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在家,经常会去刷短视频,也因此得以颇多实惠。《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书就是直播间捡来的宝。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小说,令人读之而内心震撼的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不只是谱写,更是一曲挽歌,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民族日渐衰落的悲哀。
这是发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作者以一位年届九十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吻,用平和的语调娓娓道来她与她的民族的故事,“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多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看老了它们”。一部荡气回肠的书,借“我”的口,讲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描述了一部鄂温克民族的史诗。读完这本书,会感觉心灵受到了一份洗礼。古老的苍凉,遥远的沧桑,都是你未曾见过的。那个古老民族对自然的执念与敬畏,对情感的洒脱与自然,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对他人的关怀与热情,都让人惊叹。深居森林中的鄂温克人,经历了从清末到新世纪的历史巨变。他们与山共存,与水缠绵,与驯鹿在风雪中坚守,与饿狼在月夜间搏斗。火种是希望,萨满是信仰,在百年光阴里握紧自然的手,在大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感受云云众生的平等。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俄边界,一支数百年前从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的勇敢的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生,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他们似乎与俗世隔绝,平静淡然地面对生死,可以牺牲自己以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可是在现代文明的挤压冲击下,他们却处在消亡中。
说来很惭愧,这么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之前却一直没有关注过。一次偶然看到作者迟子建老师在直播间介绍写书的经过,一下子被圈粉。如果没有这次直播间的偶遇,也许会晚很多年与这部书相遇,甚至不遇,这将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由此也认识了女作家迟子建老师,被她的文字吸引。她的作品有着流畅的基调、淳朴的乡村民情,不强调热闹、喧哗,而是凭着细腻的文笔和人物细节触动人。作品语言凝练,人物造型在笔墨中被赋予了质感。她的文字,温柔细腻如涓涓溪流;她的构思,跌宕起伏如一曲交响;她的关注,博大沧桑如一壁崖刻。
“太阳已经落了一半,他把向西的水面染黄了,所以那条河看上去好像一分为二了,一面是青蓝色的,一面是乳黄色的。”、“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地也被晒得弯了腰了”、“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这些文字在迟子建老师笔尖流淌,而带给读者的是无尽的享受。-
引述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柔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我家那些亊##《额尔古纳河右岸》##董宇辉#