上融入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内核的复杂“质变”。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必须注入马克思主义之“魂”,才能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进而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反之,缺失马克思主义之“魂”,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就会陷入文化发展保守主义的泥潭而难以自拔,无法升级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地视为外来文化,企图将其排斥在中华文明体系之外。诚然,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我国时属于外来文化,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视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应倍加珍视。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体”

“根”和“魂”不能彼此分离,必须融为一“体”才能精神焕发、阔步前进。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体”。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思想等都具有高度的理想与价值契合性。另一方面,更要正确认识到“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不是外在糅合,而是内在融合。通过“结合”,让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文明,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让其呈现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阔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卓有成效地展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实践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历史性贡献。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认真厘清和正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魂”“体”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发展培“根”铸“魂”立“体”,从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推荐阅读
  •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文|秋韵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林徽因传》读后感~原生家庭和才女们(一)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说过别人,也曾被别人说过,越优秀越如是。林徽因这个民国时

    09-23

  •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篇1  曾经,有这样一条沟,又脏又臭,蚊蝇成群;沟附近住的人过着这般生活,住在将要倒塌的房屋里,传染病在此肆虐,下雨天,臭水携着大尾巴蛆和一些尸体冲进

    09-23

  • 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读后感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丙辰中秋,畅饮达旦,沉醉至深,遂作此篇,以兼怀子由。明月何时有?把酒询青天。未晓天上宫阙,今夕系何年。吾欲乘风归往,却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

    09-16

  •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编者按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或许很小,是课堂、朋友和家人组成的小小天地;或许很大,有爷爷奶奶讲述的过去的故事,有书本编织的未来的梦境。“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09-09

  • 《<陪你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

    《<陪你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

    读完《陪你走过高中三年》,我仿佛搭乘着时光机器,回到了那个充满热血与梦想的高中时代。这本书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细腻地描绘了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同身受,思绪

    08-16

  • 读者《母亲的背是最安稳的床》

    读者《母亲的背是最安稳的床》

    看到此处,不禁有种泪流的冲动,有些“真相”待我们明白时,已经无能为力了。“对于长大了的儿女来说,母亲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于衰老了的母亲来说,子女却是她生活

    07-27

  • 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及范文2篇

    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及范文2篇

    初中语文读后感的写作技巧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

    07-23

  • 人民日报文章:读后感

    人民日报文章:读后感

    书是心灵的窗户,每一篇都像一扇打开的门,引领我们进入不同的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汲取知识,更在字里行间寻找自我,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智慧。接下来,我将分享我

    07-18

  •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

    <摇摇晃晃的人间>读后感

    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犹如一首来自灵魂深处的悲歌,又似一幅描绘生命坚韧与脆弱的画卷。 在这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以她独特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书写着自己的故

    07-05

  • 征集令!《“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征集读后感

    征集令!《“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征集读后感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为弘扬新时代英模精神,进一步传递法治正能量,检察日报社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最高检新媒体首部纪实漫画图书《“重返”案

    07-04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