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第一检察部 任晶莹
年近四十,每天在单位和家庭中往复度日。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的现状,偶尔会让自己萌生出歇息甚至逃避的念头。患得患失地面对周遭的一切,心态跌宕起伏的同时,身体状态也随之持续下降。
读书,也许是慰藉心灵的良药,可以在书中找到偶同的自我,从而让自己释然。
《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的温馨生活。将这本书拿回家放在茶几上,被爱人提示“别看哭了”,导致我放了好久不敢翻开它。周末,一个人在家,收拾妥当一切,终于鼓起勇气拾起它,像是端起了先生的一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含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触动最多的一句话。故事的开篇就是“我们仨都老了”,然后便是预示着死亡的“万里长梦”,从踏上古道客栈、到在古道相遇,一步步,杨绛先生送走了锺书,送走了钱瑗。这段梦,就是杨绛先生陪伴锺书先生和他们女儿钱瑗走过生命的最后日子。
我们常说“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而杨绛先生却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表达这样的心境。整篇书中没有疯狂的呐喊与茫然的彷徨,只有杨绛先生对钱老及钱瑗的爱与怀念。
杨绛先生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放大,用自己的心把他们串成闪耀的光环。她忍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只是淡淡地回忆、淡淡地叙述,却依然感人,令人动容。
文章的最后一句,杨绛先生写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该寻觅归途”。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蕴藏着杨绛先生浓浓的思念,以及无尽的悲痛——从我们仨到我一个人。
心心念念了很久的一本书,终于读完了。它给我最大的启示便是: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
记得书中写,杨绛总是喜欢让钱老放宽心,不管什么事情到了她这里,总会变成了“不要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要紧”,这一家人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再大的风雨,也能让那颗心安然度过。“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颗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多么有趣又通透的老人。丈夫和女儿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亲人,但是当至亲相继离开她的时候,她知道,两个人最希望的就是她的余生能够过得安稳幸福,所以她并没有在痛苦中沉浸太久,而是选择走出来,享受孤独,充实余生。
当然,能够乐享孤独,更重要的是因为她有一个爱好——读书。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杨绛先生晚年生活之所以没有被孤独吞噬,主要是因为她有了读书这个乐趣。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气质独特,而读书无疑是一个最直接的途径。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心胸变得更加开阔,更能开拓眼界。面对同样的事情,读的书多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多了,也就更容易理智和冷静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抱怨和发脾气。特别是女性,当随着岁月的流逝开始容颜变老时,心里难免出现恐惧的情绪,这个时候,不如读书吧。沉浸在书中,也许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生活的烦恼 ,也许从书中的人物得到不一样的感悟,从而更能乐观的去面对生活。
就像现在,读了《我们仨》,曾经一直困惑着我的矛盾的价值观,似乎迎刃而解,获得释然。我突然明白,现在经历的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过程,不要再自怨自艾,不应该拿过去的不如意来惩罚当下的自己。“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我们奔波忙碌的现实生活,已成为杨绛先生回忆里回不去的往昔。
读一本书,赴一场涤荡心灵的旅程,终明白,展望未来固然重要,活在当下才更加真实。就怀一颗释然的心,珍惜当下的美好,尽职工作、陪伴家人,唯有如此,方不负时光。
审核| 于哲
文字| 任晶莹
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