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业是理工科的人员,此前所接触的经济概念、叙事大多是从中学阶段的教科书和互联网上只鳞片羽了解到的。然而,偶然有次打开温铁军老师的讲座,讲述了中国建国以来的几次经济危机,这个讲座让我大开眼界(通辽语句来说就是擀面杖捅屁股——开了大眼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决定阅读《八次危机》。透过这本书可以对建国初期到2009年的中国经济史有个全局性的了解。
在阅读《八次危机》之前,需要了解温铁军老师在本书中展开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规律以作为理解的工具:
概念一 :资本与政府
在西方特色的资本主义文明历史阶段,人类创造了两个与人类自身相异且代价高昂的产品。经济基础方面是资本,上层建筑方面是政府。实际上,政府都为资本服务,因为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派生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一般内涵。而与这种一般性相对应的是由政府权力直接占有或垄断的资本,被称为国家资本。由于国家资本与政府内在地结合,它客观上形成了“政府公司化”,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权力资本化”。
概念二:城市化与危机周期
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与资本的积累和溢出密切相关。由于政府也坐落于城市,城市化带来了文化泛政治化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积聚与风险集中不仅等量而且同步,追求城市资本“泛政治化”制度收益的政府在促进城市化的同时,也不自觉带来了资本积聚和风险集中的周期性危机。这种危机是与生俱来且吸引力强大的。
概念三:政治现代化成本与债务危机
资本和政府这两个人类制造的异化物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直接结合而导致的问题。这种结合导致了货币权力和信用扩张过快,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不仅是经济基础虚拟化引发的贪婪的金融化泡沫经济,也是西方现代化政体内部高成本和高债务累积的负债机制所致。
概念四:“成本转嫁论”与发展陷阱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将危机的代价向发展中国家(以前是殖民地)转嫁,这是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的一般矛盾,可以归纳为“成本转嫁论”。二战以来广泛发生的解殖运动形成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参照西方国家制度建设自身以追求现代化,却又不能向外转嫁制度成本而堕入“发展陷进”。在这样的历史演变中,能够跳出“发展陷阱”的国家大多具备某种条件,可以将成本转嫁到国内。例如,中国在改革之前的城市危机主要通过转嫁给农村集体化来承担其代价,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了相对平稳的发展。然而,随后的危机主要在城市中出现了“硬着陆”,因此引发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
概念五:危机软着陆与加强三农
中国在资本稀缺的情况下,为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采取了不同形式亲资本政策和劳动力集中投入替代资本的策略。05年中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投资了数万亿,吸纳了数千万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因而才能成功应对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这是一个实现城乡双赢“软着陆”的重要案例。
在西方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资本和政府是人类制造的两个制度产物。资本积聚于城市,推动了城市化和资本扩张,但也导致周期性的危机爆发。政府作为上层建筑为资本服务,形成了政府公司化和权力资本化。全球债务危机源于现代化政体的高成本上推和高负债累积。发展中国家面临“成本转嫁”和发展陷阱,而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建设实现了危机的软着陆。这些概念揭示了资本、政府、城市化、债务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危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